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30张PPT)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30张PPT)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距今约170万年
约公元前2070年
公元前476年
时空坐标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1840年
1949年
1956年
半殖半封
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先秦时期: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交融
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辽宋夏金元时期: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统一时期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面临挑战
大单元:中国古代史
第1课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什么是文明?
二、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
三、中华文明起源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
四、早期国家指的是哪些朝代?
五、武王伐纣后如何更好的治理国家?
六、早期国家是一种怎样的国家状态?
石器时代: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有着决定性意义,依据人类制造工具的历程,考古学家一般将人类早期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石器时代一般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阶段。一般认为这段时期在距今约250万年-约1万年前。
基本概念
分布特征
分布地区
集中在黄河和
长江流域
分布广泛,星罗棋布
分析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新石器时代: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叫做新石器时代 ,年代距今约1万年前。
磨制石器
甘肃大地湾遗址
炭化粟
河姆渡遗址
炭化水稻
河姆渡遗址
猪纹陶钵
山东大汶口遗址
陶猪制品
河姆渡遗址
陶纺轮
思考:新石器时代生产生活有哪些进步?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苏秉琦提出“满天星斗说”,认为在距今6000年左右,从辽西到良渚,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这些文化系统各有其根源,分别创造出灿烂的文化……诸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圈”,又叫做“最初的中国”。
——摘编自张清俐《探索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起源进程》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1万年
距今约5000年
约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 木石为主,少量青铜时代
元谋人、北京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炎黄部落联盟 万邦时代 夏 商 西周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夏商西周早期国家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华文明的产生 中华文明的发展
社会组织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分布广泛
多元一体
河南庙底沟花瓣纹彩陶盆
甘肃秦安大地湾花瓣纹彩陶盆
江苏省邳县大墩子出土的彩陶花瓣纹钵
山东大汶口出土的花瓣纹彩陶壶
氏族
部落
(部落联盟)
国家
人们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集体。氏族中无私有制,无阶级,其成员共同居住、共同劳动、共同消费,过着无剥削、无压迫的平等生活。
社会组织演进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复原图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东北地区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红山文化 距今约6000~5000 仰韶文化 距今约7000~5000 大汶口文化 距今约6500~4500 河姆渡文化
距今约7000~5000
龙山文化 距今约5000~4000 良渚文化
距今约5000~4000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中华文明的起源
分布特征
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这里的文化能不能称为文明?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中华文明的起源
由两个以上的血缘相近的氏族组成。一部落通常有共同的活动区域、名称方言、宗教和习俗,有共同推举的和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社会组织演进
良渚古城宫殿区鸟瞰图
氏族
部落
(部落联盟)
国家
良渚古城(莫角山遗址群)被一个巨大的夯土城墙环绕(290万平方米,属于晚期)
遗址类型 出土器物
宫殿 大型玉琮,玉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
高等级居址 大量陶器、石器,生活用器物,种类丰富,数量多
一般居址 陶器和石器残片,器物种类少,数量少或者无器物
思考:依据上述材料,说说良渚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组织情况有何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玉猪龙
C形玉龙
玉鸽
红山文化玉器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
猪纹陶钵
龙山文化蛋壳黑陶杯
同样是黑陶,功能上有何区别?
礼仪的形成
礼仪的形成
贫富的分化
城邑的出现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什么是文明?
现在国际上的判断标准是,一个文化能不能被称为文明,关键在于是否已经进入国家社会的形态,是否具有一套礼仪系统和统治管理的制度。在这点上国际社会已经达成了共识。
——《申遗成功的良渚古城遗址,因何而特别?》《新京报》2019年7月7日
从考古发现中辨识进入文明社会的关键特征:农业与手工业显著发展,出现明确的社会分工;贵重资源和高等级手工业制品的生产和分配为贵族所控制;社会发生显著的阶层分化,出现埋葬贵族的大型墓葬和专门墓地,形成了以某些特殊的贵重器物体现持有者尊贵身份的礼制;出现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都邑以及附属的大型高等级建筑和公共设施;暴力与战争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形成了王权管理的区域性政体,出现了具有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国家。
——王巍《勾勒五千年前的文明图景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巡览》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原始部落
材料一 三皇: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发明网、陷阱、原始的烹调、八卦;神农氏——为我国农业始祖和医药始祖;
五帝:黄 帝——黄河中上游部落首领,联合炎帝组成炎黄部落联盟。
材料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礼记·礼运》
材料三 “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史记·夏本纪》
思考:社会组织形式及社会性质变化。
此外,早期国家最高权力继承发生哪些变化?早期国家具备哪些政治特征?
部落到邦国;原始向奴隶社会过渡……
二.部落与国家
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李学勤主编:《春秋左传正义》
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黄永堂译注:《国语全译》
部落联盟首脑权力日益膨胀,已非普通意义上的部落首领,由此看出,大禹的确具有很强大的个人权威。以至到夏禹以后禅让转为世袭,标志着原始公社的解体和国家的诞生。
2、早期国家
夏朝的家国治理
二.部落与国家
(1)夏朝制度建设:
王位世袭:禹建夏,启夺王位,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
王权特点:国事通过占卜方式决定,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行政管理: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
(2)基本特点:
早期国家出现,逐步形成以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
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部落与国家
“家天下”:
由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
有人说:禅让制体现了民主,王位世袭制体现了专制。请思考: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进步;
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产物;
私有制发展产物;
阶级对立的产物。
二.部落与国家
关于启的继位:
《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古代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主要集中在《尚书》《诗经》和《史记·夏本纪》中,但至今尚未发现像商周那样用甲骨文、金文来记录当时史实的材料。
中国历史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建立者是禹,而不是启,禅让制是推举,王位世袭制是继承。禅让制体现了原始社会的民主性,原则是选贤任能,推举的首领没有任何特权。
二.部落与国家
三、商和西周
1.简述商朝政权更替,内外服制度内涵,甲骨文特点
2.简述西周政权更替,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特点和影响。
3.简述商周时期经济、文化状况、夏商周灭亡的共性原因。
朝 代 政权更替 政治文化 商周经济
商朝 (公元前1600至公元前1046年)
西周 (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 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汤建商朝。
盘庚迁殷,国都稳定,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商纣无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商,牧野激战,商朝灭亡。
政治统治:中央: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地方:内外服制度
文化成就:甲骨文
青铜文化
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周,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衰败: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周召共政,史称共和行政。
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政治统治: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文化:周文化覆盖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
我国奴隶制经济发展走向繁荣时期。
(1)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木石农具为主,刀耕火种。
(2)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井田制是土地经营方式。
(3)手工业,青铜器物,丰富灿烂;养蚕缫丝,丝织发达
1.指出内外服制度的含义。为什么要推行内外服制度?
商朝生产力水平不高,血缘关系尚未完全被打破,商朝无力控制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
2.如何追溯夏商文明史?
(1)传说时代:以考古研究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历史传说。(古史传说大都为后人追述,不是直接史料)
(2)信史时代:以传世文献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考古研究(二重证据法)
“二重证据法”就是将“地下发现之新材料”(考古发掘)与“纸上之材料”(传世文献)二者互相释证,使某部分证明为信史。
“二重证据法”被公认为是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为历史研究者提供了如何运用史料的成功示范,丰富了古史研究的可信资料。
三、商和西周
3.西周分封制对象、地区、权利与义务、目的、评价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图中的燕、鲁、晋、卫即王族的封国;宋为殷商贵族的封国;齐为功臣的封国)多元化,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内容:土地、人口、物资和武装
地区: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权利与义务:权利-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义务--服从政令、定期朝觐、军赋力役、纳贡。
分封目的:加强和巩固西周的统治,即“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评价
积极:加强了—;扩大了疆域,加强了统治,有利于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消极:西周后期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逐渐演变为割据势力
三、商和西周
4.宗法制含义、特点、影响
特点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严格的等级。主要等级:周天子---诸候---卿大夫---士 ③大小宗是相对的。
影响: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积极: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分封制。
消极: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隶属关系,随着血缘关系的逐渐疏远,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必然减弱。
分封制和宗法制关系
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①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是分封制的实施的法则),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②两制解决统治集团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矛盾,形成政权和族权结合。
三、商和西周
5.井田制性质、特点、地位、瓦解及原因
(3)地位:
(4)瓦解及原因:
(2)特点:所有权与使用权分开: ①土地属于国王,不得买卖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可世袭。
是商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经济基础。
瓦解:春秋战国走向瓦解,逐步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原因: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②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③诸侯国税制改革,促使土地从国有向私有转变。
公田——贵族占有,农夫耕作,收获全部归贵族。
私田——分授劳动者,劳动者耕作,收获物归己,只有土地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1)性质: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土地?)
(2020·天津高考·1)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D
三、商和西周
小结
距今约170万年 约70-20万年 约1万年 约7000-5000年 距今约5000年 神话传说 约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元谋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红山文化
龙山文化
良渚文化
商朝建立
文明产生
早期国家
北京人
三皇五帝
夏朝建立
西周建立
西周灭亡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奴隶社会
世袭制
宗法制分封制
内外服制
生产力(生产工具)
生产关系(社会组织)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