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让教学更有效目 录01 本课目标 02 新课导入03 新知讲解 04 课堂展示与拓展05 课堂练习 06 课堂总结(一)审美感知感受歌曲2/4拍的稳定节拍与明快旋律,体会其中蕴含的欢乐、喜庆情绪。(二)艺术表现能准确演唱歌曲,掌握附点八分音符带来的弹性节奏,用明亮欢快的声音表现歌曲情绪。(三)创意实践创编简单的集体表演队形,结合演唱与动作展现“花样打锣鼓”的场景。(四)文化理解感受河南民歌的地域特色与民间音乐的活力,激发对传统民族音乐的喜爱。鼓和锣一配合,热闹的气氛马上就来了。那你们知道吗?在河南有一首民歌,专门唱鼓和锣的故事,想不想听听?这首歌里的锣鼓在做什么?谁听出歌词里唱了怎样的场景?耳朵真灵!这首歌就叫 ,是河南的民间歌曲。它不仅能唱,还能跟着做动作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唱这首歌,组建一支“小锣鼓队”好不好?歌曲背景:《锣鼓歌》是河南泌阳民歌,属于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民间歌曲。其创作灵感源于北方民间音乐与舞蹈文化,现存版本定型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彼时宽松的社会文化氛围为民间艺术传承提供了有利条件。歌曲以锣鼓为核心元素,歌词简单童趣,旋律贴合民俗场景,既展现了河南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也体现了锣鼓在民间庆祝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下面有感情地朗诵歌词歌曲是2/4拍,2/4拍子的强弱规律是一强一弱,下面边打节奏边听音乐歌曲为2/4拍,采用“乐段重复”的结构形式,整体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共8小节,由两个4小节乐句构成,以“你敲鼓来我打锣”开篇,通过“咚咚咚”“锵锵锵”的拟声词模拟锣鼓的“三击”节奏,旋律简洁明快。下面我们演唱第一乐句下面我们演唱第二乐句下面我们演唱第一乐句下面我们演唱第二乐句整体演唱下面我们边演唱边表演欣赏视频通过欣赏,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一)填空题1.《锣鼓歌》是一首来自_______的民歌,歌曲采用_______拍节奏。2. 歌曲中通过“咚咚咚”模拟_______的声音,用“锵锵锵”模拟_______的声音。(二)判断题1.《锣鼓歌》全曲旋律不变,是简单的重复结构。( )2.歌曲中“变了花样打鼓锣”体现了锣鼓点的变化。( )答案:(一)填空题1.河南(泌阳);2/4 2.鼓;锣(二)判断题1.× 2.√《锣鼓歌》1=D 2/4 活泼 河南民歌感谢同学们的聆听!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课堂教学设计【课型】唱歌课型【教学内容】湖南文化出版社二年级上册第十二课《歌表演》第2课时《锣鼓歌》【教材分析】《锣鼓歌》是湖南文化出版社二年级上册第十二课《歌表演》第3课时唱歌课。《锣鼓歌》是河南泌阳民歌,属于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民间歌曲。其创作灵感源于北方民间音乐与舞蹈文化,现存版本定型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彼时宽松的社会文化氛围为民间艺术传承提供了有利条件。歌曲以锣鼓为核心元素,歌词简单童趣,旋律贴合民俗场景,既展现了河南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也体现了锣鼓在民间庆祝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音乐充满兴趣,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模仿能力 。他们能准确分辨欢快与舒缓的音乐情绪,跟随简单节奏拍手、跺脚,但对复杂节奏型的把握还不够精准。在演唱方面,能自然发声、完整演唱简短儿歌,不过气息控制较弱,音准稳定性有待提高。识谱能力处于萌芽阶段,仅能认识简单音符。课堂上乐于参与律动、表演等互动活动,但注意力易分散,持续专注时长较短。教学中需借助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资源、游戏化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逐步提升音乐感知与表现能力。【教学目标】以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新颁布的课程目标为依据,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注重体现课程性质,重点反映课程理念,我们确立本节课的目标:(一)审美感知感受歌曲2/4拍的稳定节拍与明快旋律,体会其中蕴含的欢乐、喜庆情绪(二)艺术表现能准确演唱歌曲,掌握附点八分音符带来的弹性节奏,用明亮欢快的声音表现歌曲情绪。(三)创意实践创编简单的集体表演队形,结合演唱与动作展现“花样打锣鼓”的场景。(四)文化理解感受河南民歌的地域特色与民间音乐的活力,激发对传统民族音乐的喜爱。【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准确演唱歌曲,掌握核心节奏与旋律,用欢快情绪表现歌曲内容。2.区分鼓与锣的音色特点,理解“锣鼓声音要相和”的音响效果。(二)教学难点1.把握歌曲中附点节奏的准确性,清晰表现乐段重复时的锣鼓点变化。2.在集体表演中实现演唱、动作与模拟锣鼓声的协调配合。【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教师:同学们,过节的时候我们经常能听到热闹的乐器声,看(出示鼓和锣的图片),这两种乐器你们认识吗?它们敲起来会是什么声音?预设:是鼓和锣!鼓是“咚咚咚”,锣是“锵锵锵”!教师:太准确啦!鼓和锣一配合,热闹的气氛马上就来了。那你们知道吗?在河南有一首民歌,专门唱鼓和锣的故事,想不想听听?预设:想!教师:仔细听哦,这首歌里的锣鼓在做什么?(播放歌曲片段)谁听出歌词里唱了怎样的场景?预设:唱了“你敲鼓来我打锣”,还有变花样打锣鼓!教师:耳朵真灵!这首歌就叫《锣鼓歌》,是河南的民间歌曲。它不仅能唱,还能跟着做动作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唱这首歌,组建一支“小锣鼓队”好不好?预设:好!书写板书《锣鼓歌》。【设计意图: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同学们对于本节课有一个预热的感觉,为后续引出主题奠定基础】二、师生互动,走进音乐(一)聆听音乐,感受情绪教师:聆听乐曲,听听歌曲的情绪、速度是怎样的?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教师:歌曲的情绪是活泼开心地,下面我们了解一下歌曲背景:《锣鼓歌》是河南泌阳民歌,属于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民间歌曲。其创作灵感源于北方民间音乐与舞蹈文化,现存版本定型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彼时宽松的社会文化氛围为民间艺术传承提供了有利条件。歌曲以锣鼓为核心元素,歌词简单童趣,旋律贴合民俗场景,既展现了河南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也体现了锣鼓在民间庆祝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下面有感情地朗诵歌词预设:朗诵教师:歌曲是2/4拍,2/4拍子的强弱规律是一强一弱,下面边打节奏边听音乐预设:表现音乐【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提问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通过初步的聆听对音乐的情绪、速度建立初步的认知,为后续的教唱奠定基础】(二)分析音乐,表现音乐教师:歌曲为2/4拍,采用“乐段重复”的结构形式,整体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共8小节,由两个4小节乐句构成,以“你敲鼓来我打锣”开篇,通过“咚咚咚”“锵锵锵”的拟声词模拟锣鼓的“三击”节奏,旋律简洁明快。下面我们演唱第一乐句预设:演唱教师:填词演唱预设:演唱教师:下面我们演唱第二乐句预设:演唱教师:填词演唱预设:演唱教师:第二部分同样为8小节,是前乐段的变化重复。在保留核心韵律的基础上,通过“咚锵咚锵,咚咚锵”的花样锣鼓点与曲调变化,实现“变了花样打鼓锣”的音乐表达,增强了趣味性。下面我们演唱第一乐句预设:演唱教师:填词演唱预设:演唱教师:下面我们演唱第二乐句预设:演唱教师:填词演唱预设:演唱教师:整体演唱预设:整体演唱教师:下面我们边演唱边表演预设:边演唱边表演【设计意图:通过感受、学唱音乐,体验音乐表现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对于音乐情感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三、精彩演绎,自由发挥教师:下面请同学们上台利用乐器和声势动作为童谣伴奏表现音乐预设:表现音乐【设计意图:通过上台表演,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同学们体会舞台的乐趣,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让歌声、语言、动作充分融入歌曲当中,让音乐教学面对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当中来。】四、拓展思路,开阔视野教师:下面我们欣赏视频预设:欣赏教师:通过欣赏,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预设:回答问题【设计意图:通过演唱歌曲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传达的积极向上、珍惜幸福生活的情感,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激发学生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五、结语教师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总结。六、课堂小结(或教学反思)本次《锣鼓歌》教学以“锣鼓文化”为线索,通过乐器图片、音频欣赏和动作模仿,大部分学生能准确演唱歌曲并区分锣鼓音色。但教学中存在不足:对附点节奏的讲解不够直观,部分学生演唱时节奏不够稳定。创意实践环节中,学生虽能想出伴奏方案,但因时间有限,展示不够充分。后续需用“节奏卡片拍手练习”强化附点节奏,预留更多时间让小组打磨创意方案,同时增加河南民歌片段欣赏,帮助学生更深入感受地域音乐特色。七、课堂练习(一)填空题1.《锣鼓歌》是一首来自_______的民歌,歌曲采用_______拍节奏。2. 歌曲中通过“咚咚咚”模拟_______的声音,用“锵锵锵”模拟_______的声音。(二)判断题1.《锣鼓歌》全曲旋律不变,是简单的重复结构。( )2.歌曲中“变了花样打鼓锣”体现了锣鼓点的变化。( )答案:(一)填空题1.河南(泌阳);2/4 2.鼓;锣(二)判断题1.× 2.√【板书设计】《锣鼓歌》1=D 2/4 活泼 河南民歌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5张PPT)让教学更有效第十二课歌 表 演01本课目标02新课导入03新知讲解04课堂展示与拓展05课堂练习06课堂总结目 录(一)审美感知感受歌曲2/4拍的稳定节拍与明快旋律,体会其中蕴含的欢乐、喜庆情绪。(二)艺术表现能准确演唱歌曲,掌握附点八分音符带来的弹性节奏,用明亮欢快的声音表现歌曲情绪。(三)创意实践创编简单的集体表演队形,结合演唱与动作展现“花样打锣鼓”的场景。(四)文化理解感受河南民歌的地域特色与民间音乐的活力,激发对传统民族音乐的喜爱。同学们,过节的时候我们经常能听到热闹的乐器声,这两种乐器你们认识吗?它们敲起来会是什么声音?鼓和锣一配合,热闹的气氛马上就来了。那你们知道吗?在河南有一首民歌,专门唱鼓和锣的故事,想不想听听?这首歌里的锣鼓在做什么?谁听出歌词里唱了怎样的场景?耳朵真灵!这首歌就叫《锣鼓歌》,是河南的民间歌曲。它不仅能唱,还能跟着做动作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唱这首歌,组建一支“小锣鼓队”好不好?聆听乐曲,听听歌曲的情绪、速度是怎样的?歌曲的情绪是活泼开心地。歌曲背景:《锣鼓歌》是河南泌阳民歌,属于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民间歌曲。其创作灵感源于北方民间音乐与舞蹈文化,现存版本定型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彼时宽松的社会文化氛围为民间艺术传承提供了有利条件。歌曲以锣鼓为核心元素,歌词简单童趣,旋律贴合民俗场景,既展现了河南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也体现了锣鼓在民间庆祝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下面有感情地朗诵歌词歌曲是2/4拍,2/4拍子的强弱规律是一强一弱,下面边打节奏边听音乐歌曲为2/4拍,采用“乐段重复”的结构形式,整体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共8小节,由两个4小节乐句构成,以“你敲鼓来我打锣”开篇,通过“咚咚咚”“锵锵锵”的拟声词模拟锣鼓的“三击”节奏,旋律简洁明快。下面我们演唱第一乐句下面我们演唱第二乐句第二部分同样为8小节,是前乐段的变化重复。在保留核心韵律的基础上,通过“咚锵咚锵,咚咚锵”的花样锣鼓点与曲调变化,实现“变了花样打鼓锣”的音乐表达,增强了趣味性。下面我们演唱第一乐句下面我们演唱第二乐句整体演唱下面我们边演唱边表演下面请同学们上台利用乐器和声势动作为童谣伴奏表现音乐欣赏视频通过欣赏,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一)填空题 1.《锣鼓歌》是一首来自_______的民歌,歌曲采用_______拍节奏。2. 歌曲中通过“咚咚咚”模拟_______的声音,用“锵锵锵”模拟_______的声音。(二)判断题1.《锣鼓歌》全曲旋律不变,是简单的重复结构。( )2.歌曲中“变了花样打鼓锣”体现了锣鼓点的变化。( )答案:(一)填空题1.河南(泌阳);2/4 2.鼓;锣(二)判断题1.× 2.√《锣鼓歌》1=D 2/4 活泼 河南民歌感谢同学们的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新教材】唱游·音乐 湖南文化出版社二年级上册第十二课-《锣鼓歌》-课件.pdf 【新教材】唱游·音乐 湖南文化出版社二年级上册第十二课-《锣鼓歌》-课件.pptx 【新教材】唱游·音乐 湖南文化出版社二年级上册第十二课-《锣鼓歌》-课堂教学设计.docx 锣鼓歌 伴奏.mp3 锣鼓歌.mp3 锣鼓歌.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