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培优课 空间位置关系的综合问题(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数学 北师大版(2019)必修 第二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章 培优课 空间位置关系的综合问题(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数学 北师大版(2019)必修 第二册

资源简介

培优课 空间位置关系的综合问题
1.如图,若Ω是长方体ABCD-A1B1C1D1被平面EFGH截去几何体EFB1-HGC1后得到的几何体,其中E为线段A1B1上异于B1的点,F为线段BB1上异于B1的点,且EH∥A1D1,则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EH∥FG       B.四边形EFGH是矩形
C.Ω是棱柱 D.Ω是棱台
2.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平面AB1D1到平面BC1D的距离为(  )
A.   B.   C.   D.
3.如图,四棱台ABCD-A'B'C'D'的底面为正方形,M为CC'的中点,点N在线段AB上,AB=4BN.若MN∥平面ADD'A',则此棱台上下底面边长的比值为(  )
A. B.
C. D.
4.如图,定点A,B都在平面α内,定点P α,PB⊥α,C是α内异于A和B的动点,且PC⊥AC,则动点C在平面α内的轨迹是(  )
A.一条线段,但要去掉两个点
B.一个圆,但要去掉两个点
C.一段弧,但要去掉两个点
D.半圆,但要去掉两个点
5.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若AB=BB1,则AB1与BC1夹角的大小是(  )
A.60° B.75°
C.90° D.105°
6.(2022·浙江高考8题)如图,已知正三棱柱ABC-A1B1C1,AC=AA1,E,F分别是棱BC,A1C1上的点.记EF与AA1所成的角为α,EF与平面ABC所成的角为β,二面角F-BC-A的平面角为γ,则(  )
A.α≤β≤γ B.β≤α≤γ
C.β≤γ≤α D.α≤γ≤β
7.(多选)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E,F,G,H,I分别为棱AB,CD,BC,A1D1,AD的中点,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A1E∥D1F
B.A1E∥HF
C.EG∥平面D1IF
D.A1E∥平面D1FGB1
8.(多选)如图,圆柱的轴截面是四边形ABCD,E是底面圆周上异于A,B的一点,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AE⊥CE B.BE⊥DE
C.DE⊥平面CEB D.平面ADE⊥平面BCE
9.(多选)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P是线段AB1上的动点,以下结论正确的有(  )
A.BD∥平面AD1P
B.D1P⊥A1C
C.D1P与C1D所成角的取值范围为
D.P是AB1中点时,直线PB与平面BC1D所成的角最大
10.如图,矩形ABCD中,AB=1,BC=a,PA⊥平面ABCD,若在BC上只有一个点Q满足PQ⊥DQ,则a的值等于    .
11.如图,在底面是直角梯形的四棱锥P-ABCD中,侧棱PA⊥底面ABCD,∠ABC=90°,PA=AB=BC=2,AD∥BC,则AD到平面PBC的距离为    .
12.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1,P为BC的中点,Q为线段CC1上的动点,过点A,P,Q的平面截该正方体所得的截面记为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写出所有正确说法的编号).
①当0<CQ<时,S为四边形;
②当CQ=时,S为等腰梯形;
③当CQ=时,S与C1D1的交点R满足C1R=;
④当<CQ<1时,S为六边形;
⑤当CQ=1时,S的面积为.
13.如图,矩形ABCD所在平面与半圆弧所在平面相交于CD,M是上异于C,D的点.在线段AM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MC∥平面PBD?说明理由.
14.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AD所在的直线与菱形ABEF所在的平面垂直,且GB=GE,AE=AF.
(1)求证:平面ACG⊥平面ADF;
(2)若AF=2,    ,求二面角C-AG-F的余弦值.
从①BC=AB,②BC=AG这两个条件中任选一个填入上面的横线上,并解答问题.
注:如果选择两个条件分别解答,则按第一个解答计分.
15.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四边形ABCD是矩形,AB=2,BC=a,PA⊥底面ABCD.
(1)当a为何值时,BD⊥平面PAC?证明你的结论;
(2)若在BC边上至少存在一点M,使PM⊥DM,求a的取值范围.
培优课 空间位置关系的综合问题
1.D 由题意可知,截去的几何体为三棱柱.根据棱台的性质(各侧棱延长之后,必交于一点,即棱台可以还原成棱锥),可知几何体Ω不是棱台.
2.C 因为两平面平行,所以原问题等价于求解点C1到平面AB1D1的距离h,由等体积法可得=,即h×××22×sin 60°=××××,解得h=,即平面AB1D1到平面BC1D的距离为.
3.D 设E为CD的中点,G为EC的中点,连接MG,NG,C'E,则NG∥AD,则平面MNG∥平面ADD'A'.又平面DCC'D'分别交平面MNG和平面ADD'A'于直线MG,DD',则MG∥DD'.因为E为CD的中点,G为EC的中点,M为CC'的中点,所以DD'∥C'E∥MG.所以四边形DEC'D'为平行四边形,棱台上下底面边长的比值为.
4.B 如图,连接BC,因为PB⊥α,AC α,所以PB⊥AC,又PC⊥AC,PC∩PB=P,所以AC⊥平面PBC,又CB 平面PBC,故CB⊥AC,因为A,B是平面α上的定点,所以点C在α内的轨迹是以AB为直径的圆,又C是α内异于A和B的点,故此轨迹要去掉A,B两个点,所以B正确.故选B.
5.C 设BB1=1,如图,延长CC1至C2,使C1C2=CC1=1,连接B1C2,AC2,则B1C2∥BC1,所以∠AB1C2(或其补角)为AB1与BC1的夹角,易知AB1=,B1C2=,AC2=,所以A=A+B1,则∠AB1C2=90°.故选C.
6.A 如图,过点F作FG⊥AC于点G,过点G作GH⊥BC于点H,连接FH,EG,FC.易得FG AA1,∴α=∠GFE,FG⊥平面ABC,∴FG⊥GH,FG⊥EG,FG⊥BC.∵GH⊥BC,FG⊥BC,FG∩GH=G,∴BC⊥平面FGH,∴BC⊥FH.∵FG⊥平面ABC,FH⊥BC,GH⊥BC,平面FEC∩平面BCA=BC,∴β=∠FEG,γ=∠FHG.∵AA1=AC=FG,∴tan α==,tan β==,tan γ==.易得AC≥EG,EG≥GH,即tan γ≥tan β≥tan α.由题意,得α,β,γ∈,∴γ≥β≥α.故选A.
7.ACD 连接FE(图略),因为E,F分别为AB,CD的中点,所以FE AD.又AD A1D1,所以FE A1D1,所以四边形FEA1D1为平行四边形,所以A1E∥D1F,故A正确;显然A1E与HF为相交直线,故B错误;易证EG∥IF,又IF 平面D1IF,EG 平面D1IF,所以EG∥平面D1IF,故C正确;因为A1E∥D1F,D1F 平面D1FGB1,A1E 平面D1FGB1,所以A1E∥平面D1FGB1,故D正确.故选A、C、D.
8.ABD 由AB是底面圆的直径,得∠AEB=90°,即AE⊥EB.∵圆柱的轴截面是四边形ABCD,∴AD⊥底面AEB,BE 底面AEB,∴BE⊥AD.又AD∩AE=A,AD,AE 平面ADE,∴BE⊥平面ADE,∴BE⊥DE.同理可得,AE⊥CE,易得平面BCE⊥平面ADE.∴A、B、D正确.∵AD∥BC,∴∠ADE(或其补角)为DE与CB的夹角,显然∠ADE≠90°,∴DE⊥平面CEB不正确,即C错误.故选A、B、D.
9.ABD 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
BD∥B1D1,BD 平面AD1B1,B1D1 平面AD1B1,所以BD∥平面AD1B1,因为点P是线段AB1上的动点,所以平面AD1P=平面AD1B1,即BD∥平面AD1P,故A正确;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A1C1⊥B1D1,AA1⊥B1D1 B1D1⊥平面A1C1CA B1D1⊥A1C,同理可证AD1⊥A1C,从而A1C⊥平面AD1B1,因为点P是线段AB1上的动点,所以D1P 平面AD1B1,因此D1P⊥A1C,故B正确;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C1D∥AB1,所以D1P与C1D所成角为D1P与AB1所成角,而△AD1B1为正三角形,所以D1P与C1D所成角的取值范围为,故C错误;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C1D∥AB1,所以当P到B距离最小时,直线PB与平面BC1D所成的角最大,即P是AB1中点时,直线PB与平面BC1D所成的角最大,故D正确,故选A、B、D.
10.2 解析:如图,连接AQ,取AD的中点O,连接OQ.∵PA⊥平面ABCD,∴PA⊥DQ,∵PQ⊥DQ,∴DQ⊥平面PAQ,∴DQ⊥AQ.
∴点Q在以线段AD的中点O为圆心的圆上,又∵在BC上有且仅有一个点Q满足PQ⊥DQ,∴BC与圆O相切(否则相交就有两点满足垂直,矛盾),∴OQ⊥BC,∵AD∥BC,∴OQ=AB=1,
∴BC=AD=2,即a=2.
11. 解析:因为AD∥BC,AD 平面PBC,BC 平面PBC,所以AD∥平面PBC,所以AD到平面PBC的距离等于点A到平面PBC的距离,因为侧棱PA⊥底面ABCD,所以PA⊥AB,PA⊥BC,因为∠ABC=90°,即AB⊥BC,因为PA∩AB=A,所以BC⊥平面PAB,所以BC⊥PB,因为PA=AB=BC=2,所以PB=2,设点A到平面PBC的距离为d,则由V三棱锥P-ABC=V三棱锥A-PBC得PA·S△ABC=d·S△PBC,所以×2××2×2=d××2×2,得d=,所以AD到平面PBC的距离为.
12.①②③⑤ 解析:连接AP,PQ.对于①,当0<CQ<时,如图(1).在平面AA1D1D内,过点A作AE∥PQ,交DD1于点E,连接EQ,则S是四边形APQE.对于②,当CQ=时,如图(2).连接D1Q,D1A,BC1,显然PQ∥BC1∥AD1,且PQ=BC1=AD1,AP=D1Q,则S是等腰梯形.对于③,当CQ=时,如图(3).过点B作BF∥PQ交线段CC1的延长线于点F,则C1F=.过点A作AE∥BF交线段DD1的延长线于点E,则D1E=,AE∥PQ.连接EQ交C1D1于点R,易知Rt△RC1Q∽Rt△RD1E,则C1Q∶D1E=C1R∶RD1=1∶2,故C1R=.对于④,当<CQ<1时,由③易知S为五边形.对于⑤,当CQ=1时,如图(4).同③可过点A作AE∥PQ交线段DD1的延长线于点E,交A1D1于点M,显然点M为线段A1D1的中点,所以S为菱形APQM,易得其面积为.综上,正确说法的编号是①②③⑤.
13.解:存在,当P为AM的中点时,MC∥平面PBD.证明如下:
如图,连接AC,BD交于点O.
因为ABCD为矩形,所以O为AC的中点.
连接OP,因为P为AM的中点,所以MC∥OP.
又MC 平面PBD,OP 平面PBD,所以MC∥平面PBD.
14.解:(1)证明:∵AE=AF,∴AE=AB=EB,
∴△ABE是等边三角形.
∵GB=GE,∴G为BE中点,
故AG⊥BE,∴AG⊥AF.
∵AD⊥平面ABEF,
∴AD⊥AG,
∵AF∩AD=A,∴AG⊥平面ADF,
∵AG 平面ACG,∴平面ACG⊥平面ADF.
(2)选①.
由(1)知AG⊥平面ADF,
∵BC∥AD,BE∥AF,BC∩BE=B,
∴平面BCE∥平面ADF,∴AG⊥平面BCE,
∵CG 平面BCE,GE 平面BCE,
∴AG⊥CG,AG⊥GE,
∴∠CGE即为二面角C-AG-F的平面角.
∵BC=AB=2,BG=1,
∴CG=3,
∴cos∠CGB=,
∴cos∠CGE=-,
∴二面角C-AG-F的余弦值为-.
选②.
由(1)得AG⊥平面ADF,
∵BC∥AD,BE∥AF,BC∩BE=B,
∴平面BCE∥平面ADF,
∴AG⊥平面BCE,
∵CG 平面BCE,GE 平面BCE,
∴AG⊥CG,AG⊥GE,
∴∠CGE即为二面角C-AG-F的平面角.
∵BC=AG=,BG=1,∴CG=2,
∴cos∠CGE=-,
∴二面角C-AG-F的余弦值为-.
15.解:(1)当a=2时,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
则BD⊥AC.
因为PA⊥平面ABCD,
BD 平面ABCD,
所以BD⊥PA,又AC∩PA=A,
所以BD⊥平面PAC.
故当a=2时,BD⊥平面PAC.
(2)设M是符合条件的BC边上的点.
因为PA⊥平面ABCD,
DM 平面ABCD,
所以DM⊥PA,连接AM(图略),
又PM⊥DM,PA∩PM=P,
所以DM⊥平面PAM,又AM 平面PAM,
所以DM⊥AM.
因此,M点应是以AD为直径的圆和BC边的一个公共点,则AD≥2AB,
即a≥4,所以a的取值范围为[4,+∞).
3 / 3培优课 空间位置关系的综合问题
题型一 求二面角
【例1】 如图,在三棱锥D-ABC中,DA⊥底面ABC,AC=BC=DA=1,AB=,E是CD的中点,点F在DB上,且EF⊥DB.
(1)证明:DB⊥平面AEF;
(2)求二面角A-DB-C的大小.
尝试解答
通性通法
求二面角大小的步骤
(1)“作”: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
(2)“证”:证明所作的角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3)“算”:解三角形,求出这个角的大小.
【跟踪训练】
如图,△ABC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ABD是以AB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且CD=2.
(1)求证:平面ABC⊥平面ABD;
(2)求二面角A-BC-D的余弦值.
题型二 求点或直线到平面的距离
【例2】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A⊥平面ABCD,AD⊥AB,AB∥CD,AB=AD=AP=CD=2,E为PC的中点.
(1)求证:BE⊥平面PCD;
(2)求直线AB到平面PCD的距离.
尝试解答
通性通法
求点或直线到平面距离的方法
(1)直接法(也称定义法):即直接找出或作出“点面距离”,按“一找、二证、三计算”的步骤完成,用此方法的关键在于如何找出或作出这一垂线段;
(2)转移法:转移法是指将此点到平面的距离转化为求另一点到该平面的距离.在直接法不易求解时,可考虑利用与平面平行的直线上各点到该平面的距离相等进行转化.
【跟踪训练】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矩形,PD⊥平面ABCD,M,N分别为PC,CD的中点,PD=AD=2,AB=4.
(1)求证:BN⊥AM;
(2)求点P到平面AMD的距离.
题型三 探究性问题
【例3】 如图,四棱锥P-ABCD的底面为菱形,且∠ABC=120°,PA⊥底面ABCD,AB=2,PA=.
(1)求证:平面PBD⊥平面PAC;
(2)在线段PC上是否存在一点E,使PC⊥平面EBD成立?如果存在,求出EC的长;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尝试解答
通性通法
  对于线面关系中的存在性问题,首先假设存在,然后在该假设条件下,利用线面关系的相关定理、性质进行推理论证,寻找假设满足的条件,若满足则肯定假设,若得出矛盾的结论则否定假设.
【跟踪训练】
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E,F,M分别是棱B1C1,BB1,C1D1的中点.
(1)求证:E,M,B,D四点共面;
(2)是否存在过点E,M且与平面A1FC平行的平面?若存在,请作出这个平面并证明,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题型四 折叠问题
【例4】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2BC,∠ABC=120°,E为线段AB的中点,将△ADE沿直线DE翻折成△A'DE,使平面A'DE⊥平面EBCD,F为线段A'C的中点.
(1)求证:BF∥平面A'DE;
(2)设M为线段DE的中点,求直线FM与平面A'DE夹角的大小.
尝试解答
通性通法
  解决平面图形翻折问题的关键是弄清原有的性质变化与否,即翻折(转)后还在同一个平面上的性质不发生变化,不在同一个平面上的性质可能发生变化.应注意:
(1)点的变化,点与点的重合及点的位置变化;
(2)线的变化,翻折(转)前后,若线始终在同一平面内,则它们的位置关系不发生变化,若线与线由在同一个平面内转变为不在同一个平面内,应注意其位置关系的变化;
(3)长度、角度等几何量的变化.
【跟踪训练】
如图①是由矩形ADEB,Rt△ABC和菱形BFGC组成的一个平面图形,其中AB=1,BE=BF=2,∠FBC=60°.将其沿AB,BC折起使得BE与BF重合,连接DG,如图②.
(1)证明:图②中的A,C,G,D四点共面,且平面ABC⊥平面BCGE;
(2)求图②中的四边形ACGD的面积.
培优课 空间位置关系的综合问题
【典型例题·精研析】
【例1】 解:(1)证明:因为DA⊥底面ABC,BC 底面ABC,
所以DA⊥BC.
又因为AC=BC=1,AB=,
所以AC2+BC2=AB2,
所以AC⊥BC.
又DA∩AC=A,
所以BC⊥平面DAC.
又AE 平面DAC,
所以BC⊥AE.
又DA=AC,E是DC的中点,
所以AE⊥DC.
因为AE⊥BC,AE⊥DC,BC∩DC=C,
所以AE⊥平面DBC.
又DB 平面DBC,所以AE⊥DB.
因为EF⊥DB,AE⊥DB,AE∩EF=E,
所以DB⊥平面AEF.
(2)由(1)可知DB⊥AF,且EF⊥DB,故∠EFA为二面角A-DB-C的平面角.
因为AC=BC=DA=1,
所以DC=,
所以AE==.
因为DA=1,AB=,DA⊥AB,
所以DB=,AF==.
因为EF⊥DB,E是DC的中点,DC=,DB=,BC=1,
所以DC⊥BC,所以△DFE∽△DCB,
则=,所以EF=.
由余弦定理得
cos ∠EFA==,
所以∠EFA=60°,即二面角A-DB-C的大小为60°.
跟踪训练
 解:(1)证明:如图,取AB的中点O,
连接OC,OD.
因为△ABC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ABD是以AB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所以OC⊥AB,OD⊥AB,
所以∠COD是二面角C-AB-D的平面角.
在△OCD中,因为OC=,OD=1,CD=2,
所以OC2+OD2=CD2,所以∠COD=90°.
所以平面ABC⊥平面ABD.
(2)如图,过点O作OM⊥BC交BC于点M,连接DM,由(1)可知DO⊥平面ABC.
又BC 平面ABC,所以BC⊥DO.
由OM∩DO=O,OM,DO 平面DOM,
所以BC⊥平面DOM.
因为DM 平面DOM,所以BC⊥DM,
则∠OMD为二面角A-BC-D的平面角.
在Rt△OMD中,OD=1,OM=,
由勾股定理得DM=,
所以二面角A-BC-D的余弦值为
cos ∠OMD==.
【例2】 解:(1)证明:如图,取PD的中点F,连接AF,EF.
又E为PC的中点,所以EF是△PCD的中位线,
所以EF∥CD且EF=CD.
又AB∥CD且AB=CD,
所以EF∥AB且EF=AB.
所以四边形ABEF是平行四边形,所以BE∥AF.
因为AD=AP,F为PD的中点,
所以AF⊥PD.
因为AD⊥AB,AB∥CD,所以AD⊥CD.
因为PA⊥平面ABCD,CD 平面ABCD,
所以PA⊥CD.
又AD∩PA=A,所以CD⊥平面PAD.
因为AF 平面PAD,所以CD⊥AF.
又PD∩CD=D,
所以AF⊥平面PCD.
又BE∥AF,所以BE⊥平面PCD.
(2)因为AB∥CD,CD 平面PCD,AB 平面PCD,
所以AB∥平面PCD.
所以直线AB到平面PCD的距离等于点A到平面PCD的距离.
由(1)得AF⊥平面PCD,则AF的长等于点A到平面PCD的距离.
因为AB=AD=AP=CD=2,
所以AF=PD==.
所以点A到平面PCD的距离为,
即直线AB到平面PCD的距离为.
跟踪训练
 解:(1)证明:如图,连接MN,AN,因为M,N分别为PC,CD的中点,所以MN∥PD.
因为PD⊥平面ABCD,
所以MN⊥平面ABCD.
因为BN 平面ABCD,
所以MN⊥BN.
因为四边形ABCD为矩形且AD=2,DN=CN=2,
所以AN=BN=2,
所以在△ABN中,AN2+BN2=AB2,
即AN⊥BN.
又MN∩AN=N,
所以BN⊥平面AMN.
又AM 平面AMN,所以BN⊥AM.
(2)如图,过点P作PE⊥DM,垂足为E.
因为PD⊥平面ABCD,所以PD⊥AD.
因为AD⊥CD,PD∩CD=D,
所以AD⊥平面PCD.
因为PE 平面PCD,
所以AD⊥PE.
又AD∩DM=D,
所以PE⊥平面ADM,
所以PE的长即为点P到平面AMD的距离.
因为M为PC的中点,
所以S△PDM=S△PDC=2,
DM=PC=,
又S△PDM=PE·DM,
所以PE=,
所以点P到平面AMD的距离为.
【例3】 解:(1)证明:因为四棱锥P-ABCD的底面为菱形,所以BD⊥AC.
又PA⊥底面ABCD,BD 平面ABCD,
所以BD⊥PA.
因为PA,AC 平面PAC,PA∩AC=A,
所以BD⊥平面PAC.
又BD 平面PBD,所以平面PBD⊥平面PAC.
(2)假设在线段PC上存在一点E,使PC⊥平面EBD成立.
如图,设AC∩BD=O.
因为PC⊥平面EBD,EO 平面EBD,
所以EO⊥PC.
易知△COE∽△CPA,
所以=.
因为四棱锥P-ABCD的底面为菱形,且∠ABC=120°,AB=2,PA=,
所以AC=2CO=2,PC==,
所以CE===,
即在线段PC上存在一点E,使PC⊥平面EBD成立,此时CE=.
跟踪训练
解:(1)证明:如图,连接BD,B1D1.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BB1∥DD1且BB1=DD1,所以四边形BB1D1D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BD∥B1D1.
又点E,M分别是棱B1C1,C1D1的中点,
所以ME∥B1D1,所以BD∥ME,所以E,M,B,D四点共面.
(2)如图,在棱C1C上取靠近C1的四等分点P,连接EP,PM,则平面EMP∥平面A1FC,平面EMP即为所求.
证明如下:
如图,取C1C的中点G,连接FG,D1G,连接A1C1交EM于点N,连接NP.
由题意,易得FG∥A1D1且FG=A1D1,
所以四边形A1FGD1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A1F∥GD1.
又点P为C1G的中点,点M为C1D1的中点,
所以PM∥GD1,所以PM∥A1F.
又PM 平面A1FC,A1F 平面A1FC,所以PM∥平面A1FC.
在△B1C1D1中,EM为中位线,所以点N为A1C1靠近点C1的四等分点,则==,
所以A1C∥PN.
又PN 平面A1FC,A1C 平面A1FC,
所以PN∥平面A1FC.
又PN∩PM=P,PN,PM 平面EMP,
所以平面EMP∥平面A1FC.
【例4】 解:(1)证明:取A'D的中点G,连接GF,GE(图略).
由已知易得FG=CD,且FG∥CD.
又BE=CD,且BE∥CD,所以FG∥BE且FG=BE.
所以四边形BEGF为平行四边形,所以BF∥EG.
因为EG 平面A'DE,BF 平面A'DE,所以BF∥平面A'DE.
(2)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设BC=a,则AB=CD=2a,AD=AE=EB=a,连接CE,A'M(图略).
因为∠ABC=120°,所以在△BCE中,可得CE=a.
在△ADE中,可得DE=a.
在△CDE中,因为CD2=CE2+DE2,
所以CE⊥DE.
在正三角形A'DE中,M为DE的中点,
所以A'M⊥DE.
由平面A'DE⊥平面EBCD,且平面A'DE∩平面EBCD=DE,A'M 平面A'DE,可知A'M⊥平面EBCD,
所以A'M⊥CE.
取A'E的中点N,连接NM,NF(图略),则NF∥CE,
所以NF⊥DE,NF⊥A'M.
因为DE∩A'M=M,所以NF⊥平面A'DE,
则∠FMN为直线FM与平面A'DE的夹角.
在Rt△FNM中,NF=a,MN=a,
则FM=a,cos∠FMN=,所以∠FMN=60°.
所以直线FM与平面A'DE的夹角为60°.
跟踪训练
 解:(1)证明:由已知得AD∥BE,CG∥BE,
所以AD∥CG,
故AD,CG确定一个平面,从而A,C,G,D四点共面.
由已知得AB⊥BE,AB⊥BC,BE∩BC=B,BE,BC 平面BCGE,故AB⊥平面BCGE.
因为AB 平面ABC,所以平面ABC⊥平面BCGE.
(2)如图,取CG的中点M,连接EM,DM.
因为AB∥DE,AB⊥平面BCGE,
所以DE⊥平面BCGE.
又因为CG 平面BCGE,
所以DE⊥CG.
由已知得四边形BCGE是菱形,且∠EBC=60°,
则EM⊥CG.
又EM∩DE=E,EM 平面DEM,DE 平面DEM,
所以CG⊥平面DEM.
由于DM 平面DEM,因此DM⊥CG.
因为DE⊥平面BCGE,EM 平面BCGE,
所以DE⊥EM.
在Rt△DEM中,DE=1,EM=,故DM=2.
所以四边形ACGD的面积为4.
3 / 3(共80张PPT)
培优课 空间位置关系的综合问题
目录
典型例题·精研析
01
知能演练·扣课标
02
典型例题·精研析
01
课堂互动 关键能力提升
题型一 求二面角
【例1】 如图,在三棱锥D-ABC中,DA⊥底面ABC,AC=BC=
DA=1,AB= ,E是CD的中点,点F在DB上,且EF⊥DB.
(1)证明:DB⊥平面AEF;
解:证明:因为DA⊥底面ABC,BC 底面ABC,
所以DA⊥BC.
又因为AC=BC=1,AB= ,
所以AC2+BC2=AB2,所以AC⊥BC.
又DA∩AC=A,
所以BC⊥平面DAC.
又AE 平面DAC,
所以BC⊥AE.
又DA=AC,E是DC的中点,
所以AE⊥DC.
因为AE⊥BC,AE⊥DC,BC∩DC=C,
所以AE⊥平面DBC.
又DB 平面DBC,所以AE⊥DB.
因为EF⊥DB,AE⊥DB,AE∩EF=E,
所以DB⊥平面AEF.
(2)求二面角A-DB-C的大小.
解:由(1)可知DB⊥AF,且EF⊥DB,
故∠EFA为二面角A-DB-C的平面角.
因为AC=BC=DA=1,
所以DC= ,所以AE= = .
因为DA=1,AB= ,DA⊥AB,
所以DB= ,AF= = .
因为EF⊥DB,E是DC的中点,DC= ,DB= ,BC=1,
所以DC⊥BC,所以△DFE∽△DCB,
则 = ,所以EF= .
由余弦定理得
cos ∠EFA= = ,
所以∠EFA=60°,即二面角A-DB-C的大小为60°.
通性通法
求二面角大小的步骤
(1)“作”: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
(2)“证”:证明所作的角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3)“算”:解三角形,求出这个角的大小.
【跟踪训练】
如图,△ABC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ABD是以AB为斜边的等腰直
角三角形,且CD=2.
(1)求证:平面ABC⊥平面ABD;
解:证明:如图,取AB的中点O,
连接OC,OD.
因为△ABC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ABD是以
AB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所以OC⊥AB,OD⊥AB,
所以∠COD是二面角C-AB-D的平面角.
在△OCD中,因为OC= ,OD=1,CD=2,
所以OC2+OD2=CD2,所以∠COD=90°.
所以平面ABC⊥平面ABD.
(2)求二面角A-BC-D的余弦值.
解:如图,过点O作OM⊥BC交BC于点
M,连接DM,由(1)可知DO⊥平面ABC.
又BC 平面ABC,所以BC⊥DO.
由OM∩DO=O,OM,DO 平面DOM,
所以BC⊥平面DOM.
因为DM 平面DOM,所以BC⊥DM,
则∠OMD为二面角A-BC-D的平面角.
在Rt△OMD中,OD=1,OM= ,
由勾股定理得DM= ,
所以二面角A-BC-D的余弦值为
cos ∠OMD= = .
题型二 求点或直线到平面的距离
【例2】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A⊥平面ABCD,
AD⊥AB,AB∥CD,AB=AD=AP= CD=2,E为PC的中点.
(1)求证:BE⊥平面PCD;
解:证明:如图,取PD的中点F,连接
AF,EF.
又E为PC的中点,所以EF是△PCD的中位线,
所以EF∥CD且EF= CD.
又AB∥CD且AB= CD,
所以EF∥AB且EF=AB.
所以四边形ABEF是平行四边形,所以BE∥AF.
因为AD=AP,F为PD的中点,所以AF⊥PD.
因为AD⊥AB,AB∥CD,所以AD⊥CD.
因为PA⊥平面ABCD,CD 平面ABCD,
所以PA⊥CD.
又AD∩PA=A,所以CD⊥平面PAD.
因为AF 平面PAD,所以CD⊥AF.
又PD∩CD=D,所以AF⊥平面PCD.
又BE∥AF,所以BE⊥平面PCD.
(2)求直线AB到平面PCD的距离.
解:因为AB∥CD,CD 平面PCD,
AB 平面PCD,
所以AB∥平面PCD.
所以直线AB到平面PCD的距离等于点A到平
面PCD的距离.
由(1)得AF⊥平面PCD,则AF的长等于点
A到平面PCD的距离.
因为AB=AD=AP= CD=2,
所以AF= PD= = .
所以点A到平面PCD的距离为 ,
即直线AB到平面PCD的距离为 .
通性通法
求点或直线到平面距离的方法
(1)直接法(也称定义法):即直接找出或作出“点面距离”,按
“一找、二证、三计算”的步骤完成,用此方法的关键在于如
何找出或作出这一垂线段;
(2)转移法:转移法是指将此点到平面的距离转化为求另一点到该
平面的距离.在直接法不易求解时,可考虑利用与平面平行的直
线上各点到该平面的距离相等进行转化.
【跟踪训练】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矩形,PD⊥平面
ABCD,M,N分别为PC,CD的中点,PD=AD=2,AB=4.
(1)求证:BN⊥AM;
解:证明:如图,连接MN,AN,因为M,N分别为PC,CD的中点,所以MN∥PD.
因为PD⊥平面ABCD,
所以MN⊥平面ABCD.
因为BN 平面ABCD,
所以MN⊥BN.
因为四边形ABCD为矩形且AD=2,DN=CN=2,所以AN=BN=2 ,
所以在△ABN中,AN2+BN2=AB2,
即AN⊥BN.
又MN∩AN=N,所以BN⊥平面AMN.
又AM 平面AMN,所以BN⊥AM.
(2)求点P到平面AMD的距离.
解:如图,过点P作PE⊥DM,垂足为E.
因为PD⊥平面ABCD,所以PD⊥AD.
因为AD⊥CD,PD∩CD=D,
所以AD⊥平面PCD.
因为PE 平面PCD,所以AD⊥PE.
又AD∩DM=D,所以PE⊥平面ADM,
所以PE的长即为点P到平面AMD的距离.
因为M为PC的中点,
所以S△PDM= S△PDC=2,DM= PC= ,
又S△PDM= PE·DM,所以PE= ,
所以点P到平面AMD的距离为 .
题型三 探究性问题
【例3】 如图,四棱锥P-ABCD的底面为菱形,且∠ABC=
120°,PA⊥底面ABCD,AB=2,PA= .
(1)求证:平面PBD⊥平面PAC;
解:证明:因为四棱锥P-ABCD的底面
为菱形,所以BD⊥AC.
又PA⊥底面ABCD,BD 平面ABCD,
所以BD⊥PA.
因为PA,AC 平面PAC,PA∩AC=A,
所以BD⊥平面PAC.
又BD 平面PBD,所以平面PBD⊥平面PAC.
(2)在线段PC上是否存在一点E,使PC⊥平面EBD成立?如果存
在,求出EC的长;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假设在线段PC上存在一点E,使
PC⊥平面EBD成立.
如图,设AC∩BD=O.
因为PC⊥平面EBD,EO 平面EBD,所以
EO⊥PC.
易知△COE∽△CPA,所以 = .
因为四棱锥P-ABCD的底面为菱形,且∠ABC=120°,AB=2,PA= ,
所以AC=2CO=2 ,PC= = ,
所以CE= = = ,
即在线段PC上存在一点E,使PC⊥平面EBD
成立,此时CE= .
通性通法
  对于线面关系中的存在性问题,首先假设存在,然后在该假设条
件下,利用线面关系的相关定理、性质进行推理论证,寻找假设满足
的条件,若满足则肯定假设,若得出矛盾的结论则否定假设.
【跟踪训练】
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E,F,M分别是棱B1C1,
BB1,C1D1的中点.
(1)求证:E,M,B,D四点共面;
解:证明:如图,连接BD,B1D1.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BB1∥DD1且
BB1=DD1,
所以四边形BB1D1D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BD∥B1D1.
又点E,M分别是棱B1C1,C1D1的中点,
所以ME∥B1D1,所以BD∥ME,所以E,
M,B,D四点共面.
(2)是否存在过点E,M且与平面A1FC平行的平面?若存在,请作
出这个平面并证明,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如图,在棱C1C上取靠近C1的四等分点P,连接EP,PM,则平面EMP∥平面A1FC,平面EMP即为所求.
证明如下:
如图,取C1C的中点G,连接FG,D1G,连
接A1C1交EM于点N,连接NP.
由题意,易得FG∥A1D1且FG=A1D1,
所以四边形A1FGD1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A1F∥GD1.
又点P为C1G的中点,点M为C1D1的中点,
所以PM∥GD1,所以PM∥A1F.
又PM 平面A1FC,A1F 平面A1FC,
所以PM∥平面A1FC.
在△B1C1D1中,EM为中位线,所以点N为A1C1靠近点C1的四
等分点,则 = = ,
所以A1C∥PN.
又PN 平面A1FC,A1C 平面A1FC,
所以PN∥平面A1FC.
又PN∩PM=P,PN,PM 平面EMP,
所以平面EMP∥平面A1FC.
题型四 折叠问题
【例4】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2BC,∠ABC=
120°,E为线段AB的中点,将△ADE沿直线DE翻折成△A'DE,使
平面A'DE⊥平面EBCD,F为线段A'C的中点.
(1)求证:BF∥平面A'DE;
解:证明:取A'D的中点G,连接GF,GE(图略).
由已知易得FG= CD,且FG∥CD. 又BE= CD,
且BE∥CD,所以FG∥BE且FG=BE.
所以四边形BEGF为平行四边形,所以BF∥EG.
因为EG 平面A'DE,BF 平面A'DE,
所以BF∥平面A'DE.
(2)设M为线段DE的中点,求直线FM与平面A'DE夹角的大小.
解: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设BC
=a,则AB=CD=2a,AD=AE=EB
=a,连接CE,A'M(图略).
因为∠ABC=120°,所以在△BCE中,
可得CE= a.
在△ADE中,可得DE=a.
在△CDE中,因为CD2=CE2+DE2,所
以CE⊥DE.
在正三角形A'DE中,M为DE的中点,
所以A'M⊥DE.
由平面A'DE⊥平面EBCD,且平面A'DE∩平面EBCD=DE,
A'M 平面A'DE,可知A'M⊥平面EBCD,
所以A'M⊥CE.
取A'E的中点N,连接NM,NF(图略),则NF∥CE,
所以NF⊥DE,NF⊥A'M.
因为DE∩A'M=M,所以NF⊥平面A'DE,
则∠FMN为直线FM与平面A'DE的夹角.
在Rt△FNM中,NF= a,MN= a,
则FM=a, cos ∠FMN= ,
所以∠FMN=60°.
所以直线FM与平面A'DE的夹角为60°.
通性通法
  解决平面图形翻折问题的关键是弄清原有的性质变化与否,即翻
折(转)后还在同一个平面上的性质不发生变化,不在同一个平面上
的性质可能发生变化.应注意:
(1)点的变化,点与点的重合及点的位置变化;
(2)线的变化,翻折(转)前后,若线始终在同一平面内,则它们
的位置关系不发生变化,若线与线由在同一个平面内转变为不
在同一个平面内,应注意其位置关系的变化;
(3)长度、角度等几何量的变化.
【跟踪训练】
如图①是由矩形ADEB,Rt△ABC和菱形BFGC组成的一个平面图
形,其中AB=1,BE=BF=2,∠FBC=60°.将其沿AB,BC折起
使得BE与BF重合,连接DG,如图②.
(1)证明:图②中的A,C,G,D四点共面,且平面ABC⊥平面
BCGE;
解:证明:由已知得AD∥BE,CG∥BE,
所以AD∥CG,
故AD,CG确定一个平面,从而A,C,G,D四点共面.
由已知得AB⊥BE,AB⊥BC,BE∩BC=B,BE,BC 平面
BCGE,故AB⊥平面BCGE.
因为AB 平面ABC,所以平面ABC⊥平面BCGE.
(2)求图②中的四边形ACGD的面积.
解:如图,取CG的中点M,连接
EM,DM.
因为AB∥DE,AB⊥平面BCGE,
所以DE⊥平面BCGE.
又因为CG 平面BCGE,
所以DE⊥CG.
由已知得四边形BCGE是菱形,且∠EBC=60°,
则EM⊥CG.
又EM∩DE=E,EM 平面DEM,DE 平面DEM,
所以CG⊥平面DEM.
由于DM 平面DEM,因此DM⊥CG.
因为DE⊥平面BCGE,EM 平面BCGE,
所以DE⊥EM.
在Rt△DEM中,DE=1,EM= ,故DM=2.
所以四边形ACGD的面积为4.
知能演练·扣课标
02
课后巩固 核心素养落地
1. 如图,若Ω是长方体ABCD-A1B1C1D1被平面EFGH截去几何体
EFB1-HGC1后得到的几何体,其中E为线段A1B1上异于B1的点,F
为线段BB1上异于B1的点,且EH∥A1D1,则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
是(  )
A. EH∥FG
B. 四边形EFGH是矩形
C. Ω是棱柱
D. Ω是棱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由题意可知,截去的几何体为三棱柱.根据棱台的性质
(各侧棱延长之后,必交于一点,即棱台可以还原成棱锥),可知
几何体Ω不是棱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 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 ,平面AB1D1到平面
BC1D的距离为(  )
解析: 因为两平面平行,所以原问题等价于求解点C1到平面
AB1D1的距离h,由等体积法可得 = ,
即h× × ×22× sin 60°= × × × × ,解得h=
,即平面AB1D1到平面BC1D的距离为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3. 如图,四棱台ABCD-A'B'C'D'的底面为正方形,M为CC'的中
点,点N在线段AB上,AB=4BN. 若MN∥平面ADD'A',则此棱
台上下底面边长的比值为(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设E为CD的中点,G为EC的中点,连接MG,NG,
C'E,则NG∥AD,则平面MNG∥平面ADD'A'.又平面DCC'D'
分别交平面MNG和平面ADD'A'于直线MG,DD',则MG∥DD'.
因为E为CD的中点,G为EC的中点,M为CC'的中点,所以
DD'∥C'E∥MG. 所以四边形DEC'D'为平行四边形,棱台上下底
面边长的比值为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4. 如图,定点A,B都在平面α内,定点P α,PB⊥α,C是α内
异于A和B的动点,且PC⊥AC,则动点C在平面α内的轨迹是
(  )
A. 一条线段,但要去掉两个点
B. 一个圆,但要去掉两个点
C. 一段弧,但要去掉两个点
D. 半圆,但要去掉两个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如图,连接BC,因为PB⊥α,AC α,所以PB⊥AC,又PC⊥AC,PC∩PB=P,所以AC⊥平面PBC,又CB 平面PBC,故CB⊥AC,因为A,B是平面α上的定点,所以点C在α内的轨迹是以AB为直径的圆,又C是α内异于A和B的点,故此轨迹要去掉A,B两个点,所以B正确.故选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5. 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若AB= BB1,则AB1与BC1夹角的
大小是(  )
A. 60° B. 75°
C. 90° D. 105°
解析: 设BB1=1,如图,延长CC1至C2,使C1C2
=CC1=1,连接B1C2,AC2,则B1C2∥BC1,所以
∠AB1C2(或其补角)为AB1与BC1的夹角,易知AB1
= ,B1C2= ,AC2= ,所以A =A +
B1 ,则∠AB1C2=90°.故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6. (2022·浙江高考8题)如图,已知正三棱柱ABC-A1B1C1,AC=
AA1,E,F分别是棱BC,A1C1上的点.记EF与AA1所成的角为
α,EF与平面ABC所成的角为β,二面角F-BC-A的平面角为
γ,则(  )
A. α≤β≤γ B. β≤α≤γ
C. β≤γ≤α D. α≤γ≤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如图,过点F作FG⊥AC于点G,过
点G作GH⊥BC于点H,连接FH,EG,FC. 易
得FG AA1,∴α=∠GFE,FG⊥平面ABC,
∴FG⊥GH,FG⊥EG,FG⊥BC.
∵GH⊥BC,FG⊥BC,FG∩GH=G,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C⊥平面FGH,∴BC⊥FH. ∵FG⊥平面ABC,FH⊥BC,GH⊥BC,平面FEC∩平面BCA=BC,∴β=∠FEG,γ=∠FHG. ∵AA1=AC=FG,∴tan α= = ,tan β= = ,tan γ= = .易得AC≥EG,EG≥GH,即tan γ≥tan β≥tan α.由题意,得α,β,γ∈ ,∴γ≥β≥α.故选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7. (多选)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E,F,G,H,I
分别为棱AB,CD,BC,A1D1,AD的中点,则下列结论正确的
是(  )
A. A1E∥D1F
B. A1E∥HF
C. EG∥平面D1IF
D. A1E∥平面D1FGB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连接FE(图略),因为E,F分别为AB,CD的中
点,所以FE AD. 又AD A1D1,所以FE A1D1,所以四边形
FEA1D1为平行四边形,所以A1E∥D1F,故A正确;显然A1E与
HF为相交直线,故B错误;易证EG∥IF,又IF 平面D1IF,
EG 平面D1IF,所以EG∥平面D1IF,故C正确;因为
A1E∥D1F,D1F 平面D1FGB1,A1E 平面D1FGB1,所以
A1E∥平面D1FGB1,故D正确.故选A、C、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8. (多选)如图,圆柱的轴截面是四边形ABCD,E是底面圆周上异
于A,B的一点,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AE⊥CE
B. BE⊥DE
C. DE⊥平面CEB
D. 平面ADE⊥平面BC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由AB是底面圆的直径,得∠AEB=90°,即AE⊥EB. ∵圆柱的轴截面是四边形ABCD,∴AD⊥底面AEB,BE 底面AEB,∴BE⊥AD. 又AD∩AE=A,AD,AE 平面ADE,∴BE⊥平面ADE,∴BE⊥DE. 同理可得,AE⊥CE,易得平面BCE⊥平面ADE. ∴A、B、D正确.∵AD∥BC,∴∠ADE(或其补角)为DE与CB的夹角,显然∠ADE≠90°,∴DE⊥平面CEB不正确,即C错误.故选A、B、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9. (多选)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P是线段AB1上的动
点,以下结论正确的有(  )
A. BD∥平面AD1P
B. D1P⊥A1C
D. P是AB1中点时,直线PB与平面BC1D所成的角最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
中,BD∥B1D1,BD 平面AD1B1,B1D1 平面
AD1B1,所以BD∥平面AD1B1,因为点P是线
段AB1上的动点,所以平面AD1P=平面
AD1B1,即BD∥平面AD1P,故A正确;在正方
体ABCD-A1B1C1D1中,A1C1⊥B1D1,AA1⊥B1D1 B1D1⊥平面
A1C1CA B1D1⊥A1C,同理可证AD1⊥A1C,从而A1C⊥平面AD1B1,因为点P是线段AB1上的动点,所以D1P 平面AD1B1,因此D1P⊥A1C,故B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C1D∥AB1,所以D1P与C1D所成角为D1P与AB1所成角,而△AD1B1为正三角形,所以D1P与C1D所成角的取值范围为 ,故C错误;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
C1D∥AB1,所以当P到B距离最小时,直线PB与平面BC1D所成的角最大,即P是AB1中点时,直线PB与平面BC1D所成的角最大,故D正确,故选A、B、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0. 如图,矩形ABCD中,AB=1,BC=a,PA⊥平面ABCD,若在
BC上只有一个点Q满足PQ⊥DQ,则a的值等于 .
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如图,连接AQ,取AD的中点O,连接
OQ. ∵PA⊥平面ABCD,∴PA⊥DQ,
∵PQ⊥DQ,∴DQ⊥平面PAQ,∴DQ⊥AQ.
∴点Q在以线段AD的中点O为圆心的圆上,又
∵在BC上有且仅有一个点Q满足PQ⊥DQ,
∴BC与圆O相切(否则相交就有两点满足垂直,
矛盾),∴OQ⊥BC,∵AD∥BC,∴OQ=AB=1,
∴BC=AD=2,即a=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因为AD∥BC,AD 平面PBC,BC 平面PBC,所以
AD∥平面PBC,所以AD到平面PBC的距离等于点A到平面PBC
的距离,因为侧棱PA⊥底面ABCD,所以PA⊥AB,PA⊥BC,
因为∠ABC=90°,即AB⊥BC,因为PA∩AB=A,所以BC⊥
平面PAB,所以BC⊥PB,因为PA=AB=BC=2,所以PB=
2 ,设点A到平面PBC的距离为d,则由V三棱锥P-ABC=V三棱锥A-
PBC得 PA·S△ABC= d·S△PBC,所以 ×2× ×2×2= d×
×2 ×2,得d= ,所以AD到平面PBC的距离为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2. 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1,P为BC的中点,Q为线段CC1上的动点,过点A,P,Q的平面截该正方体所得的截面记为S.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写出所有正确说法的编号).
①②③⑤ 
①当0<CQ< 时,S为四边形;
②当CQ= 时,S为等腰梯形;
③当CQ= 时,S与C1D1的交点R满足C1R= ;
④当 <CQ<1时,S为六边形;
⑤当CQ=1时,S的面积为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连接AP,PQ. 对于①,当0<CQ< 时,如图(1).在平面AA1D1D内,过点A作AE∥PQ,交DD1于点E,连接EQ,则S是四边形APQ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对于②,当CQ= 时,如图(2).连接D1Q,D1A,BC1,显然PQ∥BC1∥AD1,且PQ= BC1= AD1,AP=D1Q,则S是等腰梯形.
对于③,当CQ= 时,如图(3).过点B作BF∥PQ交线段CC1的延长线于点F,则C1F= .过点A作AE∥BF交线段DD1的延长线于点E,则D1E= ,AE∥PQ.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连接EQ交C1D1于点R,易知Rt△RC1Q∽Rt△RD1E,则C1Q∶D1E=C1R∶RD1=1∶2,故C1R= .对于④,
当 <CQ<1时,由③易知S为五边形.对于⑤,
当CQ=1时,如图(4).同③可过点A作AE∥PQ
交线段DD1的延长线于点E,交A1D1于点M,显然
点M为线段A1D1的中点,所以S为菱形APQM,易
得其面积为 .综上,正确说法的编号是①②③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3. 如图,矩形ABCD所在平面与半圆弧 所在平面相交于CD,M
是 上异于C,D的点.在线段AM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MC∥
平面PBD?说明理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存在,当P为AM的中点时,MC∥平面
PBD. 证明如下:
如图,连接AC,BD交于点O.
因为ABCD为矩形,
所以O为AC的中点.
连接OP,因为P为AM的中点,
所以MC∥OP.
又MC 平面PBD,OP 平面PBD,
所以MC∥平面PB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4. 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AD所在的直线与菱形ABEF所在的
平面垂直,且GB=GE,AE=AF.
(1)求证:平面ACG⊥平面ADF;
解:证明:∵AE=AF,∴AE=AB=EB,
∴△ABE是等边三角形.
∵GB=GE,∴G为BE中点,故
AG⊥BE,
∴AG⊥AF.
∵AD⊥平面ABEF,∴AD⊥AG,
∵AF∩AD=A,∴AG⊥平面ADF,
∵AG 平面ACG,∴平面ACG⊥平面ADF.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若AF=2,   ,求二面角C-AG-F的余弦值.
从①BC= AB,②BC=AG这两个条件中任选一个填入
上面的横线上,并解答问题.
注:如果选择两个条件分别解答,则按第一个解答计分.
解:选①.
由(1)知AG⊥平面ADF,
∵BC∥AD,BE∥AF,BC∩BE=B,
∴平面BCE∥平面ADF,∴AG⊥平面
BC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G 平面BCE,GE 平面BCE,
∴AG⊥CG,AG⊥GE,
∴∠CGE即为二面角C-AG-F的平面角.
∵BC= AB=2 ,BG=1,∴CG=3,
∴ cos ∠CGB= ,∴ cos ∠CGE=- ,
∴二面角C-AG-F的余弦值为-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选②.
由(1)得AG⊥平面ADF,
∵BC∥AD,BE∥AF,BC∩BE=B,∴平面BCE∥平面
ADF,∴AG⊥平面BCE,
∵CG 平面BCE,GE 平面BCE,∴AG⊥CG,
AG⊥GE,∴∠CGE即为二面角C-AG-F的平面角. ∵BC=AG= ,BG=1,∴CG=2,∴ cos ∠CGE=- ,∴二
面角C-AG-F的余弦值为-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5.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四边形ABCD是矩形,AB=
2,BC=a,PA⊥底面ABCD.
(1)当a为何值时,BD⊥平面PAC?证明你的结论;
解:当a=2时,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
则BD⊥AC.
因为PA⊥平面ABCD,BD 平面ABCD,
所以BD⊥PA,又AC∩PA=A,
所以BD⊥平面PAC.
故当a=2时,BD⊥平面PA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若在BC边上至少存在一点M,使PM⊥DM,求a的取值
范围.
解:设M是符合条件的BC边上的点.
因为PA⊥平面ABCD,DM 平面ABCD,
所以DM⊥PA,连接AM(图略),又
PM⊥DM,PA∩PM=P,
所以DM⊥平面PAM,又AM 平面PAM,
所以DM⊥AM.
因此,M点应是以AD为直径的圆和BC边的一个公共点,则AD≥2AB,
即a≥4,所以a的取值范围为[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谢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