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18节植被与土壤(共4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18节植被与土壤(共41张PPT)

资源简介

(共41张PPT)
2026届 高考第一轮复习
课程标准 考情研判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命题特点:结合区域图分析植被的特征与分布,比较不同区域植被的差异;结合示意图,分析土壤形成过程中各地理要素的作用。
2.考查方式:选择题和综合题均有考查,以选择题为主。(2023年广东卷T13~14,2023年山东卷T1~2,2023年山东卷T19)
知识体系框架 1.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1)植物可以改造其生长环境条件:裸地→少数种类植物生长→改造①_________________等环境条件→更多种类植物生长→形成稳定的植被。
(2)天然植被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高,植物种类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②__________。
知识清点
土壤、水分
考点1 植被与环境
丰富
植物群落
  在自然界,任何植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一定区域内,同种植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区域中各种植物种群的集合,构成植物群落。一般来说,在环境条件优越的地方,群落结构复杂,组成群落的高等植物种类丰富;在环境条件严酷的地方,只有少数高等植物能够适应环境,群落结构相对简单。(跨教材知识补充)
知识清点
拓展之窗
2.森林、草原与荒漠
 (1)森林
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特征 森林特征
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③_______气候区 终年高温、降雨丰沛 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多藤本、④________植物,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⑤    气候区和湿润气候区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构较简单
落叶阔叶林 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⑥____________气候区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或终年温和多雨 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亚寒带针叶林 ⑦__________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夏季短促、温和,冬季⑧_______、寒冷 针叶林以松、杉类植物为主,叶片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季风
附生
季风
海洋性
亚欧
漫长
点睛之笔
森林的垂直结构
  一般有乔木、灌木和草本三层,气候条件越好,森林层次越复杂。热带雨林的垂直结构很复杂,可以分成5~8层,各层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清晰。其他森林类型分层较简单。
(2)草原与荒漠
类型 分布 气候特征 植被特征
草原 热带草原 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 全年高温,分⑨    两季 湿季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有的热带草原散生着乔木或灌木
温带草原 温带地区的大陆内部 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气候⑩_________    夏绿冬枯,植被高度比热带草原 ______  
荒漠 热带或温带的气候干旱地区 干旱,降水稀少 以旱生的     为主,也分布有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
干、湿
干燥

灌木
举例固法
◎案例1
(2023年山东卷)在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北部,有一条横贯东西、面积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因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而被称为“绿色荒漠”,但却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是全球重要的生物碳库之一。回答(1)~(2)题。
举例固法
(1)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2)亚寒带针叶林碳储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生长季较长
B.有机物积累多
C.土壤肥力高
D.物种多样性高
B
B
解法指导 信息提取 “绿色荒漠”指亚寒带针叶林带“生态系统结构简单”;固碳作用是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分转化成有机质并释放出氧气的作用
思维过程 第(1)题,亚寒带针叶林分布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差→很多动植物无法生存→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绿色荒漠
第(2)题,亚寒带针叶林树木高大且分布面积广→通过光合作用→枝叶树干储存了大量的有机碳;低温→微生物活性弱→枯枝落叶等有机物质分解速度慢→抑制了碳元素的释放→大量的碳元素储存在有机物中
解析 第(1)题,亚寒带针叶林带被称为“绿色荒漠”是因为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即生产力低下、生物多样性单调,这主要与水热条件有关。该亚寒带针叶林带所处纬度位置较高,热量条件差,使得很多动植物无法生存;该地区纬度高,夏季白昼时间长,光照条件好;亚寒带针叶林带降水较少,但由于气温低、蒸发弱,水分条件较好,能够满足森林生长的水分要求;亚寒带针叶林带气温低,土壤以冻土为主,较为贫瘠。故选B。
第(2)题,亚寒带针叶林碳储量较高即碳汇作用较强,可储存大量的碳元素。亚寒带针叶林带所处纬度高,热量条件差,生长季节较短;亚寒带针叶林的树木高大且分布面积大,通过光合作用,树木储存了大量的有机碳,同时该地的低温条件使得枯枝落叶等有机物质分解速度慢,从而抑制了碳元素的释放,大量的碳元素储存在有机物中;亚寒带针叶下的土壤以冻土为主,土壤肥力低;由材料可知,亚寒带针叶林的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低。故选B。
◎探究
华北地区传统民居大多坐北朝南,房前多植落叶树,而不种植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如下图所示)。(知识点深挖)
提示 华北地区夏季炎热,与松柏(常绿针叶树)相比,落叶阔叶树夏季冠广叶密,遮阳取凉效果更好;华北地区冬季寒冷,太阳高度较低,落叶阔叶树落叶后,可让阳光充分射入室内,提高室内温度(松柏等常绿针叶树会遮挡阳光)。
解释华北地区传统民居的房前多种植落叶阔叶树,而不种植松柏的地理原因。
◎原理规律
1.植被与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要素 相互影响
气 候 气候对植被 ①热量:热量充足地区,植物种类丰富、生长速度快,植被生物量多,反之则少;②光照:影响喜光、喜阴植物的生长,喜光植物向阳一侧生长好;③降水:降水充足的湿润地区易形成森林,降水较少的半干旱地区形成草原植被,降水稀少的干旱地区形成荒漠植被;同一地点,降水多的年份树木生长好,年轮宽
植被对气候 植被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缩小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增加降水量,等等
地 貌 地貌对植被 ①山地阳坡植被与阴坡不同,马尾松生长在阳坡,而冷杉生长在阴坡;②海拔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因此山地植被呈现垂直分异特征;③受地形的阻挡,山脉两侧植被不同,如:安第斯山脉南部大陆西岸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东岸为温带草原和荒漠;天山北坡有森林,南坡则没有森林分布
植被对地貌 一方面加快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
◎原理规律
续表
自然要素 相互影响
水文 水文对植被 水源条件好的地区,植被生长好;水文条件影响水生植物;洋流影响气候,进而影响植被
植被对水文 植被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促进水循环,降低河流含沙量,调节径流
土壤 土壤对植被 土壤肥力、水分含量、特性等影响植被生长,如碱性土壤利于紫薇等生长,酸性土壤则利于马尾松、茶树等生长
植被对土壤 植被生长可以改变土壤的性质,如大豆可以固氮,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原理规律
2.不同区域植被的主要环境效益
区域 环境效益 举例
湿润地区(尤其是丘陵山区)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长江中上游山区的防护林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干旱、半干旱地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和牧场 西北地区风沙大,西北防护林的主要功能是防风固沙
沿海地区 防止海浪侵袭,保护海堤 红树林是天然的海岸防线,具有减小风速、减轻海岸的侵蚀、净化海水、促淤造陆等作用
城市 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减弱噪声 城市工业、交通污染严重,故城市绿地的主要功能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削弱噪声
◎突围 植被类型及分布
考向突围
(2023年浙江绍兴二模)大熊雨林分布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西北海岸的一系列海岛和海岸山脉的西侧(40°N~60°N)。下图为大熊雨林分布图。据此回答1~2题。
考向突围
1.该地区最主要的植被类型是(  )。
A.针叶林 B.季雨林
C.灌木丛 D.硬叶林
2.相较于热带雨林区,大熊雨林地区(  )。
A.生物种类更多
B.树木更加结实
C.年降水量更多
D.风化壳更厚些
A
B
解析 第1题,由图所示,该地区位于40° N~60° N大陆西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凉湿润,在该气候影响下植被类型以针叶林为主,不适宜阔叶林生长,因此并非季雨林;该地气候湿润,以森林为主,并非灌木;硬叶林是地中海气候下的主要植被类型,并不是该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故选A。
第2题,热带雨林区分布纬度低,热量条件好,植被为常绿树种,生物种类更丰富,垂直结构更复杂;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高温多雨,大熊雨林区分布在北纬40°~60°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量较热带雨林区少;热带雨林区因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风化速度更快,风化壳更厚;大熊雨林地区的热量较热带雨林区少,树木生长速度慢,树木结构更致密,且受到风化、淋溶作用相对较弱,因此其树木更加结实。故选B。
1.观察土壤
(1)组成:矿物质、①_________、水分和空气。
(2)分类(按土壤质地)
考点2 土壤
知识清点
类型 砂土 壤土 黏土
粒径大小 大 中 ②__________   
通气透水性 ③__________    良 差
保肥性能 弱 良 ④__________   
土壤质地 ⑤__________    适中 黏重
是否易耕作 易 ⑥__________    不易
有机质



松散
最易
(3)剖面构造
①森林土壤剖面
②耕作土壤剖面
有机
淋溶
淀积
母岩
有机质
保水保肥
2.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因素 作用
成土母质 是土壤发育的     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生物 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     ,通过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
气候 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 __________相关;气候的分布规律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地貌 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时间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 ___________,土层分化越明显
人类活动 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耕作和培育下,形成有利于农业生产的     土壤
物质
有机质


耕作
淋溶作用
  淋溶作用是土壤物质以悬浮状态或溶解状态在水力作用下,由土壤的表层移动到下层的作用。淋溶作用还会造成某些土壤物质随地下水等从土壤中完全流失。(知识点补充)
拓展之窗
温度与土壤有机质
  低温有利于土壤中有机质的保存。我国东北地区四季分明,夏秋季节多雨,植物繁茂,地上和地下均有大量有机残体进入土壤;冬季漫长寒冷,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缓慢,并转化成大量腐殖质累积于土体上部,形成土质肥沃的黑土。
生物与土壤有机质
  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这是因为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以枯枝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给地表。
点睛之笔
3.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功能: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为植物生长提供扎根立足的条件;具有重要的 ______________功能;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
(2)养护
①对于不适于种植农作物,或者种植农作物产量较低的土壤,进行 _____________。
②优良的土壤,要注重种养结合,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如采用 ____________、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措施。
蓄水、保水
改良或改造
休耕
休耕与轮作的区别
  休耕即土地耕作一段时间后,暂停种植农作物一段时间,以恢复土壤肥力。轮作即在田地中轮换种植不同的农作物,从而可以调节土壤中营养元素的种类和含量。
点睛之笔
举例固法
◎案例2
(2023年山东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白浆化棕壤是指在土壤表层以下存在白浆层的棕壤,白浆层底部常见坚硬的铁锰结核层。白浆化棕壤分布区地下水位较低,年降水量800~950 mm,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目前,白浆化棕壤大部分被辟为农田,以种植花生、地瓜、冬小麦为主,是低产土壤之一。下图示意白浆化棕壤的剖面构型及各土层主要理化性质。
举例固法
(1)分析白浆化棕壤“上砂下黏”的剖面构型在不同季节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答案 由于上部土层(表土层和白浆层)为砂质壤土,质地较粗,保水蓄水能力弱,水分蒸发快,淀积层黏粒含量较高,质地黏重,阻碍地下水对上部土层水分的及时补给,导致少雨季节土壤水分缺乏;雨季上部土层水分易下渗,受淀积层阻挡容易滞水,导致黏土土壤水分过多。
举例固法
(2)针对白浆化棕壤低产的原因,江苏北部某地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了一种改良及合理利用白浆化棕壤的农田工程措施——丰产沟(下图)。说明丰产沟如何克服白浆化棕壤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答案 培垄增加耕作层厚度,提高了土壤养分供给能力;培垄和沟底深翻减少了白浆层的不利影响,有利于作物扎根;沟底深翻改变了土体“上砂下黏”的不良构型,有效缓解了土壤少雨季易旱、雨季易涝的问题,提高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沟底利于冬季积雪,可以改善冬小麦土壤墒情;雨季前冬小麦收获,两垄之间的沟有利于雨季排水,减轻渍涝危害。
解法指导 信息提取 ①注意题干要求“不同季节”“上砂下黏”,可以从雨季和干季来进行分析,对砂质壤土和壤质黏土分别进行说明即可。②结合造成白浆化棕壤低产的关联因素,说明丰产沟对白浆化土壤低产关联因素的改良。③砂壤含砂粒多,黏粒少,粒间多为大孔隙,土壤通透性良好,蓄水保水抗旱能力差。黏土黏粒多,土壤透水通气性差,排水不良。④读图可知,该农田工程措施挖沟培垄,在垄背种植春种秋收的花生或地瓜,在沟底种植秋种夏初收的冬小麦
思维过程 (1)根据白浆化棕壤“上砂下黏”不同土壤质地的透水性特征,以及不同季节降水量、蒸发量间的平衡关系进行分析。(2)结合造成白浆化棕壤低产的关联因素,说明丰产沟对白浆化棕壤低产关联因素的改良
解析 第(1)题,该地降水总量多,但季节分配不均匀,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因此,雨季降水多,下层黏土不利于水分下渗,导致土壤水分含量过高;旱季降水稀少,上部砂土透气性好,有利于土壤水分蒸发,导致土壤含水量过低。
第(2)题,花生或地瓜的生长期降水多,丰产沟通过挖沟培垄,加高了垄的高度,改善了土壤的排水条件,夏季降水多的季节土壤不会过湿,利于花生、地瓜等春种秋收的作物生长;冬小麦生长期雨季还未来临,农作物面临缺水问题,沟底变深,利于获得地下水补给,提高了土壤水分含量,有利于旱季越冬作物(如冬小麦)的生长。
◎原理规律
土层分层示意图。(教材图变式)
(1)写出土壤剖面图中A、B、C、D、E所代表的土层。
A._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_, D.___________,E.___________。
(2)分析A层颜色较深的原因。
(3)分析B层颜色较浅的原因。
答案 提示:(1)腐殖质层 淋溶层 淀积层 母质层 母岩层
(2)大量有机质分解后积累形成颜色较深的腐殖质。
(3)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故颜色较浅。
◎原理规律
1.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1)成土母质
成土母质的粒级与化学成分对土壤质地和化学元素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原理规律
(2)气候
【知识拓展】不同气候影响下的土壤类型
气候环境 土壤状况
高寒环境 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土壤贫瘠,冻土广布
湿热环境 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酸性
干旱环境 土壤水分少,发育程度低,贫瘠,偏碱性
冷湿环境 有机质分解慢,大量累积在表土层,土层深厚、肥沃
◎原理规律
(3)生物
①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图解如下:
②土壤有机质形成的过程
◎原理规律
(4)地貌
(5)人类活动
◎原理规律
3.土壤的改良
(1)红壤的改良
红壤有机质分解快,流失多,腐殖质少,土质黏重,肥力较低且呈酸性,不利于农业生产活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针对红壤的不利条件,进行改造,形成肥沃的“水稻土”。
◎原理规律
(2)黄淮海平原盐渍土的改良
◎原理规律
【方法技巧】土壤肥力较高或较低的原因的分析思路
分析角度 答题思路 土壤肥沃 土壤贫瘠
植被的多少 植被茂盛(草类茂盛、森林丰富),多枯枝落叶(腐殖质),有机质积累量大 植被稀疏,生物残体积累少,有机质积累少
有机质的积累(气候) 湿冷地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弱,有利于有机质积累 高温地区,微生物活跃,有机质分解速度快,积累少
外力的侵蚀、堆积作用(地形) 一般情况下,地形平坦、地势较低的地区沉积作用较强,土层较厚,有机质较丰富,土壤肥沃,如山谷、山前冲积扇等地区 一般情况下,地形崎岖、坡度较陡的地区侵蚀作用较强,土层薄、土壤较贫瘠,如山顶、山脊等地区
人类活动 人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如秸秆还田、施用农家肥等 不合理的耕作方式造成土壤退化,肥力下降,如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
◎突围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考向突围
  (2023年河北沧州模拟)土壤有机碳浓度是指单位质量土壤中有机质所含碳元素的质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土壤温度和水分影响土壤有机碳浓度。下图示意祁连山中段森林草原带(海拔3 000 m附近)南坡和北坡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浓度变化。回答1~2题。
考向突围
1.同一土壤深度南、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差异较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植物
B.水分、植物
C.海拔、坡度
D.热量、水分
2.考察发现该区域沟谷地带土壤有机碳浓度较高,其主要原因是(  )。
A.有机质来源较丰富
B.河流流经沟谷地带
C.泥沙沉积,土层深厚
D.地势低洼,气温较高
D
A
解析 第1题,祁连山北坡为阴坡,土壤温度较低,水分蒸发少,土壤水分条件较好,植被生长好,有机质来源丰富;北坡因气温低,有机质分解少,土壤有机碳积累多,南坡则相反。因此同一土壤深度南、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差异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和水分。故选D。
第2题,沟谷地带有地表径流汇入,水分条件好,利于植物生长;坡面径流挟带有机质在沟谷地带汇聚,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因此沟谷地带有机质来源较丰富,土壤有机碳浓度增高;沟谷地带有河流流经,为植物生长提供条件,但也会造成部分有机质被河流带走;有机碳主要来源于生物,与泥沙沉积无直接关系;气温高,热量条件好,会促进土壤有机质分解,反而会造成土壤有机碳浓度低。故选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