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 表格式教案- 《中华民族大团结》七年级全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 表格式教案- 《中华民族大团结》七年级全一册

资源简介

《中华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伟大的中华民族
第2课 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
教材分析 遵循《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目标要求中“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国情,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第一单元《伟大的中华民族》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过程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认识祖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强化中华民族认同,增进家国情怀。 第2课《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侧重于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为指导,深刻认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充分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有助于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中华民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强化中华民族是血脉相连、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学习目标 1、通过梳理时间线索,连接中华民族的三个历史发展时期,从起源和早期发展——古代发展———近现代发展,列举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料。懂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是一部壮丽的史诗,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理解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2、通过“文成公主进藏”等生动历史故事的呈现,理解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积极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 3、通过总书记讲话精神,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学习探究中运用正确的民族观认识理解民族关系,在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生成“中华民族一家亲”情感,增强中华民族认同,增进家国情怀。
教学难点 受学生社会阅历和知识储备的影响,他们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合作探究、启发式等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素材、备课;
教学过程
讲授 新课 寻根篇·追溯中华民族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一部中国史,就是我国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族人民通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格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华民族大团结》第二课《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 新课讲授: 【过渡】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是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视频《风从千年来》,一起踏上寻根之旅。 播放视频:《风从千年来》 教师提问:请问视频中的哪些场景令你印象深刻? 学生1:视频中的轩辕皇帝祭祀大典规模盛大,祭祀广场四周被苍松翠柏紧紧环绕,场面十分庄严肃穆。 学生2:镜头捕捉到一对赶赴黄帝陵祭拜的华侨父子,不远万里赶回中国祭拜黄帝,其情其景十分感人。由此可以看出,黄帝陵,就是全球华人的根和魂。 教师:为什么每年都会举行黄帝陵公祭活动? 学生:中华民族是经过长期融合而形成的,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上世纪80年代以来,黄帝祭祀形成了清明公祭、重阳民祭的制度。现在每年都有大批港澳台同胞及海外的华侨华人回国祭拜黄帝陵,清明公祭黄帝典礼已成为连接海内外中华儿女的重要情感纽带,共祭轩辕黄帝是全球华人血脉相连的生动体现。(安) 观看视频,思考相关问题。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黄帝陵公祭活动。 开门见山,直破主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内容有初步的认识。 通过丰富的视频和文字资料,使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有利于培养其政治认同感。
过渡:感谢同学们的回答。中华民族源自于中国古代华夏民族,起源于黄河流域一带,居四方之中,文化、科技发达并且历史悠久,随着华夏族和周边各族经济文化往来不断增加,政治上统一的趋势不断加强。
发展篇·古代中华民族发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呈现思维导图:古代中华民族的发展 (过渡)古代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秦汉时期: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大交融;隋唐时期:各民族出现前所未有的大融合;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在更大范围交融;明清时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渐趋稳定。 教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任选一个历史时期,结合史实谈谈这一时期民族关系是如何进一步交融的。 学生1:介绍秦汉时期; 学生2:介绍隋唐时期; 播放视频:《文成公主进藏》 过渡:可见,隋唐时期,内地与边疆的联系更加紧密,各民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融合局面,社会经济文化空前发展。让我们继续聆听同学的分享。 学生3:介绍明清时期。 教师:明清时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渐趋稳定,各族人民政治认同感增强,进一步夯实了中华民族认同的政治基础。 构建时间线索,和老师一起梳理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并列举出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料。 与历史学科相融合,培养学生时空观念,让学生能够按照相应的历史地理因素和时间顺序构建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性,理解历史上的进步、发展、延续、变迁等意义。充分认识到经过古代的自在发展、近代以来的自觉发展,中华民族日益成为心灵相通、血脉相连、生死相依的命运共同体。
过渡: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至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各民族迅速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巩固。
时代篇·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
教师:我们经历了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用大炮打开古老中国的大门,请看最左边的时局图,有同学了解它的创作背景吗? 播放学生回答音频。 教师:中国人民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侵略,中华民族的意识进一步高涨。1902年,梁启超首次提出“中华民族”概念。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华人民在面临敌人入侵的时候,我们团结一心,共同抗击侵略者。中国之所以能够打败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体中华儿女义无反顾投身到这场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伟大斗争中。 呈现相关教学素材。 教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重要途径,面向全社会成员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进一步在全国各地展开。接下来,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播放视频:新闻联播片段。 播放学生回答视频。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 教师小结:秦汉雄风、大唐气象、康乾盛世,都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历史。今天,我们实现中国梦,就要紧紧依靠各族人民的力量。 学生自主了解时局图创作背景以及近代以来民众觉醒的事例,有利于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通过真实案例呈现,帮助学生理解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积极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 通过总书记讲话精神,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课堂 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从历史发展的逻辑出发,了解到中华民族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生动感受到,十年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是空前的。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中华民族大团结局面日益巩固。
板书 设计
实践 活动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交往交流交融,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阅读以下诗句,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并找一找类似主题的诗句。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唐)王建《凉州行》 巴郎汉语音琅琅,中庸论语吟篇章。 ——(清)施补华《轮台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