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17节河流地貌的发育(共4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17节河流地貌的发育(共45张PPT)

资源简介

2026届 高考第一轮复习
课程标准
知识体系框架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考情研判
1.命题特点:结合区域图文材料,综合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特点及形成过程;结合区域图分析河流地貌处聚落选址的优缺点。
2.考查方式:选择题和综合题均有考查,综合题考查频率较高,侧重于考查地理要素间的联系,题目难度较大。(2023年江苏卷T23,2023年福建卷T19)
河流侵蚀地貌
知识清点
考点1 河流侵蚀地貌
河谷发展阶段
侵蚀类型
地貌
初期
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①     侵蚀为主
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②_________    形
中期
向下侵蚀作用③    ,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④____________    
河流凹岸⑤    ,凸岸⑥     ,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
成熟期
以向河谷两岸的⑦     作用为主
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⑧____________  
“V”
减弱
加强
侵蚀
堆积
侵蚀
槽形
向源头
微思考
河流的上游形成哪些地貌?
答案 河流的上游,往往落差大、水流急,侵蚀作用表现得最为强烈,常形成峡谷、急流和瀑布。
举例固法
◎案例1
(2023年湖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甲河与乙河发源于某山地两侧(如图)。某科研小组调研发现,甲河流经地区的岩石节理发育、压实等成岩作用相对较弱。下表示意两条河流河源段测量点的水位高程。
与河源的距离/km
测量点水位高程/m
甲河
乙河
0.0
192
190
0.5
180
179
1.0
172
172
1.5
171
169
2.0
167
167
2.5
164
166
3.0
163
162
3.5
161
155
4.0
157
154
4.5
151
153
5.0
142
152
举例固法
科研小组预测两条河流会发生袭夺。请判断袭夺关系,并说明理由。
答案 甲河袭夺乙河。距河源5 km内甲河落差更大,流速更快,侵蚀能力更强;甲河流域岩石节理发育,压实和成岩作用弱,岩石抗侵蚀能力弱;甲河源头高程更高,易率先切开分水岭,袭夺乙河。
解法指导
信息提取
甲河与乙河发源于某山地两侧;甲河流经地区的岩石节理发育、压实等成岩作用相对较弱;在距河源5km内,甲河的落差更大
思维过程
甲河落差比乙河更大→流速更快→侵蚀能力更强;甲河流经地区的岩石节理发育、压实和成岩作用弱→岩石抗侵蚀能力弱;甲河源头海拔高→易率先切开分水岭
解析 据图文材料可知,距河源5 km内,甲河落差比乙河更大,流速更快,侵蚀能力更强;甲河流域岩石节理发育、压实和成岩作用弱,岩石抗侵蚀能力弱;甲河源头高程更高,易率先切开分水岭,袭夺乙河。
◎探究
下图示意某河流阶地结构。(知识点探究)
提示 地壳抬升,河流下切。
(1)说出形成图中河流阶地的主要地质作用。
(2)说出图中河流阶地形成的先后顺序。
提示 ③②①。
◎原理规律
1.影响流水侵蚀的因素
(1)径流量大、水流速度快,侵蚀能力及搬运能力强。
(2)下垫面性质(岩性松软或流经断层,易被侵蚀)。
(3)植被覆盖率、人类活动(加固堤坝、硬化地面、植树造林等,流水侵蚀弱)。
◎原理规律
2.河流侵蚀方式
河流侵蚀方式主要有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不同河段或河流的不同时期,河流侵蚀方式不同,地貌也不同,如下图所示:
◎原理规律
3.河流袭夺
(1)概念:河流袭夺又称“河流抢水”。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河系演变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2)袭夺产生的条件
①两条河川间的距离较近;
②其中一条河川的侧蚀或向源(溯源)侵蚀强烈;
③必须一条为高位河、另一条为低位河,也就是分水岭两侧的海拔要具有明显的差异。
◎原理规律
(3)袭夺带来的结果
①改向河:被夺河的上游发生袭夺,会在原沟谷的基础上发生侵蚀形成反坡,在反坡上会发育形成反流河,即改向河(它可以反映河流发生袭夺时间的长短)。
②断头河:被夺河的上源被袭夺河夺走,因此使下游河段成为断头河。
③风口:在被袭夺的垭口处,保留冲积砾石或谷形,称为风口。
④被夺河与袭夺河相交处,河流流向极不自然,往往呈现突然转弯的现象,称为袭夺湾(抢水湾),在袭夺湾附近有时形成跌水。
◎突围 河流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考向突围
(2023年山东烟台一中模拟)嘉陵江的某支流位于我国四川盆地东部丘陵地区,自汇水口向上依次形成“V”形谷、“U”形谷、瀑布等地貌,其中“V”形谷河段河床泥岩(岩性较软)发育;“U”形谷河段河床砂岩(岩性较硬)盖顶于泥岩(岩性较软)之上,形成“砂岩在上,泥岩在下”的岩层分状况。瀑布高38 m,丰水期的水落差可达30 m以上,下方形成巨大的岩腔和深度超过3 m的水潭,水潭周围堆积着大量的崩塌巨石。下图为该河部分河段示意图及瀑布纵向剖面图。据此回答1~3题。

考向突围
1.汇水口处向上依次形成“V”形谷、“U”形谷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流量、植被 B.岩性、流速
C.流量、地形 D.岩性、流量
2.该瀑布水潭和岩腔变化最快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3.在现有变化趋势下,未来瀑布的位置和落差变化是(  )。
A.位置向上游移动,落差变小
B.位置向下游移动,落差变小
C.位置向上游移动,落差变大
D.位置向下游移动,落差变大
B
B
C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U”形谷河段河床砂岩(岩性较硬)盖顶于泥岩(岩性较软)之上,形成“砂岩在上,泥岩在下”的岩层分布状况,该河段河床上层覆盖岩性较硬的砂岩,抗侵蚀能力强,下蚀较弱,以侧蚀为主,形成“U”形谷;“V”形谷泥岩岩性较软,抗侵蚀能力差,由左图可以看出,该段河流较上游变窄,流速加快,下蚀增强,形成“V”形谷。因此是岩性不同导致侵蚀效果不同,加上流速由上游到下游的变化,导致汇水口向上依次出现“V”形谷、“U”形谷;该地区植被类型均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因此植被不是影响因素;该河段属于支流,且该区域范围不大,上下游的流量差别不大,因此流量不是影响因素。故选B。
解析 第2题,该瀑布水潭和岩腔的变化主要受河流侵蚀作用强弱的影响,由材料“嘉陵江的某支流位于我国四川盆地东部丘陵地区”可知,该地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河流径流量大,水位高;丘陵山地落差大,流速加快,河流的下蚀和溯源侵蚀强,所以夏季该瀑布水潭和岩腔变化最快。故选B。
第3题,按照河流现有的作用情况,瀑布将发生溯源侵蚀,其位置有向该河上游移动的趋势。河流上游地区海拔较高,瀑布向上游溯源侵蚀移动的同时,因底部泥岩岩性较软,不断被侵蚀,使瀑布高差增大,流水下泄速度加快,下蚀作用也增强,将进一步增大高差,最终瀑布落差变大。故选C。
1.河流堆积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质沉积下来而成。
2.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河流堆积地貌,包括冲积扇、洪积扇、河漫滩和三角洲等类型。如下图所示:
考点2 河流堆积地貌
知识清点
考点2 河流堆积地貌
知识清点
类型
形成过程
冲积平原
由河流带来大量的碎石和泥沙等冲积物①___________而成
冲积扇
山区河流流②     ,地势变缓,流速剧减,所挟带的冲积物在沟谷出口处不断堆积
洪积扇
暂时性河流在山谷出口处因水流分散堆积而成,多分布于干旱、③    地区
河漫滩
河水流速变缓,所挟带的碎石和泥沙在岸边沉积,洪水时被淹没,④___________时出露的河边滩地
三角洲
河水流到入海口时,流速极缓,加上海潮顶托,其挟带的泥沙在⑤     前方堆积
堆积
出山口
半干旱
枯水
河口
举例固法
◎案例2
(经典高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附近气象站(海拔3 367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 ℃,年降水量约291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
举例固法
(1)说明冲积扇和山坡堆积物中砾石的差异及其原因。
(2)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
(3)说明冲积平原水分条件比山坡和冲积扇好的原因。
答案 (1)冲积扇:以沙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好,有一定的磨圆度;由流水搬运、沉积而成。
山坡:以角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差(大小混杂),磨圆度较差(棱角分明);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海拔较高处可能有冰川作用)。
(2)沙和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春季,风力强劲,冲积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易启动。风沙流沿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后挟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坡上。
(3)地势较低,山坡和冲积扇流水在此汇集,(冲积扇前沿)地下水出露;地表物质颗粒较细,利于保水;深层土壤冰冻时间较长,利于蓄水。
解法指导
信息提取
地点:祁连山西段;气象站海拔高→气温低;夏季多降水,冬春季多风
思维过程
(1)两处砾石的差异可以结合材料信息,主要从砾石类型、砾石分选性、磨圆度等角度组织答案;差异的原因可以从流水作用和重力作用(或冰川作用)的角度组织答案
(2)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可以结合材料信息,从沙和粉沙物质的主要来源、春季风力特点、冲积扇地表干燥的性质、风沙流运动方向、挟沙能力等角度组织答案
(3)水分条件好的原因可以结合材料信息,从山坡和冲积扇流水汇集、地下水出露、地表物质保水条件、深层土壤冰冻时间等角度分析作答
解析 第(1)题,由图例可知,砾石包括沙砾和角砾,由图可以看出,冲积扇处以沙砾为主,山坡处以角砾为主。冲积扇是流水沉积地貌,冲积扇上的砾石主要由流水搬运、沉积而来,砾石在水中不断地相互撞击,加上流水的侵蚀,其颗粒不断变小,形态不断变圆,冲积扇处的沙砾经过流水搬运、沉积过程,具有很好的分选性。山坡上的物质是颗粒较大的角砾,主要是山上的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滚落形成的。堆积物质分选性较差,颗粒棱角更加分明。该地位于祁连山西段,海拔较高处有冰川存在,也有可能是冰川作用形成的。
第(2)题,山坡上的堆积物以颗粒较大的角砾为主,所以沙和粉沙来自其他地区。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冬春季多风且降水少,冲积扇地表物质干燥,地表沙粒易启动,冲积扇地表的沙和粉沙在风力作用下沿着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高度、坡度)后风的挟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在山坡沉积。
第(3)题,图中显示冲积平原地势最低,所以山坡和冲积扇的流水易在此汇集,甚至在冲积扇前沿地下水出露地表;沉积物质以粉沙和黏土为主,颗粒较细,持水能力强,利于保水;由附近气象站监测数据可知,该地冬季温度较低,冲积平原深层土壤冰冻时间较长,有利于水分的蓄存。
提示 冲积扇: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较快,挟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在山麓地带沉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
三角洲:当河流挟带着大量泥沙进入海洋时,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挟带的泥沙在河口前方沉积下来,形成三角洲。
◎探究
冲积扇和三角洲分别是怎样形成的?(知识点探究)
◎原理规律
1.河流堆积地貌发育必要条件
(1)堆积物:风化或流水侵蚀→搬运→堆积物(存在颗粒大小差异)。
(2)流速减缓:地势平缓、河道弯曲、海水/湖水/河水顶托作用→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下降。
(3)沉积环境:可供沉积的空间、地壳抬升(下降)、地形条件、水域环境(海浪、洋流)→沉积环境(沉积空间)。
◎原理规律
2.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于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所示:
◎原理规律
3.河流阶地
(1)概念:河流阶地是指在地质作用下,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上升超出一般洪水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
注意:由河漫滩向谷坡上方,依次命名为一级阶地、二级阶地、三级阶地等;海拔越高,年代越老。
◎原理规律
(2)形成过程
注意:有几级阶地,就有几次抬升运动(地壳抬升是间歇性的,即等新的阶地形成之后才会再次抬升,不是连续抬升的)。
(3)河流阶地与人类活动
①河流阶地地面平坦,组成物质颗粒较细,土壤较为肥沃;②地势平坦,建筑施工难度低,是聚落选址的理想场所;③阶地往往与河流沉积作用有关,河流从上游挟带的泥沙,含有多种重金属砂矿,如金、锡在阶地沉积富集形成矿床;④阶地位于河流附近,水源充足。
◎突围 河流堆积作用与地貌
考向突围
  (2023年湖南常德一中模拟)支撑砾岩是指洪积扇地表之下的松散砾石层,由分选较好的砾石组成,砾石间极少有泥沙等细粒填充物。支撑砾岩是不同丰枯时期、不同含沙量的水流先后作用的结果。下图示意某洪积扇支撑砾岩形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据此回答1~2题。

考向突围
1.该地支撑砾岩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②③①
2.与①阶段相比,③阶段河流(  )。
A.水位高
B.流速慢
C.搬运能力强
D.沉积作用强
D
B
解析 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②应为第一个洪水期阶段,流速快,砾石先沉积在河床底部,较小粒径的沉积物填充其缝隙;③应为枯水期阶段,枯水期水量小,流速慢,只能搬运走缝隙间的小颗粒沉积物,砾石间缝隙变小,结构紧密稳定;①应为第二个洪水期阶段,洪水期流速快,由于砾石间缝隙小,结构紧密稳定,后沉积小颗粒只能分布在砾石层上,形成支撑砾岩。因此该地支撑砾岩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②③①。故选D。
第2题,③阶段为枯水期,①阶段为洪水期,与①阶段相比,③阶段河流水位低,流速慢,搬运能力弱,河流挟带的泥沙较少,沉积作用弱。故选B。
考点3 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知识清点
1.河流与聚落分布:越往河流的①___________,城市、乡村越密集。?
2.冲积平原聚落众多的原因:提供水源、河流是交通运输通道、为聚落提供②____________。?
3.河流地貌与聚落规模:北方平原乡村规模③___________、南方水乡乡村规模④__________。?
4.河流地貌与聚落分布
(1)平原低地:聚落分布在河流沿岸地势⑤_______________的地方。
(2)山区河谷:聚落一般分布在⑥________________向山坡过渡的地带。
中下游
农副产品


较高
冲积平原
举例固法
◎案例3
(2023年山东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图Ⅰ为滇池流域示意图。海口河为滇池湖水的唯一出口,元代以来多次疏浚。明代,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迁入,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增加。清代,人们在柴河下游相继开挖了十余条沟渠。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面积显著扩大。图Ⅱ示意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的聚落分布。
图Ⅰ      图Ⅱ 
举例固法
◎案例3
(1)说明明清时期人类活动对柴河三角洲面积扩大的影响。
(2)分析与A区域相比,B区域聚落密度大的原因。
答案 (1)疏浚海口河,使滇池水位下降,导致柴河河口向湖推进;滇池南岸大量移民迁入垦殖,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柴河含沙量增大;柴河下游开挖多条沟渠,使其入湖水量分散,流速减缓,加剧泥沙堆积,促使三角洲面积扩大。
(2)与A区域相比,B区域位于上游,三角洲土地形成年代早,人类在此生产生活早;土壤更加肥沃,粮食产量高,可承载的人口更多;地势高,受洪灾威胁小,聚落安全性高。
解法指导
信息提取
河口三角洲面积受到河流冲淤对比关系的影响,若人类活动导致河流泥沙淤积量大于侵蚀量,河口三角洲面积就会增大。B区域的明代聚落相对于A区域多
思维过程
(1)疏浚海口河→湖泊水位下降;开垦稻田→破坏天然植被→河流含沙量增大;开挖人工沟渠→柴河河水流速变缓→泥沙沉积作用增强
(2)B区域开发早→人们生产生活历史悠久;B区域地势相对较高→受洪灾威胁较小
解析 第(1)题,元代以来,通过疏浚海口河,滇池水位下降,使得原本低浅的湖盆逐步裸露。滇池南岸大量移民迁入垦殖,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河流挟带至下游的泥沙量增多,在湖盆逐渐沉积,为下游三角洲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随着河口附近沟渠开挖,柴河干流入湖水量分散,流速减缓,挟沙能力减弱,有利于河流挟带的泥沙就近沉积,从而加速了三角洲的生长。
第(2)题,A区域位于三角洲末端,土地形成时间短,土壤熟化程度低,且靠近河口,受洪水威胁较大,不利于水稻种植;而B区域土地开发早,土壤熟化且肥力高,距河口较远,受洪水威胁小,有利于水稻种植。
◎探究
有诗写道:“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相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知识点应用)
提示 河流凸岸流水堆积作用明显,适合建“新住处”。
(1)“数家新住处”应位于河流的凹岸还是凸岸?
(2)诗中描述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哪一河段?
提示 由诗中“桑落洲”“平沙”等可知,该处河流堆积作用显著,多冲积沙洲,应位于河流下游。
◎原理规律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不同地形区河流地貌类型不同,对聚落分布、形态、密度、成因的影响不同,具体表解如下:
高原
山区
平原
分布
深切河谷两岸的狭窄河漫滩平原
洪(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
形态
多呈狭长的带状
条带状
团状、带状
密度

较小

成因
地势相对较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丰富,淤积有肥沃的土壤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运输和海上运输
举例
青藏高原地区的雅鲁藏布江谷地
甘肃省城市及人口的分布
长江中下游平原各城市与人口的分布
考向突围
◎突围 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023年四川绵阳南山中学模拟)在新疆的喀喇昆仑山脉主峰乔戈里峰下,宽阔的谷地(便于通行)中尘封着数条曾经辉煌的古道。其中的乔戈里古道(西北通向帕米尔高原、东北连接塔里木盆地、东南达青藏高原、向南可进入印度河流域)地处叶尔羌河上游谷地,该谷地自古就是该区域人类居住的“桃花源”,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图为乔戈里古道宽谷景观图。据此回答1~3题。
1.当地宽谷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侵蚀
C.冰川侵蚀 D.断层下陷
2.叶尔羌河上游谷地成为该区域人类居住的“桃花源”,其主要有利条件是(  )。
A.气候凉爽 B.降水丰富
C.水源充足 D.地形平坦
3.乔戈里古道成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优势条件是(  )。
A.位置优越 B.人口众多
C.植被丰富 D.气候优越
C
C
A
解析 第(1)题,结合题干材料“在新疆的喀喇昆仑山脉主峰乔戈里峰下,宽阔的谷地”可知,当地宽谷位于乔戈里峰下,乔戈里峰海拔高,有高山冰川分布,当地宽谷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平直而宽阔,两壁陡立的槽形谷;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流水侵蚀在河流上游侵蚀形成“V”形谷;断层下陷形成的裂谷通常窄且深,不是“U”形谷。故选C。
第(2)题,叶尔羌河上游谷地地处青藏高原地区,气候高寒,降水较少,地势起伏大,故该谷地成为该区域人类居住的“桃花源”的主要有利条件是靠近河流,水源充足。故选C。
第(3)题,乔戈里古道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向西北通向帕米尔高原,向东北连接塔里木盆地,向东南达青藏高原,向南可进入印度河流域,其优势条件是位置优越;乔戈里古道地处我国青藏高原地区,人口稀少;乔戈里古道所在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疏;乔戈里古道所在地区气候干旱,自然条件恶劣。故选A。
坡积裙是披覆在坡麓上的坡面片流地貌,堆积物上部薄,下部厚,纵剖面呈下凹形。坡面片流侵蚀能力和坡长、坡度、坡面径流、植被、土壤、人类活动有关,且坡长、坡度和坡面片流侵蚀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下图是相同大气降水强度和不同坡度之间关系的示意图。
培优课 4 素养探究·地貌形成过程
◎情境素材
◎拓展探究
(1)描述坡积裙,“裙”状地貌的形成过程。(综合思维)
答案 大气降雨或冰雪融化,在坡面上形成片(面)状水流,坡面物质被片流侵蚀、搬运;坡面片流到了山麓地带,由于坡度转缓,片流速度减慢,加上流水挟沙量大,搬运能力降低,产生片状堆积;成片的坡积物围绕坡麓分布,形似衣裙,形成坡积裙地貌。
◎拓展探究
(2)根据材料描述,用“ ”画出坡积裙的纵向剖面示意图。(地理实践力)
答案 上部薄,下部厚;呈现下凹形
◎拓展探究
(3)据图分析坡面侵蚀强度与坡度之间的辩证关系。(综合思维)
答案 在降水强度不变的情况下,坡度加大可使坡面径流速度加快,冲刷力加强,坡面侵蚀强度增强;坡度加大,坡面单位面积接受的降水量减少,坡面径流量减小,坡面侵蚀强度降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