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共31张PPT) 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共31张PPT) 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第6课 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含嘉仓
材料一 在南北朝后期,各族人民强烈要求统一,经济的发展也要求突破分裂实现统一,而统一的条件也已成熟:士族衰落了、民族融合了、北强南弱的局面形成了,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统一的实现只是个时间问题,但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要实现统一,还要有一个杰出的领导人物。这个杰出人物必须顺应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充分利用已有的条件,带领人民去完成历史时代所赋予的任务。
——施建中:《隋统一原因再探——兼论隋文帝平陈方略》
一、“大一统”的再现
隋文帝
问题:隋朝为什么能统一?
长期分裂,人民要求统一
经济发展,要求突破分裂
士族衰落
北强南弱
民族融合
杰出人物
(一)顺应大势的隋朝
一、“大一统”的再现
隋文帝
(一)顺应大势的隋朝
开皇之治
洛口仓共储粮2400万担,合今约12亿公斤。……可供应80万人十年之食
《隋唐“大一统”的秘密》
节俭
轻徭薄赋
政治清明
人口增加
府库充实
商业繁荣
(二)盛极一时的隋朝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
思学之窗
开通的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给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激化了社会
(三)迅速陨落的隋朝
【思考】你是如何评价隋炀帝杨广?
(3)他大兴土木、穷奢极欲,穷兵黩武,超过了社会的承受极限,引发大规模起义。从这个角度来讲他又是不折不扣的暴君。
(1)隋炀帝早年率军消灭陈朝,完成了中国的统一。
(2)开凿大运河,也是在为国家消除分裂隐患,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隋炀帝杨广
二、“大一统”的荣耀
唐高祖李渊
时间:618年
建立者:李渊
都城:长安
(一)高祖立国
唐太宗李世民
秦王
李世民
太子
李建成
齐王
李无吉
李渊
射杀
射杀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大唐盛世
建立唐朝
公元618年
贞观之治
政启开元
治宏贞观
发展
继续发展
唐太宗
(李世民)
武则天
(周)
唐高祖
(李渊)
鼎盛
开元盛世
唐玄宗
(李隆基)
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
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
武则天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
唐前期出现盛世局面,统一多民族封 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学习聚焦
曲辕型构造示意图
经济的繁荣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历史纵横
唐朝曲辕犁
唐以前,耕犁是长直辕犁,回转困难。唐朝时,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中将耕犁改进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晚唐陆龟蒙的《耒耜经》中有关于曲辕犁的记载。曲辕犁在三个地方有重大改进:一是长直辕改为短曲辕;二是加装犁评,可以调节耕作的深浅;三是改进了犁壁。这种犁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具,在江南水田地方推广。至此,耕犁基本定型。
农业:曲猿犁—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筒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手工业发展: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秘色瓷、唐三彩。瓷器大量输出国外。唐朝丝织技术高,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商品经济发展:
1.柜坊(银行雏形)飞钱(类似汇票)出现
2.唐朝中后期夜市已经出现,商业管理有所松动
2、经济发展
(二)大唐盛世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经济的繁荣
▲ 唐三彩盘
筒车示意图
唐朝越窑青釉瓷
荷叶带托茶盏
唐朝邢窑
白瓷长颈瓶
唐朝三彩釉陶骆驼载乐俑
这件出土于陕西乾县唐永泰公主墓的三彩盘,釉色绿、褐、白相间,既有图案规律,又具有三彩釉流动自然的特点。
节省人力、
昼夜不停、提高效率
唐兴,蛮夷更盛衰,尝与中国亢衡者有四:突厥、 吐蕃、回鹘、云南是也。
——《新唐书·四夷传序》
(二)大唐盛世
3、民族关系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地图,概括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五种途径。
(二)大唐盛世
3、民族关系
①唐与突厥
东突厥:
武力征服
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灭亡
尊唐太宗为“天可汗”
西突厥:
武力征服
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二)大唐盛世
3、民族关系
②唐与回纥
回纥:
唐玄宗册封首领为怀仁可汗
(二)大唐盛世
3、民族关系
吐蕃:
唐蕃和亲
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
唐蕃会盟
③唐与吐蕃
松赞干布(?—649)塑像
文成公主(?—680)塑像
(二)大唐盛世
3、民族关系
靺鞨:
唐玄宗册封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唐与靺鞨
唐朝的民族政策有何特点? 有何意义? 对当今的民族政策有何启示?
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其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意义:
①有利于祖国边疆开发
②有利于民族交融
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政策
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宗教信仰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3、民族关系
该图反映了唐代敦煌地区的农业生产的生动画面。而敦煌地区的人口也由新旧《唐书 地理志》所载的“户4265,ロ16250”增长为《通典》所载的“户6395,口32234”,人口几乎增长一倍。
(唐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君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恰,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资治通鉴·唐纪十三》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李鸿宾:《论唐朝的民族观念》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的民族观念,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观念:华夷一体,民族平等
原因:民族政策的开明;民族交融的加强;唐朝国力的强盛。
3、民族关系
(二)大唐盛世
盛世共性
(二)大唐盛世
1.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节俭戒奢。
2.统治者善于纳谏,吏治清明。
3.社会稳定,治安良好。
盛世特性
包容开放,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
三、盛世危局孕新机
(一)盛世危局
开元时期
赏罚分明、提倡节俭
文武双全的张说
才华出众的张九龄
励精图治,开创盛世 人民安居乐业
(杨国忠)谓客曰:“某家起于细微,因缘椒房(皇后)之亲,以至于是。吾今未知税驾(归宿)之所,念终不能致令名(美名),要当取乐于富贵耳。”

——[唐]郑处诲:《明皇杂录》
天宝时期
“一朝选在君王侧,
从此君王不早朝。”
口蜜腹剑的李林甫
任人唯亲,朝政腐败
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祸乱朝纲的杨国忠
安史之乱原因
节度使
旌节
“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新唐书·兵志》
节制调度军队
三、盛世危局
安史之乱原因
多达 49万
不足12万
(一)盛世危局
三、盛世危局孕新机
安史之乱原因
安禄山
15万
(一)盛世危局
史朝义
史思明
大燕皇帝
回纥骑兵
西北军队
唐肃宗
安庆绪
三、盛世危局孕新机
安史之乱影响
6
5
4
3
2
1
918万
193万
5288万
1699万
夫以东周之地,久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棘,豺狼所嗥,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今郑州)、汴甲(今开封),达于徐方(今徐州),北自覃怀田(河南黄河北岸),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郭子仪传》
北方地区人口减少,经济遭到破坏。
(一)盛世危局
安史之乱前
安史之乱后
为什么节度使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了呢?
三、盛世危局孕新机
安史之乱影响
(一)盛世危局
三、盛世危局孕新机
安史之乱影响
至于安史乱时有功于唐室的将领,亦相继封为节度使。据《新唐书·方镇表》,肃宗至德元年,即安史作乱的一年内……其后又续增至七十七镇之多,于是在淮河流域一带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因为在战乱平定后,归降唐室的安史旧将,仍拥重兵,占据一定的地区。
——邝士元《国史论衡》上
(一)盛世危局
三、盛世危局孕新机
安史之乱影响
他们长期割据一方,在其境内任意扩充军队,任命官吏,征收赋税。不向朝廷上报户口,不让朝廷在其辖区委派官吏,征收赋税。部分强藩重镇迅速坐大,拥有跟朝廷抗衡的实力。
——蔡利《唐中后期人口损耗与藩镇割据》
安史乱后,节度使遍布内地,藩镇割据局面形成,中央权力大大削弱。
(一)盛世危局
现在专说唐代,似乎其中央行政比汉进步,而地方行政则不如汉。中央的监察官变成了地方行政官,这是一大缺点。 而由军队首领来充地方行政首长,则更是大毛病。唐室之崩溃,也可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藩镇是一种帝国为化解安史危机,甚至还包括帝国前期痼疾而采取的相当理性的举措。在与藩镇的博弈中,唐帝国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调整,重新树立起它对藩镇的权威和控制力。因此,唐政权不仅在乱后重新生存了下来,而且延续时间比代表“盛唐”气象的帝国前期还要长。
——根据李碧妍《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整理
藩镇割据加速了唐朝灭亡
藩镇割据延缓了唐朝统治
两则材料对藩镇割据的看法有何不同?你有何看法? 由此可见研究历史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央集权,但又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多角度、全面的看问题;尽量占有更多的材料
三、盛世危局孕新机
(一)盛世危局
黄巢起义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卖炭翁》
阶级矛盾激化,农民爆发起义。
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陷长安。
三、盛世危局孕新机
(一)盛世危局
黄巢起义
时间 备注 文人担任藩镇长官比例
845年 唐宪宗削藩后 64%
855年 92.3%
865年 各地方叛乱增加 81.82%
875年 平定地方起义,黄巢起义 48%
(1)描述文人出任藩镇长官比例的变化情况。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推测变化出现的原因。
(1)845年至855年,文人担任藩镇长官比例上升,之后此比例逐渐下降。
(2)唐中晚期的部分皇帝坚持削藩,避免武将掌权;地方起义增加,必须任用武将镇压。
三、盛世危局孕新机
(一)盛世危局
黄巢起义
安史之乱造成社会动荡
地方掌握军、财等实权,中央集权被破坏。
中央削藩,地方内部存在斗阵。
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爆发。
地方势力再次强大
平衡
(二)孕育新机
五代总的特点是政局动荡、政治黑暗、法制败坏、经济凋敝。50余年中,皇帝更换14人,分姓八姓。五代之乱至后汉已极,后周则出现趋治迹象。后周太祖郭威、世宗柴荣是五代诸帝中较有作为的政治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长期混乱的北方社会逐渐走上安定之路。
十国创建人大多出身微贱,颇知民情,据有一方后能实行保境安民、修养生息政策,很多地方数十年无战事,中原难以企及。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五代十国有哪些进化的迹象,孕育了“新机”?对此你有何认识?
北方到后周,政治已有趋治的迹象;
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政权分裂但统一始终是客观趋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