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美术 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课《班级的姓氏》精品课件(33页)+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美术 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课《班级的姓氏》精品课件(33页)+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视频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班级的姓氏
(人美版)三年级

第三单元 第1课
01
新知导入
02
新知讲解
03
艺术欣赏
04
实践练习
05
知识拓展
06
课堂练习
07
课堂评价
08
课后作业
核心素养目标
艺术表现
创意实践
审美感知
文化理解
鼓励进行大胆尝试与创新,创作出兼具传统韵味与个人特色的趣味姓氏印章,体验从设计到成品的完整创作过程。
运用阴刻或阳刻的技法,将自己的姓氏文字通过印章进行个性化的视觉呈现,完成一件完整的印章作品。
欣赏阴刻与阳刻不同技法所呈现出的虚实、红白对比的韵律美,感受汉字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与美感。
认识姓氏是传承的重要文化符号,理解其背后蕴含的传统伦理观念,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01
新知导入
01
新知导入
你姓什么?我姓李。什么李?木子李。他姓什么?他姓张。什么张?弓长张……中国姓氏有很多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为什么我们的姓氏各有不同?其中有什么秘密?
02
新知讲解
小知识
我们的姓氏各不相同,是因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每个家族的祖先可能根据 居住地(如“河”边的“何”姓)、官职(如“司马”)、职业(如“陶”匠)、祖先的名号或功绩(如“林”姓源于山林),甚至因避难或民族融合而选择了不同的符号来代表自己的家族 。每一个姓氏,都是一个家族起源的“活化石”。
小知识
02
新知讲解
中国人的姓氏,是表明家族来源和血缘关系的文字符号。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中,已经出现明确的姓氏文字。
姓:表明家族系统的字。名:名字,人或事物的称谓。





02
新知讲解
活动一:让我们一起寻找姓氏的起源。
思考与探究:猜一猜这些起源分别对应哪个姓氏。
这个姓氏的来源之一是舜帝后裔,西周时期诸侯国陈国的君主。
这是“胡”
和“王”!
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之一。这个姓氏现在由三横一坚构成,古代字形却与某种兵器或帽冠等有关。
02
新知讲解
这个姓氏的一支因世袭理官的职务,以官为氏,称理氏。据传,理氏祖上因逃难期间几乎快像死,用李子树上的果子充饥并活了下来,从此改娃李,并以李树为图膦。
这是“李”!





02
新知讲解
写一写
我的名字叫作_________
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我的姓氏有着这样的起源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林晓月
林姓主要源于商朝忠臣比干之子。比干遇害后,其妻在长林山中生下遗腹子。周武王因其藏于山林而赐姓“林”,林姓由此而来
02
新知讲解
活动二:让我们一起做个姓氏印。
《百家姓》是一部关于汉字姓氏的作品。它成文于北宋初,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字体也在悄然发生着演变,表示同一个姓氏的汉字可能字形不尽相同。
02
新知讲解
印章制作
小知识
02
新知讲解
《百家姓》
《百家姓》是北宋时期编撰的一本汉字姓氏集,与《三字经》《千字文》并列为中国传统启蒙三大读物。它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全文仅五百多个姓氏,但“赵钱孙李”开篇是因为当时的皇帝姓赵,吴越国王姓钱,体现了对皇权与贵族的尊崇。
小知识
02
新知讲解
印章印出来的字是正的,刻出的字是反的。阳刻是将文字刻成凸形,阴刻是将文字刻成凹形。
笔画
笔画
阳刻
阴刻
02
新知讲解
甲骨文
金文
虢季子白盘
篆文
《峄山刻石》
隶书
《曹全碑》





02
新知讲解
感知与体验:
1.观察印章笔画、形制的变化特点。
2.尝试在右边的田字格中写出有特点的姓氏反向文字。
泥条塑形步骤示意图
02
新知讲解
印章的“身体密码”
小知识
观察印章,要关注其笔画与形制的独特美感。 笔画 上,讲究方折圆转、粗细变化,体现金石力度; 形制 上,则突破单纯方形,有圆、椭圆、葫芦形等,与印文巧妙结合。整体布局遵循“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原则,通过笔画的疏密、增损来达到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
02
新知讲解
小技巧
1.反写名字 :在印章材料上写下反向的姓氏,可用手机“镜像翻转”功能辅助。
2. 区分刻法 :
阴刻 :刻掉笔画,印出白字红底,适合简单字。
阳刻 :保留笔画、刻空背景,印出红字白底,适合复杂字。
02
新知讲解
小技巧
3. 安全下刀 :从外向内,用小力多次划刻,而非大力一刀切入。
4. 先试后修 :刻制中可蘸水试印,便于发现并修改问题。
02
新知讲解
草书《书谱》
楷书
《多宝塔感应碑》
行书
《洛神赋》





03
艺术欣赏
04
实践练习
1.搓出粗细均匀的泥条。
2.用泥条塑形手法,表现出姓氏印章阳刻的效果。
学习活动
05
知识拓展
姓氏也有“天气预报”
有些姓氏就来源于自然现象,比如 风、云、雷、雪 。如果你遇到姓这些的同学,可以想想,他们的祖先可能对自然充满了敬畏和想象。
05
知识拓展
为什么同一个姓氏读音不同
有些姓氏看起来很常见,但读音特殊。比如: “解”不读jiě,而读 Xiè 。
“单”不读dān,而读 Shàn 。
“查”不读chá,而读 Zhā 。
这通常是古音的遗留,是姓氏独特的“身份证”。
05
知识拓展
文字的演变
05
知识拓展
现代常用字体
现代常用字体主要包括四大类: 衬线体 (如宋体),带有笔触装饰,适用于书籍、报刊等正式排版; 无衬线体 (如黑体),线条简洁均匀,适合屏幕显示和现代设计; 等宽字体 (如仿宋),字符宽度一致,专用于编程和数据对齐; 书法体 (如楷体),具有手写艺术感,常见于文化创意场景。
06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中国的《百家姓》这本书,最初编写于哪个朝代?( )
A. 唐朝 B. 宋朝 C. 明朝 D. 现代
2、《百家姓》开篇是“赵钱孙李”,把“赵”姓放在第一位,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
A. 因为姓赵的人最多 B. 因为当时的皇帝姓赵
C. 因为“赵”字写起来最简单 D. 没有什么特殊原因
B
B
06
课堂练习
3、要刻一个姓氏印章,印章材料上应该写下什么样的字?( )
A. 和平时一样正的字 B. 放大一倍的的字
C. 左右相反的反字 D. 上下颠倒的字
4、印章有一种刻法,是把文字的笔画刻掉,印出来是白字红底,这种刻法叫做( )。
A. 阳刻 B. 阴刻 C. 正刻 D. 反刻
C
B
06
课堂练习
二、判断题
1、“姓”是表明家族系统和血缘关系的符号。
2、《百家姓》里真的只记录了一百个姓氏。
3、所有的姓氏都只有一个字的。
4、刻章时刻的字和平时写的字是一样的。
5、印章的阴刻是把笔画留住,把空白处刻掉。
6、中国人的姓氏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已经出现了。

X
X

X

07
课堂评价
趣味评价体系表——"寻根小达人"成长记
评价维度 评价标准 我的小星星
姓氏知识小博士 是否了解姓氏的起源(如来源于地名、官职等),并能说出一个相关例子 ☆☆☆☆☆
文化探索小能手 能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对《百家姓》和姓氏故事表现出兴趣和好奇心 ☆☆☆☆☆
火眼金睛奖 能否准确辨别印章的阴刻与阳刻,并说出其主要区别 ☆☆☆☆☆
巧手匠心奖 能否安全使用工具,独立或在帮助下完成姓氏印章的设计与刻制 ☆☆☆☆☆
合作小明星 在小组活动中,能否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工具,并欣赏他人的作品 ☆☆☆☆☆
08
课后作业
1、回家问问家人“我们家的姓氏有什么小故事或来历”,下节课和同学分享。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班级的姓氏》教学设计
课题 班级的姓氏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三年级上
教材分析 本课以“班级的姓氏”为主题,重在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姓氏的起源与演变,感受汉字与印章艺术的独特魅力。结合《百家姓》经典文本、姓氏故事传说及古代印章实物图像,讲解汉字演变、姓氏文化、印章技法(阴刻/阳刻)等知识,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的认同感与艺术表现力的认识和理解。教材内容既有文化知识的传承,又有动手实践的体验,通过“猜姓氏起源”“做姓氏印”等活动,将抽象的文化概念转化为可感可触的创作过程,整体设计兼具文化深度与趣味性。
2022新课标要求 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文化理解的提升。它鼓励实践与应用,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于真实生活情境中,并重视跨学科学习以培养多元视角。同时,加强信息素养以适应数字时代的需求,关注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促进个性化发展。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1、艺术表现:认识姓氏是传承的重要文化符号,理解其背后蕴含的传统伦理观念,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2、创意实践:欣赏阴刻与阳刻不同技法所呈现出的虚实、红白对比的韵律美,感受汉字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与美感。3、审美感知:运用阴刻或阳刻的技法,将自己的姓氏文字通过印章进行个性化的视觉呈现,完成一件完整的印章作品。4、文化理解:鼓励进行大胆尝试与创新,创作出兼具传统韵味与个人特色的趣味姓氏印章,体验从设计到成品的完整创作过程。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具备简单动手能力,但对专业技法接触较少,需直观示范,对技巧的掌握、对应的含义、制作的方法等内容仍需加进学习。需通过作品直观对比分析激发认识和判断等。
重点 理解姓氏的文化内涵及其承载的血脉传承意义。掌握印章艺术中阴刻与阳刻的造型特征与制作方法。
难点 在有限课时内实现文化认知与艺术实践的有效融合。儿童首次接触印章的反向思维刻制,对阴刻阳刻的专业技法理解存在难度
材料准备 高清的艺术作图片以及相关视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观看视频2、你姓什么?我姓李。什么李?木子李。他姓什么?他姓张。什么张?弓长张……中国姓氏有很多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为什么我们的姓氏各有不同?其中有什么秘密 (出示图片) 观看图片和视频。 初步思考课堂问题,让学生了解本课所学内容。
讲授新课 一、新知讲解小知识我们的姓氏各不相同,是因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每个家族的祖先可能根据 居住地(如“河”边的“何”姓)、官职(如“司马”)、职业(如“陶”匠)、祖先的名号或功绩(如“林”姓源于山林),甚至因避难或民族融合而选择了不同的符号来代表自己的家族。每一个姓氏,都是一个家族起源的“活化石”中国人的姓氏,是表明家族来源和血缘关系的文字符号。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中,已经出现明确的姓氏文字。姓:表明家族系统的字。名:名字,人或事物的称谓。(出示图片)罗、黄、于、王、张活动一:让我们一起寻找姓氏的起源。思考与探究:猜一猜这些起源分别对应哪个姓氏。(出示图片)这个姓氏的来源之一是舜帝后裔,西周时期诸侯国陈国的君主。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之一。这个姓氏现在由三横一坚构成,古代字形却与某种兵器或帽冠等有关。回答:这是“胡”和“王”!这个姓氏的一支因世袭理官的职务,以官为氏,称理氏。据传,理氏祖上因逃难期间几乎快像死,用李子树上的果子充饥并活了下来,从此改娃李,并以李树为图膦。回答:这是“李”!(出示图片)罗、黄、于、王、张写一写我的名字叫作 林晓月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我的姓氏有着这样的起源故事:林姓主要源于商朝忠臣比干之子。比干遇害后,其妻在长林山中生下遗腹子。周武王因其藏于山林而赐姓“林”,林姓由此而来。活动二:让我们一起做个姓氏印。《百家姓》是一部关于汉字姓氏的作品。它成文于北宋初,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字体也在悄然发生着演变,表示同一个姓氏的汉字可能字形不尽相同。小知识(观看视频:印章制作)《百家姓》《百家姓》是北宋时期编撰的一本汉字姓氏集,与《三字经》《千字文》并列为中国传统启蒙三大读物。它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全文仅五百多个姓氏,但“赵钱孙李”开篇是因为当时的皇帝姓赵,吴越国王姓钱,体现了对皇权与贵族的尊崇。印章印出来的字是正的,刻出的字是反的。阳刻是将文字刻成凸形,阴刻是将文字刻成凹形。出示图片:阴刻、阳刻出示图片:甲骨文、金文虢季子白盘、篆文《峄山刻石》、隶书《曹全碑》出示图片:吴、贾、刘、林、孙感知与体验:观察印章笔画、形制的变化特点。尝试在右边的田字格中写出有特点的姓氏反向文字。(出示图片)泥条塑形步骤示意图(出示图片)小知识观察印章,要关注其笔画与形制的独特美感。 笔画上,讲究方折圆转、粗细变化,体现金石力度;形制上,则突破单纯方形,有圆、椭圆、葫芦形等,与印文巧妙结合。整体布局遵循“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原则,通过笔画的疏密、增损来达到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小技巧1.反写名字:在印章材料上写下反向的姓氏,可用手机“镜像翻转”功能辅助。2.区分刻法: 阴刻:刻掉笔画,印出白字红底,适合简单字。 阳刻:保留笔画、刻空背景,印出红字白底,适合复杂字。3.安全下刀:从外向内,用小力多次划刻,而非大力一刀切入。4.先试后修:刻制中可蘸水试印,便于发现并修改问题。出示图片:草书《书谱》、楷书《多宝塔感应碑》、行书《洛神赋》出示图片:吴、贾、刘、林、孙二、艺术欣赏出示图片三、实践练习学习活动1.搓出粗细均匀的泥条。2.用泥条塑形手法,表现出姓氏印章阳刻的效果。 学习小知识。完成活动一。完成写一写。完成活动二。学习小知识。完成感知与体验。学习小知识。学习小技巧。进行艺术欣赏。动手实践。 初步引入本课的知识内容,为学习本课知识打下基础。引导学生探寻姓氏起源,学会初步分析姓氏的由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引导学生完成写一写板块,鼓励将其姓氏的起源故事分享给同学们。一起制作姓氏印,在提升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解决问题和团结协作的能力。拓展学生对姓氏的了解。引导学生赏析不同印章的特点,深化学习内容,。进行知识点拓展,引导学生了解印章笔画、形制的变化特点。提醒学生注意制作技巧,完成本次学习活动。提高学生鉴赏艺术的能力并从中激发设计灵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完成P27-29页的练习题。 完成课堂练习 巩固课堂知识
课堂评价 趣味评价体系表——"寻根小达人"成长记 完成本次课的自我评价。 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点评。
课堂小结 在本课尾声,我们通过分享创作体验,共同梳理了姓氏的文化内涵与印章(阴刻/阳刻)的艺术特征。希望大家将这种对汉字美的感悟和匠心精神融入生活,学会欣赏不同形式的文字艺术,将课堂的审美发现转化为日常的创造能力。 进行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概括。
课后作业 1、回家问问家人“我们家的姓氏有什么小故事或来历”,下节课和同学分享。 完成课后作业。 在课后作业实践中深化对本课内容的掌握。
板书 班级的姓氏一、寻找姓氏的起源二、制作姓氏印三、观察印章笔画、形制变化特点四、进行作品欣赏五、实践练习六、学习知识拓展 观看板书 强调教学重点内容。
课外拓展/课外阅读内容 1、姓氏也有“天气预报” 有些姓氏就来源于自然现象,比如 风、云、雷、雪。如果你遇到姓这些的同学,可以想想,他们的祖先可能对自然充满了敬畏和想象。2、为什么同一个姓氏读音不同有些姓氏看起来很常见,但读音特殊。比如: “解”不读jiě,而读 Xiè 。 “单”不读dān,而读Shàn 。 “查”不读chá,而读Zhā 。这通常是古音的遗留,是姓氏独特的“身份证”。3、文字的演变观看视频4、现代常用字体现代常用字体主要包括四大类:衬线体 (如宋体),带有笔触装饰,适用于书籍、报刊等正式排版;无衬线体(如黑体),线条简洁均匀,适合屏幕显示和现代设计; 等宽字体(如仿宋),字符宽度一致,专用于编程和数据对齐;书法体(如楷体),具有手写艺术感,常见于文化创意场景。 进行课外知识拓展。 拓宽学生知识面。
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实现 “资源落地” 与 “课堂创新” 的关键,需适配儿童的认知水平,避免复杂操作。通过高清放大印章印谱细节、播放篆刻动画视频等可视化资源,将抽象的姓氏文化与印章技艺直观化,使传统知识转化为适配儿童认知、可亲手体验的趣味活动,实现文化资源的课堂创新落地。
教学反思 本课程设计严格遵循《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落实"欣赏-理解-创造"三级目标,符合三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优点:本课通过引导探索姓氏多元起源与印章不同刻法,有效拓展了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认知,并在动手实践中鼓励个性表达,提升了文化理解与创意融合的能力。不足:印章的立体质感与刀法韵味在平面展示中损失较大,使得学生难以直观感知其作为三维艺术的独特魅力,影响了与传统平面艺术形式的深度对比。 进行教学反思总结 明确本课教学过程的缺陷,进行教学过程的改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