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同步素养教案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15.红红火火中国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导向同步素养教案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15.红红火火中国年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道德与法治
核心素养导向同步素养教案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15.红红火火中国年
本课内容分析
“红红火火中国年”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内容,以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为核心主题。春节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情感与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教材借助丰富的图片、简洁易懂的文字,全方位展示了春节期间贴春联、挂灯笼、吃年夜饭、拜年等传统活动。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春节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熟悉且充满欢乐记忆的节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春节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提升对传统节日的认知深度,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为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发展奠定基础。
本课共有两个话题,分别是“我家这样过新年”和“越过越好中国年”。
在“我家这样过新年”这一话题中,教材呈现了春节期间贴春联、挂灯笼、吃年夜饭、拜年等各种活动,让学生对春节习俗有直观认识。介绍春联的起源与演变,春联上的吉祥话语所蕴含的美好祝愿;年夜饭中各种菜肴的寓意,如鱼象征年年有余,饺子形似元宝,寓意招财进宝等。对于拜年习俗,讲解其历史渊源、传统礼仪以及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变化。此外,还涉及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过新年的差异,展现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 拓宽学生对新年文化丰富性的认识。
“越过越好中国年”则侧重让学生感受春节的喜庆氛围。农历新年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通过创设过年的情境,如布置教室,播放过年的音乐、展示过年的图片等,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过年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过年的变化,交流讨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时代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年越过越好,从而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和社会的和谐,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亲情意识,让学生懂得感恩和关爱家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和价值观的形成。
教材设计诸多体验性、探究性活动,如鼓励学生调查自家过新年习俗的由来、变化,探究不同地区新年习俗差异的原因。安排学生亲手参与制作年夜饭、写春联等实践活动,在动手过程中深入体会新年习俗内涵。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实现知识的内化与情感的升华。
教学活动准备
学习目标设计
1.通过听故事、收集资料等形式,了解春节的由来、相关习俗以及背后的文化意义。
2.通过交流分享,体会春节的喜庆氛围;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春节的活动和自己的感受,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情境再现、情感体验等方式,激发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培养家庭观念和亲情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春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深切感受春节的欢乐氛围,培养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2.难点:深入理解春节所蕴含的团圆、感恩、祝福等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教学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谜语:
“大红灯笼高高挂,辞旧迎新笑哈哈。”(打一节日)
“一张红纸剪花样,贴在窗上真漂亮。”(打一春节习俗)
2.学生回答。
预设1:“大红灯笼高高挂,辞旧迎新笑哈哈。”(谜底:春节)
预设2:“一张红纸剪花样,贴在窗上真漂亮。”(谜底:贴窗花)
3.教师播放短视频《热闹的中国年》,视频中展现人们挂红灯笼、贴春联、逛庙会、舞龙舞狮等场景。
设计意图
营造浓厚的春节氛围,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直观感受春节的喜庆与欢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4.提问:同学们,刚刚视频里这么热闹,大家知道这是什么节日的场景吗?
5.学生回答。
预设:这是过年的场景。
6.教师:对,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最热闹、最隆重的春节。那么,春节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预设1:春节非常热闹。
预设2:春节很喜庆。
预设3:春节是家人们团聚的日子。
7.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红红火火中国年。
板书:红红火火中国年
活动一 春节知识知多少
情境创设
同学们,你们知道春节的来历吗?读一读下面关于“年”兽的传说故事,了解春节的来历吧!
“年”兽的传说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生性凶残,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便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有一年除夕,正当全村男女老少逃往深山避难时,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他决定把“年”撵走。半夜时分,“年”闯进村子,发现村东有户人家,“年”随即朝这户人家扑过去,临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噼噼啪啪”的巨响声,“年”浑身战栗,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巨响。这时那位乞讨老人身披红袍站在院内,“年”狼狈逃窜。第二天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知道了事情的全过程,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穿上新衣服,到亲友家道喜问好。从此每年除夕,家家户户贴红对联、放爆竹,初一大早,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过年”和“拜年”的风俗广为流传。
1.提问:同学们,听了春节来历的传说,你们觉得古人聪明吗?大家说一说为什么春节要贴春联、放鞭炮呢?
2.学生回答。
预设1:为了驱赶“年”兽。
预设2:为了辟邪保平安。
预设3:为了热闹、喜庆。
小结:听了同学们的发言,看来大家从这个小故事中确实有所收获啊。
学习活动
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大概在什么时间过春节吗?
2.学生交流讨论。
3.教师:展示农历日历,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
4.提问:那么春节有哪些习俗呢?
学生回答。
预设1:贴春联。
预设2:吃年夜饭。
预设3:拜年。
教师小结:你们提到的这些都是春节的习俗。
5.教师: (教学课件展示各种精美的春联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春联的颜色、字数、内容等特点,说一说你的发现。
春联
教学意图
观察春联图片,引导学生发现春联的字数、字体都是有所不同的,所表达的文字寓意也有所不同。
学生观察,进行介绍。
预设1:我发现春联都写在红色的纸上。
预设2:春联上的字体多种多样,有楷书、有隶书、有草书等。
预设3:我还发现春联上的字数是有不同的,有七个字的、有五个字的。
教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春联有它独特的寓意。红色代表吉祥喜庆,春联上的文字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和期望。春联对仗工整,文字朗朗上口,而且春联的张贴顺序也有讲究,上联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
板书:传统习俗贴春联
6.教师: (展示丰富多样的年夜饭图片)介绍不同地区年夜饭常见的菜品,如北方的饺子形似元宝,寓意招财进宝;南方的汤圆,象征团团圆圆。
饺子 汤圆
年夜饭鱼 年夜饭年糕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家年夜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设计意图
组织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分享,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让学生学会用清晰、连贯的语言描述自己家庭过春节的具体经历和独特感受,提升合作学习与沟通交流能力。
学生交流。
预设1:我家必做的一道菜是鱼,象征着年年有余。
预设2:我家要吃年糕,谐音“年高”,寓意着年年高升。
预设3:我家一定会包饺子,饺子象征着招财进宝。
预设4:我还吃到过包在饺子中的硬币。奶奶告诉我,这代表新的一年会有好的运气。
教师小结:看来每家年夜饭都有自己必不可少的一道菜甚至几道菜,每道菜中都饱含着美好的寓意,这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啊。
板书:传统习俗——贴春联、吃年夜饭
7.(播放晚辈给长辈拜年的视频)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一看拜年时有什么样的礼仪,人们互相说着什么祝福语?
学生回答。
预设1:拜年时穿着要整洁得体、大方喜庆,以传统的红色等喜庆颜色为宜。
预设2:拜年时会说一些吉祥、祝福的话语,如“过年好”“祝您身体健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万事如意”等。
预设3:见面后要主动向长辈问好,行鞠躬礼或拱手礼,还有的家庭行叩拜礼。
预设4:鞠躬时,身体前倾约30度至45度,表达对长辈的尊敬。
预设5:拱手礼则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双手合抱,上下轻轻晃动几下。
教师小结:拜年是晚辈向长辈表达尊敬和祝福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亲朋好友之间联络感情的好时机,拜年时要说吉祥话。
教师追问:哪些同学可以上来表演拜年的场景?
学生角色扮演,互动评价。
板书:节日礼仪拜年、祝福语
教师小结: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习俗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春节里,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春节的魅力,把这些传统习俗传承下去。
课堂评价
1.能够从生活经验出发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能够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结合生活经验,全面了解春节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活动二 体验春节多习俗
情境创设
1.教师出示窗花
窗花
设计意图
通过窗花引导学生了解春节的习俗,利用剪窗花体验,感受看似简单的习俗,也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
提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学生回答。
预设1:这是剪的窗花。
预设2:窗花的图案有很多种类。
预设3:每一种窗花上的图案都有其涵义。
小结:正如同学们介绍的一样,贴窗花也是我们过春节时的一种习俗。饱含着美好寓
意的窗花被贴在不同的地方,衬托出节日的喜庆氛围。下面我们一起体验一下剪窗花吧。
2.体验剪窗花
剪纸折叠法
(1)教师:同学们,剪纸有很多方法,比如折叠法,我们先把纸这样对折,然后再对折,看,现在纸变成了一个小三角形。接着,我们可以在上面画出自己想要的图案,像这样,画一个简单的雪花。画好后,用剪刀沿着线剪下来,注意不要剪到手哦。剪完展开,看!一个漂亮的雪花剪纸就完成啦。
(2)学生动手实践,交流回答。
预设1:老师,我发现这些图案都是对称的。
教师:你观察得非常仔细,对称是剪纸图案很重要的一个特点。
预设2:它们的线条有的弯弯曲曲,有的直直的。
教师:对啦,不同的线条组合让剪纸图案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更有创意!
学习活动
同学们,就像剪窗花一样,春节还有许多特别的活动和习俗。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一些简单的表演道具,如春联、福字、红包、小扫帚、菜肴图片、年货等,请各小组根据提供的材料,共同商量一下,用表演的形式分享春节的习俗。
设计意图
利用小组表演的形式,把春节中不同的习俗展现出来。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对打扫卫生、购买年货、贴春联、准备年夜饭、守岁、走亲访友等习俗有更清晰地认识。
1.教师:现在,请同学们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内成员商量各自扮演的角色,然后利用这些道具进行简单的情境表演,展示该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2.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情境表演。
情境一:春节的序幕,早在腊月便徐徐拉开。从那时候起,家里便弥漫着忙碌而欢快的气息。大扫除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全家总动员,擦窗户、扫地、拖地,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看着家里从杂乱变得窗明几净,心中满是对新年的期待。
情境二:采购年货,集市上热闹非凡、人声鼎沸。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红彤彤的春联、喜庆的年画、各式各样的糖果和新鲜的食材,每一样都承载着对新年的美好憧憬。大家精心挑选着,仿佛把幸福都装进了购物篮。
情境三:大年三十,是春节的重头戏。一大早,父母就开始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厨房里飘出的香气,勾得人馋虫直犯。小孩子则负责帮忙贴春联,当那崭新的春联贴上大门,整个家都瞬间有了年味儿。
情境四:年夜饭是-家人团聚的时刻,围坐在桌前,桌上摆满了色香味俱全的佳肴。有象征着年年有余的红烧鱼、寓意着团圆美满的饺子、香气四溢的红烧……大家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分享着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
情境五:吃完年夜饭,全家人一起守岁。看着春晚,嗑着瓜子,等待着新年钟声的敲响。零点的钟声一响,祝福声便此起彼伏,人人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情境六:大年初一,是走亲访友的日子。我们穿上新衣服,去给长辈们拜年。一句句“新年快乐”“ 恭喜发财”,传递着浓浓的祝福和亲情。长辈们则会给我们压岁钱,那是对我们的关爱和期望。
3.教师:看了同学们精彩的表演,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春节喜庆、热闹的气氛。
传统小吃 踩高跷
教师小结:在春节期间,我们还会参加各种传统活动。逛庙会也是大家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庙会上有各种各样的传统小吃,糖画、棉花糖、糖葫芦……让人垂涎欲滴。还有精彩的表演,舞龙舞狮、踩高跷、杂耍,热闹非凡。
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亲情的凝聚。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感受着传统的魅力,享受着家人的陪伴,心中满是温暖和幸福。红红火火的中国年是我们心中美好的记忆,它也将一直延续下去,成为我们家庭的宝贵财富。
课堂评价
1.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评分标准 分值(5分值)
语言表达 祝福语完整、声音洪亮 ★★★★★
礼仪规范 动作得体(如双手接物) ★★★★★
安全认知 正确演示、行为安全 ★★★★★
团队合作 角色分工明确、配合默契 ★★★★★
创意表现 加入特色习俗或创新元素 ★★★★★
2.评价方式
学生互评:每组表演后,其他小组根据评价表打分( 简化版)
教师点评:结合目标进行针对性反馈(如:“第一组演示了合作劳动的情境,节日气氛浓郁,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家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自我反思:表演后学生用一句话总结收获(如:“我知道了接红包要用双手。”)
活动三 春节越过越红火
情境创设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对于现代春节活动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时候过春节又有什么不太一样的地方呢?请同学们根据课前的小调查,介绍一下你的发现。
难忘的春节痕迹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时候过春节的习俗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感受 你的感受
备注:春节痕迹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体现,如老照片、物件,也可以用绘画、文字、视频等方式介绍。
设计意图
利用调查表的形式,引导学生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沟通、通过他们的回忆,了解更多老一辈人过春节的习俗。
小组内同学根据调查进行介绍。
过年的老照片
预设1:我爷爷对于春节印象最深的是全家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包饺子。
预设2:我奶奶小时候家里穷,就吩咐过年能穿上新衣服。
预设3:妈妈记忆最深的是小时候过年时家里会来很多亲戚串门,非常热闹。
小结:看来无论生活在什么时代,春节的痕迹都留在了每个中国人的心里。
学习活动
1.春节文化内涵解读
(1)提问:你们知道春节对于人们有哪些重要的意义吗?
预设1:春节是中国人特别重视的节日。
预设2:春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
(2)教师小结:正如大家说到的,春节是家人团聚的时刻,无论身在何处,人们都会尽量回家与亲人共度佳节;在春节期间,人们通过拜年等方式,向长辈、亲朋好友表达感恩之情;大家互送祝福,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一切顺利、幸福安康。同时,春节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
2.诗歌中的春节
(1)教师出示古诗。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2)教师解读诗句的含义:在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人们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这首诗描写了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充分展现出春节的欢乐气氛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学生齐声朗诵古诗。
小结:通过这样的诗句,我们不难发现,古代人们对于春节就是十分重视的,春节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有很悠久的历史。
设计意图
通过这首《元日》,了解古人除旧迎新的景象,充分展现出春节的欢乐气氛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学生知道春节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重视的传统节日。
3.北京有一首特别有趣的童谣,是这样说的: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教师提问;同学们,从这首童谣里,你们发现北京过新年都要做些什么呀?
预设1:要喝腊八粥。
预设2:要扫房子。
预设3:要蒸馒头。
教师小结:对啦,北京人从腊月初就开始准备过年啦。看完了北京,咱们再去其他地区瞧瞧。
4.教师出示照片,呈现不同地区的新年习俗,说一说你们了解到了什么?
内蒙古献哈达 云南喝米花糖水
藏族吉祥水 瑶族耕作戏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中国众多民族在过年时丰富多样的习俗,拓宽知识面,丰富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了解其他民族的过年习俗,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使人们更加热爱和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
学生交流,回答问题。
预设1:内蒙古的蒙古族小姑娘给长者献上哈达。
预设2:云南白族人讲究全家喝米花糖水,希望过上甜美的生活。
预设3:藏族妇女们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预设4:瑶族人民聚在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表示庆祝农业丰收。
教师小结:大家都说得很棒!中国是一个大家庭,不同地方的人们会用不同的方式庆祝新年,每个地区的新年习俗都有它独特的魅力,都表达了对新一年的美好期待和祝福,这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发展,春节传统习俗在当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我们的中国年也越过越好,越过越红火。和以前相比,春节在庆祝方式、年货采购、拜年形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5.学生交流发言:“变与不变”的文化传承
教师过渡:同学们,通过大家课前的调查和学习,对于老一辈小时候的春节和我们现在的春节有了一定的认识,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春节里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预设1:我们小组发现,春节时的团圆饭,不同时期菜品变了,但是寄托美好愿望的心态没有变。
预设2:我们发现春节拜年的方式变了,之前是到家里,现在视频、电话拜年也很多,不管用什么方式,我们对家人的爱,对亲朋好友的祝福没有变。
预设3:我们发现,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分享节日喜悦的心情没有变。我们小区在春节期间组织了很多活动,很多叔叔阿姨自编自演节目,有歌舞表演、小品相声等,大家在欢声笑语中共同庆祝春节。
6.教师小结:你们真是善于发现和总结,春节的形式发生了很多变化,有些人通过视频连线,和外地的亲人一起过年;有些人回农村的老家,在新盖的楼房里过年。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中国年越过越好,但是我们中国人的情怀不变,都在表达对人们美好的祝福和深深的关爱。
课堂评价
1.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春节的活动和自己的感受,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诵童谣、看照片等,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体验,我们知道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有丰富多彩的习俗,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浓浓的亲情。在今后的生活中,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春节活动,传承和弘扬春节文化,将春节的欢乐和祝福传递给身边的人。
板书设计
红红火火中国年
传统习俗:贴春联、吃年夜饭……
节日礼仪:拜年、祝福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