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15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共3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15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共30张PPT)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2026届 高考第一轮复习
课程标准 知识体系框架
1.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2.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考情研判 1.命题特点:结合区域图文材料,分析区域典型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地貌特征;结合某一地貌类型,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对其形成的影响。 2.考查方式:选择题和综合题均有考查,侧重于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题目难度较大。(2023年广东卷T18,2023年福建卷T19,2023年全国乙卷T6~8) 1.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①____________。
(2)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知识清点
热能
考点1 内外力作用与地貌
地壳运动 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②    ,也称构造运动 大陆漂移、地面抬升和沉降、地震等
岩浆活动 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表 只有喷出地表才可影响地表形态,如火山喷发
变质作用 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③    、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变形
成分
(3)影响结果: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④___________。
2.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⑤___________。
(2)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3)作用结果: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 ___________。
形式 影响因素 作用
风化作用 ⑥    、水、大气、生物 使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⑦_________分解等
侵蚀作用 流水、波浪、风、冰川等 对⑧    进行破坏
搬运作用 流水、波浪、风、冰川等 ⑨    或侵蚀的产物,被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
堆积作用 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冰川⑩________等 被搬运的物质逐渐 __________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高低不平
太阳辐射能
温度
生物
地表
风化
融化
沉积
平缓
溯源侵蚀:在河流或沟谷底部地形变陡之处,因流水冲刷作用加剧,受冲刷的部位不断向上游方向移动的现象。例如,发育在东北黑土区的沟谷,其沟头因溯源侵蚀每年可向源头方向推进数米至数十米不等。溯源侵蚀可使沟谷或河流的长度不断增加。河流中瀑布位置的不断后退,也是溯源侵蚀的结果。(知识点补充)
知识清点
拓展之窗
举例固法
◎案例1
(2023年全国乙卷)新西兰南岛上的南阿尔卑斯山脉(约42° S~45° S)位于板块边界附近,呈东北—西南走向,其形态受板块运动和以流水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响。某科研团队对该山脉东西向剖面形态进行研究,观测到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模拟研究表明未来该山脉升高速度逐渐放缓,高度将趋于稳定。据此回答(1)~(3)题。
(1)推测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是由于(  )。           
A.板块挤压 B.火山不断喷发
C.板块张裂 D.岩浆持续侵入
A
举例固法
◎案例1
(2)假设不受内力作用,在外力作用下,该山脉(  )。
A.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东移
B.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
C.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西移
D.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
(3)未来该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是由于随山体升高(  )。
A.板块运动逐渐加强
B.板块运动逐渐减弱
C.外力作用逐渐加强
D.外力作用逐渐减弱
A
C
解法指导 信息提取 该山脉形态受板块运动和以流水为主的外力作用的共同影响;未来该山脉趋于稳定,说明该山脉所受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相互平衡
思维过程 第(1)题,山脉的位置→约42°S~45°S→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挤压→山脉持续升高
第(2)题,山脉的位置→约42°S~45°S→受西风带影响→西坡位于迎风坡→降水多→流水侵蚀作用强→山脊线向东移动
第(3)题,目前山脉高度持续增加→内力作用强度大于外力作用→随着山体升高→高差增大→对盛行西风的阻挡作用加强→降水增多→流水作用逐渐加强→内外力作用趋于平衡→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山脉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受板块挤压作用,山脉高度会持续升高;从材料中未获取该山脉有火山持续喷发的相关信息;岩浆侵入不会对地表形态产生直接影响。故选A。
第(2)题,根据该山脉的纬度范围可知,该地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西风挟带的来自海洋的水汽在西坡地形抬升影响下,易形成降水,山脉西坡的侵蚀作用比东坡更强烈,若不考虑内力作用,西坡遭受强烈侵蚀后,山脊线会向东移动;东坡为盛行西风背风坡,降水较少,受侵蚀作用较弱。故选A。
第(3)题,未来该山脉高度趋于稳定,说明该山脉所受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互相平衡,当地的内力作用以板块运动为主,板块的运动趋势应相对稳定,A、B错误;内力作用会让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会使地表趋于平缓,在内力作用较为稳定时,外力作用逐渐加强才能使得内外力作用相互平衡。故选C。
◎探究
试解释青藏高原不断升高、大兴安岭起伏和缓的原因。(知识点深挖)
提示 青藏高原:地壳不断抬升,以内力作用为主。大兴安岭:地表不断遭受侵蚀,以外力作用为主。
◎原理规律
1.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内力作用使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基本形式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示意图
岩层变化 平行于地表,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垂直于地表,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对地表的影响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例证 喜马拉雅山脉、东非大裂谷 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变动、台湾海峡的形成
相互关系 二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一定时期和空间有主次之分。从全球范围看,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原理规律
2.外力作用
 (1)表现形式及作用
表现形式 影响因素 作用
风化作用 温度、水、生物等 使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侵蚀作用 风、冰川、流水等 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搬运作用 风、流水、冰川等 移动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堆积作用 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 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原理规律
 (2)外力作用的区域差异
①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
区域 环境特点 主导外力作用
干旱、半干旱区 昼夜温差大、降水少 风力作用
湿润、半湿润区 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 流水作用
高山地区 气温低、冰川发育 冰川作用
沿海地区 海水运动 海浪作用
◎原理规律
 ②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流水作用 上游山区侵蚀形成“V”形谷;中下游平原地区堆积形成冲积平原、三角洲等
冰川作用 高山: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等。山下平原:冰川堆积形成冰碛平原、冰碛湖等
风力作用 干旱区以侵蚀为主,但在低洼处也有堆积作用
海浪作用 基岩海岸形成海蚀柱、海蚀崖等;沙质海岸形成海滩等
◎突围 地质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考向突围
(2023年全国甲卷)下图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奠定该区域地貌基本格局的是(  )。
A.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
C.构造运动 D.风沙作用
C
解析 该区域的基本地貌表现为地壳挤压形成的褶皱山;图中并没有显示冰川作用的痕迹;流水作用形成山谷中的沉积物,但不是地貌的主要方面;图中植被较为茂密,风沙作用比较微弱。故选C。
1.岩石的类型
考点2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知识清点
成因分类 形成 典例 特点
岩浆岩 侵入岩 岩浆侵入岩石圈,①     形成的 ②    岩 结晶颗粒较大;密度大,坚硬
喷出岩 岩浆③     ,冷却后形成的 流纹岩、安山岩、④_________    矿物结晶颗粒较小;有流纹或气孔
沉积岩 碎屑物质被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压实、⑤    而成 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具有⑥    构造;含有⑦    、非金属矿物
变质岩 已生成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⑧_______、高压等条件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而成 片麻岩、⑨    、石英岩、板岩 片理构造;富含金属矿物
冷却凝固
花岗
喷出地表
玄武岩
固结
层理
化石
高温
大理岩
2.岩石转化
(1)岩浆经侵入作用、喷出作用形成岩浆岩。
(2)各类岩石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3)各类岩石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4)各类岩石经熔化变成岩浆。
3.物质循环过程
(1)基础物质:A⑩_________,B _________,C _________,D _________。
(2)循环环节:a _______,b _________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c压实、     _________(固结成岩),d _________作用(高温、高压),e _________(重熔再生),f _________、风化、侵蚀、搬运和 _________。
岩浆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冷却凝固
外力
固结
变质
熔化
抬升
沉积
点睛之笔
岩石圈物质循环与矿产
  岩浆侵入冷却过程中,矿物元素集聚形成宝石矿、金属矿产等;沉积岩石中可能富有沉积矿产,比如煤、石油等;变质岩石中可能存在变质矿产,比如铁矿。
举例固法
◎案例2
(2022年江苏卷)布兰德山位于非洲纳米比亚北部,是典型的花岗岩山体。下图为布兰德山及周边区域地质地貌遥感影像图。据此回答(1)~(3)题。
举例固法
◎案例2
(1)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的成因是(  )。               
A.火山喷发 B.沉积作用
C.变质作用 D.岩浆侵入
(2)布兰德山山体高耸的主要原因是(  )。
A.差异侵蚀 B.化学溶蚀
C.河流侵蚀 D.风力侵蚀
(3)与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年龄最接近的是(  )。
A.花岗岩区 B.变质岩区
C.沉积岩区 D.接触变质岩区
D
A
D
解法指导 信息提取 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布兰德山不同区域的岩体类型不同,被外力侵蚀的程度也不同
思维过程 (1)布兰德山是典型的花岗岩山体→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
(2)图示信息→布兰德山为花岗岩山体→花岗岩坚硬不易被侵蚀→山体周围的变质岩区和沉积岩区岩体坚硬程度较弱,易被侵蚀→差异侵蚀使山体高耸
(3)布兰德山体为花岗岩→岩浆侵入型岩石→岩浆侵入时该山体周边岩石受高温高压影响发生变质作用→形成接触变质岩区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花岗岩是布兰德山的典型岩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花岗岩属于岩浆侵入岩石圈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故选D。
第(2)题,观察图中信息可知,布兰德山的山体海拔较高,四周的地势较低,主要是由于周围的岩层属于花岗岩区、变质岩区和沉积岩区,岩石坚硬程度较弱,易被侵蚀,而以花岗岩山体为主的布兰德山岩石较为坚硬,不易被侵蚀,导致山体高耸,因此主要原因是差异侵蚀。故选A。
第3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兰德山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花岗岩区地势较低,距离布兰德山有一定距离;与布兰德山最接近的接触变质岩区紧靠布兰德山花岗岩体,该区的岩石是在岩浆侵入时,由高温作用形成的变质岩,因此岩体年龄最为接近;变质岩区与布兰德山花岗岩形成时间差别较大,原因是距离较远,变质岩区地势较低;沉积岩的形成是通过时间推移逐渐形成的,不可能和布兰德山花岗岩形成时间接近。故选D。
添画箭头完成下面关系图,并描述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之间的关系。(教材图变式)
◎探究
提示 风化使地表岩石由坚硬变得松动、破碎、易被侵蚀,形成散落的碎屑,在搬运过程中不断发生堆积,结果使下层的碎屑物质被压紧,固结形成新的岩石。新的岩石出露地表后再次发生上述过程。
◎原理规律
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及特点
类型 形成 特点 常见岩石
岩浆岩 侵入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形成岩石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 花岗岩
喷出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岩石 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纹和气孔 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形成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形成岩石 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砾岩、砂岩、石灰岩、页岩
变质岩 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新岩石 片理构造 片麻岩、大理岩、板岩、石英岩
◎原理规律
2.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1)岩石类型的判读
①岩浆岩仅由岩浆形成,岩浆指向的岩石一定是岩浆岩。(岩浆岩分为喷出型岩浆岩和侵入型岩浆岩)
②任何岩石都可形成沉积岩和变质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是沉积岩或变质岩。两者的区别:外力作用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变质作用指向的一定是变质岩。
③各类岩石都可重熔再生形成岩浆,有三个箭头指向的是岩浆。
(2)地质作用的判读
①指向岩浆岩的是冷却凝固作用(内力作用)。
②指向沉积岩的是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③指向变质岩的是变质作用(内力作用)。
④指向岩浆的是重熔再生作用(内力作用)。
◎突围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考向突围
  (2023年天津河东区一模)恩施大峡谷位于湘、渝、鄂三省交界处。峡谷内,万米绝壁画廊、千丈飞瀑流芳、百座独峰矗立、十里深壑幽静,雄奇秀美的世界地质奇观,是世界喀斯特地貌景观的绝美画卷。下图为恩施大峡谷景观图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突围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考向突围
1.恩施大峡谷的岩石类型属于(  )。
A.甲 B.乙
C.丙 D.丁
2.下列有关恩施大峡谷的形成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陆变迁—地壳上升,水平挤压—流水侵蚀
B.海陆变迁—地壳上升—断裂下陷
C.地壳水平挤压—地壳上升—断裂下陷
D.地壳断裂下陷—流水侵蚀
D
A
解析 第1题,恩施大峡谷是喀斯特地貌,岩石类型是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图中甲是岩浆,乙是侵入岩(花岗岩),丁是沉积物转化形成的沉积岩,丙是岩浆岩、沉积岩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故选D。
第2题,恩施大峡谷主要是由石灰岩组成的,而石灰岩是由浅海中沉积物形成的岩石,说明恩施大峡谷地区早期可能是浅海环境,后来由于地壳上升,水平挤压变成海拔较高的山地,最后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峡谷。故选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