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16节构造地表的形成(共4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16节构造地表的形成(共49张PPT)

资源简介

(共49张PPT)
2026届 高考第一轮复习
课程标准 考情研判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1.命题特点:结合地质构造示意图,分析地质构造的成因及实践作用;结合区域图分析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以及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建设的影响。
2.考查方式:选择题和综合题均有考查,以选择题为主。(2023年广东卷T18,2023年全国甲卷T6~8,2023年全国乙卷T6~8)
知识体系框架 1.概念:岩层的变形和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2.褶皱
(1)概念:在①______________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
知识清点
地壳运动
考点1 地质构造与地貌
(2)类型
名称 地形 判断依据
背斜 未受侵蚀,成为②      ;久经侵蚀,形成③________     中部岩层较④    ,两翼岩层较⑤_________  
向斜 未受侵蚀,成为⑥     ;久经侵蚀,地形倒置,形成⑦_____________     中部岩层较⑧    ,两翼岩层较⑨__________  
山岭
谷地


谷地
山岭


点睛之笔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区别
(1)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主要有褶皱(背斜、向斜)和断层。
(2)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特别要注意向斜谷、向斜山、背斜谷、背斜山、断块山等均为地貌类型。
3.断层
(1)概念:当⑩_________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破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2)位移类型
位移类型 表现
垂直方向 相对上升 发育成     或高地
相对下降 形成     或低地
山岭
谷地
地壳运动
点睛之笔
(1)断层和断裂的区别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不能算作断层,而仅为断裂。
(2)如果岩层发生弯曲而断裂,说明是受挤压力作用;如
果岩层平直而发生断裂,说明是受拉张作用。
(3)断层沿线地貌:断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举例固法
◎案例1
(2023年全国甲卷)下图显示地中海北岸某地水系分布,①②③④为湖泊,其中①②③分别与入湖河流构成独立水系。研究者在野外考察中发现,①②③南侧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积,研究表明该地曾发生过水系重组。据此回答(1)~(2)题。
举例固法
(1)判断①②③南侧谷地是(  )。                
A.狭长湖盆 B.断流河道
C.古冰川槽谷 D.泥石流通道
(2)据水系变化推测,MN一线(  )。
A.南部抬升,北部沉降 B.南部沉降,北部抬升
C.褶皱隆起 D.褶皱凹陷
B
A
解法指导 信息提取 谷地位于高地上,其走向与南北两侧水系延伸方向一致,且和南北两侧水系不连通;该地历史上发生过水系重组
思维过程 第(1)题,该地历史上发生过水系重组→①②③北侧和南侧河道在历史上连接在一起→断流河道
第(2)题,MN一线形成新的分水岭→①②③湖泊南部河道改向→断裂带→MN一线南部地势相对抬升,北部相对沉降
解析 第(1)题,结合④湖及其所属水系可推测,原先①②③湖泊及其水系为南部河流的上游河段,由于南侧地区形成新的分水岭,湖泊南部河道流向发生改变,后因无水流汇入,造成断流;谷地若是狭长湖盆,堆积物应该比较细小,而①②③南侧高地上谷底存在卵石堆积;谷地若是冰川或泥石流通道,则堆积物应该大小不一,杂乱无章。故选B。
第(2)题,由图中④处可判断河流为自北向南流动,与①②③水系变化前河流流向一致。当地由于受地质作用的影响,发生了局部的抬升和沉降,产生断层,导致①②③处的河流产生断流,在河流末端出现湖泊,发生了水系变化。由图中MN一线南侧水系分布可判断,MN一线南部抬升,北部沉降。故选A。
◎探究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A、B、C、D四处哪些是断层构造 哪些不是 为什么 (知识点深挖)
提示 A、B、C三处是断层构造,D处不是。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看岩石是不是受力断裂;二看岩石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是断层。材料中的A、B、C三处岩石既受力断裂,又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所以A、B、C三处都是断层;而D处岩石虽然发生断裂但无位移,故不是断层,而仅仅是断裂。
◎原理规律
1.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
(1)判断背斜和向斜
①看岩层的新老关系
判读实例: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即中心老、两翼新,为背斜,则a河谷为背斜谷。
◎原理规律
②看岩层弯曲
判读实例:没有说明岩层新老关系的情况下,甲处岩层向上拱起,
为背斜,地貌为谷地;乙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地貌为山岭。
③看相关数据
注:A、B、C三地为自西向东距离各相差500 m的三地。
判读实例:看海拔,中部高、两侧低,为山岭;海拔减岩层埋藏深度即为岩层的海拔,同一岩层中B处高,A、C处低,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
地点 海拔/m 某沉积岩的埋藏深度/m
A 450 170
B 520 140
C 450 160
◎原理规律
(2)判断断层
地质构造 断层
依据形态 岩层沿断裂面发生相对位移
依据地貌 ①常形成块状山或高地(华山、庐山、泰山);
②常形成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宁夏平原、汾河谷地);
③使岩层在水平方向上被错断,常形成图中的断移河
依据岩层新老关系 在垂直断层中,断层面两侧岩层年龄不一致
◎原理规律
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原理规律
构造名称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
背斜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岩层封闭,“储油构造”,最上为天然气,中为石油,下为水
隧道的良好选址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不易储水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煤矿区易发生瓦斯爆炸 背斜顶部易汇集煤层气等易燃气体
向斜 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压力
煤矿区易发生透水事故 向斜槽部容易汇集地下水
断层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 岩隙水易沿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形成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的回避处 岩层不稳定,易诱发地质灾害,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
◎突围 地质构造的实践应用
考向突围
(2023年浙江台州二模)下图为某地构造油气藏地质图。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四处油气藏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④③②① D.④③①②
D
考向突围
2.有关断层对②处油气藏的影响,评价正确的是(  )。
A.断面阻隔,便于集聚
B.断面较陡,便于运移
C.断通地面,不易散逸
D.断层藏油,易于开采
A
解析 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沉积岩中位置靠下的岩层先形成,位置靠上的岩层后形成。根据断层左右岩层对应关系判断,④所在岩层形成时位置最靠下,最先形成;③所在岩层位于④所在岩层以上,在①②所在岩层以下,故形成晚于④,早于①②;①②位于同一岩层,油气应分布于背斜处,即①处,而②处不是背斜,本不应该有油气分布,但形成断层后,断面阻隔油气向右侧移动,因此聚集于断层左侧,其形成晚于①。故选D。
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断层面阻隔油气向右侧移动,使油气聚集于断层左侧;结合A项分析,断面阻隔油气运移;断层直通地面时,油气易散逸;断层附近地质不稳定,不利于油气开采。故选A。
板块运动与褶皱山系
(1)六大板块: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其中A为欧亚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①________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②_______板块。
(2)板块运动形成的地貌:如果板块发生背离运动,地壳就会③_________形成④_________或发育为海洋;如果板块发生相对运动,就会相互⑤___________、褶皱隆起形成高大的⑥________山系。
考点2 板块运动与地貌
知识清点
印度洋
南极洲
张裂
裂谷
碰撞
褶皱
特殊地区的板块位置及形成机制
(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
(2)冰岛——欧亚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3)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由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而成。安第斯山脉由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而成。
(4)亚洲东部半岛、群岛——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点睛之笔
举例固法
◎案例2
(2022年浙江卷6月)板块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板块运动造成地球表面的地形也在不断变化。读世界局部图,回答(1)~(2)题。
举例固法
(1)图中海沟的成因是(  )。                 
A.亚欧板块张裂
B.美洲板块抬升
C.太平洋板块张裂
D.太平洋板块俯冲
(2)与海沟相伴的宏观地形有(  )。
①海岭 ②裂谷 ③山脉 ④岛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D
解法指导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图中北部为美洲板块,南部为太平洋板块,阿留申海沟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受碰撞挤压,太平洋板块位置较低,俯冲插入美洲板块底部,太平洋板块一侧挤压下沉,形成海沟;美洲板块一侧受抬升作用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海沟区域不在亚欧板块上,且亚欧板块属大陆板块,板块张裂应形成裂谷;太平洋板块张裂,在海底形成海岭。故选D。
第(2)题,据所学知识可知,生长边界在海洋中张裂形成海岭,在陆地上张裂形成裂谷,二者不与海沟相伴,①②错误;据上题分析可知,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在消亡边界碰撞挤压,大洋板块一侧下沉形成海沟,大陆板块一侧受抬升作用,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岛弧或海岸山脉与海沟相伴,③④正确。故选D。
◎原理规律
板块运动类型与地貌的关系
板块运动形式 相离运动 相向运动 边界类型 板块运动 张裂 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挤压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
对地貌的影响 形成裂谷、海洋、海岭 形成巨大山系和巨大高原 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原理规律
续表
实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中脊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整体示意图 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凝固后形成新的大洋地壳,该地区为板块的生长边界。以后继续上升的岩浆又把原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形成消亡边界。具体如下图所示: ◎突围 洋壳新老关系判断
考向突围
  (2023年河北秦皇岛三模)洋中脊是绵延于各大洋底的总长达八万千米的火山山脉。源自地幔的岩浆在洋中脊处上升,快速冷却形成新的大洋地壳。作为板块运动的一部分,在洋中脊形成的大洋地壳在接近俯冲板块边界的过程中逐渐变冷变重,最终俯冲进入地幔,形成一个大洋地壳的循环。下图示意大洋中脊扩张过程。据此回答1~2题。
考向突围
1.图中大洋中脊处(  )。
A.受水平挤压形成断层
B.热液区多花岗岩
C.洋壳俯冲到陆壳之下
D.洋壳不断向外扩张
2.图中洋壳的新老关系表现为(  )。
A.从O到P先变老再变新
B.从O到P由新到老
C.从O到P先变新再变老
D.从O到P由老到新
D
B
解析 第1题,由图文材料可知,源自地幔的岩浆在洋中脊处上升,快速冷却形成新的大洋地壳。作为板块运动的一部分,在洋中脊形成的大洋地壳在接近俯冲板块边界的过程中逐渐变冷变重,最终俯冲进入地幔,形成一个大洋地壳的循环。由此可推断,洋中脊处两侧地壳向外张裂扩张,为生长边界;热液区岩石多为喷出型岩浆岩(玄武岩),在远离洋中脊的地方,大洋地壳逐渐变冷变重,俯冲进入地幔。故选D。
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大洋中脊处地壳向外扩张;结合文字材料对大洋地壳循环的描述可推测,大洋中脊处形成的岩石最新,越往两侧,岩石越老。因此,图中从O到P岩石的新老关系表现为由新到老。故选B。
考点3 山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知识清点
1.山地对交通建设的影响
(1)在山区修建交通运输线路,成本高,难度比较①______。
(2)山地地质构造复杂,坡地稳定性②___________。
2.山地对交通布局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优先建造③___________,其次是铁路。
(2)交通运输线路


公路
山麓
曲折
桥(梁)隧(道)
举例固法
◎案例3
(经典高考)下图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铁路线的分布,该区域铁路修建的年代较早,近些年几乎废弃。该区域铁路线主要沿(  )。
A.等高线分布      B.河谷分布
C.山脊线分布 D.山麓分布
B
解法指导 信息提取 图中铁路线分布基本与河流分布一致
思维过程 图中中部为山峰,河流大致呈放射状分布→铁路线分布基本与河流分布一致→铁路线主要沿河谷分布→可以降低坡度,降低修建难度和成本
解析 读图可知,铁路线大致与河流流向重合,故铁路线主要沿河谷分布。图中中部为山峰,河流大致呈放射状分布,因此铁路并非沿等高线分布;山脊处不会有河流存在,山麓处不会形成多处河流的分水岭。故选B。
◎探究
盘山公路景观图。(知识点深挖)
提示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为公路运输。 原因:山区地表崎岖,地质构造复杂,限制因素多,为降低建设成本和修建难度,优先选择建造成本相对低、难度相对小的公路。
(1)分析图示地区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原因。
(2)图中交通线呈“之”字形,分析该交通线采用这种形式的原因。
提示 迂回前进的线路坡度较小,有利于施工,便于车辆的安全行驶。
◎原理规律
影响 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 原因
交通运输方式 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 山区修建交通线的成本高、难度大;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
线路走向 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麓、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线路一般呈“之”字形,尽量与等高线平行;避开陡坡和地质灾害多发地段;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尽可能多地经过居民点;少占耕地 节约建设成本;降低施工难度;保障施工安全;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减少桥梁或隧道工程
高速公路与高铁线路,在山区建设过程中宜过河架桥、遇山开道,尽量保持直线而行 高速公路与高铁以直达、快速为目标,直线可以保证运行速度、安全行驶。高速公路与高铁线路建设需要科学技术支撑,投入大
线网密度 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 山区人口多集中在河谷地带,这样可以联系较多的居民点,方便人们出行,疏散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
【素养解码】
中国史上伟大工程——四渡河大桥
四渡河峡谷地势陡峭,在两岸架设先导索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国的工程师们在尝试了用人力、飞机和热气球等方式铺设先导索之后,发现都不太可能。就在大家都苦恼不已的时候,一位大桥经理在住院期间,从针管的注射原理中得到了启发,如果用火箭来抛射先导索,是不是就解决因地形和跨度等因素造成的铺设问题呢
于是这位大桥经理就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并找来了导弹专家来商议这件事情,最后大家都觉得可行,于是施工人员就先后发射了两枚带着长为一千两百米先导索的导弹,没想到,轻松就解决了施工人员令人头疼的难题,也就是这项“黑科技”创造了用导弹造桥的世界首例。
考向突围
◎突围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2023年海南全真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某山区聚落分布示意图,该地聚落主要沿河谷分布。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该地计划在A、B两地建设旅游风景区。①为两个风景区之间的公路,②是采用桥(梁)隧(道)相结合的方式正在建设中的高速公路。
(1)简述图中聚落主要分布在河谷的原因。
(2)指出山区修建公路主要考虑的因素,并说明图中规划的公路选择①线路的原因。
(3)简述图中高速公路采用桥(梁)隧(道)相结合方式建设的原因。
答案 (1)河流可为聚落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河流作为交通运输通道,可方便聚落的对外联系和运输;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可为聚落提供丰富的农产品。
(2)主要考虑因素:地形。
原因:山区地势起伏大,修建难度大;①线路沿等高线分布,可降低公路坡度,保证行车安全。
(3)该段高速公路所经地区地形复杂,采用桥隧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有效避免自然灾害的威胁;高速公路以直达、快速为目的,采用桥隧相结合方式,可以缩短通行里程,减少通行时间。
解析 第(1)题,河流可为聚落提供水源,为居民提供必需的生产、生活用水;河流还可以作为交通运输通道,可以方便聚落的对外联系和运输,促进本区域与其他区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本区域经济的发展;河流还可以提供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进而促进种植业的发展,为聚落提供丰富的农产品。
第(2)题,山区修建公路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地形因素。山区地势比较崎岖,交通不便,因此山区修建公路首先要考虑地形。图中规划的公路选择①线路,是因为该地位于山区,地形崎岖,起伏较大,工程修建难度大,而①线路正好沿等高线分布,地势起伏小,坡度比较和缓,可以减少工程量,保证行车安全。
第(3)题,据图可知,该段高速公路所经地区为山区,地形复杂,起伏较大,采用桥隧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有效避免自然灾害(滑坡、泥石流)的威胁,保证公路运输的安全畅通;高速公路以直达、快速为目的,采用桥隧相结合方式,可以缩短通行里程,减少通行时间,提高运行效率。
磨尖课 6 图标技能·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2023年浙江1月卷)下图为某地地质图,回答(1)~(2)题。
◎典例导引
(1)图中岩浆岩(  )。
①沿断层F侵入 ②切穿背斜轴部 ③切穿向斜轴部 ④早于寒武纪形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是(  )。
A.褶皱隆升—固结成岩—断层错位
B.固结成岩—断层错位—褶皱隆升
C.固结成岩—褶皱隆升—断层错位
D.褶皱隆升—断层错位—固结成岩
A
C
解析 第(1)题,岩浆岩位于断层F中,说明岩浆沿断层F侵入,形成岩浆岩,①正确;图中岩层两翼新、中间老,为背斜,岩浆岩切穿背斜轴部,②正确,③错误;岩浆岩将寒武纪岩层切断,说明岩浆岩形成晚于寒武纪,④错误。故选A。
第(2)题,该地先是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各种岩石,然后水平岩层受到挤压,弯曲变形,在进一步受到挤压作用的情况下,岩层断裂形成断层,所以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是固结成岩—褶皱隆升—断层错位。故选C。
◎判读方法
读图流程
看新老 岩层两翼新,中间老
看弯曲 岩层弯曲变形;岩层断裂
看题目 判断地质构造与地质作用过程
◎具体方法
1.判断地质构造特征
地质构造主要有褶皱(背斜、向斜)和断层,其判断主要依据地下岩层的变形、变位;同时看有无火山构造,有无岩层缺失,如背斜顶部的岩层缺失。
在地质剖面图中判断背斜和向斜的可靠依据是岩层的新老关系,即“中心老,两翼新”为背斜,“中心新,两翼老”为向斜。判断方法如下:
◎具体方法
岩层存在断裂并出现位移时,根据相对位移方向判断断层构造。
2.判定岩石类型
具有层理构造或含有生物化石的岩层必为沉积岩层;变质岩往往紧邻岩浆侵入体,火山锥必为喷出岩,在判读岩石类型的基础上进而判断其特征。
3.判定地质构造或岩层形成顺序
一般而言,沉积岩层下老上新,岩浆侵入体或断层、褶皱、火山喷发晚于其所在的沉积岩层。
◎磨尖拓展
(1)地层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地层形成时是________环境。沉积岩层中有煤、石油,反映出该岩层形成在_______的气候环境中,曾经有过森林或其他丰富的有机物质来源。石灰岩反映出温暖的________环境。
(2)地层呈水平状态,且从下至上由老至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地壳__________,地理环境没有明显变化。(如下图所示)
海洋
暖湿
浅海
稳定下沉
(3)某种地层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三个:一是当时地壳隆起,地势升高,终止了___________;二是隆起后被_____________;三是当时气候变化,没有__________来源。(如下图所示)
(4)若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是其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上升,地层遭受__________形成的。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_____________形成的。(如下图所示)
沉积过程
外力侵蚀
沉积物
外力侵蚀
地壳上升
(5)若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_____________,地层颠倒是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如下图)。若出现___________,说明相应岩层形成后,发生了强烈的地壳运动,甚至出现过地震。
褶皱
断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