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30节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共3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30节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共34张PPT)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2026届 高考第一轮复习
课程标准 知识体系框架
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考情研判 1.命题特点:结合实例,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情景多样化,生活情境和学术情境增加。 2.考查方式:选择题和综合题都有考查,新高考考查频率增加(2023年湖北卷T4~6,2023年广东卷T1~2,2023年湖南卷T3~4) 一、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
1.交通运输布局的目的
实现区域运输的合理化,获取最大的①_____________和社会效益。
2.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
依据运输需求、②____________、因地制宜、尽量少占土地、发挥综合运输优势、平衡区域发展及适应国防需求等。
3.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呈现出专业化、③___________特点。
知识清点
考点 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
经济效益
适度超前
快速化
二、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布局
1.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布局的关系
交通运输需求量小,布局交通线标准较④_______、场站规模⑤_________;反之,布局交通线标准高、场站规模大。
2.两者关系的表现
(1)区域内交通运输需求差异较大,交通运输布局需重点关注交通运输需求⑥________的点和线。⑦_________交通需求大,是区域交通运输网的节点,(区域主要)交通线布局应尽可能连接沿线主要城市。
(2)交通运输需求有运距、运时、运量、运价、运向等差异,交通运输布局要充分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⑧________。
(3)区域交通运输需求增长的特点,决定了区域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特点。
知识清点



城市
特点
知识清点
点睛之笔
高效货运方式——集装箱运输
集装箱是按统一尺寸标准特制的金属货箱。将大小不等、难装卸、易损坏的货物装入集装箱,便于机械化装卸和多式联运,并可实行货物“门对门”运输服务。集装箱运输在保证货物安全、节约包装材料、简化包装和理货手续、提高运输效率、加快货物中转、降低运输成本及改善劳动条件等方面都具有显著效果。
三、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
1.交通线和场站等基础设施,投资额度大,⑨___________时间长。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的区域,资金紧张,交通线和场站建设相对落后,交通线和站点稀疏,质量较低;⑩______________的地区,交通线和站点密集,质量高。
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升,推动交通运输建设相关技术水平的提高,使交通布局受自然条件限制大为减弱。
收回投资
经济较发达
知识清点
举例固法
◎案例
(2023年广东卷)进入21世纪,长江下游跨江桥隧建设发展迅速。有研究统计,2000年长江下游公路跨江桥隧通道仅4条,2008年为9条,2016年增至17条。下图示意这三个年份长江下游两岸部分市县距江岸不同直线距离区间的车辆,到达对岸所需平均时间的变化。据此回答(1)~(2)题。
(1)与2000—2008年相比,2008—2016年期间长江下游两岸不同直线距离区间车辆平均跨江耗时的缩减量均表现为(  )。                
A.大幅增加
B.保持不变
C.略有增加
D.有所减少
(2)由图中信息可判断,长江下游南岸市县比北岸市县(  )。
A.公路网更完善
B.车流量更大
C.人口更为稠密
D.河网更密集
D
A
解法指导 信息提取 读图可知,2000—2008年,长江下游两岸不同直线距离区间车辆平均跨江耗时的缩减时间都约为2小时;读图可知,长江下游南岸在2000年、2008年及2016年距江岸相同距离的平均跨江时间均比北岸略短
思维过程 ①2008—2016年两岸不同直线距离区间车辆平均跨江耗时的缩减时间均不足0.5小时→耗时缩减。②南、北岸跨江直线距离相同,南岸跨江耗时比北岸耗时短→跨江耗时的影响因素为通行速度,公路网的完善有利于车辆的快速通行,从而缩短跨江通行时间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2000—2008年,长江下游两岸不同直线距离区间车辆平均跨江耗时的缩减时间都约为2小时,属于大幅减少,2008—2016年两岸不同直线距离区间车辆平均跨江耗时的缩减时间均不足0.5小时,因此与2000—2008年相比,2008—2016年两岸不同直线距离区间车辆平均跨江耗时有所减少。故选D。
第(2)题,读图可知,长江下游南岸2000年、2008年及2016年距江岸相同距离的平均跨江时间均比北岸略短。影响车辆跨江耗时的因素有路程、通行速度等。由材料可知,南、北岸跨江直线距离相同,南岸跨江耗时比北岸耗时短,可推知跨江耗时的影响因素为通行速度,公路网的完善有利于车辆快速通行,从而缩短跨江通行时间;车道情况相同的条件下,车流量越大,通行速度越慢;人口分布越稠密,通行需求越大,车流量越大,跨江通行时间应较慢;河网密集状况主要影响水路运输,不影响陆路交通。故选A。
◎探究1
高铁布局是如何决定的,有哪些因素需要考虑 (教材思考题延伸)
提示 高铁布局涉及交通需求、经济效益、土地利用、环境影响、技术可行性、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等多个因素。在决策过程中,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根据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制定合理的高铁布局方案。
提示 延缓项目实施,延误技术更新与改进,导致低质量和滞后的基础设施产生,不公平的发展分布,投资回报率下降。 
◎探究2
资金短缺对交通运输布局有何影响 (深挖知识点)
◎原理规律
1.交通运输布局的原则
依据运输需求 运输方式和交通线、站的选择、标准及交通运输网的密度等,都应依据运输需求而定
适度超前 设计标准要满足今后一定时期的运输需求,但标准过高会造成浪费
因地制宜 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线、站的选址及设计标准等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
尽量少占土地 交通线、站布局应少占土地,尤其是耕地
发挥综合运输优势 利用不同运输方式的优势,做好转运与衔接工作,形成立体、系统的交通运输网
其他因素 平衡地区发展、适应国防需要等
◎原理规律
2.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
交通运输线的布局受自然、社会经济、科技等因素的影响。
(1)自然因素对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影响
区位因素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地形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施工难度小,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 山丘地区地表起伏大,施工难度、工程量大,造价高;山区“之”字形线路运营里程长、成本高
地质 地质稳定可降低施工难度,保障运营安全 断层及地质灾害多发区,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
水文 河网稀疏的地区,桥涵长度小,有利于施工,造价低 在沼泽地、冻土层及河网稠密区建设交通线,技术要求高,桥涵长度大,造价高
气候 高寒缺氧的多年冻土区、酷热的干旱区、多雨的湿润区、跨海大桥建设中复杂的海洋气象条件及气象灾害等均不利于线路建设 ◎原理规律
(2)社会经济因素对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影响
区位因素 影响分析
经济因素 ①经济发达地区:一方面,为线路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另一方面,稠密发达的交通运输网可加强区域间联系,加快客货流通,促进经济发展。②经济落后地区:交通运输线标准低、密度小。③直达国道、铁路距离短,节省运输时间,提高运输效率;地方性线路通过居民点多,运量大,运营效益高
社会因素 一方面,先进科技为线路建设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交通运输线建设可促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有利于社会长治久安
环境因素 为保护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交通线应尽量与之避开;过境线路不要穿过城区,以减少对其造成的交通压力和环境污染
技术因素 使交通运输网覆盖更广阔的范围,克服自然条件等对线路建设的障碍和减少自然条件对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
◎原理规律
3.交通运输点的区位选择
站点类型 港口 汽车站 航空港
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水域条件要有利于航行、停泊;筑港条件影响港口的规划建设;平原地形利于港口的平面布置,但航道容易淤积 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但要求地面开阔平坦、位置适宜 受地形、气候、地质、水文等影响较大
社会经济因素 腹地范围及其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港口的兴衰;城市为港口建设提供人、财、物的支持;另外,还需完善的配套设施和高效率的运作服务 数量、密度、规模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频繁地区最为有利 
选址要求 河港要求河宽水深,位于或靠近城市、陆路交通便利的地方;海港要求有背风、避浪、水深的港湾,与其他交通干线系统有方便的联系 城市交通干线两侧与市内干道系统和其他对外交通线路相连 地形开阔平坦,坡度适当;低云、雾和少暴雨;风速较小;地势较高,地质条件较好;距离城市较远但交通便利的地方
◎原理规律
4.交通运输对城镇发展的影响
(1)交通运输影响聚落形成
◎原理规律
(2)交通运输影响聚落形态
聚落的空间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受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历史时期,交通运输方式不同,对聚落的形态也有不同的影响,如图所示:
◎原理规律
(3)交通运输影响城镇的分布和发展
交通运输的影响 交通运输的种类 举例
城镇的形成 古代著名的大都市多诞生于河流中下游平原 水运 杭州、西安
城镇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布局与城镇的联系日趋密切,影响城镇的正常运作、对外交流和发展 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  石家庄、郑州、株洲、怀化与铁路枢纽区位密切关联 
城镇的变化 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给城镇的布局和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 水运、铁路、公路等的变化  扬州、济宁、聊城因运河淤塞,发展受阻
◎原理规律
(4)交通运输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
①城市外部交通布局对城镇的影响
◎原理规律
②城市内部交通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商业网点的分布一般是遵循市场最优原则,分布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但更多的是遵循交通最优原则,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图示如下:
◎突围 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考向突围
(2023年广东统考二模)法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高铁货运业务的国家。1984年,巴黎—里昂的TGV高铁邮政专列开通,均为夕发朝至,最高运行速度达270 km/h,并与沿线公路系统相结合实现了邮政包裹“门对门”的快速运输,促进了沿线高铁物流的飞速发展。下图示意TGV高铁邮政专列。据此回答1~2题。
考向突围
1.TGV高铁邮政专列与公路运输相结合的主要目的是(  )。
A.分散市场风险
B.扩大物流腹地
C.带动公路发展
D.减少恶性竞争
2.TGV高铁邮政专列均为夕发朝至,这样可以(  )。
A.提高运输速度
B.解决邮件延误
C.协调高铁客运
D.减少噪声污染
B
C
解析 第1题,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TGV邮政专列的运行方式是通过联合公路运输,建立“轴幅”结构来进行的:TGV邮政专列担当运输链条中的“轴”,负责完成距离相对较远且运量较大的站点之间的货物运输,而短距离的包裹、邮件的货物揽投、派送等则由公路运输完成,因此建设该运输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扩大物流腹地;高铁货运与公路运输相结合对市场风险并不能起到分散作用;高铁货运专列的开通对公路运输发展确实有带动作用,但不是建设的主要目的,同时也不是为了减少恶性竞争。故选B。
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并阅读图文材料可知,根据法国高速铁路运行的实际情况,这样的运行时间安排比较合理,邮政专列的运行时间主要集中在夜间,不会对日常运行的高速旅客列车的正常运行安排产生影响,也不会带来不必要的安全隐患;该方式与提高运输速度、减少邮件延误无关;该方式在夜间行驶,可能产生噪声污染,影响沿线附近居民休息。故选C。
主观题思路导引 7 交通运输区位条件分析与评价
交通运输线、点区位条件评价类问题的考查,一般有两类:(1)直接评价某交通运输线或点的区位因素,或是对比分析两条线路、两个站点的区位因素,此类问题一般要从多角度分析,针对其优势因素展开多方面论证。(2)给出限制性条件,比如评价××交通线路(或站点)建设的优势区位或不利因素,或者特别指出从某一方面或几个因素去分析交通线(或站点)建设的条件。
角度一 交通运输线、点建设的区位分析
角度二 交通运输线、点建设的区位条件评价或布局
◎解题建模
(2023年浙江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墨西哥是拉美地区重要的发展中国家,国内资金缺乏,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墨西哥大量吸引外资,现已发展成为拉美地区重要的外国投资目的地和贸易大国。汽车产业是墨西哥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通过进口零部件,在国内装配后出口,其中80%的汽车出口到美国,形成特色显著的汽车产业发展模式。目前,墨西哥拟利用本国丰富的锂矿资源发展电动汽车产业,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材料二 下图为墨西哥略图。
◎典例导引
说出制约该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地形条件。
答案 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崎岖不平;沿海狭窄平原上多河谷。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墨西哥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地表起伏较大,高速公路修建难度较大;沿海平原地区河网密布,修建高速公路需要跨越的河谷数量较多,工程难度较大,投资成本较高。
设问解构
说出 制约该国高速公路建设
地形条件 主要考虑地形类型、起伏状况、地质条件等
◎答题思路
1.交通运输线区位条件分析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自然 因素 地形、地质、水文、气候 沿河谷(等高线)分布,地形相对平坦,施工难度小,工程量小;地质构造稳定(复杂),自然灾害较少(多发);避开(穿过)沼泽地,跨越河流少(多),工程量小(大);气候条件好(差),受××气象灾害影响小(大)
经济因素 资源、经济、科技、人口 ××资源丰富地区,对交通运输需求量大,利于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带动经济发展;经过地区经济发达,沿线地区客货运输需求量大,促进沿线经济发展;科技发达,××自然难题被克服;经过居民点多(少)
社会 因素 就业、国防、民族团结、环境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少穿过自然保护区(重要文物古迹)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答题思路
【方法技巧】
公路选线的技巧
◎答题思路
2.三类交通运输点的区位因素分析
运输点 港口 汽车站 航空港
自然因素 入港航道要有足够的水深和水域宽度;平原地形对港口设备、建筑和布局有利,但航道往往容易淤积 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但要求地势开阔平坦、位置适宜 受地形、气候、地质、水文等影响较大
经济、社会、技术因素 腹地条件和城市依托影响较大,腹地范围越广、经济越发达,对港口建设越有利,另外还需完善的配套设施和高效率运作服务 数量、密度、规模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 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频繁地区最为有利
选址要求 河港要求河宽水深,靠近城市或陆路交通便利的地方;海港要求有背风、避浪、水深的海湾,且交通便利的地方 城市交通干线两侧,与市内干道系统和其他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联系的地点 地形开阔平坦,坡度适当,地势较高,距城市较远但交通便利的地方
◎答题思路
3.交通运输方式的评价
评价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劣,阐述或说明交通线、点建设的作用等。如某地交通建设的作用或意义可从经济、社会、政治、战略等方面分析。
经济意义 ①发挥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②促进沿线地区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③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社会、政治意义 ①完善交通运输网,促进区域交通发展;②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③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④加快欠发达地区的致富步伐
战略意义 ①有利于加快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②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③促进区际联系,加强区际合作,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实战用模
  (2023年河南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2年11月15日G20峰会在印度尼西亚召开,印度尼西亚向外界展示了连接雅加达和万隆的雅万高铁建设成果。这是东南亚地区的第一条高铁,由中铁四局负责承建,项目全部采用中国标准、中国产品,是中国高铁第一次全产业链走出国门,被称为“中国高铁第一单”。雅万高铁建成后,雅加达至万隆的通行时间将由3个多小时缩短至40分钟。与高铁配套的,还有一系列先进的“中国智造”。比如,为雅万高铁附属的公寓、车站楼、动车所等提供中央空调、数智电梯等系统。下图示意雅万高铁所在区域。
(1)分析中国企业以全产业链形式修建高铁的原因。
◎实战用模
(2)推测雅万高铁修建中需要应对的自然挑战。
答案 充分利用中企强大的工程建造能力与先进成熟的高铁技术保证工程质量;该形式可以大大缩短工期,及时投入运营,获取经济效益;中国建材、设备价格较低,可以控制建设成本,减少总投资,降低投资风险;可以运用中国先进高铁运营管理经验,保证运行安全。
答案 要应对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火山、地震多发等挑战;要克服气候湿热、天气多变的不利状况;要克服跨越河流,野生动物侵袭等困难。
◎实战用模
解析 第(1)题,中国企业以全产业链形式修建高铁的原因,主要从技术、成本与经济效益等方面作答;充分利用中企强大的工程建造能力与先进成熟的高铁技术保证工程质量;该形式可以大大缩短工期,及时投入运营,获取经济效益;中国建材、设备价格较低,可以控制建设成本,减少总投资,降低投资风险;可以运用中国先进高铁运营管理经验,保证运行安全。
第(2)题,雅万高铁修建中需要应对的自然挑战,可以从地形、地质、气候、河流等方面回答;高温炎热(多阴雨天气);地形复杂;跨越多条河流,易遭受洪水灾害,气象灾害(洪涝灾害)频繁;要应对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火山、地震多发等挑战;要克服气候湿热,天气多变;跨越河流,野生动物侵袭等困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