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课件(共24张PPT+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课件(共24张PPT+视频)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见证《大公报》中的抗战史”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一、见证国难骤深:九一八事变
二、见证抗战发轫:局部抗战的开始
三、见证救亡鼎沸:一二·九运动
四、见证统战基奠:西安事变
《大公报》于1902年创刊,其“大公”意为“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始终坚持“四不”方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理念。
毛泽东:1941年,毛泽东盛赞《大公报主编张季鸾“坚持团结抗战,功在国家”,肯定了《大公报》在抗战时期的积极作用。此后还题写了“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赠送给《大公报》。
周恩来:曾肯定《大公报》爱国、坚持抗日的成就。并赞赏《大公报》在西安事变等事件中的立场。
任务:观看《大公报》报道提取历史信息:该事件的时间、地点及双方。
一、见证国难骤深:九一八事变
从视频中提取信息:
时间:1931年9月18日
地点:沈阳
南满铁路柳条湖段
军队:日本:关东军
中国:东北军
九一八事变形势图
一、见证国难骤深:九一八事变
(1905 年,日俄两国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根据《朴茨茅斯条约》第六款,俄国将南满铁路让渡于日本。
——王芸生1932年发表于《大公报》的《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
思考:为什么日本关东军会驻扎在中国?日本关东军为什么会炸南满铁路?
①驻扎中国原因:俄国将南满铁路让渡于日本。
②炸铁路原因:发动战争的借口。
一、见证国难骤深:九一八事变
日本吞并琉球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日俄战争中,日本和俄国争夺中国东北等
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并提出“二十一条”
皇姑屯事件,日本关东军炸死张作霖,企图控制东北
日本制造济南惨案,屠杀中国军民
1879年
1894年
1900年
1904年
一战期间
1928年5月
1928年6月
——以上时间轴整理自王芸生发表于《大公报》的文章
经济危机在1930年春也波及到了日本……这年的贸易,入超达到了七千六百万日元。
——(日)今井清一《日本近现代史》
思考:根据材料,进一步分析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原因。
①日本的大陆政策,(蓄谋已久)
②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加紧侵略中国(转嫁危机)
一、见证国难骤深:九一八事变
《满蒙铁路网》, 日本大岛与吉著,中华民国二十年(1931)一月一日由太平洋国际学会译并出版。
陈立廷在中译本序中言道“(日人)调查详确,巨细靡遗,对于满蒙情形,如数家珍,其处心积虑,于此书可以略窥其概矣”。
《日本侵略满蒙铁路计划图》 左侧有“中华民国二十年三月印制”、“参谋本部陆地测量总局”字样。此图应为国民政府从日本参谋本部所印图翻印而来。而时间上是1931年3月。
思考以下史料能印证日本侵华蓄谋已久吗?
一、见证国难骤深:九一八事变
君来访问沈阳之新闻乎,实告君,吾早已令我部士兵对日兵挑衅不得抵抗,故北大营我军早令收缴军械,存于库房。
——《大公报》胡政之拜访张学良亲口讲述
不抵抗的妥协政策
蒋介石认为共产党威胁更大,推行攘外必先安内
一、见证国难骤深:九一八事变
思考:阅读《大公报》报道并结合教材说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如何应对?
奴化教育
掠夺资源
731部队拿活人做试验
一、见证国难骤深: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扩大侵略,相继占领了东北三省,短短4个多月,100多万平方千米河山全部沦于敌手。
日军在东北犯下滔天罪行
《东望》(第5卷 第23-24期)发表于九一八事变后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扩大侵略,相继占领了东北三省,短短4个多月,100多万平方千米河山全部沦于敌手。
一、见证国难骤深:九一八事变
1932年,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
目的: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伪满洲国(1932年-1945年),日本占领东三省后,由于受到了国际舆论的谴责,关东军不敢悍然武力占领满洲全境,因此扶植傀儡伪政权。国民政府和中共及国际社会对伪满政权均不予承认,故被称作“伪满洲国”。
“满洲国的处境”
黄士英《摄影画报》1933年第9期
一、见证国难骤深:九一八事变
任务:从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等角度概括九一八事变的影响。
影响①: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局部抗战开始)
影响②: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一、见证国难骤深:九一八事变
爱国将领马占山
二、见证抗战发轫:局部抗战的开始
任务:阅读教材概括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和东北军民如何抗击日寇?
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
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
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
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二、见证抗战发轫:局部抗战的开始
日军侵占东北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中国军队在喜峰口、古北口等地进行顽强抵抗。
二、见证抗战发轫:局部抗战的开始
1、“八一宣言”(1935.8.1):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中共倡导建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瓦窑堡会议(1935.12):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问题:面对华北危机,中共如何应对的?
三、见证救亡鼎沸:一二·九运动
《中国学生(上海1935)》(第2卷 第5/6期)1936年发表
问题:阅读该报道并结合所学,指出一二九运动的目的、性质及结果等。
北平警察以自来水管射击学生
三、见证救亡鼎沸:一二九运动
·时间:
·地点:
·口号:
·结果:
·性质:
·意义:
1935年12月9日
北平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
反动军警用大刀、水龙、木棍镇压手无寸铁的青年学生。
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
三、见证救亡鼎沸:一二·九运动
西安事变 时间
目的
人物
经过
性质
1936年12月12日
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
张学良、杨虎城
张、杨扣蒋,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一次爱国性质的“兵谏”
张学良和杨虎城
四、见证统战基奠:西安事变
问题:阅读阅读教材填写有关西安事变信息。
材料1: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能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故今日之对外,无论用军事方式解决,或用外交方式解决,皆非先求国内之统一。
——蒋介石《外交为无形之战争》
材料2: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在西北“国剿”红军的国民觉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与红军停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但蒋介石顽固坚持“接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亲赴西安威逼张、杨继续进攻红军。张学良诚挚地表示:“东北沦陷我有责任,先父坟墓还在东北,国难家仇集于一身,抗日救国义不容辞。东北青年、东北军、东北人民应团结起来,准备打回老家去。”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蒋介石顽固坚持内战政策,亲赴西安威逼张、杨继续进攻红军。
张学良和杨虎城接受了中共主张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张、杨的爱国之心。
问题:根据材料,概括西安事变爆发的背景。
四、见证统战基奠: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8日《大公报》发表文章
四、见证统战基奠:西安事变
态度:《大公报》希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相关问题。
问题:阅读《大公报》报道,分析该报对西安事变的态度。
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中央日报》(标题为:张学良率部叛变!国府下令褫职严办)
《西北文化日报》(标题为:争取中华民族生存,张杨昨发动对蒋兵谏)
问题:指出两份报纸对西安事变的不同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闻报道在史学研究中的价值与局限性。
态度:《中央日报》认为西安事变是叛变行为,持否定态度;《西北文化日报》认为西安事变是救国行为,持肯定态度。价值:新闻报道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史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局限性:新闻报道编写者立场、见解等的不同,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甚至真实性。
四、见证统战基奠:西安事变
材料: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结束了十年内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成为中国由长期内战走向全民抗战的转折点,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
—俞正声 在纪念西安事变8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①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②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四、见证统战基奠:西安事变
问题:根据材料,分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