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11节水循环和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共5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11节水循环和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共54张PPT)

资源简介

(共54张PPT)
2026届 高考第一轮复习
课程标准 知识体系框架
1.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2.绘制示意图,解释各类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考情研判 1.命题特点:结合沼泽、湖泊等具体实例分析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根据图文资料,分析区域不同水体之间相互补给关系,进而分析区域主要自然环境要素的特点。 2.考查方式:选择题与综合题均有考查,考查频率适中,侧重于与人类关系密切的水体变化、水文特征等实际情境的考查。(2023年广东卷T18,2023年海南卷T5~6,2023年浙江卷6月T27,2023年全国甲卷T6~8,2023年福建卷T6~8) 1.水循环的概念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及特点
知识清点
考点1 水循环
类型 环节名称 特点
海陆间循环 A:蒸发。C:①     。 D:降水。 E:②     。 G:③     。 H:④______________     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使陆地上的水资源得以补充和再生
陆地内循环 D:降水。I:蒸发。F:⑤_____________    循环水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海上内循环 A:蒸发。B:⑥_________________    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热量输送有重要意义
水汽输送
地下径流
地表径流
下渗
植物蒸腾
降水
全球水量平衡
  许多学者对全球水量进行了多次计算,得到全球水量平衡总的状况:从长期来看,全球范围的总蒸发量等于总降水量。具体来讲,大洋的蒸发量大于大洋和陆地的降水量之和,其差值为陆地蒸发量;大陆的降水量大于其蒸发量,其差值为径流量。(知识点补充)
拓展之窗
3.水循环的意义
(1)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量的⑦___________。
(2)缓解不同纬度地区⑧_______________的矛盾。
(3)不断塑造着⑨__________________。
(4)影响全球的气候和⑩____________________。
动态平衡
热量收支不平衡
地表形态
生态
①陆地内循环不只发生在内流区域;②外流区域既有海陆间循环又有陆地内循环;
③海洋同时参与海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④三种水循环类型都包括蒸发和降水环节
点睛之笔
点睛之笔
  “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复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吕氏春秋·圜道》)这段文字主要涉及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答案 水汽输送、径流。
举例固法
◎案例1
(2023年全国新课标卷)青藏高原常见的草毡层(下图),由交织缠结的植物活、死根系与细颗粒物混杂而成。草毡层的厚度约20~30厘米,随地表起伏无明显变化。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与下伏物质(粗碎屑或基岩)的矿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草毡层对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草毡层可(  )。
①增加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 ②减少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 ③增加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 ④减少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解析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草毡层可以起到隔热作用,减少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缓解下部冻土融化,②正确,①错误;草毡层具有保蓄水分及调节地表径流的作用,增加下渗量,增加地下水补给,③正确,④错误。故选C。
解法指导 信息提取 草毡层由交织缠结的植物活、死根系与细颗粒物混杂而成
思维过程 草毡层阻挡了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增加了地表径流的下渗量
◎探究
目前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如何施加影响 举三例。(知识应用)
地表径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降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蒸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跨流域调水(建水库) 
人工降雨 
植树种草(砍伐森林、破坏草地、地面硬化) 
◎原理规律
1.影响水循环主要环节的因素
(1)影响蒸发的因素
◎原理规律
(2)影响下渗的因素
◎原理规律
(3)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影响因素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年降水量 决定地表径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
流域面积(支流数量) 与地表径流量呈正相关
植被 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地质条件(土壤质地)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易渗漏、沙质土壤区河水易下渗,地表径流的流量减少
蒸发 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旺盛,地表径流量小
人类活动 沿线取水会导致径流量减少
◎原理规律
(4)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
影响因素 对地下径流的影响
含水层的空隙性 空隙发育且缝隙大的含水层,其透水能力强,地下径流速度快
地下水的埋藏条件 埋藏条件的差异可使地下水承压流动或无压流动
补给量 地下水补给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地下径流量的大小
地形 一般情况下,山区地势陡峻,地下径流速度快;平原地区地下径流速度慢
地质构造 基岩中含水层的比降主要取决于地质构造特征,与地形无直接关系
人类因素 人类各种生产活动对地下径流的影响较大
◎原理规律
2.新型城镇化对水循环的影响
◎原理规律
3.水量平衡原理及其应用
(1)原理:地球上某个地区在某段时间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化量。公式:P-E-R=△S(P为降水量,E为蒸发量,R为径流量,△S为储水变量)。
(2)各区域的水量平衡问题
海洋 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入海径流量-多年平均蒸发量=0
内流区 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外流区 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径流量=0
全球 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
◎原理规律
4.水体更新速度快慢的原因分析
(1)从水循环环节分析
需要考虑的环节有蒸发、降水、地表径流等,再结合各环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例如:
(2)从收入水量和支出水量分析(以湖泊为例)
◎原理规律
(3)从水域深度和水量多少分析
一般来说,当湖泊深度较深、水量较大时,水体更新速度较慢;当湖泊深度较浅、水量较小时,水体更新速度较快。
◎原理规律
【拓展】淡水湖和咸水湖
1.划分依据:根据湖水含盐度将湖泊分为淡水湖和咸水湖。
2.形成过程:一般情况下,注入湖泊的河水从陆地上带来盐分,若没有河水或者地下水的排盐作用,湖水经过强烈蒸发后,盐分不断积累,湖泊逐渐变成咸水湖;若有河水或者有地下水常年流出,起到排盐作用,则这种湖泊属于淡水湖。
◎突围 水循环原理的应用
考向突围
(2023年福建福州一中模拟)下图示意2004—2017年我国某地5—10月降水量与蒸发量差值和近地面空气湿度的年际变化。该地春季多大风,冬季湖沼结冰。据此回答1~3题。
考向突围
1.若该地上游来水年际变化较小,该地的河流径流量最小的年份是(  )。              
A.2005年 B.2007年 C.2013年 D.2017年
解析 由材料可知,若该地上游来水年际变化较小,该地河流的上游补水则较稳定,该河流的流量变化受降水量与蒸发量差值影响明显。读图并结合坐标可知,该地2013年降水量与蒸发量差值最小,河流受大气降水的补给量最少,说明径流量最小。故选C。
C
2.该地在2006—2010年5—10月降水量与蒸发量差值较大,但近地表空气湿度的年际变化不大,说明(  )。
A.外来水汽输入少 B.水汽向外输出少
C.蒸发量变化较小 D.降水量变化较小
C
解析 图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差值一直大于0 mm,说明该地的水资源收入大于支出;该地春季多大风,冬季湖沼结冰,说明冬季气温低,该地应该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我国北方地区5—10月受夏季风影响,外来水汽输入较多;5—10月当地受夏季风影响,水汽向外输出较多;5—10月为当地夏季,气温变化较小,所以蒸发量变化较小;5—10月当地受夏季风影响,降水量变化较大(夏季风不稳定)。故选C。
3.若该地能反映周边较大范围的气象状况,可推测该地最可能位于(  )。
A.干旱区 B.湿润区
C.半干旱区 D.半湿润区
D
解析 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应该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北方地区大部分为半湿润区。故选D。
1.河流与湖泊
考点2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知识清点
湖泊位置及特征 相互关系
位于河流中下游 洪水期蓄积洪水,削减、延缓干流①______;枯水期补给河流,起到②___________ 的作用
人工湖泊——水库 调节③__________   
位于河流源头 成为河流的④_______________   
河流注入湖泊 河流⑤     ,湖泊会干涸
削峰补枯
河流径流
发源地
改道或断流
洪峰
2.河流与地下水
(1)丰水期:⑥_________________。
(2)枯水期:⑦_________________。

河流补给地下水
地下水补给河流
点睛之笔
河流水与地下水、湖泊水之间的特殊补给关系
  河流水与地下水、湖泊水之间并不总是存在相互补给的关系。在特殊情况下,如: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河流水位总是高于地下水位,因此总是河流水补给地下水;河流源头的湖泊,水位总是高于河流水位,因此总是湖泊水补给河流水。
3.河流与冰川、积雪

影响因素 冰川和积雪融水是河流的重要补给,补给水量随着⑧     而变化 补给差异 高山永久性冰雪地区 夏季气温高,⑨     量大,河流径流量大
冬季有积雪的地区 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河流出现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温变化
冰川融水
春汛
点睛之笔
湖泊(水库)的调蓄作用
①湖泊对河流径流具有削峰补枯的作用,受此作用影响,河流上游河段水位变化大,而下游河段水位变化相对平缓。
②修建水库前后,受水库调蓄作用影响。水库下游在水库建成前水位变化大,建成后水位变化平缓。
微思考
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都出现在夏季吗
答案 不是。因为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汛期主要取决于降雨量的大小及其变化。如:热带雨林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较均匀,河流流量变化较小;地中海气候冬季降水多,其汛期出现在冬季。
举例固法
◎案例2
(2022年湖南卷)位于中亚的某内陆咸水湖,拥有较丰富的湿地和动植物资源,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显著。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但补给量较少。下图示意该湖泊1961—2020年各时期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的变化。据此回答(1)~(2)题。
(1)引起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量
C.蒸发量 D.地表径流量
(2)推测湖滨地下水补给该湖泊较多的时期是(  )。
A.1961—1979年
B.1970—1989年
C.1980—1999年
D.2000—2020年
D
B
解法指导 信息提取 示意图表示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的变化;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相补给,但补给量较少
思维过程 示意图→湖泊降水量和蒸发量变化不大、入湖径流量变化较大→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地下水补给该湖泊→湖泊水量少→蒸发量大于入湖水量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近60年该湖泊降水量和蒸发量变化不大,而入湖地表径流量变化较大,是湖泊水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气温一般是通过影响蒸发量来影响湖泊水量。故选D。
第(2)题,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当湖泊水位较低时,湖滨地下水补给湖泊较多。湖泊水位主要由入湖水量与出湖水量之间的差值决定。该湖泊为中亚地区的内陆咸水湖,入湖形式主要有入湖地表径流和降水,出湖形式主要为蒸发。读图可知,图中六个时段中,1970—1979年、1980—1989年两个时段,入湖地表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小于蒸发量,此时湖泊水位较低,湖滨地下水补给该湖泊较多;另外四个时段,入湖地表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大于蒸发量,此时湖泊水位较高,湖泊地下水补给该湖泊较少。故选B。
◎探究
河水与地下水之间是怎样互相补给的 在下图中画出它们之间的补给模式。
提示 提示:河水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时,河水补给地下水;当河水水位低于地下水水位时,地下水补给河水。
◎原理规律
1.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
补给类型 补给季节 补给特点 主要影响因素
雨水补给 受气候影响,多以夏秋季节为主 时间集中;不连续;水量变化大 降水量的多少;降水的季节分配;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春季 有时间性;连续性;水量较稳定 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雪储量
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 主要在夏季 有时间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日变化 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
湖泊水补给 全年 较稳定;对径流具有调节作用 湖泊与河流的相对水位;湖泊水量的大小
地下水补给 全年 稳定;补给量较小;一般与河流有互补作用 地下水补给区的降水量;地下水与河流的相对水位
◎原理规律
2.判断河流的补给类型
一条河流往往有多种补给形式,判断其最主要的补给形式主要是分析其径流量的变化特点。
(1)径流量随降雨量的变化而变化——雨水补给
气候区 补给时间 径流量特点
热带雨林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全年(年雨) 流量大,径流量季节变化不大
季风气候区 当地夏季(夏雨) 出现夏汛,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热带草原气候区 当地夏季(湿季) 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地中海气候区 当地冬季(冬雨) 出现冬汛,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原理规律
(2)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冰川或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①冰川融水补给:夏季气温最高,河流流量大,河流冬季断流,总体流量小,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
②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春季气温回升,河流流量大,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大、年际变化小。
(3)径流量稳定——湖泊水或地下水补给
①湖泊水补给:对湖泊下游河段起调节作用,调蓄洪水。
②地下水补给:与河流有互补关系,常年比较稳定。
◎原理规律
3.湖泊
(1)按成因分类
常见湖泊类型及成因
类型 成因或特点 举例
构造湖 断裂下陷。湖形长、湖水深、湖岸陡 青海湖、贝加尔湖
火山湖 位于火山口。近圆形、湖水深、湖岸陡 长白山天池(白头山天池)
海迹湖 地壳抬升或泥沙淤积造成海域分离 里海、西湖
河迹湖 由河流发育和河道裁弯取直形成,附近多为平原 鄱阳湖、白洋淀
冰川湖 冰川侵蚀成坑,冰碛物堵塞槽谷 五大湖、日内瓦湖
岩溶湖 碳酸盐类地层溶蚀而成 贵州东风湖
风成湖 风蚀洼地,积水成湖 月牙泉
◎原理规律
(2)按盐度分类
淡水湖和咸水湖
①湖水只进不出多为咸水湖,湖水有进有出多为淡水湖。
②内陆湖多为咸水湖,外流湖多为淡水湖。
③与等高线结合判断规律: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如下图,A为湖泊补给河流;B为河流补给湖泊,湖泊为咸水湖。C、D的湖泊,接受河流的补给,同时补给其他河流,湖泊为淡水湖。
◎原理规律
(3)湖泊与河流的补给关系
河流水与湖泊水相互补给示意图
◎突围 陆地水体补给的来源分析
考向突围
(2023年江苏扬州模拟)头道拐所在地区风、水两种外力作用活跃。该河段支流众多,冬、春季节有凌汛。下图为头道拐水文站多年平均径流量和输沙量年内变化统计图。据此回答1~2题。
图Ⅰ 图Ⅱ
1.头道拐水文站在不同月份径流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3月,高山冰雪融水补给量大 B.5月,农业生产耗水量小
C.8月,上游河段解冻补给量大 D.9月,上游河段来水量大
2.头道拐水文站输沙量较大的季节及主要原因是(  )。               
A.春季 泥沙淤积 B.夏季 风沙入黄
C.秋季 流水冲刷 D.冬季 河岸崩塌
D
C
解析 第1题,3月,上游河段的凌汛期结束,来自上游河段解冻补给量大;5月,汛期前上游水库放水;8月,进入雨季,降水量较大;9月,上游河段来水量大。故选D。
第2题,读图可知,头道拐水文站输沙最较大的季节是秋季;秋季河流输沙量大的主要原因是河流径流量大,流水侵蚀作用强,水土流失严重。故选C。
主观题思路导引 4 河流特征与成因分析
河流特征类题目出现的频率很高,一般有三种考查方式。一是描述某条河流的水文特征或水系特征;二是分析某条河流水文特征的成因或水系特征与地形的关系;三是比较两条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差异。
角度一 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描述
角度二 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成因分析
◎解题建模
角度三 两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差异比较
◎解题建模
(2023年北京卷)某校中学生赴蛇鱼川流域进行野外研学。下图为该流域示意图。
◎典例导引
任务 探究水环境变化
  查阅文献,获取到图中采样点河水氮含量监测数据,如下表所示:
概括采样点河水氮含量的变化特征,并说明理由。
设问解构
概括 限定词是“河水氮含量”
变化特征 变化特征主要抓住数值从峰值变化角度描述;变化的理由主要结合河流的特征分析
采样日期 2月25日 4月25日 7月2日 8月15日 9月10日 10月21日
氮含量(毫克/升) 3.4 3.2 5.8 13.9 11.8 8.8
答案 变化特征:先增后降,呈单峰变化,8月中旬河水氮含量最高(或夏秋季节河水氮含量高)。
理由:2—4月降水少,径流量小,径流冲刷地表带来的氮元素少;而7—8月降水多,雨水冲刷土壤中的氮元素进入河流;7—8月正值农作物生长旺季,种植过程中使用的化肥农药多,增加了河流的氮含量;9—10月雨带南退,降水减少,径流冲刷带来的陆源氮元素减少,河水氮含量下降。
解析 根据表中数据的变化可知,数据先增后减,在8月中旬达到最大(也可从季节上归纳,夏秋季节河水氮含量高)。氮含量高低可以反映受营养物质污染的程度。结合河流径流量与污染物综合分析。
◎答题思路
1.河流水文特征分析
水文特征要素 描述特征 影响因素
水位 高或低,季节变化大或小,汛期出现的时间及长短 主要与补给方式和河道特征有关。河流主要的补给季节为汛期,此时水位高。在河流流量相同的情况下,河道的宽窄、深浅影响水位的高低
流量 大或小、季节变化大或小 河流流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量、流域面积的大小。一般来讲,补给量与流域面积越大,河流流量越大;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方式
含沙量 大或小 与流域内植被状况、地形坡度、地面物质结构及降水强度等有关。一般来讲,地形坡度越大、地面物质越疏松、植被覆盖度越低、降水强度越大,河流含沙量就越大
结冰期 有或无、长或短 无结冰期,最冷月均温>0℃;有结冰期,最冷月均温<0℃;最冷月的均温越低,河流结冰期越长
凌汛 有或无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有结冰期;②由较低纬流向较高纬的河段
流速 快或慢 地形坡度
◎答题思路
2.河流水系特征分析
◎答题思路
【拓展】河流特征的应用
1.根据河流水文特征判断地理环境特征
(1)河流含沙量大,说明上游植被覆盖度低,水土流失严重,如黄河。
(2)若我国某河流有结冰现象,说明其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3)若河流出现两次汛期,一次春汛,一次夏汛,说明该河流可能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或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等地区。
◎答题思路
2.根据河流水系特征判断地形
判断角度 具体分析
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地势高低 图甲中,河流的干流与支流之间成锐角(顺着河流流向),可以判断该河流由北向南流,进而确定该地区的地势是北高南低
根据水系形状可判断地形类型 向心状水系,地形为盆地(图乙);辐射状水系,地形为山地(图丙);若河流平行排列,则地形为山河相间分布
根据河床宽度及河道弯曲度可判断地形类型 若河流河床较宽,河道也比较弯曲,则可推出该河流流经平原地区
根据河流与交通线的关系可判断地形类型 若河流与交通线交叉较多,则可推断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形为平原;若大多数交通线沿河流分布,则可推断地形为山谷
◎实战用模
 (2023年安徽芜湖一中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受第四纪冰期的影响,半岛西部沿海形成了众多两岸崖壁陡峭直立、谷底宽阔幽深的峡湾,东部则形成了众多平行分布的河流和湖泊。
比较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东、西两侧河流水系特征的差异。
◎实战用模
答案 东侧:河流流程长,流域面积大;自西向东流;流速慢。(或西侧:河流流程短;流域面积小;自东向西流;流速快。)
解析 图中显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侧受地形影响,河流自西向东流,流程较长,流速相对较慢,流域面积范围较大;西侧受地形影响,河流自东向西流,流程短,流速较快,流域面积狭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