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爱我中华》教学设计固原市第三中学 杨锋教材 章节 《中华民族大团结》(初中版) 第一单元第一课 授课 学科 道德与法治 授课 年级 八年级教学目标 1、通过“姚河塬考古遗址文物”的展示和对固原历史的追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情感;通过展示“37种中华文化元素”的视频,增强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感;以“四次民族大融合”的视频为切入点,帮助学生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通过图片和视频素材的展示与教师的讲解,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的悠久与曲折,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气节。 3、通过与学生探讨“爱我中华到底爱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关心国家,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帮助学生梳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和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形成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使命感。教学重点 从不同角度认识中华民族的基本内涵、历史及文化。教学难点 了解中华民族的形成历史和民族融合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 入 新 课 《爱我中华》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这首歌中唱到:“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听着这首歌曲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五十六个民族到底是如何成为一家人的?当我们说“爱我中华”的时候,我们到底爱的是什么?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大家一起进入到今天的学习,通过不同的视角,一起来探究一下,“中华”何以成为“中华”的。也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让我们大家更爱我们共同的——中华! 跟随教师的讲解,进入教学情境。 从生活日常出发,创设教学情境。讲 授 新 课 讲 授 新 课 讲 授 新 课 环节一 地域视角下的“中华” 教师展示彭阳姚河塬遗迹考古出土的文物和姚河塬考古现场图片。 教师提问:各位同学,还有谁知道那些能证明固原历史地位的事物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出固原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并展示图片“西周早期分封形势图”。 教师总结:在中国早期的地域视角下,“中华”是一个被“四夷”包围着的“中原”地区。 环节二 历史视角下的“中华” 教师播放视频《夏朝至秦朝疆域完整演变》。 教师提问:近两千年的中国历史演进中,最明显的趋势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认识近两千年的历史中疆域的演变趋势,认识到“中华”这一概念在历史演变中的不断丰富。 教师展示何尊及铭文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渊源。 教师总结:在历史视角下看“中华”,一个更具有民族国家特征的“中国”开始承载起了“中华”的更为丰富的内涵。 环节三 文化视角下的“中华” 教师播放《37种中华文化宣传片》,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记录一下视频中出现了多少种中华文化特有的元素?其中你们最熟悉的有哪些?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引导,让学生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理解“华夏”一词的内涵。 教师总结:借助于独特的文化视角,“中华”更像是在阐释着博大精深的——华夏。 环节四 民族融合视角下的“中华” 教师播放《四次民族大融合》视频, 引导学生认识:在历史视角下看来,中国的悠久历史整合起来就是一部民族大融合的历史, “宅兹中国”的“华夏”不断融合各民族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价值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中华”也逐渐脱出了狭隘的民族范畴,成为了一个多元统一的民族国家。 环节五 爱我中华 教师提问:当我们说“爱我中华”的时候,我们到底爱的是什么?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引导,让学生逐渐丰富对于“中华”的爱。 教师播放视频《CHN宣传片》,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中华民族历史的自豪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教师展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图片,并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各族之间融洽和谐的民族关系。 环节六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今天,当我们说“爱我中华”的时候,我们不是在爱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爱的是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爱的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爱的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大好河山,爱的是十四亿勤劳勇敢、爱好和平的可爱人民。爱的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故土,我们的父母亲人和同学师长,爱的是每一个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辛苦付出的人。中华是一个古老的文明,更是一个崭新的面向现代化的国家,让我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远大的志向和更加负责任的态度,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道路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把最清澈的爱,留给最可爱的中华! 环节七 布置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周末时间参观一下固原博物馆,然后以“从固原发现中华”为主题,创作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案。 学生观看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观看视频,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并探究问题。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中国民族大融合的历史。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 从家乡的历史出发,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对家乡历史的自豪之情。并引导学生去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家乡的历史发展。 通过视频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中国疆域的历史发展过程,了解“中国”一词的出现,增强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加深学生对“华夏”一词的理解和认识。 了解中华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增强民族认同感。 将“爱我中华”具体化,让学生能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为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行动。 升华课程主题,增强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由小见大,把对“中华”的爱落实到对家乡的爱。教 学 反 思 本课设计以《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材第一课为基础,结合固原本地的实际情况,从了解固原的历史地位为切入点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从了解家乡的历史进一步发展到对中华历史的了解,从对家乡的爱逐步上升到对中华的爱,从对家乡的认同升华到对中华的认同等,逐步落实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把对中华的爱落到实处,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配套学习资源 1、《中华民族大团结》(初中版) 2、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3、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4、常青 黄山《国宝流失百年祭》 5、纪录片《何以中华》(中英双字幕版) 6、纪录片《中华文明》(央视10集版) 7、动画片《中华五千年》(水木动画制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