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2 平面与平面平行1.直线l∥平面α,直线m∥平面α,直线l与m相交于点P,且l与m确定的平面为β,则α与β的位置关系是( )A.相交 B.平行C.异面 D.不确定2.如图所示的三棱柱ABC-A1B1C1中,过A1B1的平面与平面ABC交于直线DE,则DE与AB的位置关系是( )A.异面 B.平行C.相交 D.以上均有可能3.如图是长方体被一平面所截得到的几何体,四边形EFGH为截面,长方形ABCD为底面,则四边形EFGH的形状为( )A.梯形 B.平行四边形C.梯形或平行四边形 D.不确定4.如图所示,P是△ABC所在平面外一点,平面α∥平面ABC,α分别交线段PA,PB,PC于A',B',C',若PA'∶AA'=2∶3,则△A'B'C'与△ABC面积的比为( )A.2∶5 B.3∶8C.4∶9 D.4∶255.(多选)已知a,b表示两条直线,α,β,γ表示三个不重合的平面,给出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若α∩γ=a,β∩γ=b,且a∥b,则α∥βB.若a,b相交,且都在α,β外,a∥α,b∥α,a∥β,b∥β,则α∥βC.若a∥α,b∥β,且a∥b,则α∥βD.若a α,a∥β,α∩β=b,则a∥b6.(多选)对于不重合的两个平面α与β,给定下列条件中,可以判定α与β平行的条件有( )A.存在平面γ,使得α,β都平行于γB.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平行于βC.α内有不共线的三点到β的距离相等D.存在异面直线l,m,使得l∥α,l∥β,m∥α,m∥β7.直线m,n及平面α,β,γ有下列关系:①α∩β=m;②m∥n;③α∥γ;④β∩γ=n.其中一些关系作为条件,另一些关系作为结论,组成一个正确的推理应是 .8.如图所示,平面四边形ABCD所在的平面与平面α平行,且四边形ABCD在平面α内的平行投影A1B1C1D1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则四边形ABCD的形状一定是 .9.如图,已知α∥β,GH,GD,EH分别交α,β于A,B,C,D,E,F,且GA=9,AB=12,BH=16,则= ,若BF=4,则AE= .10.如图,在四棱柱ABCD-A1B1C1D1中,底面ABCD为梯形,AD∥BC,平面A1DCE与B1B交于点E.求证:EC∥A1D.11.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2,点P在棱AD上,过点P作该正方体的截面.当截面平行于平面B1D1C且面积为时,线段AP的长为( )A. B.1C. D.12.(多选)如图是四棱锥的平面展开图,其中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点E,F,G,H分别为PA,PD,PC,PB的中点,则在原四棱锥中( )A.平面EFGH∥平面ABCDB.BC∥平面PADC.AB∥平面PCDD.平面PAD∥平面PAB13.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为BC的中点,F为正方体棱的中点,则满足条件直线EF∥平面ACD1的点F的个数是 .14.如图所示,四棱锥P-ABCD的底面ABCD为矩形,E,F,H分别为AB,CD,PD的中点,求证:平面AFH∥平面PCE.15.如图所示,在正四棱柱ABCD-A1B1C1D1中,E,F,G,H分别是棱CC1,C1D1,D1D,DC的中点,N是BC的中点,点M在四边形EFGH及其内部运动,则M只需满足条件 时,就有MN∥平面B1BDD1.(注:请填上你认为正确的一个条件即可)16.在底面是平行四边形的四棱锥P-ABCD中,点E在PD上,且PE∶ED=2∶1,M为PE的中点,在棱PC上是否存在一点F,使平面BFM∥平面AEC?证明你的结论.4.2 平面与平面平行1.B 因为l∩m=P,所以过l与m确定一个平面β.又因l∥α,m∥α,l∩m=P,所以β∥α.2.B 因为平面A1B1C1∥平面ABC,平面A1B1ED∩平面A1B1C1=A1B1,平面A1B1ED∩平面ABC=DE,所以A1B1∥DE.又因为A1B1∥AB,所以DE∥AB.3.B 由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知,EF∥HG,EH∥FG,故四边形EFGH为平行四边形.4.D ∵平面α∥平面ABC,平面PAB∩平面α=A'B',平面PAB∩平面ABC=AB,∴A'B'∥AB.又∵PA'∶AA'=2∶3,∴A'B'∶AB=PA'∶PA=2∶5.同理,B'C'∶BC=A'C'∶AC=2∶5,∴△A'B'C'与△ABC相似,∴S△A'B'C'∶S△ABC=4∶25.5.BD A项,若α∩γ=a,β∩γ=b,且a∥b,则α,β可能相交、平行,错误;B项,若a,b相交,且都在α,β外,a∥α,b∥α,a∥β,b∥β,由面面平行的判定可得α∥β,正确;C项,若a∥α,b∥β,且a∥b,则α,β可能相交、平行,错误;D项,若a α,a∥β,α∩β=b,由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得a∥b,正确.故选B、D.6.ABD 对于A,存在平面γ,使得α,β都平行于γ,∴两个平面平行,∴A正确;对于B,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平行于β,当然α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也都平行于β,∴α∥β,∴B正确;对于C,不能判定α与β平行,如α内不共线的三点不在β的同一侧时,α与β相交,∴C不正确;对于D,可以判定α与β平行,可在平面α内作l'∥l,m'∥m,则l'与m'必相交.又∵l∥β,m∥β,∴l'∥β,m'∥β,∴α∥β,∴D正确.故选A、B、D.7.①③④ ② 解析:因为α∥γ,且α∩β=m,β∩γ=n,由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可得:m∥n.8.平行四边形 解析:由平行投影的定义,AA1∥BB1,而ABCD所在平面与平面α平行,则AB∥A1B1,则四边形ABB1A1为平行四边形;同理四边形CC1D1D为平行四边形.因为A1B1 C1D1,所以AB CD,从而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9. 7 解析:因为α∩平面GBD=AC,β∩平面GBD=BD,且α∥β,所以AC∥BD,同理可证AE∥BF.因为GA=9,AB=12,AC∥BD,所以===.同理=,所以=,AE=7.10.证明:易知BE∥AA1,AA1 平面AA1D,BE 平面AA1D,所以BE∥平面AA1D.因为BC∥AD,AD 平面AA1D,BC 平面AA1D,所以BC∥平面AA1D.又BE∩BC=B,BE 平面BCE,BC 平面BCE,所以平面BCE∥平面AA1D,又平面A1DCE∩平面BCE=EC,平面A1DCE∩平面AA1D=A1D,所以EC∥A1D.11.A 如图,连接A1D,BD,过点P作BD,A1D的平行线,分别交棱AB,AA1于Q,R,连接QR.因为BD∥B1D1,所以PQ∥B1D1.又B1D1 平面B1D1C,PQ 平面B1D1C,所以PQ∥平面B1D1C.因为A1D∥B1C,所以PR∥B1C.又B1C 平面B1D1C,PR 平面B1D1C,所以PR∥平面B1D1C.又PQ∩PR=P,PQ,PR 平面PQR,所以平面PQR∥平面B1D1C,则平面PQR为截面.易知△PQR是等边三角形,则PQ2·=,解得PQ=2,所以AP=PQ=.故选A.12.ABC 把平面展开图还原为四棱锥如图所示,则EH∥AB,又EH 平面ABCD,AB 平面ABCD,所以EH∥平面ABCD.同理可证EF∥平面ABCD,又EF∩EH=E,EF,EH 平面EFGH,所以平面EFGH∥平面ABCD,故选项A正确;平面PAD,平面PBC,平面PAB,平面PDC是四棱锥的四个侧面,则它们两两相交,故选项D错误;因为AB∥CD,AB 平面PCD,CD 平面PCD,所以AB∥平面PCD,同理BC∥平面PAD,故选项B、C正确.13.5 解析:分别取AB,CC1,C1D1,D1A1,A1A的中点M,N,I,H,G,连接ME,EN,NI,IH,HG,GM,BC1,则EN∥BC1.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AB∥D1C1,AB=D1C1,∴四边形ABC1D1是平行四边形,∴AD1∥BC1,∴EN∥AD1.又EN 平面ACD1,AD1 平面ACD1,∴EN∥平面ACD1.同理可得,EM∥平面ACD1.又∵EM∩EN=E,EM 平面ENIHGM,EN 平面ENIHGM,∴平面ACD1∥平面ENIHGM,∴平面ENIHGM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与平面ACD1平行.故满足条件直线EF∥平面ACD1的点F可以是M,N,I,H,G中的任何一个,即点F的个数是5.14.证明:因为F为CD的中点,H为PD的中点,所以FH∥PC,又FH 平面PEC,PC 平面PEC,所以FH∥平面PCE.又AE∥CF且AE=CF,所以四边形AECF为平行四边形,所以AF∥CE,又AF 平面PCE,CE 平面PCE,所以AF∥平面PCE.又FH 平面AFH,AF 平面AFH,FH∩AF=F,所以平面AFH∥平面PCE.15.点M在线段FH上(答案不唯一)解析:取B1C1的中点Q,连接QN,QF,连接FH,NH,如图,由已知得QN,FH与CC1,BB1都平行且相等,因此FH与QN平行且相等,从而FQNH是平行四边形,FQ∥HN,由H,N分别是CD,CB中点,则HN∥BD,又HN 平面B1BDD1,BD 平面B1BDD1,所以HN∥平面B1BDD1,同理NQ∥平面B1BDD1,又HN∩NQ=N,HN,NQ 平面FQNH,所以平面FQNH∥平面BB1D1D,因此只要M∈FH,就有MN∥平面B1BDD1.16.解:当F是棱PC的中点时,平面BFM∥平面AEC.因为M是PE的中点,所以FM∥CE.因为FM 平面AEC,CE 平面AEC,所以FM∥平面AEC.由EM=PE=ED,得E为MD的中点,连接BM,BD,如图所示,设BD∩AC=O,则O为BD的中点.连接OE,则BM∥OE.因为BM 平面AEC,OE 平面AEC,所以BM∥平面AEC.因为FM 平面BFM,BM 平面BFM,且FM∩BM=M,所以平面BFM∥平面AEC.3 / 34.2 平面与平面平行新课程标准解读 核心素养1.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 数学抽象2.掌握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并能初步利用定理解决问题 逻辑推理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中国国家馆被永久保留.中国国家馆表达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展馆共分三层,这三层给人以平行平面的感觉.【问题】 (1)展馆的每两层所在的平面平行,那么上层平面上任一直线状物体与下层地面有何位置关系?(2)上下两层所在的平面与侧墙所在平面分别相交,它们的交线是什么位置关系? 知识点一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文字语言 两个平面平行,如果另一个平面与这两个平面 ,那么两条交线 符号语言 α∥β,α∩γ=a,β∩γ=b 图形语言【想一想】此性质定理的逆定理是否成立?即若α∩γ=a,β∩γ=b,a∥b,则α∥β成立吗?知识点二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文字语言 如果一个平面内的 与另一个平面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符号语言 a α,b α,a∩b=A,a∥β,b∥β α∥β图形语言【想一想】 平面α内存在着不共线的三点到平面β的距离相等,则α与β一定平行吗?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若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2)两个平面同时与第三个平面相交,若两交线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3)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4)若平面α∥平面β,l 平面β,m 平面α,则l∥m.( )2.已知长方体ABCD-A'B'C'D',平面α∩平面ABCD=EF,平面α∩平面A'B'C'D'=E'F',则EF与E'F'的位置关系是( )A.平行 B.相交C.异面 D.不确定3.如图,已知在三棱锥P-ABC中,D,E,F分别是棱PA,PB,PC上的点且满足==,则平面DEF与平面ABC的位置关系是 .题型一 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理解及应用角度1 面面平行性质定理的理解【例1】 (1)若平面α∥平面β,直线a α,点B∈β,则在β内过点B的所有直线中( )A.不一定存在与a平行的直线B.只有两条与a平行的直线C.存在无数条与a平行的直线D.存在唯一一条与a平行的直线(2)设平面α∥平面β,A∈α,B∈β,C是AB的中点.当点A,B分别在α,β内运动时,所有的动点C( )A.不共面B.当且仅当A,B在两条相交直线上移动时才共面C.当且仅当A,B在两条给定的平行直线上移动时才共面D.不论A,B如何移动都共面尝试解答通性通法1.面面平行性质定理的实质是由面面平行得出线线平行,其应用过程是构造与两个平行平面都相交的一个平面,由其结论可知此定理可用来证明线线平行.2.面面平行的其他性质:(1)两个平面平行,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2)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平行线段长度相等;(3)两条直线同时被三个平行平面所截,截得的线段对应成比例.角度2 面面平行性质定理的应用【例2】 如图,已知平面α∥平面β,P α且P β,过点P的直线m与α,β分别交于A,C,过点P的直线n与α,β分别交于B,D,且PA=6,AC=9,PD=8.(1)证明AB∥CD;(2)求BD的长.尝试解答【母题探究】(变条件)若本例改为“点P在平面α,β之间(如图)”,其他条件不变,试求BD的长.通性通法利用平面与平面平行性质定理解题的基本步骤【跟踪训练】如图所示,平面α∥平面β,直线AB,CD夹在α,β间,且两直线相交于点O,求证:=.题型二 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理解及应用角度1 面面平行判定定理的理解【例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若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直线都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②若一个平面内有无数条直线都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③若一个平面内任何一条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则这两个平面平行;④若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则这两个平面平行.A.①③ B.②④C.②③④ D.③④尝试解答通性通法1.利用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时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1)这两条相交直线都在其中一个平面内;(2)这两条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2.判定面面平行的其他常用结论:(1)利用面面平行的定义: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2)利用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a β,b β,a∩b=P,a∥α,b∥α β∥α;(3)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即α∥γ,β∥γ α∥β.角度2 面面平行判定定理的应用【例4】 如图,在三棱柱ABC-A1B1C1中,E,F,G,H分别是AB,AC,A1B1,A1C1的中点.求证:(1)B,C,H,G四点共面;(2)平面EFA1∥平面BCHG.尝试解答通性通法运用判定定理证明面面平行时的注意点(1)要证明两平面平行,只需在其中一个平面内找到两条相交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2)判定两个平面平行与判定线面平行一样,应遵循“先找后作”的原则,即先在一个平面内找到两条与另一个平面平行的相交直线,若找不到再作辅助线.【跟踪训练】1.a是平面α外的一条直线,过a作平面β,使β∥α,这样的β( )A.只能作一个B.至少可以作一个C.不存在D.至多可以作一个2.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E,F,G分别是PC,PD,BC的中点,DC∥AB,求证:平面PAB∥平面EFG.题型三 空间平行关系的综合问题【例5】 已知P是矩形ABCD所在平面外一点,M,N分别是AB,PC的中点,求证:MN∥平面PAD.尝试解答通性通法空间中各种平行关系相互转化的示意图【跟踪训练】如图所示,在三棱柱ABC-A1B1C1中,平面ABC∥平面A1B1C1.若D是棱CC1的中点,在棱AB上是否存在一点E,使DE∥平面AB1C1?证明你的结论.1.两个平行平面与另两个平行平面相交得四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 )A.两两相互平行B.两两相交于同一点C.两两相交但不一定交于同一点D.两两相互平行或交于同一点2.平面α∥平面β,点A,C∈α,B,D∈β,则直线AC∥直线BD的充要条件是( )A.AB∥CDB.AD∥CBC.AB与CD相交D.A,B,C,D四点共面3.如图,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过BB1的中点E作一个与平面ACB1平行的平面交AB于点M,交BC于点N,则= .4.2 平面与平面平行【基础知识·重落实】知识点一相交 平行 a∥b想一想 提示:不一定.α与β有可能平行也有可能相交.知识点二两条相交直线想一想提示:不一定,当α与β相交时α内也可能存在不共线的三点到β的距离相等,如图,A,B,C到平面β的距离相等,但α与β不平行.自我诊断1.(1)√ (2)× (3)√ (4)×2.A 因为平面ABCD∥平面A'B'C'D',且平面α∩平面ABCD=EF,平面α∩平面A'B'C'D'=E'F',所以由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知EF∥E'F'.3.平行 解析:在△PAB中,因为=,所以DE∥AB.又DE 平面ABC,AB 平面ABC,因此DE∥平面ABC.同理可证EF∥平面ABC.又DE∩EF=E,所以平面DEF∥平面ABC.【典型例题·精研析】【例1】 (1)D (2)D 解析:(1)因为a与B确定一个平面,该平面与β的交线即为符合条件的直线,只有唯一一条.(2)根据面面平行的性质知,不论点A,B如何运动,动点C均在过点C且与α,β都平行的平面上.【例2】 解:(1)证明:因为AC∩BD=P,所以直线AC与BD可确定平面PCD,因为α∥β,α∩平面PCD=AB,β∩平面PCD=CD,所以AB∥CD.(2)由(1)知AB∥CD,得=,即=,所以BD=.母题探究解:由题意可得=,代入PA=6,PC=3,PD=8,得=,解得PB=16,故BD=PB+PD=16+8=24,所以BD的长为24.跟踪训练 证明:因为AB与CD相交于点O,所以A,B,C,D四点共面.如图所示,连接AC,BD.因为α∥β,且α,β与平面ACBD的交线分别为AD,BC,所以AD∥BC.在平面ACBD中,△AOD∽△BOC,所以=.【例3】 D 如图,在长方体ABCD-A1B1C1D1的边AB上任取一点E,过E点作EF∥AD交CD于点F.由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知,EF,BC都平行于平面ADD1A1.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在平面ABCD内作出无数条直线都与平面ADD1A1平行,但是平面ABCD与平面ADD1A1不平行,因此①②都不正确;③正确,事实上,若一个平面内任意一条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则这两个平面必无公共点(要注意“任意一条直线”与“无数条直线”的区别);④是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正确.【例4】 证明:(1)∵G,H分别是A1B1,A1C1的中点,∴GH是△A1B1C1的中位线,∴GH∥B1C1.又B1C1∥BC,∴GH∥BC,∴B,C,H,G四点共面.(2)∵E,F分别为AB,AC的中点,∴EF∥BC.∵EF 平面BCHG,BC 平面BCHG,∴EF∥平面BCHG.∵A1G∥EB且A1G=EB,∴四边形A1EBG是平行四边形,∴A1E∥GB.∵A1E 平面BCHG,GB 平面BCHG,∴A1E∥平面BCHG.又∵A1E∩EF=E,A1E,EF 平面EFA1,∴平面EFA1∥平面BCHG.跟踪训练1.D 因为a是平面α外的一条直线,所以a∥α或a与α相交,当a∥α时,β只有一个;当a与α相交时,β不存在.故选D.2.证明:∵E,G分别是PC,BC的中点,∴EG∥PB,又∵EG 平面PAB,PB 平面PAB,∴EG∥平面PAB,∵E,F分别是PC,PD的中点,∴EF∥CD,又∵AB∥CD,∴EF∥AB,∵EF 平面PAB,AB 平面PAB,∴EF∥平面PAB,又EF∩EG=E,EF,EG 平面EFG,∴平面EFG∥平面PAB.【例5】 证明:法一 如图,取PD的中点G,连接GA,GN,因为G是PD中点,N是PC中点,所以GN∥DC,GN=DC,因为M是矩形ABCD边AB的中点,所以AM∥DC,AM=DC,所以GN∥AM,GN=AM,所以四边形AMNG是平行四边形,所以MN∥AG,且MN是平面PAD外的一条直线,又AG是平面PAD内的一条直线,所以MN∥平面PAD.法二 如图,取CD中点H,连接HM,HN,因为H是DC的中点,N是PC的中点,所以HN∥DP,因为M是AB的中点,H是CD的中点,所以AM=AB,DH=DC,因为AB=CD,AB∥CD,所以AM=DH,AM∥DH,所以四边形AMHD为平行四边形,所以HM∥DA,因为HN 平面PAD,DP 平面PAD,HM 平面PAD,DA 平面PAD,所以HN∥平面PAD,HM∥平面PAD,因为HN∩HM=H,所以平面HNM∥平面PAD,因为MN 平面HNM,所以MN∥平面PAD.跟踪训练 解:当E为棱AB的中点时,DE∥平面AB1C1.证明如下:如图所示,取BB1的中点F,连接EF,FD,DE.因为E,F分别为AB,BB1的中点,所以EF∥AB1.因为AB1 平面AB1C1,EF 平面AB1C1,所以EF∥平面AB1C1.同理可证FD∥平面AB1C1.因为EF∩FD=F,所以平面EFD∥平面AB1C1.因为DE 平面EFD,所以DE∥平面AB1C1.随堂检测1.A 根据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可知,所得四条直线两两相互平行.故选A.2.D 充分性:A,B,C,D四点共面,由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知AC∥BD.必要性显然成立.故选D.3. 解析:因为平面MNE∥平面ACB1,由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可得EN∥B1C,EM∥B1A,又因为E为BB1的中点,所以M,N分别为BA,BC的中点,所以MN=AC,即=.4 / 5(共71张PPT)4.2 平面与平面平行新课程标准解读 核心素养1.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 数学抽象2.掌握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并能初步利用定理解决问题 逻辑推理目录基础知识·重落实01典型例题·精研析02知能演练·扣课标03基础知识·重落实01课前预习 必备知识梳理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中国国家馆被永久保留.中国国家馆表达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展馆共分三层,这三层给人以平行平面的感觉.【问题】 (1)展馆的每两层所在的平面平行,那么上层平面上任一直线状物体与下层地面有何位置关系?(2)上下两层所在的平面与侧墙所在平面分别相交,它们的交线是什么位置关系? 知识点一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文字语言 两个平面平行,如果另一个平面与这两个平面 ,那么两条交线 符号语言 α∥β,α∩γ=a,β∩γ=b 图形语言相交 平行 a∥b 【想一想】此性质定理的逆定理是否成立?即若α∩γ=a,β∩γ=b,a∥b,则α∥β成立吗?提示:不一定.α与β有可能平行也有可能相交.知识点二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文字语言 如果一个平面内的 与另一个平面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符号语言 a α,b α,a∩b=A,a∥β,b∥β α∥β图形语言两条相交直线 【想一想】平面α内存在着不共线的三点到平面β的距离相等,则α与β一定平行吗?提示:不一定,当α与β相交时α内也可能存在不共线的三点到β的距离相等,如图,A,B,C到平面β的距离相等,但α与β不平行.1.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若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 √ )(2)两个平面同时与第三个平面相交,若两交线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 × )(3)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 √ )(4)若平面α∥平面β,l 平面β,m 平面α,则l∥m.( × )√×√×2. 已知长方体ABCD-A'B'C'D',平面α∩平面ABCD=EF,平面α∩平面A'B'C'D'=E'F',则EF与E'F'的位置关系是( )A. 平行 B. 相交C. 异面 D. 不确定解析: 因为平面ABCD∥平面A'B'C'D',且平面α∩平面ABCD=EF,平面α∩平面A'B'C'D'=E'F',所以由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知EF∥E'F'.3. 如图,已知在三棱锥P-ABC中,D,E,F分别是棱PA,PB,PC上的点且满足 = = ,则平面DEF与平面ABC的位置关系是 .平行 解析:在△PAB中,因为 = ,所以DE∥AB. 又DE 平面ABC,AB 平面ABC,因此DE∥平面ABC. 同理可证EF∥平面ABC. 又DE∩EF=E,所以平面DEF∥平面ABC.典型例题·精研析02课堂互动 关键能力提升题型一 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理解及应用角度1 面面平行性质定理的理解【例1】 (1)若平面α∥平面β,直线a α,点B∈β,则在β内过点B的所有直线中( )A. 不一定存在与a平行的直线B. 只有两条与a平行的直线C. 存在无数条与a平行的直线D. 存在唯一一条与a平行的直线解析:因为a与B确定一个平面,该平面与β的交线即为符合条件的直线,只有唯一一条.(2)设平面α∥平面β,A∈α,B∈β,C是AB的中点.当点A,B分别在α,β内运动时,所有的动点C( )A. 不共面B. 当且仅当A,B在两条相交直线上移动时才共面C. 当且仅当A,B在两条给定的平行直线上移动时才共面D. 不论A,B如何移动都共面解析:根据面面平行的性质知,不论点A,B如何运动,动点C均在过点C且与α,β都平行的平面上.通性通法1. 面面平行性质定理的实质是由面面平行得出线线平行,其应用过程是构造与两个平行平面都相交的一个平面,由其结论可知此定理可用来证明线线平行.2. 面面平行的其他性质:(1)两个平面平行,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2)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平行线段长度相等;(3)两条直线同时被三个平行平面所截,截得的线段对应成比例.角度2 面面平行性质定理的应用【例2】 如图,已知平面α∥平面β,P α且P β,过点P的直线m与α,β分别交于A,C,过点P的直线n与α,β分别交于B,D,且PA=6,AC=9,PD=8.(1)证明AB∥CD;解:证明:因为AC∩BD=P,所以直线AC与BD可确定平面PCD,因为α∥β,α∩平面PCD=AB,β∩平面PCD=CD,所以AB∥CD.(2)求BD的长.解:由(1)知AB∥CD,得 = ,即 = ,所以BD= .【母题探究】(变条件)若本例改为“点P在平面α,β之间(如图)”,其他条件不变,试求BD的长.解:由题意可得 = ,代入PA=6,PC=3,PD=8,得 =,解得PB=16,故BD=PB+PD=16+8=24,所以BD的长为24.通性通法利用平面与平面平行性质定理解题的基本步骤【跟踪训练】如图所示,平面α∥平面β,直线AB,CD夹在α,β间,且两直线相交于点O,求证: = .证明:因为AB与CD相交于点O,所以A,B,C,D四点共面.如图所示,连接AC,BD. 因为α∥β,且α,β与平面ACBD的交线分别为AD,BC,所以AD∥BC.在平面ACBD中,△AOD∽△BOC,所以 = .题型二 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理解及应用角度1 面面平行判定定理的理解【例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若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直线都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②若一个平面内有无数条直线都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③若一个平面内任何一条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则这两个平面平行;④若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则这两个平面平行.A. ①③ B. ②④C. ②③④ D. ③④解析: 如图,在长方体ABCD-A1B1C1D1的边AB上任取一点E,过E点作EF∥AD交CD于点F. 由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知,EF,BC都平行于平面ADD1A1.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在平面ABCD内作出无数条直线都与平面ADD1A1平行,但是平面ABCD与平面ADD1A1不平行,因此①②都不正确;③正确,事实上,若一个平面内任意一条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则这两个平面必无公共点(要注意“任意一条直线”与“无数条直线”的区别);④是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正确.通性通法1. 利用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时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1)这两条相交直线都在其中一个平面内;(2)这两条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2. 判定面面平行的其他常用结论:(1)利用面面平行的定义: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2)利用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a β,b β,a∩b=P,a∥α,b∥α β∥α;(3)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即α∥γ,β∥γ α∥β.角度2 面面平行判定定理的应用【例4】 如图,在三棱柱ABC-A1B1C1中,E,F,G,H分别是AB,AC,A1B1,A1C1的中点.求证:(1)B,C,H,G四点共面;证明:∵G,H分别是A1B1,A1C1的中点,∴GH是△A1B1C1的中位线,∴GH∥B1C1.又B1C1∥BC,∴GH∥BC,∴B,C,H,G四点共面.(2)平面EFA1∥平面BCHG.证明:∵E,F分别为AB,AC的中点,∴EF∥BC.∵EF 平面BCHG,BC 平面BCHG,∴EF∥平面BCHG.∵A1G∥EB且A1G=EB,∴四边形A1EBG是平行四边形,∴A1E∥GB.∵A1E 平面BCHG,GB 平面BCHG,∴A1E∥平面BCHG.又∵A1E∩EF=E,A1E,EF 平面EFA1,∴平面EFA1∥平面BCHG.通性通法运用判定定理证明面面平行时的注意点(1)要证明两平面平行,只需在其中一个平面内找到两条相交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2)判定两个平面平行与判定线面平行一样,应遵循“先找后作”的原则,即先在一个平面内找到两条与另一个平面平行的相交直线,若找不到再作辅助线.【跟踪训练】1. a是平面α外的一条直线,过a作平面β,使β∥α,这样的β( )A. 只能作一个 B. 至少可以作一个C. 不存在 D. 至多可以作一个解析:因为a是平面α外的一条直线,所以a∥α或a与α相交,当a∥α时,β只有一个;当a与α相交时,β不存在.故选D.2.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E,F,G分别是PC,PD,BC的中点,DC∥AB,求证:平面PAB∥平面EFG.证明:∵E,G分别是PC,BC的中点,∴EG∥PB,又∵EG 平面PAB,PB 平面PAB,∴EG∥平面PAB,∵E,F分别是PC,PD的中点,∴EF∥CD,又∵AB∥CD,∴EF∥AB,∵EF 平面PAB,AB 平面PAB,∴EF∥平面PAB,又EF∩EG=E,EF,EG 平面EFG,∴平面EFG∥平面PAB.题型三 空间平行关系的综合问题【例5】 已知P是矩形ABCD所在平面外一点,M,N分别是AB,PC的中点,求证:MN∥平面PAD.证明:法一 如图,取PD的中点G,连接GA,GN,因为G是PD中点,N是PC中点,所以GN∥DC,GN= DC,因为M是矩形ABCD边AB的中点,所以AM∥DC,AM= DC,所以GN∥AM,GN=AM,所以四边形AMNG是平行四边形,所以MN∥AG,且MN是平面PAD外的一条直线,又AG是平面PAD内的一条直线,所以MN∥平面PAD.法二 如图,取CD中点H,连接HM,HN,因为H是DC的中点,N是PC的中点,所以HN∥DP,因为M是AB的中点,H是CD的中点,所以AM= AB,DH= DC,因为AB=CD,AB∥CD,所以AM=DH,AM∥DH,所以四边形AMHD为平行四边形,所以HM∥DA,因为HN 平面PAD,DP 平面PAD,HM 平面PAD,DA 平面PAD,所以HN∥平面PAD,HM∥平面PAD,因为HN∩HM=H,所以平面HNM∥平面PAD,因为MN 平面HNM,所以MN∥平面PAD.通性通法空间中各种平行关系相互转化的示意图【跟踪训练】如图所示,在三棱柱ABC-A1B1C1中,平面ABC∥平面A1B1C1.若D是棱CC1的中点,在棱AB上是否存在一点E,使DE∥平面AB1C1?证明你的结论.解:当E为棱AB的中点时,DE∥平面AB1C1.证明如下:如图所示,取BB1的中点F,连接EF,FD,DE.因为E,F分别为AB,BB1的中点,所以EF∥AB1.因为AB1 平面AB1C1,EF 平面AB1C1,所以EF∥平面AB1C1.同理可证FD∥平面AB1C1.因为EF∩FD=F,所以平面EFD∥平面AB1C1.因为DE 平面EFD,所以DE∥平面AB1C1.1. 两个平行平面与另两个平行平面相交得四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 )A. 两两相互平行B. 两两相交于同一点C. 两两相交但不一定交于同一点D. 两两相互平行或交于同一点解析: 根据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可知,所得四条直线两两相互平行.故选A.2. 平面α∥平面β,点A,C∈α,B,D∈β,则直线AC∥直线BD的充要条件是( )A. AB∥CDB. AD∥CBC. AB与CD相交D. A,B,C,D四点共面解析: 充分性:A,B,C,D四点共面,由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知AC∥BD. 必要性显然成立.故选D.3. 如图,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过BB1的中点E作一个与平面ACB1平行的平面交AB于点M,交BC于点N,则 = . 解析:因为平面MNE∥平面ACB1,由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可得EN∥B1C,EM∥B1A,又因为E为BB1的中点,所以M,N分别为BA,BC的中点,所以MN= AC,即 = .知能演练·扣课标03课后巩固 核心素养落地1. 直线l∥平面α,直线m∥平面α,直线l与m相交于点P,且l与m确定的平面为β,则α与β的位置关系是( )A. 相交 B. 平行C. 异面 D. 不确定解析: 因为l∩m=P,所以过l与m确定一个平面β.又因l∥α,m∥α,l∩m=P,所以β∥α.123456789101112131415162. 如图所示的三棱柱ABC-A1B1C1中,过A1B1的平面与平面ABC交于直线DE,则DE与AB的位置关系是( )A. 异面B. 平行C. 相交D. 以上均有可能解析: 因为平面A1B1C1∥平面ABC,平面A1B1ED∩平面A1B1C1=A1B1,平面A1B1ED∩平面ABC=DE,所以A1B1∥DE.又因为A1B1∥AB,所以DE∥AB.123456789101112131415163. 如图是长方体被一平面所截得到的几何体,四边形EFGH为截面,长方形ABCD为底面,则四边形EFGH的形状为( )A. 梯形B. 平行四边形C. 梯形或平行四边形D. 不确定解析: 由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知,EF∥HG,EH∥FG,故四边形EFGH为平行四边形.123456789101112131415164. 如图所示,P是△ABC所在平面外一点,平面α∥平面ABC,α分别交线段PA,PB,PC于A',B',C',若PA'∶AA'=2∶3,则△A'B'C'与△ABC面积的比为( )A. 2∶5 B. 3∶8C. 4∶9 D. 4∶25解析: ∵平面α∥平面ABC,平面PAB∩平面α=A'B',平面PAB∩平面ABC=AB,∴A'B'∥AB. 又∵PA'∶AA'=2∶3,∴A'B'∶AB=PA'∶PA=2∶5.同理,B'C'∶BC=A'C'∶AC=2∶5,∴△A'B'C'与△ABC相似,∴S△A'B'C'∶S△ABC=4∶25.123456789101112131415165. (多选)已知a,b表示两条直线,α,β,γ表示三个不重合的平面,给出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 若α∩γ=a,β∩γ=b,且a∥b,则α∥βB. 若a,b相交,且都在α,β外,a∥α,b∥α,a∥β,b∥β,则α∥βC. 若a∥α,b∥β,且a∥b,则α∥βD. 若a α,a∥β,α∩β=b,则a∥b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 A项,若α∩γ=a,β∩γ=b,且a∥b,则α,β可能相交、平行,错误;B项,若a,b相交,且都在α,β外,a∥α,b∥α,a∥β,b∥β,由面面平行的判定可得α∥β,正确;C项,若a∥α,b∥β,且a∥b,则α,β可能相交、平行,错误;D项,若a α,a∥β,α∩β=b,由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得a∥b,正确.故选B、D.123456789101112131415166. (多选)对于不重合的两个平面α与β,给定下列条件中,可以判定α与β平行的条件有( )A. 存在平面γ,使得α,β都平行于γB. 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平行于βC. α内有不共线的三点到β的距离相等D. 存在异面直线l,m,使得l∥α,l∥β,m∥α,m∥β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 对于A,存在平面γ,使得α,β都平行于γ,∴两个平面平行,∴A正确;对于B,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平行于β,当然α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也都平行于β,∴α∥β,∴B正确;对于C,不能判定α与β平行,如α内不共线的三点不在β的同一侧时,α与β相交,∴C不正确;对于D,可以判定α与β平行,可在平面α内作l'∥l,m'∥m,则l'与m'必相交.又∵l∥β,m∥β,∴l'∥β,m'∥β,∴α∥β,∴D正确.故选A、B、D.123456789101112131415167. 直线m,n及平面α,β,γ有下列关系:①α∩β=m;②m∥n;③α∥γ;④β∩γ=n.其中一些关系作为条件,另一些关系作为结论,组成一个正确的推理应是 .解析:因为α∥γ,且α∩β=m,β∩γ=n,由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可得:m∥n.①③④ ② 123456789101112131415168. 如图所示,平面四边形ABCD所在的平面与平面α平行,且四边形ABCD在平面α内的平行投影A1B1C1D1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则四边形ABCD的形状一定是 .平行四边形 解析:由平行投影的定义,AA1∥BB1,而ABCD所在平面与平面α平行,则AB∥A1B1,则四边形ABB1A1为平行四边形;同理四边形CC1D1D为平行四边形.因为A1B1 C1D1,所以AB CD,从而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123456789101112131415169. 如图,已知α∥β,GH,GD,EH分别交α,β于A,B,C,D,E,F,且GA=9,AB=12,BH=16,则 = ,若BF=4,则AE= . 7 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因为α∩平面GBD=AC,β∩平面GBD=BD,且α∥β,所以AC∥BD,同理可证AE∥BF.因为GA=9,AB=12,AC∥BD,所以 = = = .同理 = ,所以 = ,AE=7.1234567891011121314151610. 如图,在四棱柱ABCD-A1B1C1D1中,底面ABCD为梯形,AD∥BC,平面A1DCE与B1B交于点E. 求证:EC∥A1D.12345678910111213141516证明:易知BE∥AA1,AA1 平面AA1D,BE 平面AA1D,所以BE∥平面AA1D.因为BC∥AD,AD 平面AA1D,BC 平面AA1D,所以BC∥平面AA1D.又BE∩BC=B,BE 平面BCE,BC 平面BCE,所以平面BCE∥平面AA1D,又平面A1DCE∩平面BCE=EC,平面A1DCE∩平面AA1D=A1D,所以EC∥A1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1. 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2,点P在棱AD上,过点P作该正方体的截面.当截面平行于平面B1D1C且面积为 时,线段AP的长为( )B. 1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 如图,连接A1D,BD,过点P作BD,A1D的平行线,分别交棱AB,AA1于Q,R,连接QR. 因为BD∥B1D1,所以PQ∥B1D1.又B1D1 平面B1D1C,PQ 平面B1D1C,所以PQ∥平面B1D1C. 因为A1D∥B1C,所以PR∥B1C. 又B1C 平面B1D1C,PR 平面B1D1C,所以PR∥平面B1D1C. 又PQ∩PR=P,PQ,PR 平面PQR,所以平面PQR∥平面B1D1C,则平面PQR为截面.易知△PQR是等边三角形,则 PQ2· = ,解得PQ=2,所以AP= PQ= .故选A.1234567891011121314151612. (多选)如图是四棱锥的平面展开图,其中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点E,F,G,H分别为PA,PD,PC,PB的中点,则在原四棱锥中( )A. 平面EFGH∥平面ABCDB. BC∥平面PADC. AB∥平面PCDD. 平面PAD∥平面PAB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 把平面展开图还原为四棱锥如图所示,则EH∥AB,又EH 平面ABCD,AB 平面ABCD,所以EH∥平面ABCD. 同理可证EF∥平面ABCD,又EF∩EH=E,EF,EH 平面EFGH,所以平面EFGH∥平面ABCD,故选项A正确;平面PAD,平面PBC,平面PAB,平面PDC是四棱锥的四个侧面,则它们两两相交,故选项D错误;因为AB∥CD,AB 平面PCD,CD 平面PCD,所以AB∥平面PCD,同理BC∥平面PAD,故选项B、C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3. 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为BC的中点,F为正方体棱的中点,则满足条件直线EF∥平面ACD1的点F的个数是 .5 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分别取AB,CC1,C1D1,D1A1,A1A的中点M,N,I,H,G,连接ME,EN,NI,IH,HG,GM,BC1,则EN∥BC1.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AB∥D1C1,AB=D1C1,∴四边形ABC1D1是平行四边形,∴AD1∥BC1,∴EN∥AD1.又EN 平面ACD1,AD1 平面ACD1,∴EN∥平面ACD1.同理可得,EM∥平面ACD1.又∵EM∩EN=E,EM 平面ENIHGM,EN 平面ENIHGM,∴平面ACD1∥平面ENIHGM,∴平面ENIHGM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与平面ACD1平行.故满足条件直线EF∥平面ACD1的点F可以是M,N,I,H,G中的任何一个,即点F的个数是5.1234567891011121314151614. 如图所示,四棱锥P-ABCD的底面ABCD为矩形,E,F,H分别为AB,CD,PD的中点,求证:平面AFH∥平面PCE.12345678910111213141516证明:因为F为CD的中点,H为PD的中点,所以FH∥PC,又FH 平面PEC,PC 平面PEC,所以FH∥平面PCE.又AE∥CF且AE=CF,所以四边形AECF为平行四边形,所以AF∥CE,又AF 平面PCE,CE 平面PCE,所以AF∥平面PCE.又FH 平面AFH,AF 平面AFH,FH∩AF=F,所以平面AFH∥平面PCE.1234567891011121314151615. 如图所示,在正四棱柱ABCD-A1B1C1D1中,E,F,G,H分别是棱CC1,C1D1,D1D,DC的中点,N是BC的中点,点M在四边形EFGH及其内部运动,则M只需满足条件 时,就有MN∥平面B1BDD1.(注:请填上你认为正确的一个条件即可)点M在线段FH上(答案不唯一) 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取B1C1的中点Q,连接QN,QF,连接FH,NH,如图,由已知得QN,FH与CC1,BB1都平行且相等,因此FH与QN平行且相等,从而FQNH是平行四边形,FQ∥HN,由H,N分别是CD,CB中点,则HN∥BD,又HN 平面B1BDD1,BD 平面B1BDD1,所以HN∥平面B1BDD1,同理NQ∥平面B1BDD1,又HN∩NQ=N,HN,NQ 平面FQNH,所以平面FQNH∥平面BB1D1D,因此只要M∈FH,就有MN∥平面B1BDD1.1234567891011121314151616. 在底面是平行四边形的四棱锥P-ABCD中,点E在PD上,且PE∶ED=2∶1,M为PE的中点,在棱PC上是否存在一点F,使平面BFM∥平面AEC?证明你的结论.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当F是棱PC的中点时,平面BFM∥平面AEC.因为M是PE的中点,所以FM∥CE.因为FM 平面AEC,CE 平面AEC,所以FM∥平面AEC.由EM= PE=ED,得E为MD的中点,连接BM,BD,如图所示,设BD∩AC=O,则O为BD的中点.12345678910111213141516连接OE,则BM∥OE.因为BM 平面AEC,OE 平面AEC,所以BM∥平面AEC.因为FM 平面BFM,BM 平面BFM,且FM∩BM=M,所以平面BFM∥平面AEC.12345678910111213141516谢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4.2 平面与平面平行.docx 4.2 平面与平面平行.pptx 4.2 平面与平面平行(练习,含解析).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