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授课课件(共2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授课课件(共29张PPT)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从局部抗战到全民族抗战】
时间
九一八事变
1931.9.18
1937.7.7
七七事变
1938.10……
武汉、广州陷落
1945.8.9
毛泽东《对日寇的最后一击》
1945.9
抗战胜利
局部抗战
全民族抗战
七七事变后全民族抗战开始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淞沪会战
“日帝国主义始终梦想其所谓‘大陆政策’,固有他们的一贯的侵略政策,但是不战而取东北,小战而取华北,也无疑地增加了他们的气焰,增强了他们对于灭亡中国的幻想。”
——邹韬奋《社评三则》
时间:1937年8月13日—11月12日
战况:日军为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大举进攻上海,将侵略矛头指向国民政府统治的中心区域。
结果:中国军队毙伤日军4万余人,日军占领上海。
意义: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1937年11月12日 上海沦陷
太原会战
“山西自雁门关以南,井陉、娘子关以西系高原多山地区,对保卫华北、支持华北战局,有极重大的意义。敌人要完成其军事上占领华北,非攻占山西不可。如山西高原全境保持我军手中,则随时可以居高临下,由太行山脉伸出平汉北段和平绥东段,威胁敌在华北之平津军事重地,使敌向平汉南进及向绥远的进攻感受困难,故山西为敌我必争之战略要地。”
——任弼时
时间:1937年9月—11月
平型关大捷 1937年9月25日
八路军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抗战以来首次胜利。这是华北战场中国军队主动歼敌的第一场胜仗有力配合了阎锡山负责的第二战区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迟滞了日军的战略进攻,打乱了敌人沿平绥铁路右翼迂回华北的计划,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林彪
忻口会战 1937年10月13日-11月2日
忻口会战是太原保卫战中心战役。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也是国共合作抗战的成功典范。
阎锡山
朱德
卫立煌
1937年11月8日 太原失守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徐州会战
时间:1938年1月—5月
“徐州是一个交通中枢。在作战上,交通中枢是一个战略要点,只要取得战略要点,便可南可北,可东可西。”
——蒋纬国
台儿庄战役(总指挥: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
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地区围歼日军一万余人,取得台儿庄大捷,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上前填进去。你填过了,我就来填进去。有谁敢退过运河者,杀无赦!”
——第五战区鲁南兵团司令孙连仲
我们千万不能忘记鲁南的老百姓,他们把救护前线伤兵当作自己的分内事,他们一村一村自动组织起来,冒着敌人的炮火,日夜奔走在战场上抬运伤兵,有时甚至要绕道几十里,辗转运送。这个事实证明,这次台儿庄胜利的取得,应当归功于鲁南民众有力的支援。
——池峰城师军医处长
1938年5月16日 徐州失守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盖抗日派之理论为中日两国绝对不能共存,东亚联盟则证明中日两国不但有共存之必要,并且有共存之可能,有此事实之证明,则抗日派之理论,自然消灭,而同归于复兴中国,复兴东亚之一途。”
——汪精卫《对东京中日记者谈话》
1937年11月12日 上海沦陷
1937年11月8日 太原失守
1938年5月16日 徐州失守
“再战半年,最多一年,敌人虽胜于战场,亦必因经济之破产,而全局瓦解。中国获得最后胜利,为期不远也。”
——1938年10月10日,《中央周刊》
中国速胜论
中国必亡论
我们说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是从全部敌我因素的相互关系产生的结论。敌强我弱,我有灭亡的危险。但敌尚有其他缺点,我尚有其他优点。敌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削弱,其缺点亦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扩大。所以我能最后胜利,避免灭亡,敌则将最后失败,而不能避免整个帝国主义制度的崩溃。
——毛泽东《论持久战》
1938年5月,延安 毛泽东《论持久战》发表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战略防御阶段
(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
战略相持阶段
(1938年10月至1943年7月)
战略反攻阶段
(1943年7月至1945年9月)
由于敌之兵力不足和我之坚强抵抗,敌人将不得不决定在一定限度上的战略进攻终点,此阶段内,敌之企图是保守占领地,以组织伪政府的欺骗办法据之为己有,而从中国人民身上尽量搜括东西。
——摘编自《论持久战》
中国将变成独立国,还是沦为殖民地,不决定于第一阶段大城市之是否丧失,而决定于第二阶段全民族努力的程度。如能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持久战,中国将在此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
——摘编自《论持久战》
战争的形态将是犬牙交错的;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是战略的反攻战
——摘编自《论持久战》
意义:
1.科学的论证了中国必须通过持久作战赢得对日作战最后胜利的战略指导理论。
2.坚定了中国民众的抗战信心,是指导抗战胜利的思想武器。
3.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武汉会战
统帅部虽然断定长期持久战不可避免,但以目前占据地区的现状,长期作战几不可能,从地域、人口、资源等问题看来,企图现地自给自足难以如愿。结果,只能消耗、减弱日本的战力。为基础加强新兴的亲日政权。徐州作战固不待言,且须断然进行武汉、广州作战。
——1938年4月1日日军进攻计划
时间:1938年6月—10月
“武汉已为我抗战之政治经济及资源之中枢,故其得失关系至巨。惟武汉三镇之不易守,而武汉近郊尤以江北方面之无险可守尽人皆知,更以中隔大江,外杂湖沼,尤非可久战之地。”“应战于武汉之远方,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是为上策。”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
1938年10月27日 武汉失守
武汉、广州相继失守,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策应太平洋战场和东南亚战场的作战,打击中国抗日力量,动摇中国的抗战意志,侵华日军陆续发动战役攻势。1941年12月8日(日本时间),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同日,驻广州地区日军进攻九龙,25日完全攻占香港。为策应香港作战、牵制中国军队南下应援,驻武汉地区的日本第11军于12月24日向湖南发起进攻。
——《中国近代通史》
第三次长沙会战
时间:1941年12月—1942年1月
“第三次长沙会战,关系国家存亡、国际局势甚巨;本会战岳抱必死决心、必胜信念……各总司令、军、师、团、营、连长倘作战不力,贻误战机者,即按革命军连坐法议处,决不宽恕。”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
结果:第三次长沙会战是珍珠港事变以来,盟国在亚洲战区中唯一的胜利,此时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际此远东阴云密布中,唯长沙上空之云彩确见光辉夺目。”
——《伦敦每日电讯报》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要使抗日战争长期延续下去,保存和发展中国有限的工业力量实为一基础条件。考虑到东部地区将首先成为中日之间的战场,战争将给东部地区的工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资源委员会提出了东部工业西迁的构想。1937年8月6日,资源委员会机器化学组邀上海机器厂代表开会,议定机器厂内迁的办法。
——《中国近代通史》
沿海工业内迁
抗战爆发后,为保存文化的火种,国民政府教育部下达指令,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先到长沙后至昆明,西南联大一直联合到1946年7月停办,各归平津原地复校。
——《南渡北归》
高校西迁
这些壮举,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
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敌后根据地建设
“长期性加上残酷性,处于敌后的游击战争,没有根据地是不能支持的。无后方作战,本来是敌后游击战争的特点,因为它是同国家和总后方脱离的。然而,没有根据地,游击战争是不能长期地生存和发展的,这种根据地也就是游击战争的后方。”
——毛泽东
标志:1937年11月聂荣臻在山西五台山创立中国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
方式: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游击战法
敌后战场的开辟,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牵制了在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其中抗日游击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全面抗战路线
在沦陷区,在积极开展抗日宣传的同时,领导工人斗争,破坏日军“以战养战”的部署;利用日伪矛盾发动群众斗争,打击日本殖民统治秩序。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毛泽东
片面抗战路线是指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推行的、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没有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进行抗战的路线。
全面抗战路线是指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广泛地组织群众,进行人民战争,依靠全国人民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抗战路线。
二、敌后战场的抗战
对中国进行整体上的军事打击和战争侵略
对国民党:
以政治诱降为主,以军事打击为辅
对中国共产党:
实行囚笼政策
百团大战
时间:1940年8月—1941年1月
目标: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
结果:打破“囚笼”政策,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
三国协定后,英积极拉蒋,蒋喜。现在日本拉蒋,蒋更喜。斯大林电蒋,蒋亦喜。此正是蒋大喜之时”,蒋现在处于三个阵线争夺之中。他认为以一身暂时兼做戴高乐、贝当、基玛尔,最能左右逢源,时机是紧迫了。只有二十天,反共局部战争会开始”
——周恩来1940年11月1日从重庆致电中共中央
二、敌后战场的抗战
1941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在皖南遭到国民党军队伏击。新四军血战七昼夜,除2000余人突围外,大部壮烈牺牲和被俘。军长叶挺谈判被扣,副军长项英遇难。大敌当前,中国共产党几经斟酌,考虑过多种对策(包括进行军事反击),最后决定采取军事守势、政治攻势的方针,发动了强大有力的政治攻势。
叶挺
项英
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刊出两幅他的题词手迹:一幅是“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一幅是“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中国共产党的应对
政治上坚决打退国民党反共高潮
坚持抗战和根据地建设
由陈毅、刘少奇在苏北重建新四军军部
公布皖南事变事实,揭露蒋介石阴谋
二、敌后战场的抗战
①政治上:实行精兵简政,以“三三制”(即在抗日民主政权的机构中,代表工人阶级和贫农的共产党员、代表小资产阶级的左派进步分子、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土的中间分子各占1/3名额)为原则,开始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
④军事上: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
③思想上:开展思想整风运动,对全党范围的开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
②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
巩固扩大抗日根据地
二、敌后战场的抗战
区别/联系 国民党正面战场 中共敌后战场
领导阶级
阶级利益
战场范围
作战方式
作战路线
战略地位
联系 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国民党统治区
敌后抗日根据地
依靠政府和军队的
片面抗战路线
依靠人民群众的
全面抗战路线
防御战
游击战
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主战场
抗战初期配合正面战场,
抗战后期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相互依存、相互配合,都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联系
1941.6.22
苏德战争
1941.12.7
太平洋战争爆发(珍珠港)
1942.1.1
《联合国家宣言》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反法西斯同盟国:美、苏、英、中华民国等
法西斯轴心国:纳粹德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等
1942-1945
远征缅甸
中国远征军著名将领 戴安澜
师称机械化,
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
驱倭棠吉归。
——毛泽东《五律·挽戴安澜将军》
三、东方主战场
1943.11
《开罗宣言》
决定对日及战后处分的基本策略
1941.6.22
苏德战争
1941.12.7
太平洋战争爆发(珍珠港)
1942.1.1
《联合国家宣言》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42-1945
远征缅甸
中、美、英三国首脑
在埃及开罗举行会议。
开罗会议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第一次以世界大国的身份参加的会议。
《开罗宣言》是确认台湾属于中国领土的第一份国际性文件。它明确了日本侵占台湾的非法性,为战后中国处置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三、东方主战场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正面、敌后战场抗击日军数量远超太平洋战场日军总兵力。
·中国战场协助和配合盟军作战,给予盟军重大支持;
·中国积极倡导、实际参与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和战争;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东方
主战场
三、东方主战场
广岛原子弹事件
1945年8月15日,日本照会中、苏、美、英四国,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9.2签字。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
①中共七大
——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②各方打击:
德国、美国、苏联、中共
③日本投降:
8月15日; 9月2日; 10月25日
炸药还有何用?一钱不值。电力又有何用?毫无意义。原子弹是二次基督降临! ——丘吉尔
四、抗战的胜利
抗战胜利进程中的重大事件
各方力量 事件 影响
中国共产党 中共七大 为抗战胜利奠定思想基础
毛泽东《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八路军、新四军全面反攻
朱德发布全面反攻命令 国民党政府 与美、英共同发表波茨坦公告 蒋介石指示日军投降六项原则 敦促日本投降
反法西斯同盟 美国在广岛、长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弹 加速了日本投降
苏联宣布对日作战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各种力量共同助推的结果
四、抗战的胜利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9月3日胜利纪念日
10月25日,台湾光复
十四年抗战此刻终结!
四、抗战的胜利
抗战取得胜利的原因
中国
国际
日本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进行全民族的抗战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支持与配合
法西斯战争的非正义性
海外华侨捐资的救护车
四、抗战的胜利
抗战取得胜利的意义
1945年10月25日
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典礼
对中国
对世界
①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省,回到祖国怀抱;②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③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④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⑤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抗战的胜利
1945年6月26日举行《联合国宪章》签字仪式,中国因为参战时间最长而第一个签字,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中国成为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之前的叫国际联盟)
抗战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让中国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1943年1月11日,中美在华盛顿签署《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中英在重庆签署《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特权之条约》。
中国代表顾维钧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四、抗战的胜利
课堂总结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敌后战场的抗战
正面战场的抗战
东方主战场
抗日战争的胜利
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11月中旬)
太原会战(1937年9月—11月初):平型关大捷、忻口会战
徐州会战(1938年1月—5月):台儿庄大捷
武汉会战(1938年6月中旬—10月下旬)
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1942年1月)
《论持久战》 战时内迁(工业、高校)
正面战场的意义
敌后战场的开辟
敌后战场的抗战:发动百团大战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
敌后战场的作用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联合国家宣言》《开罗宣言》
为什么中国战场是东方主战场?
中共七大
抗日战争的胜利:进程、意义、原因
鉴往事,知来者。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要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这是对为夺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所有先烈、对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献出生命的所有英灵的最好告慰。 ——习近平
1.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2.1941年2月,以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身份来华的居里正式向蒋介石声明:“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这表明当时美国( )
A.以中国内部纠纷为由拒绝对华援助 B.反对国民党采取的反共政策
C.敦促国共两党放弃各自的政治主张 D.借助援助促成国共两党全力抗日
◎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