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新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素材

资源简介

(一)《世说新语》二则
①《咏雪》
南北朝 ·刘义庆《世说新语 · 言语》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 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 妻也。
【注释】
①《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403-444)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全书 8 卷, 分德行、言语、方正、政事、文学、雅量等 36 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②〔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jiǎ)(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政治家。 死后追赠为太傅。
③〔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④〔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⑤〔文义〕文章的义理。
⑥〔俄而〕不久,一会儿。
⑦〔骤〕急。
⑧〔何所似〕像什么。
⑨〔胡儿〕即谢朗,字长度,小名胡儿,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
⑩〔差(ch ā ) 可拟〕大体可以相比。差,大体。拟,相比。
?〔未若〕不如,不及。
?〔因风〕乘风。因,趁、乘。
?〔公大兄无奕女〕指东晋诗人谢道韫(yùn),谢无奕之女,聪慧有才辩。无奕,谢安长兄谢 奕,字无奕。
⑩〔王凝之〕字叔平,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曾任左将军。
【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 “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 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 凝之的妻子。
【文言知识】
一、古今异义
1 、与儿女讲论文义 3 、未若柳絮因风起 古义:子侄辈的年轻一代; 古义:趁、乘; 今义: 自己亲生的儿子与女儿。 今义:因为。
2 、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文章的义理; 今义:文章的意思。
二、一词多义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名词,天)
②期日中(名词,太阳)
三、特殊句式
1 、谢太傅(于)寒雪日内集。(省略句)
2 、白雪纷纷何所似?(倒装句,疑问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宾语前置,是“ 白雪纷纷所似何 ” 的倒装。)
3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判断句)
【主题】
《咏雪》讲的是晋朝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少女谢道韫表现了以柳 絮咏雪的才能。
【阅读探究】
1 .文中“寒雪 ”“ 内集 ”“欣然 ”“大笑 ”等词语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气氛?
【答案】轻松、温馨的家庭气氛。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 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2 .以“撒盐空中 ”和“柳絮因风起 ”来比拟“大雪纷纷 ”,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答案】第一种意见:“撒盐空中 ”一句好。它注重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与盐比较 接近;而柳絮是灰白色,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与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先求 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
第二种意见:“柳絮因风起 ”一句好。好的诗句应有深刻的意蕴,“柳絮 ”句将物象与意蕴统 一起来,形成了诗句的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而“撒盐空中 ”仅有物象而无意蕴。
【解析】考查学生对比喻意义的理解,从平常的生活中可知“柳絮 ”和“盐 ”形状上的区别, 通过想象能判断出。
3 .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答案】暗示作者赞赏她的才气。
【解析】考查学生对文中人物的了解,查看文中的注释就可知道。
4 .你还知道哪些以比喻描写飞雪的古诗佳句?
【答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解析】考查学生平时关于“飞雪 ”类诗歌的积累,只要仔细回忆,从小学到初中还是学过很 多首类似诗歌的。
②陈太丘与友期行
南北朝 ·刘义庆《世说新语 · 方正》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 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 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 方入门不顾。
【注释】
①〔陈太丘〕即陈寔(shí)(104-186 或 187),字仲弓,东汉颍(yǐng)川许县(今河南许昌 东)人。曾任太丘长。太丘,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永城西北。
②〔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③〔 日中〕正午时分。
④〔舍去〕丢下(他)而离开。舍,舍弃。去,离开。
⑤〔乃〕才。
⑥〔元方〕即陈纪(129-199),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⑦〔尊君在不(fǒu)〕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同“否 ”。
⑧〔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
⑨〔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⑩〔引〕拉,牵拉。
?〔顾〕回头看。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 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我 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 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尊君在不:通“否 ”,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二、古今异义
1 、相委而去 2 、元方入门不顾 古意:丢下、舍弃; 古意:回头看; 今意:委屈、委托。 今意:照顾。
三、一词多义
1 、信 2 、顾:
①则是无信(讲信用) ①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②顾野有麦场(看)
【主题】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面对父亲的友人的无信、无礼,义正辞严地加 以反驳的故事。既表现了他的聪敏,更写出了他的懂得为人的道理。
【阅读探究】
1 .陈太丘“期日中,过中不至 ”,陈太丘的朋友反怒责陈太丘,说明朋友是怎样的人?
【答案】不讲信用,粗野无礼。
【解析】考查对人物性格的理解,联系上下文可知朋友不讲信用,粗野无礼。
2 .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 ”“无礼 ”,这说明元方是个 怎样的人?
【答案】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解析】考查对人物性格的理解,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可知元方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 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3.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 ”,弄得客人尴尬之极, 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答案】
[第一种意见]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 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 全责备。
[第二种意见]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 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 小辫子 ”不放。
【解析】开放性题,言之有理,语句通顺即可。
4 .有人认为,陈太丘的朋友也有可取之处,你同意这个看法吗?
【答案】同意。面对元方的反驳,有人很惭愧,想与元方握手道歉,这说明他有知错能改的精 神。
【解析】开放性题,言之有理,语句通顺即可。
5 .友人为什么能够哑口无言、赔礼道歉?
【答案】元方的反驳有理有据。第一,从信用方面看,父亲朋友失约在先,无信;从礼貌方面, 父亲的友人当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无礼。因此,友人最后哑口无言,只得赔礼道歉。
【解析】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联系全文元方的反驳有理有据。第一,从信用方面看,父亲朋友 失约在先,无信;从礼貌方面,父亲的友人当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无礼。因此,友人最后哑口 无言,只得赔礼道歉。
5 .有不少成语出自《世说新语》,请写出几个。
【答案】望梅止渴、难兄难弟、鹤立鸡群、标新立异、一往情深
【解析】考查学生对《世说新语》的阅读情况,平时读了,积累了这类成语,就易于回答。
6 .古代像谢道韫、陈元方这样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还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事例吗?
【答案】①王冕四岁作画;②曹植七岁作诗;③甘罗十二岁做宰相;④司马光砸缸。
【解析】考查学生平时类似知识的积累,多阅读就能列举相似的事例来。
(二)《论语》十二章
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注释】
①《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 20 篇。东汉列为“七经 ” 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
②〔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 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③〔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④〔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⑤〔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同“悦 ”,愉快。
⑥〔愠(yùn)〕生气,恼怒。
⑦〔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⑧〔学而〕和下文的“为政 ”“雍也 ”“述而 ”等一样,都是《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第一章 第一句中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⑨曾子(前 505-前 436),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⑩〔吾(wú)〕人称代词,我。
⑩〔 日〕每天。
?〔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下文所说的三个方面。 省, 自我检查、反省。
⑧〔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⑩〔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⑥〔信〕诚信。
⑩〔传(chuán)〕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⑩〔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⑩〔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⑩〔惑〕迷惑,疑惑。
⑩〔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疑惑。
?回,即颜回(前 521-前 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也有用芦苇制成的。
?〔堪〕能忍受。
?〔之〕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者〕代词,……的人。
?〔好(hào)〕喜爱,爱好。
?〔乐〕以……为快乐。
?〔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 ”, 热水为“汤 ”。
?〔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于〕介词,对,对于。
?〔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川上〕河边。川,河流。
?〔逝者如斯夫(fú) , 不舍昼夜〕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 日夜不停。逝,往、离去。 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三军〕指军队。
?〔夺〕改变。
?〔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子夏(前 507-?),即 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人,孔子的弟子。
?〔笃(dǔ) 志〕坚定志向。笃,坚定。
?〔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
?〔仁〕仁德。
【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 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 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 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 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 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 无定见。”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 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 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 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 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 就在其中了。”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不亦说乎:同“悦 ”,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又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
1 、学而时习之
古义:按一定时间;
今义:时间。
2 、学而时习之 古义:复习; 今义:学。
3 、吾 日三省吾身 古义:每天; 今义:一 日。
4 、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泛指多数; 今义:数词,三。
三、一词多义
而:
①学而时习之(表顺承,然后,就)
②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表修饰)
④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
⑤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但是、却)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表顺承,然后、就)
⑦博学而笃志(表并列,并且、和)
为:
①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②可以为师矣(成为,做)
知:
①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②知之者不如好知者(懂得)
③温故而知新(得到)
乐:
①不亦乐乎(愉快,快乐)
5 、温故而知新
古义:旧的知识;
今义:过去的,老的。
6 、择其善者而从之
古义:优点;
今义:善良的人。
7 、择其善者而从之
古义:跟从(学习);
今义:跟从。
8 、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可能,许可。
②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 … … 为乐) 其: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称代词,他的)
②人不堪其忧(指示代词,这、那)
③回也不改其乐(人称代词,他的)
④乐亦在其中矣(指示代词,这)
⑤仁在其中矣(指示代词,这)
四、词类活用
1 .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 .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
3 .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4 .吾 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5 .传不习乎(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6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
7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
8 .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
9 .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长处)
五、特殊句式
1 、人不知而不愠(省略句,人不知吾而吾不愠)
2 、可以为师矣。(省略句,可以之为师矣)
3 、贤哉,回也!(省略句,主谓倒装)
4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省略句)
5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判断句)
六、文学常识积累
1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2 .孔子(公元前 551-公元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 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 为“圣人、至圣先师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
七、列举出自本文的成语
1 .温故知新;2 .择善而从;3 .三人行,必有我师;4 .三十而立。
八、按要求默写
1 .阐述“学 ”和“ 思 ”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 .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 .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 .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 .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 也不改其乐。
6 .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九、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
3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感到迷惑。
4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荣华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
5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 习过呢?
6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是就连最普通的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7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能广泛地阅读,并且能够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 其中了。
(三)《诫子书》
[蜀汉]诸葛亮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 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 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释】
①〔诫〕告诫、劝勉。
②〔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③〔书〕书信。
④〔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 家。
⑤〔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⑥〔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⑦〔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⑧〔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⑨〔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⑩〔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⑩〔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⑩〔广〕增长。
⑧〔淫(yín)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⑩〔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⑥〔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 ”相对而言。险,轻薄。
⑩〔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⑩〔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⑩〔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⑩〔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⑩〔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 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 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文言知识】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
②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 以:
①静以修身:介词,表目的非
②宁静无以致远:介词,用来 志: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远大志向
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动词,立志 学:
①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
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
成:
①成非志无以成学:完成,实现
②遂成枯落:变成,成为 行:
①三人行:行走
②君子之行:品德,操守 意:
①意与 日去:意志
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打算,想要
③意暇甚:神情,态度
二、词类活用
1 、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志向)
2 、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
3 、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阅读探究】
1 .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并要注意珍惜时光, 勉励他刻苦学习,表达了诸葛亮对后代的殷殷期盼之情。
2 .作者抓住“静 ”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从语句看多用什么句 式?
【答案】澹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语句多用双重否定句、对偶句。
3 .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 广才,这三者缺一不可。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 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解析】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其方法是:速读材料,整体把握;认真审题,明确目的;缩小
范围,提高效率;严密分析,准确把握。
4 .指出本文的论点句,并说说论证方法。
【答案】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正反对比论证。
【解析】考查中心论点题型,要求掌握议论文中心论点解题技巧。
5 .你是如何看待“夫学须静也 ”这句话的?
【答案】学习需要淡泊宁静。淡泊宁静是学习的最佳境界,只有静下来,不受外界的干扰,才
能深入下去,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从时间观念上讲,就是要趁青春年少的大好时光抓紧时间学习, 淡泊宁静,全身心投入。静,是为了节约学习时间。因为时光一去不复返,记忆力也一天不如一天。
【解析】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联系全文可知学习需要淡泊宁静。淡泊宁静是学习的最佳境界,
只有静下来,不受外界的干扰,才能深入下去,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6 .《诫子书》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补充一个论据。
【答案】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 ”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 而把失败归结于“躁 ”字。把“静 ”和“躁 ”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论据:乐羊子学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动,复返求学,终有所成,也是“躁 ”的最好的例证。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 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7 .读完本文,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案】1 、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缺少了持久力,做事就会半途而废。 学习先要立志,不愿意刻苦学习,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就不能增加自己的才干。
2 、人在少年时期就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因为时光飞逝,意志力也会随着时间消 磨,少年不努力,就会一事无成。
【解析】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有据,语句通顺即可。
(四)《狼》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 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 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注释】
①〔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清代文学家。 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等。
②〔屠〕屠户。
③〔止〕仅,只。
④〔缀(zhuì) 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缀,连接、紧跟。
⑤〔投以骨〕把骨头投给狼。
⑥〔从〕跟从。
⑦〔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并,一起。驱,追随、追赶。如故,跟原 来一样。
⑧〔窘(jiǒng)〕处境困迫,为难。
⑨〔受其敌〕遭受它们的攻击。
⑩〔顾〕看,视。
⑩〔积薪〕堆积柴草。
⑩〔苫(shàn)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一样。苫蔽,覆盖、遮盖。
⑧〔弛〕解除,卸下。
⑩〔眈(dān)眈相向〕瞪眼朝着屠户。眈眈,凶狠注视的样子。
⑥〔少(shǎo)时〕一会儿。
⑩〔径去〕径直离开。径,径直。
⑩〔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⑩〔久之〕时间长了。
⑩〔瞑(míng)〕 闭上眼睛。
⑩〔意暇甚〕神情很悠闲。意,这里指神情、态度。暇,从容、悠闲。
?〔暴〕突然。
?〔洞其中〕在积薪中打洞。洞,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隧入〕从通道进入。隧,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 ”的意思。
?〔尻(kāo)〕屁股。
?〔假寐〕假装睡觉。寐,睡觉。
?〔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黠(xiá)〕狡猾。
?〔顷刻〕一会儿。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意思是 能有多少。
⑩〔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译文】
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 走了很远。
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屠户 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 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 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 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 他刚刚想离开上路,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 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这只狼也被杀死 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止有剩骨(“止 ”通“只 ”,只有)
二、古今异义
1 、场主积薪其中 古义:柴草; 今义:工资。
2 、弛担持刀
古义:卸下;
今义:放松、松弛。
3 、一狼径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某—地方。
4 、屠暴起
古义:突然;
今义:强大。
5 、屠自后断其股
古义:大腿, 自胯至膝盖的部分;
今义:屁股。
6 、盖以诱敌
古义:原来是;
今义:遮蔽、覆盖。
7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多少;
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三、一词多义

①止有剩骨(通“只 ”)
②一狼得骨止(停止)

.
①投以骨(介词,把)
② 以刀劈狼首(介词,用)
③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连词,来)
④盖以诱敌(介词,用来)

①复投之(代狼)
②又数刀毙之(代狼)
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主谓之间,不译)
④久之, 目似瞑(助词,不译)
⑤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

①意暇甚(神情、态度)
8 、止增笑耳
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 释为“罢了 ”;
今义:耳朵。
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图)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恐
①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担心)
②不治将恐深(动词,恐怕)《扁鹊见 蔡桓公》

①恐前后受其敌(前面)
②狼不敢前(向前) 敌
①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②盖以诱敌(敌人) 积薪
①场主积薪其中(堆积柴草)
②转视积薪后(堆积在那里的柴草)
四、词类活用
1 、一屠晚归(动词作名词,屠夫,宰杀牲畜卖肉的人)
2 、一屠晚归(名词作状语,傍晚)
3 、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
4 、苫蔽成丘(名词作状语,盖上)
5 、弛担持刀(形容词作动词,卸下)
6 、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7 、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地)
8 、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打洞)
9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从通道 ”的意思)
10 、又数刀毙之(使动用法,使……毙,意为杀死)
五、文言文式
(一)省略句
省略宾语:
1 、“投以骨 ”中省略了“投 ”的宾语“之 ”,代狼,可补充为“投之以骨 ”。
2 、“一狼仍从 ”中省略宾语“之 ”,可补充为“一狼仍从之 ”。
省略介词:
3 、“场主积薪其中 ”省略了介词“于 ”,可补充为“场主积薪于其中 ”。
4 、“一狼洞其中 ”中也省略了介词“于 ”,可补充为“一狼洞于其中 ”。
5 、“屠乃奔倚其下 ”中省略介词“于 ”,可补充为“屠乃奔倚于其下 ”。
省略主语:
6 、“顾野有麦场 ”中省略主语“屠 ”,可补充为“屠顾野有麦场 ”。
7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中省略主语“屠 ”,可补充为“屠乃悟前狼假寐,盖 以诱敌 ”。
(二)倒装句
8 、“投以骨 ”中“ 以 ”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 以骨投 ”。
9 、“意暇甚 ”,正常语序应为“意甚暇 ”。
10 、“身已半入 ”,正常语序应为“身已入半 ”。
11、“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正常语序应为“ 而两狼如故之并驱 ”
六、虚词的用法

①又数刀毙之(代词,它,指狼)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
③久之(助词,调整音节,不译)
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⑤复投之(代词,代狼)

.
①投以骨(介词,把)
② 以刀劈狼首(介词,用)
③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介词,来)
④盖以诱敌(介词,用来)

①恐前后受其敌(指狼)
②场主积薪其中(指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④一狼洞其中(指柴草堆)
⑤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指屠户)
⑥屠自后断其股(指狼)

①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
②乃悟前狼假寐(才)

①盖以诱敌(表原因。这里有“原来 ”的意思)
七、文学常识积累
1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清代文学家。 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等。
2 .《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共有 491 篇。“聊斋 ”是蒲松龄的书 屋名,“志 ”是记述的意思,“异 ”指奇异的故事。
【阅读探究】
1 .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故事、理清情节
【答案】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毙狼
狼: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眈眈相向——假寐诱敌 【解析】考查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联系上下文,概括内容。
2 .根据情节概括性格:
【答案】屠夫:开始是退让,心存幻想,后来是机智、勇敢、警觉、善于斗争。
狼:贪婪、凶狠、狡诈。
【解析】考查学生人物性格,认真阅读全文发现屠夫的性格由退让,心存幻想,后来是机智、 勇敢、警觉、善于斗争。而狼的性格则是贪婪、凶狠、狡诈。
3 .屠夫是如何与两狼展开搏斗的呢?从中可看出屠夫具有怎样的品质?
A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B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C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D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E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答案】ABC 表现了屠夫的勇;DE 表现了屠夫的智。
【解析】考查句子的含义,通过读和联系全文可知 ABC 表现了屠夫的勇;DE 表现了屠夫的
智。
4 .本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答案】从人的方面看来:对待恶势力不能心存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从狼的方面看来:害人害己, 自食其果。
【解析】开放性题,只要言之有理,语句通顺即可。
5 .关于狼的成语有哪些?
【答案】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声名狼藉:名声败坏到了极点。
杯盘狼藉:杯子盘子乱七八糟地放着。形容吃喝以后桌面杂乱的样子。
狼子野心: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
狼狈为奸:比喻互相勾结干坏事。
【解析】考查平时关于狼的成语积累,读得多,记得多, 自然就会答。
6 .本文的的主人公是狼还是屠户?
【答案】是狼,因为①是狼推动着情节的发展,狼占主导地位,屠户只是被动的。
②本文的写作主旨是通过对狼的分析总结出来的。
【解析】考查故事的主人公,学生在课堂上可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就会明白,是狼,因为是狼 推动着情节的发展,狼占主导地位,屠户只是被动的。
7 .本文的狼是反面角色,换个角度,你知道狼有哪些优点吗?
【答案】⊙合作:狼过着群居生活,一般七匹为一群,每一匹都要为群体的繁荣与发展承担一 份责任。
⊙团结:狼与狼之间的默契配合成为狼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不管做任何事情,它们总 能依靠团体的力量去完成。
⊙耐力:敏锐的观察力、专一的目标、默契的配合、好奇心、注意细节以及锲而不舍 的耐心使狼总能获得成功。
⊙执著:狼的态度很单纯,那就是对成功坚定不移地向往。
⊙拼搏:在狼的生命中,没有什么可以替代锲而不舍的精神,正因为它才使得狼得以 千心万苦地生存下来,狼驾驭变化的能力使它们成为地球上生命力最顽强的 动物之一。
⊙和谐共生:为了生存,狼一直保持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关系,不参与无谓的纷争 与冲突。
⊙忠诚:狼对于对自己有过恩惠的动物很有感情,可以以命来报答。
【解析】考查对内容的提炼和概括能力,联系全文,结合生活中与此相类似的人或事来概括。
(五)《穿井得一人》
[战国末期]《吕氏春秋》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 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 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
①〔穿〕挖掘、开凿。
②《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前 235)集合门 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③〔宋〕周代诸侯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④〔溉(gài)汲(jí)〕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⑤〔及〕待,等到。
⑥〔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⑦〔道〕讲述。
⑧〔闻之于宋君〕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闻,听到,这里是“使听到 ”的意思。
⑨〔对〕应答,回答。
⑩〔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译文】
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 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 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听到这样的传闻, 还不如不听。
【阅读探究】
1 .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答案】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解析】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联系全文不难发现是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2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答案】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 以讹传讹 ”更要不得。
【解析】开放性题,言之有理、有据,语句通顺即可。
(六)《杞人忧天》
[战国前期]《列子》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 奈何忧崩坠乎? ”
其人曰:“天果积气, 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
晓之者曰:“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注释】
①〔杞〕周代诸侯国。
②《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 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③〔亡(wú)〕无,没有。
④〔晓〕告知,开导。
⑤〔积气〕聚积的气体。
⑥〔若〕你。
⑦〔行止〕行动,活动。
⑧〔奈何〕为何,为什么。
⑨〔只使〕纵使,即使。
⑩〔中(zhòng)伤〕伤害。
?〔积块〕聚积的土块。
?〔四虚〕四方。
?〔躇(chú) 步跐(cǐ) 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⑩〔舍(shì) 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释 ”,解除、消除。
【译文】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 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 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
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 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 ”
开导他的人说:“ 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那地陷了又怎么办呢? ”
开导他的人说:“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 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阅读探究】
1 .杞人为什么忧天?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
【答案】怕天会塌下来。嘲讽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担心的人
【解析】联系全文内容可作出回答。
2 .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杞人 ”担心天崩地陷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讽刺了那种为本来不用担忧的事而担心发愁的人;
主要原因:缺乏起码常识和经验或对事物的认识不够,了解不够(或不善于学习思考 和探究)。
【解析】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联系全文可知杞人缺乏起码常识和经验或对事物的认识不够 了解不够,讽刺了生活中胆小怕事,无故发愁的人很多。
3 .《杞人忧天》寓意是什么?(或者给你什么启示或者告诉什么道理?)
【答案】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不要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的事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