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数学抽象 数学抽象是指舍去事物的一切物理属性,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思维过程.主要包括:从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并且用数学符号或者数学术语予以表征.在本章中主要表现为理解向量的基本概念.培优一 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例1】 (1)(多选)下列命题中,其中正确的是( )A.a∥b 存在唯一的实数λ∈R,使得b=λaB.e为单位向量,且a∥e,则a=±|a|eC.|a·a·a|=|a|3D.若a·b=b·c且b≠0,则a=c(2)若向量a=(x,2),b=(2,3),c=(2,-4),且a∥c,则a在b上的投影向量为( )A. B.C. D.尝试解答二、数学运算数学运算是指在明晰运算对象的基础上,依据运算法则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理解运算对象,掌握运算法则,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方法,设计运算程序,求得运算结果等.在本章中主要表现在向量的线性运算、数量积运算及解三角形中.培优二 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例2】 (1)在△ABC,AD为BC边上的中线,E为AD的中点,则=( )A.- B.-C.+ D.+(2)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M是BC的中点.若=λ+μ,则λ+μ的值为( )A. B. C. D.2尝试解答培优三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运算【例3】 (1)(2024·新高考Ⅰ卷3题)已知向量a=(0,1),b=(2,x),若b⊥(b-4a),则x=( )A.-2 B.-1 C.1 D.2(2)(2022·全国甲卷13题)设向量a,b的夹角的余弦值为,且|a|=1,|b|=3,则(2a+b)·b= .尝试解答培优四 利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例4】 记△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分别以a,b,c为边长的三个正三角形的面积依次为S1,S2,S3.已知S1-S2+S3=,cos B=.(1)求△ABC的面积;(2)若sin Asin C=,求b.尝试解答三、逻辑推理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逻辑规则推出一个命题的思维过程.在本章中,主要表现在利用向量判定平行与垂直及利用正弦、余弦定理判定三角形的形状等问题中.培优五 平面向量的应用【例5】 (1)O是△ABC所在平面内的一定点,P是△ABC所在平面内的一动点,若(-)·(+)=(-)·(+)=0,则O为△ABC的( )A.内心 B.外心 C.重心 D.垂心(2)若=(a+5b),=-2a+8b,=3(a-b),则共线的三点是 .尝试解答培优六 判定三角形的形状【例6】 在△ABC中,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b2+c2=a2+bc.若sin B·sin C=sin2A,则△ABC的形状是( )A.钝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C.等边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尝试解答培优七 向量在平面几何中的应用【例7】 如图所示,在正三角形ABC中,D,E分别是AB,BC上的一个三等分点,且分别靠近点A,点B,AE,CD交于点P.求证:BP⊥DC.尝试解答四、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本章中主要表现在利用正弦、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中.培优八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例8】 某课外兴趣小组研究发现,人们曾用三角测量法对珠峰高度进行测量,其方法为:首先在同一水平面上选定两个点并测量两点间的距离,然后分别测量其中一个点相对另一点以及珠峰顶点的张角,再在其中一点处测量珠峰顶点的仰角,最后计算得到珠峰高度.该兴趣小组运用这一方法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已知该旗杆MC(C在水平面)垂直于水平面,水平面上两点A,B的距离为 m,测得∠MBA=θ,∠MAB=-θ,其中sin θ=,在A点处测得旗杆顶点的仰角为φ,sin φ=,则该旗杆的高度为(单位:m)( )A.9 B.12C.15 D.18尝试解答章末复习与总结【例1】 (1)BC (2)C 解析:(1)若a为零向量,则A不成立.根据向量数量积的概念可知D错误.易知B、C正确.(2)因为a=(x,2),c=(2,-4),且a∥c,所以-4x=4,解得x=-1.所以a=(-1,2),所以a在b上的投影向量为b=(2,3)=(2,3)=.故选C.【例2】 (1)A (2)B解析:(1)如图,=-=-=-×(+)=-.故选A.(2)以A为坐标原点,以,的方向分别为x轴,y轴正方向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图略),设正方形边长为1,则=(1,1),=,=(-1,1),故1=λ-μ,1=λ+μ,解得λ=,μ=,∴λ+μ=.故选B.【例3】 (1)D (2)11 解析:(1)法一 因为b⊥(b-4a),所以b·(b-4a)=0,所以b2-4a·b=0即4+x2-4x=0,故x=2,故选D.法二 因为a=(0,1),b=(2,x),所以b-4a=(2,x)-4(0,1)=(2,x)-(0,4)=(2,x-4).因为b⊥(b-4a),所以b·(b-4a)=0,所以2×2+x(x-4)=0,所以(x-2)2=0,解得x=2,故选D.(2)(2a+b)·b=2a·b+b2=2|a|·|b|·cos<a,b>+|b|2=2×1×3×+32=11.【例4】 解:(1)由S1-S2+S3=,得(a2-b2+c2)=,即a2-b2+c2=2,又a2-b2+c2=2accos B,所以accos B=1.由cos B=得ac==,则△ABC的面积S=acsin B=××=.(2)由sin Asin C=,ac=及正弦定理知===,即b2=×=,得b=.【例5】 (1)B (2)A,B,D解析:(1)由(-)·(+)=0,知·2=0(其中D为CB的中点),所以O在BC的垂直平分线上.同理,O在AC的垂直平分线上,故O为△ABC的外心.(2)因为=+=a+5b,所以=,则A,B,D三点共线.【例6】 C 由b2+c2=a2+bc及余弦定理知A=,又由sin B·sin C=sin2A及正弦定理得bc=a2=b2+c2-bc,所以(b-c)2=0,即b=c,所以△ABC为一个内角为的等腰三角形,即为等边三角形.【例7】 证明:设=λ,并设△ABC的边长为a,则有=+=λ+=λ+=(2λ+1)-λ,=-.∵∥,∴(2λ+1)-λ=k-k,则有解得λ=.∴=.=+=+=+,∴·=·=a2-a2-a2cos 60°=0,∴⊥,∴BP⊥DC.【例8】 B 在△ABM中,AB=,∠AMB=,sin∠MBA=,∵=,∴MA=15,在Rt△ACM中,MC=MAsin∠MAC=15×sin φ=15×=12.故选B.2 / 3(共25张PPT)章末复习与总结一、数学抽象 数学抽象是指舍去事物的一切物理属性,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思维过程.主要包括:从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并且用数学符号或者数学术语予以表征.在本章中主要表现为理解向量的基本概念.培优一 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例1】 (1)(多选)下列命题中,其中正确的是( )A. a∥b 存在唯一的实数λ∈R,使得b=λaB. e为单位向量,且a∥e,则a=±|a|eC. |a·a·a|=|a|3D. 若a·b=b·c且b≠0,则a=c解析:若a为零向量,则A不成立.根据向量数量积的概念可知D错误.易知B、C正确.(2)若向量a=(x,2),b=(2,3),c=(2,-4),且a∥c,则a在b上的投影向量为( )解析:因为a=(x,2),c=(2,-4),且a∥c,所以-4x=4,解得x=-1.所以a=(-1,2),所以a在b上的投影向量为 b= (2,3)= (2,3)= .故选C.二、数学运算 数学运算是指在明晰运算对象的基础上,依据运算法则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理解运算对象,掌握运算法则,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方法,设计运算程序,求得运算结果等.在本章中主要表现在向量的线性运算、数量积运算及解三角形中.培优二 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例2】 (1)在△ABC,AD为BC边上的中线,E为AD的中点,则 =( )解析:如图, = - = - = - × ( + )= - .故选A.(2)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M是BC的中点.若 =λ +μ ,则λ+μ的值为( )D. 2解析: 以A为坐标原点,以 , 的方向分别为x轴,y轴正方向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图略),设正方形边长为1,则=(1,1), = , =(-1,1),故1=λ-μ,1= λ+μ,解得λ= ,μ= ,∴λ+μ= .故选B.培优三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运算【例3】 (1)(2024·新高考Ⅰ卷3题)已知向量a=(0,1),b=(2,x),若b⊥(b-4a),则x=( )A. -2 B. -1 C. 1 D. 2法二 因为a=(0,1),b=(2,x),所以b-4a=(2,x)-4(0,1)=(2,x)-(0,4)=(2,x-4).因为b⊥(b-4a),所以b·(b-4a)=0,所以2×2+x(x-4)=0,所以(x-2)2=0,解得x=2,故选D.解析:法一 因为b⊥(b-4a),所以b·(b-4a)=0,所以b2-4a·b=0即4+x2-4x=0,故x=2,故选D.(2)(2022·全国甲卷13题)设向量a,b的夹角的余弦值为 ,且|a|=1,|b|=3,则(2a+b)·b= .11解析: (2a+b)·b=2a·b+b2=2|a|·|b|· cos <a,b>+|b|2=2×1×3× +32=11.培优四 利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例4】 记△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分别以a,b,c为边长的三个正三角形的面积依次为S1,S2,S3.已知S1-S2+S3= , cos B= .(1)求△ABC的面积;解:由S1-S2+S3= ,得 (a2-b2+c2)= ,即a2-b2+c2=2,又a2-b2+c2=2ac cos B,所以ac cos B=1.由 cos B= 得ac= = ,则△ABC的面积S= ac sin B= × × = .(2)若 sin A sin C= ,求b.解:由 sin A sin C= ,ac= 及正弦定理知 == = ,即b2= × = ,得b= .三、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逻辑规则推出一个命题的思维过程.在本章中,主要表现在利用向量判定平行与垂直及利用正弦、余弦定理判定三角形的形状等问题中.培优五 平面向量的应用【例5】 (1)O是△ABC所在平面内的一定点,P是△ABC所在平面内的一动点,若( - )·( + )=( -)·( + )=0,则O为△ABC的( B )A. 内心 B. 外心 C. 重心 D. 垂心解析:由( - )·( + )=0,知 ·2 =0(其中D为CB的中点),所以O在BC的垂直平分线上.同理,O在AC的垂直平分线上,故O为△ABC的外心.B(2)若 = (a+5b), =-2a+8b, =3(a-b),则共线的三点是 .解析:因为 = + =a+5b,所以 = ,则A,B,D三点共线.A,B,D 培优六 判定三角形的形状【例6】 在△ABC中,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b2+c2=a2+bc.若 sin B· sin C= sin 2A,则△ABC的形状是( )A. 钝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C. 等边三角形 D. 等腰直角三角形解析: 由b2+c2=a2+bc及余弦定理知A= ,又由 sin B· sin C=sin 2A及正弦定理得bc=a2=b2+c2-bc,所以(b-c)2=0,即b=c,所以△ABC为一个内角为 的等腰三角形,即为等边三角形.培优七 向量在平面几何中的应用【例7】 如图所示,在正三角形ABC中,D,E分别是AB,BC上的一个三等分点,且分别靠近点A,点B,AE,CD交于点P. 求证:BP⊥DC.证明:设 =λ ,并设△ABC的边长为a,则有 = +=λ + =λ + = (2λ+1) -λ , = - .∵ ∥ ,∴ (2λ+1) -λ =k - k ,则有解得λ= .∴ = .= + = + = + ,∴ · = · = a2- a2- a2 cos 60°=0,∴ ⊥ ,∴BP⊥DC.四、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本章中主要表现在利用正弦、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中.培优八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例8】 某课外兴趣小组研究发现,人们曾用三角测量法对珠峰高度进行测量,其方法为:首先在同一水平面上选定两个点并测量两点间的距离,然后分别测量其中一个点相对另一点以及珠峰顶点的张角,再在其中一点处测量珠峰顶点的仰角,最后计算得到珠峰高度.该兴趣小组运用这一方法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已知该旗杆MC(C在水平面)垂直于水平面,水平面上两点A,B的距离为 m,测得∠MBA=θ,∠MAB= -θ,其中 sin θ= ,在A点处测得旗杆顶点的仰角为φ, sin φ= ,则该旗杆的高度为(单位:m)( )A. 9 B. 12C. 15 D. 18解析: 在△ABM中,AB= ,∠AMB= , sin ∠MBA= ,∵ = ,∴MA=15,在Rt△ACM中,MC=MA sin∠MAC=15× sin φ=15× =12.故选B.谢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章末复习与总结.docx 章末复习与总结.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