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05《驱散忌妒的阴云》教学设计课题基本信息课题 驱散忌妒的阴云学科 心理健康教育 年级 七年级 单元 第二单元版本 北师大版 册别 下册1.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内容分析: 《驱散忌妒的阴云》是北师大版心理健康教育七年级下册的重要课程。教材围绕忌妒心理展开,引导学生认识忌妒的表现、产生原因及危害,并探索有效的应对策略。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他人的优势,培养积极健康的竞争心态,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 2.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各种竞争,容易产生忌妒心理。他们对忌妒心理的认知可能较为模糊,缺乏应对忌妒情绪的有效方法。因此,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忌妒心理,掌握应对技巧。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采用探究式、互动式、合作学习和学科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PPT展示案例、图片等)、游戏活动(如过独木桥游戏)、小组讨论等手段,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交流中认识忌妒心理,提高应对能力。 4.信息技术(配套课件)准备: 制作包含忌妒心理相关案例、图片、文字说明等内容的PPT课件,辅助教学活动开展。2.学习目标与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学习目标 评价内容与方式1.了解与理解: 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忌妒心理的表现和特点;理解忌妒心理产生的原因和危害;掌握至少三种驱散忌妒心理的方法。 2.尝试与学会: 通过参与游戏、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应对忌妒心理的经验。 3.体验与感悟: 培养积极健康的竞争意识和心态,增强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树立尊重他人、欣赏他人的价值观。 1.教师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游戏、讨论中的参与度、发言情况以及合作态度,由教师和小组同伴共同评价,重点关注学生是否积极思考、主动交流。通过课堂提问、小测验等方式,考查学生对忌妒心理的认识、产生原因和应对方法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2.实践应用评价:根据学生在课后实践作业中的表现,评估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应对忌妒心理的能力,可通过学生的自我报告、实际行为表现等方式进行评价。3.学习重难点及突破方法学习重难点 突破方法学习重点: 认识忌妒心理的表现、原因和危害;掌握驱散忌妒心理的有效方法。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应对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真正克服忌妒心理。 1.运用多样化的案例和趣味游戏,如“过独木桥”游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忌妒心理及其影响,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2.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分析案例、讨论应对策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布置课后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方法应对忌妒情绪,并定期分享经验,教师给予针对性指导,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4.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一、生活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展示一张呈现忌妒表情的图片,提问学生:“同学们,看这张图片,猜猜图片中的人可能是什么心理?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感受呢?”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从而引出本节课主题——驱散忌妒的阴云。 通过直观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自然导入课程。二、体验活动(15分钟) 1.结合生活情境的展现,讲解忌妒心理的概念:当我们看到身边的人在某些方面超过自己而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难受的感觉,这就是忌妒情绪。 2.组织学生进行“过独木桥”游戏,详细讲解游戏规则:听到哨声,“桥”两侧的两组同学分别跑出,一位同学通过“独木桥”跑向桥头并敲响“鼓”,听到“鼓声”后,小组里才能跑出第二位同学。如果谁不小心双脚离开“桥面”,必须回到自己小组的最后重新再来,下一位成员可继续出发,看看哪个小组最先全部通过,计时员负责记录时间。进行第一轮游戏。3.讲解第二轮游戏规则:过“桥”时,与对方相遇时可推开对方,然后进行游戏。4.讲解第三轮游戏规则:过桥时不能推开对方,只能绕过对方,如果推人,推人的一方则回到起点重新再来,接着进行游戏。5.游戏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三轮比赛中,哪一轮更快?自己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如果把过“桥”的过程比喻为学习上的竞争,会选择哪一种规则?为什么?两种规则背后隐藏着怎样不同的心态?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结果。 通过游戏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竞争规则下的心态和感受,引发学生对忌妒心理和竞争心态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三、小组讨论(15分钟) 1.提出问题:“在生活中如果你遇到其他人的忌妒该怎么办呢?”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应对方法,并记录下来。2.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进行补充和提问。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归纳出一些有效的应对他人忌妒的方法,如理解他人、沟通交流、保持谦逊等。3.开展“忌妒对抗大会”,制作“对抗锦囊”,让学生将从本节课学到的忌妒应对方法,用简单的一个词或者一句话写在准备好的纸条上,放入信封中,然后随机交换信封,分享自己拿到的办法并记录下来。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同伴身上获取经验,掌握应对忌妒心理的多种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四、方法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驱散忌妒心理的重要性,回顾应对忌妒心理的方法,如祝贺他人的成功、感受他人的优点、安慰自己、帮助他人进步、见强思齐等。2.布置课后实践性作业:使用“我曾经嫉妒过( ),因为( );其实,我希望我( );我很欣赏( ),因为( ),我打算( )”的句式,帮助自己摆脱忌妒的阴云,并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巩固所学知识,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应对忌妒心理的能力。5.板书设计驱散忌妒的阴云 应对方法 祝贺-感受-安慰-帮助-见强思齐6.教学反思与改进05《驱散忌妒的阴云》实践性作业单姓名 时间 学校 班级 组别一、课前实践性作业题观察身边同学或朋友之间的互动,记录下至少一个你认为可能存在忌妒心理的场景。思考在这个场景中,忌妒心理是如何表现的,涉及的人物有哪些行为、言语或表情体现了这种心理。二、课堂实践性作业题1.生活的内容:模拟生活中可能产生忌妒心理的场景,并运用所学应对方法进行处理。 2.实践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场景(如同学在比赛中获奖、他人得到老师表扬等)进行角色扮演。在角色扮演中,展现忌妒心理产生时的表现,然后尝试运用“祝贺、感受、安慰、帮助、见强思齐”等方法应对忌妒情绪。 3.素养的目标:通过模拟实践,增强学生对忌妒心理的认识,提高学生运用应对方法处理忌妒情绪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竞争心态。三、五步探究解题(一) 创设生活情境,明确学习任务 情境导入:展示一些校园生活中常见的引发忌妒心理的图片或短视频,如同学在运动会上获奖、考试成绩公布后有人成绩突出等场景。 学习任务:各小组选择一个场景,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忌妒心理的产生与应对过程,并分析其中涉及的心理变化和应对策略的有效性。(二) 分解学习任务,开展学习尝试 小组成员共同讨论选定场景中忌妒心理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可能的应对方法。成员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尝试在模拟场景中展现忌妒心理和应对行为。(三) 分析学习尝试,讨论学习方案 1.学习准备:准备模拟场景所需的简单道具,回顾课堂上所学的忌妒心理知识和应对方法。 2.学习分工:确定每个成员在模拟场景中的角色,如忌妒者和被忌妒者,明确各自的任务。 3.学习步骤:共同讨论场景细节和角色特点;进行角色扮演;对表演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 4.注意事项:在角色扮演过程中,要真实展现忌妒心理和应对行为,尊重每个成员的表现,避免嘲笑或贬低他人。(四) 把握学习方案, 合作学习行动 1.小组成员按照分工进行角色扮演,注意观察其他成员的表现,调整自己的角色行为。 2.在模拟场景中,尝试运用多种应对方法,如向被忌妒者表示祝贺、感受他人优点、自我安慰等。 3.记录角色扮演过程中的感受和发现,包括遇到的困难和成功应对忌妒情绪的经验。 4.角色互换,让每个成员都能体验不同角色,加深对忌妒心理和应对方法的理解。 5.小组内共同讨论模拟过程中的问题,如应对方法的可行性、角色表现的真实性等,并提出改进措施。 6.按照学习步骤,完成下列学习方案: 一、你认为妒忌是什么? 二、活动“过独木桥” 小组讨论问题如下: 1.你们小组在两轮比赛中,哪一轮更快?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2.如果把过“桥”的过程比喻为在学习上的竞争,你会选择哪一种规则?为什么? 3.两种规则背后隐藏着什么的不同心态呢? 三、对抗锦囊 如何对抗忌妒? 我抽到的锦囊是:( )。(五) 抓住学习行动, 评价学习成果 1.抓住某个小组的3-5张角色扮演照片,小组代表汇报模拟结果,详细阐述在模拟场景中忌妒心理的表现、应对方法的运用以及成员的感受和收获,师生共同开展学习评价。从场景模拟的真实性、应对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2.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提问,分享不同的观点和体会。最终得出在不同场景下应对忌妒心理的有效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四、课堂巩固拓展1.分享角色扮演中的体验和收获,与其他同学交流在模拟场景中应对忌妒心理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2.观察其他小组的模拟表演,分析其应对忌妒心理的思路和方法,尝试将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五、课后实践性作业使用以下句式帮助自己摆脱忌妒的阴云: 我曾经嫉妒过(),因为();其实,我希望我();我很欣赏(),因为(),我打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