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13节海水的运动及其海一水的相互作用(共5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13节海水的运动及其海一水的相互作用(共53张PPT)

资源简介

(共53张PPT)
2026届 高考第一轮复习
课程标准 考情研判
1.运用图表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1.命题特点:结合区域图文材料,考查洋流的分布规律及海—气相互作用;分析海水运动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考查方式:选择题和综合题均有考查,侧重于考查地理要素间的联系,题目难度较大。(2023年广东卷T19,2023年海南卷T18,2023年北京卷T8~9,2023年北京卷T5~6)
知识体系框架 1.海浪
(1)类型
知识清点
考点1 波浪与潮汐
海浪种类 成因 特点
风浪 由①     形成的最常见的一种海浪 浪高越高,能量越大
海啸 海底②     、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引起海水的波动,甚至形成巨浪 能量巨大
风暴潮 在强风等作用下,近岸地区海面③     急剧升降 风力
地震
水位
(2)海浪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①海滨和海上活动:密切关注④____________,选择适宜活动的海浪条件。
②海啸和风暴潮:能量⑤_____________,往往给沿岸地区带来灾难。
③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人们通过工程和生物措施来减缓海浪对海岸的⑥____________。
2.潮汐
(1)概念:海水的⑦_________涨落现象,它的成因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有关。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潮,夜晚的海水涨落称为汐,合称潮汐。
(2)对人类活动的影响:⑧____________带采集和养殖、沿海港口建设和航运、潮汐发电等。
海浪预报
巨大
侵蚀
周期性
潮间
波浪能的特点:能量大,分布范围广,是可再生的能源。但波浪能不稳定,开发难度大。
潮汐能的特点:属于可再生能源,蕴藏量大,运行成本低,潮汐发电对环境影响小,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小。(知识点补充)
知识清点
点睛之笔
举例固法
◎案例1
(2023年安徽淮南二模)盐水楔指海水沿底部侵入河口时,受强大径流反压所形成的界面清晰、形态稳定的楔形水体,是潮流入侵河口的产物。盐水楔活动对河口水质、水文、泥沙沉积产生显著影响。下图示意盐水楔剖面。据此回答(1)~(2)题。
举例固法
(1)河口盐水楔易形成于(  )。             
①河流丰水期 ②河流枯水期海底 ③大潮涨潮期 ④小潮退潮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盐水楔对河口的影响表现为(  )。
①出现赤潮,水质恶化 ②河口航道淤积严重 ③海水倒灌,土地退化 ④生物群落趋于复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D
解法指导 信息提取 盐水楔是河流水与海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思维过程 (1)河口盐水楔→河水与海水共同作用→河水与潮水作用强烈时易形成盐水楔
(2)盐水楔处→河水与海水顶托→泥沙淤积→河口不易产生海水倒灌;盐水楔处→河流淡水与海洋咸水混合→盐度差异大→生物群落复杂
解析 第(1)题,河流丰水期、大潮涨潮期河流水和海洋水相互作用强烈,易形成盐水楔,①③正确;河流枯水期、小潮退潮期河水和海水相互作用较弱,不易形成盐水楔,②④错误。故选A。
第(2)题,盐水楔处河流水与海洋水相互作用抵消,泥沙易淤积,使河口航道淤积严重,②正确;盐水楔处河流淡水和海洋咸水混合,盐度差异较大,生物群落趋于复杂,④正确;赤潮出现与河流水中氮、磷等无机盐含量有关,与盐水楔关系不大,①错误;盐水楔出现时,河流径流量较大,不易出现海水倒灌现象,③错误。故选D。
◎原理规律
潮汐的涨落规律及成因
规律 成因
一天两次潮涨潮落 在地球上,当某地处于正对或背对月球时,此处的海水被月球引潮力“拉”起来,周围的海水也向此处聚集,形成涨潮。地球自转使得大部分海域海水一天内出现两次涨落
一月两次大潮 当朔、望日(农历初一、十五前后)时,
日、月、地三者大致在同一直线上,
日、月引潮力叠加,形成大潮
一月两次小潮 当月相处于上弦、下弦(农历初八、
二十三前后)时,日地连线与月地
连线呈直角,引潮力分散,形成小潮
◎突围 潮汐规律及利用
考向突围
(2023年浙江校联考三模)潮汐发电站一般建在港湾口处,潮汐发电是利用涨潮、落潮时水坝两侧形成的水位差发电。图Ⅰ为潮汐发电站水位示意图,图Ⅱ为当地潮汐时刻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图Ⅰ 图Ⅱ
考向突围
1.潮汐发电站建设,利用的是海洋的(  )。
A.矿产资源
B.能源资源
C.空间资源
D.化学资源
2.图Ⅰ所示水位状态最可能对应图Ⅱ中(  )。
A.0时前后
B.12时前后
C.16时前后
D.20时前后
C
C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潮汐发电站一般建在港湾口处。潮汐发电站的建设利用了海洋的空间资源。故选C。
第2题,从图Ⅰ信息可知,此时海湾,即潮汐电站的水库中水位较低,而大海水位较高,应该是涨潮中的高潮位,结合图Ⅱ和选项可知,只有16时前后是高潮位。故选C。
1.洋流的分类: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叫作暖流。反之,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叫作寒流。
2.洋流的影响因素:①_______________、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等。
3.洋流的分布规律
考点2 洋流及其影响
知识清点
盛行风
海区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中低纬度海区 盛行风、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呈②    时针,南半球呈③    时针方向流动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呈④    时针方向流动
南半球40°~60°纬度附近海区 南极大陆外围,海面广阔,终年受西风影响 形成⑤________   
北印度洋海区 季风、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 季风环流:冬季呈⑥    时针,夏季呈⑦______    时针方向流动



西风漂流


4.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影响沿岸气候 暖流⑧     ,寒流⑨____________    
影响海洋生物分布 在寒暖流交汇处或存在⑩     的海域,往往形成大渔场
影响海洋航行 顺流航行节约     ,速度加快
影响污染物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 ______________   
增温增湿
降温减湿
燃料
污染范围
上升流
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一定是暖流吗 请举例说明。
答案 不一定。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大多是暖流,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洋流大多是寒流,但并不绝对,如索马里暖流与索马里寒流就是例外。
微思考
举例固法
◎案例2
(2023年海南高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极地地区的某些海区,盐度是影响海水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受某些因素的影响,表层海水的盐度会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左图为极地地区某海区由于表层海水盐度升高形成的环流示意图。右图为中低纬地区的某海区受盛行风影响而形成的上升补偿流示意图。
(1)说明左图所示环流的形成原因。
答案 表层高密度海区海水密度较大,在重力作用下海水下沉,在海水下层形成水平压力,使得海水由高密度处流向低密度处;表层高密度海区海水密度大,海平面较低,海水从密度较小的海区流向密度较大的海区,下层海水上升补充,形成环流。
(2)分析右图中盛行风减弱对该海区生物资源的影响。
答案 盛行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沿岸形成密度流,使海底冷海水上升补充,海底营养物质随海水上泛,饵料丰富,鱼类集聚;若盛行风减弱,上升流减弱,饵料减少,鱼类食物来源减少,且海水变暖,水体环境发生变化,生物资源减少。
解法指导 信息提取 图中所示环流是由表层海水和底层海水的密度差异导致的环流,而盐度是影响海水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盛行风由陆地吹向海洋
思维过程 (1)高盐度海水→密度大、海平面低→垂直方向上海水下沉、水平方向上由密度低的表层海水流入→底层海水由高密度海区流向低密度海区,再向上补充形成环流
(2)该地位于大陆西岸→信风为离岸风→受离岸风影响→上升补偿流。盛行风减弱→上升流减弱→海底上泛的营养盐类减少→不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饵料减少→该海区生物资源减产
解析 第(1)题,部分海区海水盐度较高,密度较大。受重力作用影响,高密度海区海水下沉,底层海水由高密度海区流向低密度海区,表层海水由低密度海区流向高密度海区。
第(2)题,影响海洋生物资源的因素主要是生存环境和食物来源。离岸风减弱导致表层海水温度升高,上升流减弱,随之饵料减少,导致该海区生物资源减少。
◎探究
下图为某海域表层海水年平均等温线分布图,图中虚线表示流经该海区的洋流。请在下图中画出A、B两处洋流的流向。(知识应用)
提示
◎原理规律
1.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一般模式
名称 副热带大洋环流 副极地大洋环流
分布海区 副热带海区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环流方向 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 北半球:逆时针
洋流性质 大陆东岸或大洋西岸:暖流大陆西岸或大洋东岸:寒流 大陆东岸或大洋西岸:寒流。大陆西岸或大洋东岸:暖流
洋流模式
◎原理规律
2.特殊的环流模式
(1)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
(2)南半球西风漂流
南半球中纬度40°~60°海域,形成以南极为中心,呈顺时针方向环绕南极大陆的西风漂流,性 质为寒流。
◎原理规律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方面 具体表现 实例
气候 全球影响 促进高低纬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与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 低纬度海区温度不会持续升高,高纬度海区温度不会持续降低
大陆沿岸 暖流增温增湿 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向高纬扩展
寒流降温减湿 副热带大陆西岸受寒流影响,形成荒漠、沿海海雾
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形成大渔场 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
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渔场 秘鲁渔场
海洋航行 顺洋流航行速度加快,逆洋流航行速度减慢;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海雾;洋流带来的冰山影响航行安全 最佳航行线路的选择
海洋污染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油轮泄漏、陆地近海污染
◎原理规律
4.海雾的成因分析
中低纬度寒流流经海区 中低纬度海区水温高,海水蒸发量大,大气中水汽丰富,有寒流流经海区,空气与寒流水面接触,下层冷却,形成了稳定的逆温层,水汽易凝结形成雾
寒暖流交汇海区 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暖流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在寒暖流交汇处,寒流为冷源,暖流为热源,会形成局部热力环流,暖流上空的空气上升并向寒流上空流动,形成逆温结构,进而形成雾。如北海海区终年多雾
中高纬度暖流流经海区 中高纬度特别是冬季,空气温度低,暖流蒸发形成的暖而湿的空气在移动过程中遇冷降温凝结形成雾
◎原理规律
5.渔场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1)世界渔场的分布
多数渔场分布在温带海区、大陆架海域、寒暖流交汇处、上升流海区及河流入海口附近。
(2)影响渔业资源的因素
①光照:大陆架附近海水浅,阳光充足。
②水温:水温高,鱼类生长快。
③饵料:浮游生物丰富(温带海区水温季节变化明显,上下层海水交换频繁;寒暖流交汇处,海水搅动)。
◎突围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向突围
  (2023年福建厦门校联考)渔汛是指水生经济动物高度集中于某水域,适于大量捕捞的时期。下图中甲、乙两渔场渔汛季节差异显著,海雾多发。读图,回答1~3题。
◎突围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向突围
1.甲渔场的多雾期一般出现在(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2.甲、乙两渔场渔汛季节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表层水温 B.大气环流
C.光照强度 D.人类活动
3.甲渔场渔汛推迟到达、提前结束的年份,印度半岛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是(  )。
A.滑坡 B.暴雨
C.旱灾 D.海啸
C
B
C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甲渔场位于索马里半岛东侧、印度洋海域,北半球夏季时,东南信风随着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在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转的影响下,形成西南风,而甲海域受离岸风影响,表层海水水位低,上升补偿流形成,为寒流性质,使得甲海域近海面水汽容易凝结成雾,因此,甲渔场的多雾期一般出现在7月份。故选C。
第2题,甲渔场渔汛出现在7月(受西南季风影响,形成上升流),而乙渔场的渔汛出现在1月(受西北季风影响),故导致两渔场渔汛不同的原因为大气环流。故选B。
第3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甲渔场受西南季风影响时,进入渔汛期,而甲渔场渔汛推迟到达、提前结束的年份,说明该年份西南季风较弱,影响印度半岛的时间短,雨季短,降水少,气温高,容易发生旱灾。故选C。
1.概念:指海洋与大气间物质、能量持续交换的互相影响过程。
2.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知识清点
项目 内容
水分交换 ①    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实现了与海洋的水分交换
热量交换 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太阳辐射的大部分,再通过潜热、②     等方式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为大气提供能量,驱使大气运动。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驱使表层海水运动
途径 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驱使③     在不同地区传输
意义 维持地球上④     的平衡
长波辐射
海洋
水分和热量
水分和热量
考点3 海—气相互作用
3.厄尔尼诺现象
(1)概念: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⑤_____________的现象。
(2)正常年份与厄尔尼诺年份的海—气相互作用
知识清点
升高
知识清点
项目 海—气相互作用
正常年份 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⑥    ,大气较稳定,气流下沉,干燥少雨;西部海水温度⑦________,气流上升,湿润多雨
厄尔尼诺年份 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东、西部海面的温度差异⑧_________。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降水增多,引发洪涝灾害。同时,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上升气流⑨________________,干燥少雨,导致旱灾或森林大火
较低
较高
减小
减弱或消失 
4.拉尼娜现象
(1)概念:赤道附近中东部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⑩_____________的现象。
(2)产生影响: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东、西部的温度差异 _________,引起 ___________。赤道东太平洋沿岸地区往往降水减少,发生干旱的概率增大;而赤道西太平洋沿岸地区往往降水增多,出现暴雨、洪水的概率增大。
知识清点
降低
增大
气候异常
(2022年湖北卷)智利竹鱼是世界上主要的海洋经济鱼种之一,广泛分布于南太平洋水域。下图示意智利竹鱼洄游路线。据此回答(1)~(3)题。
举例固法
◎案例3
举例固法
(1)影响智利竹筴鱼洄游路线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盛行风向 B.海水温度 C.距陆远近 D.种群规模
(2)推测智利竹筴鱼的生活习性是(  )。
A.冬季产卵 B.顺流洄游
C.成鱼更能适应低水温海域 D.幼鱼更倾向深水环境生活
(3)与正常年份相比,该海域幼鱼的活动范围(  )。
①厄尔尼诺年,向南偏移 ②厄尔尼诺年,向北偏移 ③拉尼娜年,向南偏移 ④拉尼娜年,向北偏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C
B
举例固法
解法指导 信息提取 纬度位置:30°~45°。5-10月,向北洄游;10月—翌年1月:向南洄游
思维过程 (1)纬度位置→西风带→西北风→与洄游方向相反
(2)5—10月→南半球冬春季节→北部气温高→向北洄游;成鱼洄游路线偏高纬、偏西→温度偏低→成鱼更能适应低水温海域
(3)厄尔尼诺年→气温升高→向高纬地区偏移→向南;拉尼娜年→气温偏低→向低纬地区偏移→向北偏移
举例固法
解析 第(1)题,影响竹筴鱼洄游路线的最主要因素需要结合图示路线分析,竹筴鱼的洄游方向主要由东南向西北,该区域受盛行西风影响,盛行风向为西北风,洄游方向与盛行风向恰好相反;冬春季节西风漂流带来的南极冷水势力加强,导致海水表面温度降低,冷暖水混合区向北移动,鱼群向北洄游,夏秋季节冷水势力减弱,混合区向南移动,鱼群向南洄游;读图中洄游路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洄游路线与距陆远近无明显关联;从材料中无法推测种群规模对洄游路线的影响。故选B。
第(2)题,由图可知,成鱼洄游路线偏高纬、偏西,幼鱼洄游路线偏东、偏低纬,高纬地区受西风漂流带来的冷水影响较大,低纬地区受寒流影响较弱,高纬海区温度较低纬海区温度偏低,因此推测成鱼更能适应低水温海域。故选C。
第(3)题,幼鱼活动范围与水温变化有关,厄尔尼诺年,该海域水温会较往常年份偏高,幼鱼活动范围应向高纬方向扩展,即向南偏移;拉尼娜年,该海域水温会较往常年份偏低,幼鱼活动范围应向低纬方向收缩,即向北偏移。故选B。
简述厄尔尼诺现象对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气候的影响。
◎探究
提示 东岸因水温升高,气流上升,多雨;西岸因水温下降,气流下沉,少雨。
1.海—气相互关系
(1)影响海—气间水热交换的因素
(2)海—气间的热量交换过程
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的大部分,并把其中85%的热量储存在海洋表层。海洋再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
◎原理规律
(3)海—气间的水分交换过程
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分交换。海洋的蒸发量与海水温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海水温度越高,蒸发量越大。
(4)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
海—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是维持全球水热平衡的基础,如下图所示:
◎原理规律
2.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原理规律
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
东南信风 弱,甚至转为西风 强
南赤道暖流 弱 强
赤道逆流 强 弱
秘鲁寒流 西偏,被暖流取代 强
太平洋水温 东岸 升高 降低
西岸 降低 升高
太平洋两岸气候 东岸 降水增加 降水减少
西岸 降水减少 降水增加
对全球的影响 导致全球大气环流异常,并对全球范围内的气候产生较大影响 关联性 拉尼娜现象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2023年河南顶级名校联考)台风是一种强烈的海—气相互作用现象,会对过境海区产生重要影响。下图示意西北太平洋海域某台风过境前(图Ⅰ)和过境时(图Ⅱ)的海水温度变化。回答1~2题。
◎突围 海—气相互关系
考向突围
图Ⅰ 图Ⅱ
1.台风中心及附近海洋表层水温的变化及原因是(  )。
A.升温 上升气流影响
B.升温 表层海水下沉
C.降温 下沉气流影响
D.降温 下层海水上升
2.台风形成及移动过程中,能体现大气向海洋输送能量的形式是(  )。
A.风暴潮
B.风海流
C.狂风暴雨
D.海水蒸发
D
A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台风中心及附近海洋表层水温的变化是降温。台风带来狂风,带动表层海水的流动,冷海水上泛补充,导致表层海水温度下降。故选D。
第2题,风暴潮是剧烈的大气扰动导致海水异常升降,同时和潮汐叠加时的情况,是一种大气向海洋输送能量的形式;风海流是正常的风力带动表层海水的流动,不是台风发生时大气向海洋输送能量的形式;狂风暴雨是大气的一种能量释放,不能向海洋输送能量;海水蒸发是海洋向大气输送能量的方式。故选A。
磨尖课 5 图标技能·洋流图的判读
(2023年浙江1月卷)读8月世界局部海洋表层盐度分布图,回答(1)~(2)题。
◎典例导引
(1)P、Q附近洋流对流经地区的影响是(  )。
A.P沿岸降水增多
B.Q附近海水温度降低
C.Q沿岸降水减少
D.P附近海水温度降低
(2)导致P、Q海域等盐度线向高值方向凸出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洋流、洋流
B.纬度、洋流
C.径流、纬度
D.洋流、径流
D
D
解析 第(1)题,根据洋流分布规律可知,P处是寒流,Q处是暖流,寒流对沿岸地区的影响是降温减湿,因此P沿岸降水减少,海水温度降低;暖流对沿岸地区的影响是增温增湿,因此Q沿岸海水温度升高,降水增多。故选D。
第(2)题,等盐度线向高值方向凸出,证明P、Q两地盐度相对较低,P处等盐度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一致,附近大陆上无河流注入,为寒流流经海区,温度低,蒸发量小于降水量,因此盐度低,其影响因素是洋流;Q处等盐度线由河口向外凸出,位于河口附近,径流量大,对海水有稀释作用,盐度低,因此影响Q处海水盐度的因素是径流。故选D。
◎判读方法
读图流程
看流向 P附近洋流由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
看弯曲 P、Q海域等盐度线向高值方向凸出
看题目 寒流对沿岸地区的影响是降温减湿,暖流对沿岸地区的影响是增温增湿;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有气候(蒸发量与降水量)、入海径流、洋流等
◎判读方法
具体方法
1.判定洋流所处的半球
(1)依据等温线的数值变化规律,确定洋流所处的半球。等温线数值自南向北递减,则位于北半球(图Ⅰ);反之则位于南半球。
图Ⅰ
(2)依据纬度和环流方向组合图,确定洋流所处的半球。如图Ⅱ是以副极地(纬度60°)为中心的呈逆时针方向的大洋环流,则该大洋环流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图Ⅲ是以副热带(纬度30°)为中心的呈顺时针方向的大洋环流,则该大洋环流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同理,图Ⅳ大洋环流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
2.根据等温线分布判定洋流所在半球、流向、性质及名称
◎磨尖拓展
根据海陆轮廓或经纬网判断洋流的名称
图Ⅰ 图Ⅱ
图Ⅰ示意日本及附近海域,a为_______,b为______,c为________;图Ⅱ所示区域位于南大西洋,d为_______,e为_______。
答案 提示:日本暖流 千岛寒流 北太平洋暖流 巴西暖流 本格拉寒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