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23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共4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23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共47张PPT)

资源简介

(共47张PPT)
2026届 高考第一轮复习
课程标准 知识体系框架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考情研判 1.命题特点:以区域地图、统计图表、人口和城市分布图为背景,人口合理容量考查较少,人口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考查较多,人口分布为新教材内容,随着新高考的推进和新教材的普及,考查频率逐渐上升。 2.考查方式:以选择题为主,综合性强。(2023年浙江卷T1~2,2023年全国甲卷T4~5,2023年海南卷T16) 1.世界人口分布
从全球来看,近①_______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北纬10°~50°地带最为集中。
从距离海洋远近来看,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②________地区。
从海拔来看,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③______以下的低平地区。
知识清点
考点1 人口分布
沿海
90%
世界人口每平方千米数量图
500米
热带高原、山地的人口集聚地
  在热带多雨地区,人口最稠密的地方通常不在平原,而在高原和山地。这是因为热带高原和山地的一定海拔范围内,气候凉爽,雨量适中,排水通畅。此外,这一海拔超出疟蚊分布上限,人们可免受疟疾等疾病袭扰。
点睛之笔
(1)人口稠密区
(2)人口稀少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如⑦________;气候过于湿热的⑧__________地区,如E;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如⑨__________;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如⑩_________。
字母 人口稠密区 原因
A 东亚、④__________    世界古老⑤    中心,人类聚居历史悠久
B 欧洲西部 经济发达
C ⑥    东部 南亚
文明
北美
D
雨林
F
G
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 _________、地形、水源等。
(2)人文因素: _________、社会、历史等。
气候
经济
科技进步与人口分布
  科技进步可以改变人口分布状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地理环境对于人口的制约程度渐趋弱化,而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打工,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从乡村向城市汇集,人口空间分布表现为从分散到集聚。
点睛之笔
举例固法
◎案例1
(2023年浙江卷1月)中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增长明显,但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基本不变。下图为中亚五国地形及各国人口、面积柱状图。据此回答(1)~(2)题。
图Ⅰ 图Ⅱ
举例固法
(1)下列中亚国家中,人口密度最小的是(  )。            
A.土库曼斯坦
B.哈萨克斯坦
C.吉尔吉斯斯坦
D.塔吉克斯坦
(2)影响中亚东南部地区人口较密集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热量 B.矿产
C.水源 D.土壤
B
C
解法指导 信息提取 读图Ⅱ获取中亚五国的领土面积和人口数量信息;读图Ⅰ获取中亚东南部地区的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特征信息
思维过程 ①人口密度等于人口数量除以领土面积;②温带大陆性气候→缺水→沿河流分布→水源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四国的人口密度:土库曼斯坦约为12.6人/平方千米,哈萨克斯坦约为7.0人/平方千米,吉尔吉斯斯坦约为33.7人/平方千米,塔吉克斯坦约为69.2人/平方千米,故人口密度最小的是哈萨克斯坦。故选B。
第(2)题,中亚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使得水资源成为限制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在中亚东南部地区降水量稍多,且有河流发育,水资源相对较丰富,人口分布较多;热量、矿产、土壤不是影响该地区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故选C。
◎探究
在亚马孙平原,水热充足,为什么人口稀少 (知识点深挖)
提示 原始森林、河流纵横交错,交通不便,不易开发,气候闷热潮湿,蚊虫多,生活不舒适。
◎原理规律
1.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总体特征 分布区 原因
世界人口分布很不均匀(区域性) 人口密集区 东亚、南亚 世界古老文明中心,人类聚居历史悠久;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西欧 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商业贸易活动频繁;世界重要的工业地带
美国东部 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
人口稀疏区 北美洲、亚洲的高山和寒冷地带;撒哈拉、中亚、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区;亚马孙河、刚果河流域的湿热地带;南极洲大陆区 自然条件恶劣
世界人口分布很不均匀(地带性) 纬度分布 世界上大部分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带 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气候适宜,自然条件优越
海陆分布 沿海地区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
地形分布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深厚、肥沃,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优越
◎原理规律
2.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各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自然环境因素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案例
平原和低地 工农业生产大多集中在平原地区,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平原区 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
高山和高原 土壤贫瘠,交通不便,气候寒冷,风力较大,人口较稀疏 气温 北半球温带地区适宜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80%的人口分布于这一地带 热带干旱地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气候凉爽、降水相对较多的高原、山地地区
降水 主要通过植被间接影响人口分布,不同植被带的农业、人口分布不同。一般来讲,降水多,人口密集;降水少,人口稀疏 ◎原理规律
续表
自然环境因素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案例
水资源 干旱地区的人类往往逐水而居,人口稠密区依水源多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 我国西北干旱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水资源充足的绿洲地区
土壤 多通过农业生产间接影响人口分布;土壤肥力、性状不同,人口的分布不同 我国东部地区多大河冲积平原,土壤肥沃,人口密度也较高
矿产资源 产业革命时期,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成为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煤矿、油田等工矿点也是居民密集点 人口密集,形成城市,如攀枝花、克拉玛依、鹤岗等
◎原理规律
(2)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 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多而稠密;经济落后地区,人口少而分散
以自然经济为主的乡村地区,人口分布相对分散
城镇地区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人口分布稠密
政府的人口政策及战争等 短时间内改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
历史因素 亚洲和欧洲等开发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数量大,密度大;美洲和大洋洲等开发历史较短的地区,人口数量小,分布稀疏
◎原理规律
3.中国人口分布
◎突围 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考向突围
(2023年山东济南统考三模)人口分布及其变化是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基础。下图为2010—2017年俄罗斯人口增减变化格局及人口分布界线(圣彼得堡—图瓦线)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考向突围
1.“圣图线”东部人口呈增加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虹吸 B.政策倾斜
C.气候变暖 D.交通改善
2.为优化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俄罗斯适宜(  )。
A.完善西部地区基础设施
B.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C.加强与东北亚合作
D.转变人民生育观念
B
C
解析 第1题,俄罗斯大城市多分布在圣图线以西,城市虹吸效应会使西部人口增加;俄罗斯人口分布不均匀,东部人口分布稀疏,国家政策向东部地区倾斜,使东部人口呈增加趋势,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更合理;气候变暖和交通条件改善会使东部更具优势,但都不是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故选B。
第2题,俄罗斯人口分布不合理,西部稠密,东部稀疏,为优化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应增加东部人口密度,因此应完善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加强与东北亚国家合作,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转变人口生育观念对增加东部地区人口影响不大。故选C。
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1)定义: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社会经济和①______________、人均消费水平等。
考点2 人口容量
知识清点
科技发展水平
2.人口合理容量
考点2 人口容量
知识清点
定义 按照合理的②     ,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又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③     的人口数量
意义 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④     和人口政策有重要意义
措施 倡导各国政府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建立公平的国际秩序
生活方式
最适宜
人口战略
人口合理容量的特点
一是临界性。如果某地人口数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表明人口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基本协调。
二是相对性。相同面积的土地在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下人口合理容量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人口合理容量也是不同的。
三是警戒性。尽管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但是它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出台人口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点睛之笔
举例固法
◎案例2
(经典高考)近年来,我国宁夏、贵州、云南等省(区、市)成功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大大改善了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据此回答1~2题。
举例固法
1.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                
A.人口密度 B.交通运输
C.环境承载力 D.移民意愿
2.生态移民工程的成功实施(  )。
①促进了迁入区的资源开发 ②缓解了迁出区人口老龄化程度 ③减轻了迁入区的就业压力 ④实现了迁出区人口的增收致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C
D
解法指导 信息提取 我国宁夏、贵州、云南等省区成功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
思维过程 ①当区域人口数量超过区域环境承载力时,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会出现危机→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环境承载力;②生态移民→增加迁入区劳动力数量→有利于促进迁入区的资源开发;③生态移民→实现迁出区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迁出区人口致富增收
解析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区域人口数量超过区域环境承载力时,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会出现危机,生态移民能够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环境承载力。实施生态移民需考虑人口密度、交通运输、移民意愿,但不是首要因素。故选C。
第(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生态移民能够增加迁入区劳动力数量,有利于促进迁入区的资源开发,①正确;生态移民通过将生活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的居民搬迁到生存条件更好的地区,对于缓解迁出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影响较小,同时可能增加迁入区的就业压力,②③均错误。生态移民能够实现迁出区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迁出区人口致富增收,④正确,即①④正确。故选D。
◎探究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短板是固定的吗 说出判断的理由。(知识点深挖)
提示 不固定,会随着区域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人均消费水平等发生变化。
◎原理规律
1.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
因素 与人口容量的关系 资源丰富程度 正相关 资源越丰富,人口容量越大;资源越贫乏,人口容量越小
科技发展水平 正相关 科技发展水平越高,人口容量越大;科技发展水平越低,人口容量越小
经济发达程度 正相关 经济越发达,人口容量越大;经济越落后,人口容量越小
人口受教育水平 正相关 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人口容量越大;人口受教育水平越低,人口容量越小
地区开放程度 正相关 地区开放程度越高,人口容量越大;地区越封闭,人口容量越小
消费水平 负相关 消费水平越高,人口容量越小;消费水平越低,人口容量越大
◎原理规律
2.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
概念
◎原理规律
续表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
实质 强调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是一个警戒值 强调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条件下,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人口(最佳人口)——是一个合理值
区别 角度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消费水平
意义 生存 发展
数量 大 小
相同点 制约的因素不确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制约因素发生变化,使二者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对二者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二者都具有相对确定性 ◎突围 人口合理容量
考向突围
  (2023年全国一模)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不同指标下适度人口和最大人口的测算结果表。据此回答1~3题。
指标人口 基于人均建设用地 基于人均居住用地 基于可供水资源 基于生态环境
适度人口/万 63.80 83.20 72.36 70.18
最大人口/万 106.20 113.40 210.35 106.33
考向突围
1.该城市的人口合理容量为(  )。
A.72.36万 B.83.20万
C.63.80万 D.70.18万
2.影响该城市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  )。
A.生态环境 B.人均居住用地
C.可供水资源 D.人均建设用地
3.确定人口合理容量数值的主要意义是(  )。
A.遏制高消费现象的发生
B.规划工业生产规模
C.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
D.改变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
C
D
C
解析 第1题,根据“木桶定律”可知,短板是决定性因素,表中显示适度人口和最大人口的短板均是人均建设用地,而基于人均建设用地下的适度人口为63.80万人,所以该城市人口合理容量为63.80万。故选C。
第2题,由表格信息可知,基于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的人口容量预测的适度人口容量最小,说明该城市最稀缺的资源是建设用地,而资源环境承载力取决于最稀缺的资源,故该城市最稀缺的资源是建设用地;目前基于可供水资源的人口容量预测、基于生态环境的人口容量预测、基于人均居住用地的人口容量预测的适度人口容量预测均大于基于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的适度人口容量预测。故选D。
第3题,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确定人口合理容量才能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为经济发展做规划,使得经济与人口相协调;其与高消费现象、工业生产规模无关;人口合理容量的确定并不能改变传统观念,人口素质提升才能有效改善传统观念。故选C。
磨尖课 8 图表技能·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2023年山东卷)我国地级市一般由市辖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组成。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10年和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该市的常住人口变化状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据此回答小题。
◎典例导引
下图示意四种人口流动情况,与该市2010—2020年情况相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A
解析 读图可知,市辖区人口增加,但增幅较小,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减少,减幅较大,总人口明显减少。因此,人口流动情况为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少部分流向市辖区,较多人口流出该地级市;市辖区流出地级市的人口应少于其他县级行政区流入市辖区的人口。图中箭头粗细可以表示人口流动量的大小;②图中市辖区流出地级市的人口多于其他县级行政区流入市辖区的人口,会造成市辖区人口减少;③图和④图中其他县级行政区流入市辖区的人口远高于流出地级市的人口。故选A。
◎判读方法
读图流程
读图名→读坐标(或图例)→读数据(大小及变化趋势)→分析数据→用文字概括联系或规律→进行图表转换(或图图转换)。
◎具体方法
1.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的判读
三角形统计图是一个三轴坐标图,给出一个正三角形,在内部作若干条三条边平行线,并标注出三个坐标所代表的变量,通常用来表示三个变量的地理事物局部与整体的百分比结构。读三角形统计图时必须注意,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不表示绝对量;图中每个点都能够读取三个变量的坐标数值,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然是100%。
◎具体方法
如上图中“*”表示各年龄段的人口比重,如何准确读取其数据呢 可以采用平行线法,该法分三步:
①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如图中的箭头Ⅰ、Ⅱ、Ⅲ。
②过图中标出的点“*”,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条斜线。注意:在图中平行斜线应取a,而不是取b(因为斜线b的延伸方向与箭头Ⅱ不一致)。
③读出上述斜线与三个坐标轴的交点坐标,这就是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坐标。在图中待求点“*”的三个坐标是0~14岁为24%,15~64岁为72%,65岁及以上为4%。
◎具体方法
2.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
①读构成
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图)。
◎具体方法
②定类型
年轻型和成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传统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其中年轻型人口处于加速增长阶段,成年型人口处于增长减缓阶段;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具体方法
③析变化
正常变化:
从年轻型到老年型的正常转变。其变化主要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受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人口增长模式为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特殊变化:
◎具体方法
a.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变小(如上图中A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计划生育等政策的实施导致人口出生率突然降低,二是重大灾害等导致人口死亡率上升,三是人口的大量外迁。
b.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增加(如上图中B处)。其原因可能是就业、升学等导致人口大量迁入。
c.男女比例的明显失调(如上图中C处)。可能是战争导致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纺织工业、服装加工业等对职工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设导致的。
◎磨尖拓展
1.下图为2013—2019年北京市6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占比图。据图推断老年人口数量_______(趋势)。
提示 持续增加
◎磨尖拓展
2.下图为全国历次人口普查—城乡人口统计图,请判断出下列图例表述的内容(城镇人口或乡村人口)。
提示 城镇人口 乡村人口 城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