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二单元第4课《含糖饮料要少喝》教案-【核心素养目标】《体育与健康》三年级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第二单元第4课《含糖饮料要少喝》教案-【核心素养目标】《体育与健康》三年级全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第四课 《含糖饮料要少喝》教学设计
学科 体育与健康 年级 三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学期 三年级(全)
课题 第四课 《含糖饮料要少喝》 课时 1
课标要求 本课程需要学生了解含糖饮料危害,学会看食品标签选健康饮料,养成少喝含糖饮料的习惯,提升健康素养与自我管理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体育与健康》三年级全一册第二单元第四课,聚焦学生日常饮品选择这一贴近生活的健康主题。教材通过提问、案例、实践活动等形式,先界定含糖饮料,再教学生看食品标签辨含糖量,最后阐述过量饮用危害并给出健康建议,符合三年级学生认知规律,是培养学生健康生活习惯的重要内容,为后续健康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期,好奇心强,对直观、有趣的内容更易接受。他们日常接触碳酸饮料、奶茶等含糖饮料较多,部分学生有常喝习惯,但对其危害认知不足,且缺乏看食品标签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该阶段学生已具备初步的观察、思考和小组合作能力,适合通过视频、互动提问、实践操作等方式开展教学,帮助他们建立健康饮品观念。
核心素养目标 1. 健康意识:知晓含糖饮料的定义与危害,树立少喝含糖饮料的健康观念,了解《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每日糖摄入建议。2. 健康技能:学会通过食品标签的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判断饮料含糖量,能辨别健康与非健康饮料,掌握选择健康饮品的方法。3. 行为习惯:逐步养成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优先选择白水的习惯,能在生活中主动践行健康饮品选择,甚至影响家人。
教学重点 明确含糖饮料的定义及常见类型。2. 掌握通过食品标签(配料表、营养成分表)判断饮料含糖量的方法。3. 清楚过多饮用含糖饮料的具体危害。
教学难点 1. 理解食品标签中配料表 “原料排位越靠前,含量越高” 的规则,并能据此判断糖在饮料中的含量占比。2. 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长期坚持少喝含糖饮料的习惯。
课前准备 1. 教师:制作包含含糖饮料图片、食品标签示例、糖摄入计算案例的 PPT;准备《含糖饮料的危害》科普视频(时长 3-5 分钟);准备矿泉水、碳酸饮料、果汁饮料等实物饮料及对应的食品标签;准备方糖模型(1 块代表 4 克糖)、记录表格。2. 学生:提前和家长一起观察家中常喝的饮料,记录 1-2 种饮料名称。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视频学习播放观看视频,了解含糖饮料的危害,引导学生认真观看,初步了解含糖的危害。提问导入出示碳酸饮料、奶茶、果汁、矿泉水等饮料图片,提问:“同学们,这些饮料你们平时喝过吗?大家猜一猜,哪些饮料里面含有糖呢?请在你认为含糖的饮料图片下面画‘√’,不含糖的画‘×’。”2. 待学生完成判断后,统计不同答案的人数,邀请 2-3 名学生分享判断理由,如 “我觉得奶茶是甜的,所以含糖”“矿泉水没有味道,应该不含糖”。3. 进一步提问:“有的同学很喜欢喝甜饮料,但家长经常说‘甜饮料含糖多,要少喝’,你们知道为什么家长不让多喝吗?含糖饮料对我们的身体会有什么影响呢?”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观看视频,了解含糖饮料的危害。观察饮料图片,结合自己的饮用经验判断哪些饮料含糖,认真完成标记。积极举手分享自己的判断结果和理由,倾听其他同学的观点,思考不同答案的差异。围绕 “家长不让多喝甜饮料的原因” 展开讨论,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如 “可能会让牙齿变坏”“喝多了会长胖” 等。 通过观看视频和分享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熟悉的饮料入手,通过猜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速融入课堂,同时了解学生对含糖饮料的初步认知。鼓励学生分享观点,既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能让教师掌握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为后续教学调整做好准备。以生活化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自然引出本节课的核心主题 —— 含糖饮料的危害,为后续教学内容做铺垫。
探究新知 什么是含糖饮料?结合学生在导入环节的讨论,总结:“同学们对含糖饮料有自己的判断,但到底什么是含糖饮料呢?” 随后出示含糖饮料的定义:“含糖饮料是指在制作过程中人工添加糖,且每 100 毫升含糖量在 5 克以上的饮料。” 逐字解释 “人工添加糖”“每 100 毫升含糖量≥5 克” 的含义,强调 “天然水果中的糖不算人工添加糖,但果汁饮料中额外添加的糖属于人工添加糖”。2. 展示碳酸饮料、茶饮料(如甜味奶茶)、植物饮料、果蔬汁饮料(非 100% 纯果汁)等常见含糖饮料类型的图片,结合实物饮料,让学生直观认识不同种类的含糖饮料,提问:“除了老师展示的这些,你们还知道哪些含糖饮料呢?”组织小组讨论:“请大家和同桌一起,说一说自己平时喝过的含糖饮料,再判断一下这些饮料属于老师刚才说的哪一类。”5 分钟后,邀请 1-2 组同桌分享讨论结果。如何知道饮料的含糖量?接着讲解营养成分表:“营养成分表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在饮料中大部分就是糖的含量。比如这瓶饮料,每 100 毫升的碳水化合物是 11.0 克,就说明每 100 毫升含有 11 克糖。” 结合方糖模型演示:“1 块方糖约 4 克糖,11 克糖大概相当于 2-3 块方糖。”分发准备好的实物饮料(矿泉水、碳酸饮料、果汁饮料)及对应的食品标签,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标签判断饮料含糖量:“请大家小组合作,先看配料表,找一找有没有糖的成分,再看营养成分表,算出每 100 毫升的糖含量,最后用方糖模型摆一摆,看看相当于多少块方糖。”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阅读标签时遇到的问题,如 “找不到碳水化合物的位置”“不会换算方糖数量”。过多饮用含糖饮料危害?1. 出示 “蛀牙牙齿”“肥胖儿童运动吃力” 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这两张图片,大家觉得这些问题可能和喝含糖饮料有关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之前的讨论和视频内容回答。2. 结合学生的回答,系统讲解过多饮用含糖饮料的危害:(1)蛀牙:“含糖饮料中的糖会粘在牙齿上,让细菌大量滋生,细菌分解糖会产生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会腐蚀牙齿,时间长了就会形成蛀牙,就像图片里那样,牙齿会出现黑洞,还会疼。”(2)超重、肥胖:“饮料里的糖很多,这些糖如果不能及时被身体消耗,就会变成脂肪储存在身体里,慢慢就会导致超重甚至肥胖。肥胖的同学运动时会感觉很吃力,跑不快、跳不高,还可能容易生病。”(3)营养不均衡、糖尿病:“如果经常喝含糖饮料,可能会觉得肚子饱,就不想吃饭了。而我们身体需要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主要从饭菜中获取,长期不吃饭就会导致营养不均衡。另外,长期大量喝含糖饮料,还会增加得糖尿病的风险,糖尿病会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3. 出示《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建议:“人体每天糖的摄入量不应超过 50 克,最好控制在 25 克以下。” 结合之前计算的饮料含糖量举例:“比如一瓶 500 毫升的碳酸饮料,每 100 毫升含糖 11 克,一瓶就含有 55 克糖,已经超过了每天 50 克的上限,所以喝一瓶就相当于一天的糖摄入超标了。” 认真倾听教师对含糖饮料定义的讲解,标记出 “人工添加糖”“每 100 毫升含糖量≥5 克” 等关键信息,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如 “人工添加糖和天然糖的区别”)及时提问。观察教师展示的含糖饮料图片和实物,对照定义确认这些饮料为何属于含糖饮料,积极举手分享自己知道的其他含糖饮料,如 “我还喝过柠檬味的汽水,应该是碳酸饮料”。与同桌展开讨论,回忆自己喝过的含糖饮料,结合所学的含糖饮料类型进行分类,做好记录,准备分享。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认真观察食品标签示例,标记配料表中 “白砂糖”“果葡糖浆” 等糖的名称,理解 “原料排位与含量的关系”;结合营养成分表中的数据,跟着教师一起计算方糖数量,直观感受饮料中的糖含量。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1 人负责读配料表,1 人负责记录营养成分表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1 人负责换算方糖数量,共同完成饮料含糖量的判断任务,遇到困难及时向教师求助。观察图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如 “我同桌有蛀牙,他经常喝可乐”)思考问题,积极举手分享自己的看法,倾听教师对危害的详细讲解,做好笔记。跟着教师的思路,理解 “糖→细菌→酸性物质→蛀牙”“糖→脂肪堆积→超重肥胖” 的逻辑关系,对 “营养不均衡”“糖尿病” 等较难理解的危害,通过教师的举例(如 “不吃饭就得不到蛋白质”)加深认识。对照膳食指南的建议,结合饮料含糖量案例,计算自己平时喝的饮料是否会导致糖摄入超标,如 “我每天喝一瓶 500 毫升的果汁饮料,每 100 毫升含糖 10 克,一瓶就是 50 克,刚好达到上限,以后不能每天喝了”。 明确含糖饮料的科学定义,帮助学生建立准确的概念认知,避免因 “甜味”“天然成分” 等误区对含糖饮料产生错误判断。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将抽象的 “含糖饮料类型” 具象化,符合三年级学生直观思维的特点,让学生更易理解和记忆。小组讨论环节为学生提供交流机会,既能巩固对含糖饮料类型的认知,也能让学生在分享中发现自己平时忽略的含糖饮料,进一步扩大认知范围。结合具体的食品标签示例和方糖模型,将抽象的 “配料表规则”“营养成分数据” 转化为学生能理解的内容,突破 “理解食品标签规则” 这一教学难点。实物操作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判断饮料含糖量,既能巩固所学的标签阅读方法,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核心技能。用直观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含糖饮料危害的重视,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到危害的严重性,比单纯的文字讲解更有冲击力。分点讲解危害,每个危害都结合 “原因 + 后果”,逻辑清晰,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理解 “为什么含糖饮料会有这些危害”,而不是单纯记忆结论。结合膳食指南和具体饮料的含糖量计算,让学生将 “危害” 与 “自身行为” 联系起来,意识到自己平时的饮用习惯可能存在问题,从而产生改变习惯的想法,为后续培养健康习惯奠定基础。
课堂练习 认真读题,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独立完成练习,遇到不确定的题目,回忆课堂上教师讲解的内容(如 “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的作用”“健康饮料的选择”)进行判断。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
总结提升 1. 积极回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分点举手回答,如 “我们知道了看配料表要看糖的位置”“含糖饮料喝多了会得蛀牙” 等,补充其他同学遗漏的知识点。2. 认真倾听教师的总结,将自己回顾的内容与教师的总结对比,梳理知识框架,加深对本节课核心内容的记忆。3. 树立 “做家庭健康小卫士” 的目标,明确自己后续的行动方向,如 “以后我要提醒妈妈少买可乐”“我自己要多喝白水”。
作业布置 1. 布置实践作业:“请大家完成‘家庭饮料健康小侦探’任务,和家长一起查看家里的饮料,记录 3 种饮料的名称、每 100 毫升含糖量,换算成方糖数(1 块方糖≈4 克糖)。然后对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每天糖摄入不超 50 克’的建议,给每种饮料贴上‘推荐喝’(如矿泉水,含糖量 0 克)、‘偶尔喝’(如每 100 毫升含糖≤5 克的饮料)、‘不推荐喝’(如每 100 毫升含糖>5 克的饮料)的标签,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 含糖饮料要少喝一、什么是含糖饮料?人工添加糖 + 每 100 毫升含糖≥5 克类型:碳酸饮料、奶茶、甜味果汁等二、如何看含糖量?配料表:原料排位越靠前,含量越高(找白砂糖、果葡糖浆等)营养成分表:碳水化合物≈糖含量(1 块方糖≈4 克糖)三、过多饮用的危害?蛀牙、超重 / 肥胖、营养不均衡、增加糖尿病风险健康选择:优先喝:白水、矿泉水少喝 / 不喝:含糖饮料(选小包装、低糖款)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通过视频、实物、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式,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 “看食品标签辨含糖量” 的实践环节,学生参与度高,多数学生能掌握核心方法;作业设计贴近生活,能促进知识向实践转化。不足与改进:部分学生对 “配料表原料排位规则” 的理解仍不够透彻,在判断糖含量占比时容易出错。后续教学中可增加更多不同类型饮料的标签示例,让学生进行对比练习,强化对规则的理解;同时,可在课堂上预留更多时间让学生独立分析标签,减少对教师和同学的依赖。后续延伸:可在后续课程中开展 “健康饮品分享会”,让学生展示家庭作业成果,分享自己选择健康饮料的经验,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推动健康习惯的长期坚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