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19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共3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19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共30张PPT)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2026届 高考第一轮复习
课程标准 考情研判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命题特点:结合区域图文材料,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或分析某种地理现象;结合具体案例,理解整体性原理及地理环境的演化。
2.考查方式:选择题和综合题均有考查,侧重于考查地理要素间的联系,题目综合性较强。(2023年广东卷T13~14,2021年海南卷T1~3)
知识体系框架 1.自然环境组成要素:大气、水、土壤、生物、①__________及地貌。
2.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知识清点
考点1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岩石
生物
物质迁移
渗透
制约
举例固法
◎案例1
(2023年湖南卷)非洲冰鼠是啮齿类食草动物,夜伏昼出,不冬眠,不囤积食物,常通过晒太阳或蜷缩等方式应对寒冷。在非洲南部某山地(29°33' S,29°14' E)海拔2 800米处的缓坡上,某科研团队对非洲冰鼠群体的活动规律进行观测。下图示意连续几日观测的平均结果。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举例固法
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观测到非洲冰鼠晒太阳的时间增多,地面觅食的时间减少,主要原因是非洲冰鼠(  )。
①食物储备充足 ②冬季食物需求减少 ③需要调节体温 ④构筑雪下通道觅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D
解法指导 信息提取 非洲冰鼠不囤积食物,常通过晒太阳或蜷缩等方式应对寒冷
思维过程 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当地气温较低→非洲冰鼠为了维持体温→晒太阳的时间增多;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食物大多在雪下→非洲冰鼠为了获得食物→往往构筑雪下通道觅食→则地面觅食的时间减少
解析 由材料可知,非洲冰鼠不囤积食物,食物储备不充足,①错误;非洲冰鼠不冬眠,冬季其对食物的需求不会减少,②错误;冬季寒冷,非洲冰鼠晒太阳时间增多,以提高体温,③正确;非洲冰鼠是食草动物,积雪已将地表食物覆盖,所以非洲冰鼠可以在雪下构筑通道觅食,④正确。故选D。
◎探究
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知识点探究)
提示 ③④①②。
(1)写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排序。
(2)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提示 生物。
◎原理规律
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及相互影响
1.气候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
◎原理规律
2.地貌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
水 河流运动塑造地貌,地貌影响河流的流速及水系分布特征
大气 大气运动(风力作用)塑造地貌,高大的山体阻碍大气运动,进而形成地形雨
土壤 坡度陡,易发生水土流失;坡度缓,土壤沉积,土壤肥沃
生物 植被可以涵养水源,进而影响地貌形态;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农业发展
◎原理规律
3.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
大气 气候的干湿冷暖条件影响土壤,土壤是气候的反映
生物 土壤的肥力、酸碱性、透气性影响植物的生长
水、地形 土质疏松,易发生水土流失,进而影响河流的含沙量,并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
岩石 岩石圈表层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形成风化壳,即成土母质
◎突围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考向突围
(2023年四省名校联考)兰州市南、北两山各选取6个采样点,在2018年4—10月(植物生长季)以月尺度为单位收集各个采样点的土壤水样品,计算出不同采样点的土壤蒸发强度。读南山和北山土壤含水量差异图,回答1~2题。
考向突围
1.兰州市北山各采样点植物生长季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大的时间段在(  )。
A.4—6月
B.6—9月
C.7—10月
D.11月—次年3月
2.研究发现兰州市南、北两山土壤蒸发强度与土壤含水量相关,推断(  )。
A.北山土壤蒸发比南山强
B.北山土壤蒸发比南山弱
C.北山10月土壤蒸发达到年内最大值
D.南山7月土壤蒸发达到年内最大值
B
A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兰州市北山各采样点植物生长季土壤含水量4—6月逐渐减小,6月减小到最小,6—9月逐渐增大,10月土壤含水量减小。故选B。
第2题,兰州市南、北两山土壤蒸发强度与土壤含水量相关,土壤含水量越大,土壤中的可蒸发水量越多,土壤蒸发越强。北山比南山土壤含水量大,由此推断土壤蒸发更强;南、北两山均在8—9月土壤含水量达到最大值,土壤蒸发达达到年内最大值。故选A。
1.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考点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知识清点
生产功能 稳定功能
内容 自然环境具有合成①_____________的功能 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②     ,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③    、保持性质④______的功能
举例 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植物提供⑤___________,大气提供热量和⑥     ,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和营养盐 人类活动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通过植物⑦______________、海—气相互作用的削减,部分实现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意义 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协调人地关系,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的⑧______________    有机物
能量交换
调节
稳定
叶绿素
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
差异
知识清点
2.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变化性 统一性
内容 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自然环境的演化,是要素间⑨     的结果 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⑩    的
意义 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      ,形成了      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统一
协调
阶段性
物质迁移
知识清点
3.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1)整体响应: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其他要素发生 _______________,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
(2)响应特点
①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 ____________的,各要素变化也不同步。
②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 ___________。
快速
增强
连锁变化
举例固法
◎案例2
(2023年广东高考)草毡层是由土壤物质与植物根系交缠而成的毡状表土层,主要分布在高寒和极地地区。青藏高原上的草毡层,虽然厚度不大,但坚韧且富有弹性,是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与基岩风化物为成土母质的土壤不同,这里草毡层中的细土物质以风力搬运输入的外源粉尘为主。下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地草毡层景观。据此回答(1)~(2)题。
举例固法
(1)青藏高原上草毡层中风力搬运输入的粉尘物质增加将(  )。                 
A.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
B.降低土壤的持水能力
C.加快下覆基岩风化破碎
D.有助于耕作土壤形成
(2)如果青藏高原某区域草毡层遭到破坏,会导致当地(  )。
①草地初级生产力降低 ②冻土融化速率减缓 ③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 ④地表侵蚀强度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A
C
解法指导 信息提取 草毡层是土壤物质与植物根系交缠而成,坚韧有弹性,细土物质主要来自风力搬运
思维过程 细土来自风力搬运→颗粒物较细→有利于有机质积累→遭到破坏→草毡生产能力降低→加速冻土融化→地表侵蚀加剧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分析可知,风力搬运输入的粉尘物质颗粒物较细,可以保留在草毡层中,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粉尘物质在给草毡层带来大量矿物养分的同时,也增加了草毡层的吸水能力,增强了土壤的持水能力;基岩风化破碎主要受气温和生物的影响,粉尘物质增加不会加快下覆基岩风化破碎;该地区属于高寒地区,气候条件不适合耕作,且外源粉尘只是草毡层的物质组成部分,粉尘与根系交缠而形成草毡层,不能形成耕作土壤。故选A。
第(2)题,青藏高原草毡层遭到破坏,会导致草毡层生产能力下降,草地面积减少,牲畜承载量减少,①正确;草毡层遭破坏,热隔绝效应丧失,会加速其下部冻土融化,②错误;草毡层中的有机碳分解会加速温室气体排放,③错误;草毡层保护功能丧失会加剧土壤侵蚀,④正确。故选C。
◎探究
黄土高原地理环境发展过程中,自然地理要素间发生怎样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将下图中有关内容填写完整。(知识点深挖)
提示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降水季节变化大、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演化的过程,黄土高原景观正是在这种统一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具体演化过程如下:
◎探究
◎原理规律
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地理问题
思考方向 解题方法
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主要从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即可
解释区域内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 区域地理现象往往是不同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导致的,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因素,分析时应理清要素间的因果联系链,由因到果步步推进,完整呈现因果关系
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 区域内某要素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区域内其他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个区域环境的整体变化
分析区域间的环境联系 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因果联系,组织成思路清晰的因果链条,规范学科语言的使用。如:青藏高原的隆升有效地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使得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更加干旱
◎突围 自然要素与自然环境
考向突围
  (2023年河北新高考模拟)土壤呼吸主要由微生物分解活动、植物根系呼吸等组成。下图为福建某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前存在大面积侵蚀裸露地)植被恢复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示意图(实线表示正效应,虚线表示负效应;箭头粗细表示影响强弱)。据此回答1~2题。
考向突围
1.植被恢复后,土壤呼吸作用增强的主要原因是(  )。
A.碳氮比提高,微生物量增加
B.凋落物量增多,植物根系呼吸作用增强
C.土壤温度升高,土壤呼吸作用增强
D.土壤微生物活跃,有机质积累少
2.植被恢复后能够改善土壤肥力,主要得益于(  )。
A.土壤温度升高
B.土壤微生物增多
C.土壤呼吸作用增强
D.土壤矿物养分增加
B
B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植被恢复与土壤温度呈负相关,土壤温度又与土壤呼吸呈负相关;凋落物量、土壤碳氮比和土壤微生物均与土壤呼吸呈正相关;箭头粗细表示影响强弱,读图可知,植被恢复后凋落物量显著增大,且调落物的输入对土壤呼吸作用影响最强。故选B。
第2题,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该地在植被恢复前存在大面积侵蚀裸露地,植被恢复与土壤温度呈负相关,植被恢复后,土壤温度可能下降;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植被恢复后,土壤微生物增多,可以分解更多的枯枝落叶,从而提高土壤肥力;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岩石的风化产物)、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土壤呼吸作用强,土壤肥力不一定高;土壤矿物养分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成土母质,植被恢复对岩石风化影响缓慢,土壤矿物养分不会明显增加。故选B。
生物多样性的主体为指定区域内的全体植物、动物和由其构成的各类生态系统等。澳大利亚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古老大陆的特殊进化过程,生物多样性丰富、物种特有性极高。但自18世纪以来,澳大利亚累计引进130多种外来物种,很多已经成为危害农牧业和自然环境的有害入侵物种。其中兔子于1859年引进,1881年已基本遍布整个新南威尔士州,1883年该州颁布澳大利亚第一部针对该农业害兽的《兔子滋扰法》。近两百年来,澳大利亚有百余种动植物灭绝,该国已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减少第二严重的国家。
培优课 5 素养探究·生物多样性与地理环境
◎情境素材
◎拓展探究
(1)简述澳大利亚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有利区位条件。(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答案 澳大利亚国土面积大,陆地生物生存空间广;纬度低,热量充足,气候、地形种类多样;澳大利亚属于古老的大陆,四面环海,保留许多特有物种;海岸线长,海域辽阔,海洋生物多;等等。
◎拓展探究
(2)分析兔子成为澳大利亚农牧业害兽的主要原因。(综合思维)
答案 兔子繁殖速度快,天敌少,人为杀灭难度大;兔子大量啃食天然草场及人工牧草;兔粪堆积覆盖草原,导致草类枯死,牧区牲畜草料短缺;当地原生天然植被大量减少,地表裸露,土地沙化加剧,土地生产力下降;等等。
◎拓展探究
(3)推测澳大利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困难。(区域认知)
答案 澳大利亚沙漠广布,自然环境恶劣;气候干旱,淡水资源短缺且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大陆相对独立,多特有物种,生态系统极为脆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