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14节常见的地貌类型(共2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14节常见的地貌类型(共23张PPT)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2026届 高考第一轮复习
课程标准 考情研判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至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命题特点:结合景观图像或地貌图片,认识常见地貌类型的主要分布区及自然环境特点;结合具体的地貌类型分析常见地貌类型的成因。
2.考查方式:选择题和综合题均有考查,以选择题为主,侧重于地貌识别并结合外力作用分析成因。(2023年广东卷T11~12)
知识体系框架 常见地貌类型
知识清点
考点 常见地貌类型
地貌类型 成因 主要分布区
喀斯特地貌 溶沟、洼地、①     、峰林、孤峰、残丘 流水②_________   有③    岩石(石灰岩)分布的湿润地区
④     、石幔、石帘、石笋、石柱 流水⑤_________    河流地貌 “V”形河谷 流水⑥     河流⑦_________   
冲积平原、三角洲 流水⑧_________    河流中下游入海口、入湖口
风沙地貌 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雅丹地貌 风力⑨_________    ⑩    、半干旱地区
____________、黄土堆积 风力 _________ 峰丛
溶蚀
可溶性
石钟乳
堆积
侵蚀
上游
堆积
侵蚀
干旱
沙丘
堆积
续表
知识清点
地貌类型 成因 主要分布区
海岸地貌 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 海浪 _________ 沿海地区
海滩、沙坝 海浪 _________ 冰川地貌 冰斗、冰川槽谷(“U”形谷)、角峰和刃脊等 冰川侵蚀 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高山地区
冰碛丘陵、冰碛台地、冰水扇等 冰川沉积 侵蚀
堆积
天生桥:天然形成的桥。喀斯特地区洞穴顶部崩塌,残留的部分就形成天生桥。
天坑:天然形成的凹坑。不同地区天坑的成因可能不同。在喀斯特地区,天坑大多是喀斯特洞穴顶部塌陷而形成的又深又大的凹坑。
洪积扇与冲积扇:洪积扇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暂时性沟谷水流流出山口堆积形成的扇形地貌。冲积扇是指山地常年性河流从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大为减弱,挟带的部分碎屑物堆积下来,形成从以出口为顶点向外辐射的扇形堆积体。(知识点补充)
知识清点
拓展之窗
河岸、湖畔、海滨地区沙丘的形成过程
①河流中上游地区的泥沙经过流水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在河流、湖泊、沿海地区堆积;
②枯水期,河流、湖泊地区的泥沙裸露;
③泥沙再经过风力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在河流、湖泊、沿海地区形成沙丘。
知识清点
点睛之笔
举例固法
◎案例
(2023年全国新课标卷)莲花盆是一种独特的地下喀斯特景观。它是在溶洞的薄层水中由水底向上发育的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下图)。广西某溶洞数百米长的洞穴中,分布着百余座大小不一的莲花盆,最大的莲花盆直径达9米。据此回答(1)~(2)题。
举例固法
◎案例
(1)形成莲花盆需要(  )。
①水自洞顶不断滴落 ②水沿洞壁缓慢渗出 ③不断流动的薄层水 ④相对静止的薄层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曾经流过该段溶洞的地下河为发育大规模莲花盆群提供的关键条件是(  )。
A.曲折的河道
B.平坦的河床
C.充足的水汽
D.丰富的泥沙
B
B
解法指导 信息提取 莲花盆景观是在“薄层水”中发育的“沉积体”,由水底由上垂直发育,且洞穴中分布着百余座莲花盆
思维过程 第(1)题,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莲花盆的形成需要含有碳酸氢钙的水不断滴到洞穴池塘中→导致池水自滴点向四周外溢→从而形成盆状;相对静止的薄层水环境→有助于沉积物由水底向上发育→沉积体的体积不断扩大
第(2)题,莲花盆的形成→需要相对静止的薄层水→平坦的河床容易形成莲花盆→有利于大规模莲花盆群的发育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莲花盆为地下喀斯特景观,为沉积地貌,根据其盆状特点,可判断水自洞顶不断滴落,而非沿洞壁缓慢渗出,①正确,②错误;莲花盆的形成需要有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如相对静止的薄层水。故③错误,④正确。故选B。
第(2)题,该溶洞内发育有大规模的莲花盆群,说明洞内有面积广大的平坦地区,而地下河可塑造大范围的平坦河床;弯曲河道很难形成大规模的莲花盆群;由材料可知,莲花盆的形成与水汽、泥沙关系不大。故选B。
◎探究
我国北方也有石灰岩的分布,北方石灰岩分布区形成的地貌与南方一样吗 为什么 (知识点深挖)
提示 不一样。我国北方地区也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分布,但由于降水少,流水的溶蚀作用弱,故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没有南方地区典型。
◎原理规律
1.喀斯特地貌
(1)形成条件
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 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
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成分 可溶性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 岩石的可溶性强、透水性好,喀斯特作用强;反之则弱
岩石的透水性 空隙、裂隙大,透水性强 水的溶蚀能力 水体成分 二氧化碳含量多,溶蚀能力强 水中二氧化碳、有机酸、无机酸含量越多,水的溶蚀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有机酸含量多,溶蚀能力强 无机酸含量多,溶蚀能力强 水体的流动性 大气降水多,流动性强 水的流动性越强,其溶蚀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地面坡度大,流动性强 岩石裂隙大,流动性强 裂隙连通性好,流动性强 气候 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溶蚀作用强烈,喀斯特地貌发育更广泛 ◎原理规律
(2)类型
地貌类型 地貌特征
地表喀斯特地貌 溶沟 地表水溶蚀岩石形成的沟槽,呈长条状或网格状
石芽 突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有些形体高大的石芽常高数十米,称为石林
洼地 分布在峰丛或峰林之间,呈封闭或半封闭状,底部宽阔而平坦。在广西、贵州等地被称为坝子,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
峰丛 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呈锥状耸立,基座相连的成片山峰
峰林 峰丛被溶蚀形成的浑圆状成片分布的石灰岩山峰,山坡陡峭
孤峰 孤立存在的石灰岩山峰
残丘 进一步被溶蚀残留的孤立石峰,比孤峰规模更小、更平缓
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洞 地下水溶蚀形成的地下洞穴,长数米到数百千米,常常呈层状分布
地下暗河 由地下水汇集,或地表水沿地下岩石裂隙渗入地下形成的地下河道
石钟乳 悬挂在石灰岩洞穴顶部的由碳酸盐淀积形成的倒锥状堆积体
石笋 由碳酸盐淀积形成的不断从溶洞底部向上发育的形似竹笋的堆积体
石柱 石钟乳和石笋相对生长连接在一起形成
石幔(或石帘) 岩溶水沿洞壁或倾斜的洞顶向下沉淀成层状堆积,有弯曲的流纹,形如布幔
◎原理规律
2.风沙地貌
(1)主要风蚀地貌差异及地貌特点
地貌 形成过程 地貌特点
风蚀柱 垂直节理发育的厚层岩石经过长期的风蚀作用形成 柱状岩石
风蚀蘑菇 接近地面处,风中含沙、小石块较多,磨蚀强烈 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岩石
雅丹地貌 极干旱地区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旱裂开,风沿裂隙吹蚀,裂隙越来越大,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沟槽,沟槽之间为鳍形垄脊,形成雅丹地貌 由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构成;垄脊高度和长度不一,走向与主风向一致,沟槽内常有沙子堆积
◎原理规律
(2)水岸沙丘形成的条件
①沙丘形成的动力条件——盛行风,特别是在泥沙出露水面、大风日数多且风力强劲的地区。
②沙丘形成的物质来源——泥沙,河流泥沙含量大,且该地水流速度慢,泥沙在河床堆积。
③沙丘形成的水文条件——河流水位降低,泥沙裸露且干燥。
◎原理规律
【拓展】风力作用中风向的判定
(1)利用沙丘坡度的陡缓来确定风向
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遇到地面灌丛、岩块的阻挡,沙粒沉落、堆积形成静止沙丘。如果没有植被等阻滞,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可以移动,形成流动沙丘。流动沙丘的特点是单向斜层理结构,并且迎风坡平缓,背风坡陡峭,所以坡度缓的一侧为上风向。
◎原理规律
【拓展】风力作用中风向的判定
(2)利用沉积物颗粒大小判定风向
沉积物会随着风速减弱沉积下来,颗粒大的先沉积,故在一次沉积过程中,颗粒大的一侧为上风向,如上图所示。
◎原理规律
【拓展】风力作用中风向的判定
(3)根据沙丘链的延伸方向判断风向
沙丘链的延伸方向与当地盛行风向垂直。
(4)根据雅丹地貌判断风向
雅丹地貌由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构成,垄脊高度和长度不一,走向与主风向一致。
◎原理规律
3.海岸地貌
类型 形成过程 典型景观 地貌特点
海蚀地貌 岩石海岸→海浪的击打和侵蚀→岩石破碎,岩壁崩落→海岸后退→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 海蚀崖 高出海面的陡崖
海蚀平台 微微向海倾斜的裸露基岩平台
海蚀穴 海浪冲蚀海滨陆地形成的槽形凹穴
海蚀拱桥 向海凸出的陡立岩石,两侧的海蚀穴互相贯通,形成海蚀拱桥
海积地貌 海浪搬运泥沙、贝类等物质→在近岸的浅水带堆积→形成海滩、沙坝、贝壳堤等 海滩 由松散泥沙或砾石堆积形成;海滩物质上部较粗,下部较细。按照沉积物颗粒大小可分为砾滩、沙滩、泥滩
沙坝 与海岸略成平行的长条状堆积体。分为水下沙坝、岸外沙坝和海岸沙堤
◎原理规律
4.主要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 基本特征
冰蚀地貌 冰斗 山岳冰川上源集聚冰雪的围椅状凹地,三面岩壁陡峭,底部较平缓
角峰 金字塔形的尖峰,周围有冰斗发育,孤立而尖锐
刃脊 随着冰斗不断扩大,冰斗壁后退,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
冰川槽谷、“U”形谷 冰川流动时刨蚀作用所形成的谷地,两壁陡立,谷底开阔,形如“U”字
冰蚀湖 冰川刨蚀作用形成洼地,积水而形成的湖泊,如五大湖
冰积地貌 冰碛丘陵 冰川消融时,将所挟带的物质沉落在底碛之上,构成低矮、坡缓、波状起伏的丘陵
冰碛阶地 冰川后退后,河流切入有基碛覆盖的冰川谷底而形成阶地
◎突围 结合景观图片判断地貌类型
考向突围
(2023年海南卷)冰川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外力作用,常形成不同类型的冰川地貌。科研人员通过对典型冰川地貌的研究,可判断冰川的规模、运动方向及古气候环境。下图中的羊背石是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景观,由于冰川侵蚀作用方式不同,迎冰面和背冰面坡度不同。据此回答1~2题。
考向突围
1.依据所学地理知识,判断该地貌景观目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  )。
A.青藏高原
B.黄土高原
C.云贵高原
D.内蒙古高原
2.通过对羊背石的观察,可以直接判断(  )。
A.古冰川发育的厚度
B.古冰川运动的方向
C.古冰川作用的规模
D.古冰川形成的时间
A
B
解析 第1题,羊背石是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景观,冰川地貌主要分布于有冰川分布的地区,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有大量冰川分布,而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均基本没有冰川分布。因此,该地貌景观目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故选A。
第2题,羊背石由于冰川侵蚀作用方式不同,迎冰面和背冰面坡度不同,因此可以根据羊背石坡度判断哪一侧是迎冰面,哪一侧是背冰面,从而判断古冰川运动的方向。故选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