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人体生理与健康(二)第七章 健康的生活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1.传染病: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2.病原体:也叫“病原生物”,是能引起人和动物患病的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和寄生虫的统称。3.传染病的特点有:传染性和流行性。4.传染病的种类:细菌性传染病,如:结核病、鼠疫、伤寒、淋病等;病毒性传染病,如:艾滋病、病毒性肝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等;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蛔虫病、蛲虫病、包虫病等。5.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是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1)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传染病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2)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人或动物所经过的途径。(3)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6.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分为三个方面: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1)让感冒患者吃药、住院、尽可能检测出病原体携带者并及时治疗等,属于预防措施中的控制传染源。(2)戴口罩、开窗通风、保持安全社交距离、教室内煮醋、病人用过的东西消毒等,属于预防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3)没得病的人打疫苗、避免接触患病者、锻炼身体等,属于预防措施中的保护易感人群。7.在预防传染病时,既要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又要根据不同病种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在三个环节中抓住主要环节,做到综合措施和重点措施相结合。第二节 免疫及免疫规划1.人体的三道防线组成 功能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黏膜 阻挡病原体的入侵;分泌物的杀菌作用;清扫异物的作用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吞噬病菌、溶解病菌的细胞壁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产生抗体,抵抗病原;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2.免疫的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人生来就有,不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防御多种病原体的防御机制。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出生以后逐渐形成的后天防御屏障,它主要针对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具有特异性。包括第三道防线。3.抗体和抗原(1)抗体及特点: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使之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作抗体。一种抗体只能和特定的抗原结合,能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2)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特别提示】(1)抗体产生后在体内存留的时间不同,如天花病毒抗体会永久地存留,但感冒病毒抗体只存留短暂的时间。抗体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2)抗体具有专一性,即一种抗体只对一种抗原起作用。(3)注射的血清(例如抗病毒血清等)一般是抗体,注射的疫苗一般是抗原。3.免疫的概念及功能概念: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清除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及人体本身所产生的衰老、死亡或损伤的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功能: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发现和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4.免疫异常(1) 排斥反应:在进行器官移植时,患者的免疫系统会对异体器官产生不同程度的排斥。预防措施:寻找与患者身体相匹配的器官,移植后还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过敏反应:机体对某些抗原的入侵产生免疫反应后,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预防措施:找出过敏原,尽量避免再次接触它,是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免疫功能缺陷: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也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HIV主要侵犯并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HIV存在于艾滋病患者和HIV携带者的血液、精液(或乳汁)、唾液、泪液和尿液中。传染源是艾滋病患者或携带病毒着。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与艾滋病患者的一般接触(如握手,拥抱等)一般不会使人感染艾滋病。5.免疫规划(1)疫苗:用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或者其中的抗原性物质制成的生物制品。(2)接种疫苗后人体可以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相应传染病的抵抗力。疫苗在免疫学上属于抗原,引起的免疫类型属于特异性免疫。(3)免疫规划: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方法叫做免疫规划。第三节 用药与急救1.合理用药(1)合理用药:指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药物,其中安全是第一位的。(2)安全用药:就是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药物的作用适当选择药物的品种,以适当的方法、剂量和在适当的时间准确用药。(3)注意事项:用药前,应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品名称、成分、性状、适应证、规格、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副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注意事项、储藏条件、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等,以确保用药安全。(4)药物的种类:处方药和非处方药。(5)儿童用药:药物的品种、剂型和剂量的选择都需要考虑儿童所处年龄段生长发育的特点,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6)不合理用药:包括药物误用和滥用等。2.急救(1)心肺复苏:在进行胸外按压等操作的同时,应尽快使用AED。两者有效配合,能提高被救者的生存率。AED能够自动分析心率,并通过快速电击使心跳恢复正常。心肺复苏的顺序: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2)溺水的自救:保持冷静,不要惊慌,不要挣扎;屏住呼吸,放松身体,头向后仰,面部向上;抓住水中漂浮物;听从救护者的指挥。(3)出血和止血:体内器官的出血是内出血;体表的出血是外出血。外出血又分为毛细血管出血、静脉出血和动脉出血。动脉或大静脉出血,要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紧急呼救,同时用手指、止血带或绷带压迫止血。动脉出血要压迫近心端止血,静脉出血要压迫远心端止血。第四节 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1.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2.健康是好的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而良好的生活方式对我们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3.生活方式: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方式或习惯,如运动娱乐方式、社交方式、饮食习惯等。4.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①影响人们健康的疾病除了传染病,还有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这些疾病也常被称为“生活方式病”或“现代文明病”;②非传染性疾病除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会影响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5.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应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开始。6.健康的生活方式体现: (1)合理营养,平衡膳食;(2)按时作息;(3)坚持体育锻炼;(4)合理安排上网、看电视的时间;(5)不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6)积极参加集体活动。7.保持身心健康:心情愉快是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良好的情绪和适度的情绪反应,表示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处于积极健康的状态。(2)调节情绪的方法:转移注意力、化解烦恼、自我安慰。8.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1)实验原理:低浓度酒精对水蚤的心率有促进作用,高浓度的酒精对水蚤的心率有抑制作用。(2)实验过程对照试验 对照组 实验组实验控制 放在清水中 放在不同浓度酒精中现象 10秒内水蚤心跳次数平均值不同结论 酒精对水蚤的心率有影响变量:酒精溶液的浓度。(4)实验结论:酒精溶液的浓度对水蚤心率有影响。(5)常见问题分析:取材问题:①应该选择个体大小和活力相同的水蚤作为实验对象,以排除这两方面对水蚤心率的影响;②酒精也要取同一批次、同一浓度的,保证变量的唯一。数值问题:水蚤的心率很快,计数时应注意统计10秒内所有水蚤的心跳次数,通过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