核心素养导向同步素养教案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3.团团圆圆过中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导向同步素养教案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3.团团圆圆过中秋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道德与法治
核心素养导向同步素养教案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3.团团圆圆过中秋
本课内容分析
中秋节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节日,可以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内涵,明白中秋团圆的意义,激发学生重阳敬老、感恩丰收的情感,并能用自己的方式关爱长翠,珍惜粮食,同时引导学生了解秋天的不同节日及其庆祝方式,感受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多元。
本课有三个话题,分别是;“这样过中秋”“中秋节,团圆节”和“秋天里还有什么节日”。
第一个话题“这样过中秋”,旨在从学生过中秋的方式与体验出发,引导他们了解不同家庭、不同地方过中秋的传统习俗及其文化内涵。教材呈现了人们过中秋节的几种方式:挑选月饼过中秋、中秋赏月猜谜、点亮灯笼祈福、海外华人敲锣打鼓庆中秋等,引导学生从不同庆祝方式中感受人们对中秋节的特殊情感,并回顾自己和家人是怎样过中秋节的,从准备到庆祝都做了哪些事情。重点在于了解中秋节的传统习俗,特别是它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从而在文化意义层面上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认识到中秋节对于中国人的意义。
第二个话题“中秋节,团圆夜”是在上一个话题基础上的延伸,聚焦中国人的文化——团圆。教材呈现了一则中秋故事,描述了家人期盼中秋节团圆的心情和愿望。通过让学生阅读此短文,引导他们讲述自己和家人过中秋节时的内心体验,体会“中秋节,团圆夜”的文化味道。绘本故事以留白结尾,提示学生可以续写诗歌。这是一个开放的话题,学生既可以继续朗读自己已知的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句,也可以创作一两句儿歌,表达自己对中秋文化的理解。
第三个话题“秋天还有什么节日”是中秋节话题的拓展,拓展到对秋天其他节日的了解,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秋天丰富的节日,树立多元文化意识。课文概括性地介绍了重阳节的来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课前收集资料,做好分享交流的准备。教学时让学生来当小小解说员,讲述自己了解到的有关重阳节的故事。教材呈现了“古人重阳思亲”“与爷爷一起登高”“一家人赏菊”这三个场景,旨在引导学生了解重阳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激发他们爱亲敬老之情。
本课围绕“政治认同”“责任意识”“ 健全人格”三大核心素养展开教学,通过三个话题层层递进,从习俗认知、情感体验到文化拓展,引导学生全面理解传统节日的内涵与社会价值。
教学活动准备
学习目标设计
1.通过游戏、手工、诵读等方式,了解中秋节的习俗,初步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2.通过角色扮演、交流分享等方式,体会家人间。爱与牵挂,学会用具体行动传递情感。
3.通过听故事、小组活动等方式,初步感悟传统节日的意义,如重阳节登高敬老、丰收节感恩劳动等,体会节日的多元化。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与习俗,感受节日氛围。
2.难点:在单元任务驱动下,将传统文化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教学活动设计(共1课时)
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
夜幕降临,一轮明月缓缓升起,月光中浮现一个闪闪发光的神秘宝箱,同时响起了音乐:“叮咚——同学们, 请注意!中秋月光里藏着第三张‘ 团圆微笑贴纸’,只有;细心的同学才能找到它!你们准备好了吗?”
预设:准备好啦!
教师追问:刚刚的画面里,你看到了什么?猜猜这张贴纸会和哪个节日有关? (引导学生说出“中秋”)
2.教师过渡:同学们注意!我们即将开始本课的任务——寻找团圆微笑贴纸!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团团圆圆过中秋。(板书:团团圆圆过中秋)
设计意图
以游戏化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快速聚焦学生注意力,将知识探索转化为趣味任务,符合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
活动一 这样过中秋
情境创设
拿出“月光宝盒”,里面放着迷你月饼、兔儿爷泥塑。
1.教师:这是从“中秋秘境”传送来的宝盒,里面的每一样东西都藏着中秋的秘密……谁想摸一摸、闻一闻,猜猜它们的故事?
每组派代表闭眼摸宝盒中的一件物品,用肢体动作表演出来,其他组猜。( 如摸到月饼就做“吃”的动作)
预设1:这个东西可以吃,我猜可能是月饼,我知道中秋节要吃月饼,我喜欢吃枣泥馅的,不过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中秋节要吃月饼。
预设2:是小兔子!那一定是月亮上的玉兔。
2.教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现在来揭晓答案!
设计意图
通过多感官体验和情境化任务,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和道德修养等核心素养。多元的活动将抽象的节日文化转化为可操作的学习任务。
(拿出“月光宝盒”里的月饼)你们可真厉害啊!我想很多同学都听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吧,有没有谁想给大家讲一讲?
预设1:老师,我来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吧。(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
预设2:老师,我还知道,月亮上还有一只玉兔陪着嫦娥姐姐。
3.教师:哇!你们好像把我们都带进了月亮的童话世界!不仅把嫦娥的故事讲得活灵活现,还知道玉兔这个超萌“小彩蛋”,细节满分!看来你们不仅是故事小达人,更是传统文化小宝藏!
不过,刚刚老师也听到有个同学说,他不知道为什么中秋节要吃月饼,你们知道吗?
预设:不知道。
教师过渡:传说嫦娥飞到月亮上之后,后羿很想念她,就在每年的八月十五这一天,对着月亮摆上嫦娥最爱吃的点心。这种点心圆圆的,有漂亮的花纹,就像天上的月亮一样,后来人们就把它叫作月饼。
4.教师: (从身后掏出一个月饼模具)
叮咚一收到紧急任务! 广寒宫的玉兔发来求救信号:今年的月饼被外星人偷走了花纹! (举起模具)只有用这个“月光印章”,才能帮月饼找回花纹!你们愿意帮忙吗?
预设:愿意!
学习活动
1.制作月饼。
(1)材料准备:彩色超轻黏土(黄、白、粉)
安全塑料模具(花朵、玉兔等造型)
亮片贴纸当“糖粒”
(2)童谣口诀热身:
小小手儿搓搓圆(搓手动作),
月光印章按按牢(按压动作),
要是花纹藏得好,
玉兔给你发奖状!
(边说边做动作,学生模仿)
(3)创意展台:将成品放在“月光展盘”(铝箔纸模拟)上
投票评选“最甜笑容月饼”(造型圆润+花纹清晰)
2.教师:你们做出的甜美月饼,像天上的月亮一样好看。说到月亮,同学们能不能想到我们曾经学过哪些古诗?
预设1:老师,我知道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预设2:老师,我还会背李白的《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3.教师:在中秋节,除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赏月吃月饼,你知道还有哪些习俗吗? .
预设1;老师,我知道中秋节要猜灯谜。
预设2:老师,我还知道中秋节有晚会。
预设3:老师,中秋节还有好看的灯笼。
预设4:我知道有很多地方还会敲锣打鼓地庆祝中秋节呢。
播放视频:《各地过中秋》
4.教师过渡:同学们,你们收集到中秋节的微笑了吗?
5.学生交流。
预设1:中秋节就像超好玩的“团圆大派对”!圆圆的月饼,咬一口甜甜的,象征全家团圆幸福。晚上,大家围坐-起,边吃边赏月,温馨极了!大家都特别高兴。
预设2:中秋节这天,小朋友会提着闪着光的兔子灯玩耍,笑得合不拢嘴呢。
预设3:有些地方,大人们还会舞火龙,大家别提多高兴了!
6.小结: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找到了这么多中秋节的微笑,在这好吃、好看又好玩的中秋节里,到处都充满着幸福快乐!无论是圆圆的月饼,还是亮亮的花灯,都在诉说着同一句话——“团团圆圆最幸福” !
课堂评价
1.通过“月光宝盒”触觉探索、月饼制作动手实践、古诗吟诵等多元活动,充分调动低年级学生的感官参与,将抽象的节日文化转化为可触摸、可体验的具体实践,有效提升学习投入度与记忆留存率。
2.以“解密中秋密码”“拯救月饼花纹”等情境任务贯穿始终,将知识学习转化为难题挑战,既符合儿童心理特点,激发主动性,又自然渗透文化符号认知(如月饼=团圆),实现在“玩中学”的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
通过情境体验和情感互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团圆”的情感内涵,培养感恩意识和亲情表达能力。整个活动注重从认知到情感的升华,帮助学生理解“团圆不仅是相聚,更是心灵的联结”,体现“亲情教育”和“情感表达”的核心素养目标。
活动二 中秋节,团圆夜
情境创设
1.教师:同学们,你们谁还记得上一个中秋节是怎么过的?记不清楚了?没关系,我们来看看小美一家是怎么过的。
播放音频:
中秋节,我们全家去看望爷爷奶奶。晚上,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赏月,吃着奶奶做的月饼,有说有笑,真是高兴啊!爷爷给我们讲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在香港的姑姑打来了问候的电话。我想,如果每年中秋节都能团团圆圆,那该多好哇!
教师提问:
(1)为什么一家人一起赏月、吃月饼会让人感到高兴?
预设;因为家人都在一起,就特别开心。在这里我也收藏到了小美一家人的微笑。
(2)你们猜一猜,姑姑的问候电话,会说些什么呢?
预设1:我觉得姑姑会说,我也好想和你们在一起赏月吃月饼啊。
预设2:我觉得姑姑还有可能说,祝全家中秋节快乐。
预设3:我觉得还有可能说祝爷爷奶奶身体健康。
(3)奶奶做的月饼和商店买的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奶奶做的月饼特别香?
预设:因为奶奶做的月饼里面有家人的爱,所以会特别香。
2.教师:就像你们说的这样,因为全家人团团圆圆在一起赏月,奶奶做的月饼才会那么香甜。可是,小林的爸爸因为在国外工作,不能在他的身边……
情景剧:《爷爷的月亮船》
爷爷的月亮船
小林的爸爸在国外工作,中秋节没法回家。爷爷做了一个小纸船,对小林说:“这是月亮船,你把想说的话放进去,月亮会帮你传给爸爸。”小林画了一帽全家福,折成小星星放进船里……第二天,爸爸打来视频电话说:“我收到你的星星啦!”
教师提问:
(1)如果你是小林,你会往月亮船里放什么?
预设1:我要放一颗草莓糖,因为爸爸最爱吃甜的!
预设2:放半块月饼,这样爸爸就能和我吃同一块月饼啦。
预设3:写“爸爸我好想你” ,这样爸爸就能快点回家了。
追问:如果月亮船只能装看不见的东西,你会装什么?
预设1:我要装上对爸爸的思念。
预设2:我要装一个拥抱给爸爸。
(2)月亮真的能传话吗?你觉得小林的爸爸是怎么“收到”星星的?
预设1:我觉得,是因为小林的爸爸也想他们,给小林的妈妈打电话的时候,小林的妈妈告诉他的。
预设2:其实是小林的爷爷用微信把这件事告诉了小林的爸爸。
预设3:月亮不会传话,这只是一个美好的童话故事!
教师过渡:孩子们,原来小林的那艘小小的月亮船,承载着的不仅仅是一颗小小的星星,更是满满的思念和爱。你们发现了吗?即使爸爸远在千里之外,爱却能像月光一样悄悄穿过云层,把两颗心紧紧连在一起。就像诗中写的那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板书:中秋节团圆感恩
学习活动
1.教师:刚刚听到了这么温暖的故事,如果能把“团圆的味道”“思念的声音”全部装进一个瓶子里,你想放什么?今天,我们就要制作一个“月光宝瓶”,像储存小星星一样,把中秋最珍贵的回忆永远保存下来!好不好?
预设:好!
2.教师:现在,请每组的“记忆瓶小法师”来领取你们的“月光宝瓶”吧!
(1)材料准备;透明小瓶子( 塑料,防割手设计)
迷你卷轴纸条
超小相框贴纸(可贴全家福)
星星亮片、金色丝带、安全剪刀、胶棒
干桂花(象征中秋)、荧光贴纸(模拟月光)
(2)制作步骤:
把最想对家人说的话画或写在纸条上(不会写的字可以用符号哦)
比如画颗爱心代表“我爱你”,叠成小星星形状放在宝瓶里
(3)将准备好的全家福照片贴在相框贴纸之上,人像朝外弯曲放进瓶子里。
(4)撒“月光魔法粉”。
教师引导:“现在撒一把亮片,月光闪闪,爱心满满!一看!瓶子变成星空啦!”
学生操作:轮流倒入亮片( 教师控制量,避免浪费)
加入2~3粒干桂花增加香气
(5)封口仪式。
教师引导:用红丝带绑紧瓶口,代表全家人的心紧紧连在- -起!
学生操作:系丝带并打结( 教师辅助复杂步骤)
在瓶盖上贴荧光贴纸,夜间会微微发光
3.教师小结:小朋友们,这个神奇的瓶子就像中秋的月亮,别看它小小的,却能装满全世界最温暖的爱!轻轻摇晃,沙沙的声响是思念在歌唱。这个中秋,动手制作圆滚滚的手工月饼,用相机定格揉面团、包馅料时的欢乐笑脸;依偎在长辈身旁听嫦娥奔月的故事,记录下认真倾听和开怀大笑的瞬间;提着花灯在月光下奔跑,把团圆的幸福模样全都珍藏。别忘了在收集册里,画出心中最美好的中秋团圆画,写下对家人最甜蜜的祝福!等节后返校,把照片、绘画和文字带来,老师准备了超可爱的中秋微笑贴纸,奖励每一份温暖的心意!
课堂评价
1.通过“小美家团圆”和“小林的月亮船”两个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团圆”的意义,并思考如何表达对家人的爱。活动不仅关注节日的欢乐氛围,更强调亲情与思念的情感价值,帮助学生建立家庭归属感。
2.将传统中秋节习俗(赏月、吃月饼)与现代情感传递方式(视频通话、微信)自然结合,既尊重文化传统,又贴近学生生活经验。
3.活动调动视觉、触觉、听觉(亮片沙沙声)、嗅觉(千桂花香),符合低年级学生“通过体验学习”的特点,增强记忆效果和情感共鸣。
活动三 秋天里还有什么节日
情境创设
1.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秋天这位魔法师,可不止准备了中秋节一个礼物哦……现在,我们要玩一个“节日侦探”的游戏!仔细看下面这些线索,猜猜秋天还藏着什么节日?
登高望远 大丰收
设计意图
通过图片引发学生思考,秋天还有哪些节日?二年级小学生都能理解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但很少有人知道丰收节,就更别说是哪天了,因此要一步一步带领学生,当他们说出大丰收时,顺势渗透丰收节的时间和意义。
预设1:老师我知道,登高望远是重阳节。
预设2:老师我猜,第二个线索就是大丰收节吧。
2.教师: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的藏宝图,只要解开这最后的节日密码,就能找到第三把“时光钥匙”啦!现在老师来问一问, 谁知道重阳节的传说?
预设:老师,我小时候听过这个故事,就知道有个人把伤害百姓的怪物打跑了,但是记不清楚具体的内容了。
教师:没关系,老师带你们一起看一看。
播放视频:《重阳节的故事》
教师提问:
(1)为什么要把九月初九定为重阳节?
预设:因为桓景是在九月初九这一天把瘟魔打跑的。
(2)同学们,你们猜一猜, 为什么在重阳节这一天要登高呢?
预设:老师,我猜是因为瘟魔来的时候村民都跑到山上去躲起来,后来桓景又爬到很高很高的山上找神仙学了本领,所以就有了登山的习俗。
(3)桓景为什么要给村民们茱萸叶和桂花酒呢?
重阳糕、 桂花酒
预设:因为瘟神害怕这两样东西。
(4)为什么要把九月初九叫作重阳呢?
预设:因为古代把“九”看作阳数,九月初九是二九相重,所以九月初九就是重阳。
九月初九
(2)中秋节我们赏月吃月饼,正阳节的习俗都有哪些你们知道吗?
预设1:重阳节要敬老爱老。
预设2:重阳节还要登高望远。
预设3:重阳节还可以看菊花展。
3.教师:这些都是重阳节的习俗,你们懂得可真多。(板书:重阳节登高敬老)
那孩子们,想一想,怎么才算是爱老敬老呢?生活中你是怎么做的?不着急回答,小组一起仔细想想,开动你们的小脑筋吧。
学习活动
我是暖心小太阳
(1)小组讨论,填写学习单。
(2)全班分享。
预设1:我给奶奶当小拐杖,扶着她走路。
预设2:每天早上提醒爷爷别忘记吃药。
预设3:我会把自己最喜欢的玩具送给奶奶。
预设4:我会抢走奶奶的扫把,让奶奶坐着歇息我来扫地。
小结:小朋友们,你们用温暖行动证明了——爱老敬老不仅是书本上的道理,也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记住,每个小小的“暖心行动”,都会让我们变成更幸福的“小太阳”!
4.教师:刚刚,我们一起动手做了中秋的月饼,制定了让长辈暖心的行动。其实,秋天的节日可不止这两个呢。不信,你们看!
丰收的苹果 丰收的玉米 五谷丰登
丰收的景象
预设1:哇,那么多的红苹果,看着就好吃。
预设2:金黄色的玉米,我最爱吃玉米了。
预设3:秋天真是个丰收的季节啊。
5.教师:硕果累累的秋天,看着这么多的好吃的(指图片),真想摘一个下来吃啊,谁亲自采摘过?
预设1;老师,我和爸爸妈妈采摘过葡萄,甜甜的,可好吃了。
预设2:老师,我采摘过苹果,高高的苹果树,需要坐在爸爸的肩膀上才能够到,自己摘下来的苹果吃起来好像更甜了。
预设3:老师,我还体验过收玉米,我们和农民伯伯一起在玉米地里,徒手掰玉米,堆成一小堆一小堆的。
教师追问:
(1)还记得当时体验了多久吗?你是什么感觉?
预设;在太阳下劳动,可累了,我干了一会儿就累得坐在地上不想起来。
(2)都累得不想动了,这个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1:农民伯伯太不容易了。
预设2:我们要珍惜粮食,不能浪费。
6.教师:你们说得真好!硕果累累的秋天还有丰收节。(板书: 丰收节感恩珍惜)
从2018年开始,每年的秋分这- -天,就是农民们的丰收节。你们能算一算,今年是第几个
中国农民丰收节吗?
点评:你们真是计算小能手,就是第8个丰收节。
7.小结:不管是金灿灿的谷粒,还是红彤彤的苹果,都是大地妈妈送给我们的礼物。
农民伯伯用汗水浇灌出这些粮食,就像魔法师变出美味盛宴。记住:每颗米粒都藏着太阳的味道,每口饭菜都是土地的拥抱!回家试试“光盘行动”,做珍惜粮食的小卫士吧!
设计意图
通过计算丰收节次数,引导学生了解丰收节的意义,明白“粒粒皆辛苦”,学会感恩农民的辛勤
劳作。
课堂评价
1.通过趣味情境,将传统节日知识转化为探索任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调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习过程像闯关一样充满乐趣。
2.巧妙将“敬老爱老”与“珍惜粮食”两大主题融合,通过生活化的讨论和真实的劳动体验,引导学生从认知到共情,潜移默化地理解感恩劳动者、关爱长辈的核心价值观。
3.注重引导学生将文化内涵转化为行动,如制订“暖心行动”计划、践行“光盘行动”,实现“知一情—行”的统一。
课堂小结
在这节充满探索与温情的课堂上,我们揭开了中秋节、重阳节、丰收节三个节日的文化密码。通过亲手制作月饼、诵读古诗,理解了中秋“团圆”的意义;学会了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家人的爱与思念;又知道了重阳节、丰收节,更加懂得了秋天节日的多元。
板书设计
团团圆圆过中秋
中秋节 团圆幸福
重阳节 登高敬老
丰收节 感恩珍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