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节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共4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节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共46张PPT)

资源简介

(共46张PPT)
2026届 高考第一轮复习
课程标准 知识体系框架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考情研判 1.命题特点:以重大地理事件为背景,考查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黄赤交角及其变化的意义;以热点地区、社会热点为背景,考查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应用;以传统文化为背景,考查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2.考查方式:以选择题为主,题目灵活,考查频率较高(2023年北京卷T1~2,2023年山东卷T14~15,2022年广东卷T7~8) 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1.方向:①__________
   
2.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叫作④________________。
3.轨道与速度
知识清点
自西向东
逆时针
顺时针
一个恒星年


考点1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知识清点
点睛之笔
区分近、远日点和冬、夏至日
(1)时间不同: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
(2)公转轨道上位置不同:近日点位于冬至日以东,远日点位于夏至日以东。
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黄赤交角的含义
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同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其大小是23°26′。如图所示:
2.黄赤交角的影响
引起⑩___________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知识清点
赤道
黄道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
举例固法
◎案例1
(2022年广东卷)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我国3名航天员顺利送入距离地表约400 km的中国空间站。2022年4月16日,航天员安全返回地球。据此回答下题。
符合航天员驻留期间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大小变化的是(  )。
A
A B C D
解析 空间站绕地球旋转,则地球与空间站构成一个天体系统,该天体系统绕太阳旋转,这样空间站绕太阳运动的角速度大小变化也就是地球绕日公转的角速度大小变化。在航天员驻留期间,地球绕日公转经过了近日点,公转角速度较快,所以2021年10月16日到2022年1月初,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变快;1月初到4月16日,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变慢。故选A。
解法指导 信息提取 位置:空间站距离地表约400 km。时间:2022年4月16日
思维过程 空间站距离地表约400 km,未脱离地球大气层,与地球同步运动,可看成是地球的一部分;4月16日位于1月初至7月初之间
◎探究
1月份地球距太阳最近,北半球却是严寒的季节,这是为什么呢 (知识点深挖)
提示 日地距离的远近对地球四季的变化影响不大,因为一年中日地距离最远是1.521亿千米,最近是1.471亿千米,一年中全球得到太阳辐射量的极小值和极大值之间仅差7%。而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南、北半球各自所获得的太阳辐射量最大可相差57%。由此可见,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决定地球四季变化的重要原因。
◎原理规律
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判读技巧
1.公转方向的判读
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方向呈顺时针方向;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方向呈逆时针方向。
2.先判断“二至”,再判断“二分”
①看是近日点,还是远日点:近日点为1月初,与冬至日相邻;远日点为7月初,与夏至日相邻。
②看地轴的指向:“左倾左冬,右倾右冬”,即地轴向左倾斜,左方为冬至日;向右倾斜,右方为冬至日,如上图中a位置。
③看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连接太阳光线与地心,可以看出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确定“二至点”后,结合地球公转的方向即可判断春分日和秋分日。
◎突围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考向突围
(2023年陕西宝鸡一模)图Ⅰ示意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图Ⅱ为以北极点为中心的光照示意图,图中甲点是晨昏线与某一纬线圈的切点,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在一年中,甲点是移动的。据此回答1~2题。
1.地球在公转轨道中(  )。                
A.处于①位置时,地球公转速度最慢
B.由③到④位置,公转速度逐渐变快
C.处于②位置时,公转速度达到最快
D.由②到③位置,北京昼夜时长差值增大
2.地球在公转轨道从②位置移至④位置时,甲点(  )。
A.先向南移,再向北移 B.先向北移,再向南移
C.一直都在向南移动 D.一直都在向北移动
D
A
图Ⅰ
图Ⅱ
解析 第1题,图Ⅰ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地球处于①位置时,离近日点较近,公转速度较快;由③到④位置经过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先慢后快;②位置是春分,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由②到③位置,北京由昼夜平分到昼长最长、夜长最短,昼夜时长差值增大。故选D。
第2题,甲点为晨昏线与某一纬线圈的切点,在一年中,晨昏线与纬线圈相切的点的最低纬度是66°34′;地球从②位置移至④位置时,太阳直射点先从赤道移至北回归线,再移至赤道,甲点移动方向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相反,即先向南移,再向北移。故选A。
考点2 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计算
知识清点
1.昼夜长短的产生
(1)昼弧与夜弧: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昼弧是纬线圈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夜弧是纬线圈位于夜半球的部分。
(2)昼弧、夜弧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昼长夜短
夜长昼短
昼夜等长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越长
时间 变化特点 特殊日期
北半球夏半年(春分日至秋分日之间) 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④   ,夜⑤____________ 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
⑥    ,⑦    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
北半球冬半年(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之间) 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⑧   ,夜⑨___________    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
⑩    ,     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
春、秋分日 全球各地 ___________    越短
最大值
北极圈
越短
越长
最小值
南极圈
昼夜等长
举例固法
◎案例2
(2023年海南卷)对日影和太阳高度变化的观测可以判断地理位置、地方时等要素。左图为甲地某日日出至日落期间标杆的日影变化示意图,当日影朝正北方向时,标杆长度与其日影长度相等。右图为乙地同一日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示意图。图中时间均为北京时间。据此回答(1)~(2)题。
(1)观测当日(  )。              
A.甲地昼长夜短 B.乙地昼短夜长
C.甲地昼长大于乙地 D.甲、乙两地昼夜等长
(2)甲地位于乙地(  )。
A.东南方 B.西南方 C.东北方 D.西北方
D
A
解法指导 信息提取 左图表示甲地某日日影变化,当日影朝正北方向时,标杆长度与其日影长度相等;乙地正午太阳高度为30°;图中时间为北京时间
思维过程 (1)北京时间5:40杆影朝向正西,说明该日甲地日出正东,由此可推出该日为春(秋)分日
(2)判断甲地经纬度:日出地方时为6:00→当地的经度为125° E;日影朝向正北→此刻为正午;标杆长度=日影长度→正午太阳高度为45°→当地纬度为45° N。
判断乙地经纬度:正午太阳高度为30°且太阳位于正南→纬度为60° N;北京时间为12:20、当地地方时为12:00→当地经度为115° E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甲地太阳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昼夜平分;甲地正午日影朝北方,说明正午太阳位于甲地正南方。据此可知,该日为春分日或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甲、乙两地昼夜等长。故选D。
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此日为春分日或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方时6时日出,18时日落。甲地于北京时间5:40日出,因此可推知甲地位于125° E;乙地正午时对应北京时间12:20,可知乙地位于115° E,因此甲地位于乙地偏东方。甲、乙两地该日正午日影均朝北方,说明两地位于北半球。甲地当日影朝正北方向时,标杆长度与其日影长度相等,说明其正午太阳高度为45°,而乙地正午太阳高度为30°,小于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因此甲地纬度更低,位于乙地偏南方。故选A。
◎原理规律
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对称规律
(2)递增规律
 
(3)变幅规律:赤道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纬度越低,变化幅度越小。
空间 对称 ①相对于地轴对称的点(A与B、C与D)(即纬度相同):昼长、夜长相等。
②相对于赤道或地心对称的点(A与C、B与D、A与D、B与C):南、北半球
昼夜相反(即北半球点的昼长等于南半球点的夜长)
夏半年 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冬半年 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
北半球夏至日 北半球的各纬度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极昼的范围也达到最大,南半球反之
北半球冬至日 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极夜的范围达到最大,南半球反之
◎原理规律
2.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计算
①白天,日出、日落时间关于正午12时对称;夜间,日落、日出时间关于0时对称。
②上午时长=下午时长;前半夜时长=后半夜时长。
 
◎原理规律
(2)正好出现极昼或极夜纬度的计算
方法:直射点纬度+正好出现极昼或极夜纬度=90°。例如,当70°N出现极昼时,直射点纬度是多少 答案为20°N。又如,当直射点位于10°S时,地球上出现极夜的纬度范围是80°N~90°N。
3.极昼、极夜变化规律
(1)极昼(极夜)范围的扩大,是从极点到极圈;极昼(极夜)范围的缩小,是从极圈到极点。
(2)纬度越高(主要指极圈与极点之间),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越多。
◎突围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考向突围
  (2023年湖南郴州二模)下图示意不同地点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四地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小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乙、丁两地(  )。
A.都位于北半球
B.全年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C.互为对跖点
D.昼夜长短变幅相同
C
D
解析 第1题,甲地全年昼夜平分,位于赤道上。乙地夏至日昼短夜长,且夜长18小时,说明位于南半球中纬度地区。丙地冬至日出现极夜现象,说明位于北极圈以内。丁地夏至日昼长夜短,昼长18小时,说明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地球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所以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所以丙地线速度最小。故选C。
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乙、丁两地关于赤道对称,所以除二分日外,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并不相同。由图可知,两地昼夜长短变幅相同。故选D。
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作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图甲)。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图乙)。
甲 太阳高度示意图
乙 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
考点3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四季和五带
知识清点
考点3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四季和五带
知识清点
点睛之笔
正午时日影朝向
(1)北极点:朝正南方。
(2)北回归线—北极点(不包括极点):朝正北方。
(3)南极点:朝正北方。
(4)南回归线—南极点(不包括极点):朝正南方。
(5)南、北回归线之间:因太阳直射点位置不同而朝北方,或无影子,或朝南方。影子朝向取决于该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相对位置。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递减,如图中c折线所示。
(2)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递减,如图中a折线所示。
(3)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递减,如图中b折线所示。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
3.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4.四季更替和五带
(1)形成原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导致⑩___________随季节有规律地变化。
北半球节气 达最大值的地区 达最小值的地区
夏至 ④     及其以北各纬度 ⑤     各纬度
冬至 ⑥     及其以南各纬度 ⑦     各纬度
春、秋分 ⑧___________________    ⑨____________________   
北回归线
南半球
南回归线
北半球
赤道
南北两极点
太阳辐射
太阳高度
3、4、5
回归线
举例固法
◎案例3
(2022年福建卷)非对称结构保温大棚的保温被通常白天收卷至顶部,以便棚内作物进行光合作用,收卷的保温被在棚内地面形成阴影带(下图)。陕西省某地理研学小组观测当地大棚正午地面阴影带的年内变化(忽略收卷的保温被厚度影响),发现棚内地面阴影带在2月26日出现,3月29日面积最大,一段时间后变小。据此回答1~2题。
举例固法
◎案例3
1.棚内正午地面阴影带面积开始变小的日期出现在(  )。               
A.6月29日前后 B.9月15日前后
C.10月16日前后 D.12月14日前后
2.若支撑柱高度仅增加1 m,则棚内正午地面最大阴影带(  )。
A.出现日期提前,面积减小
B.出现日期提前,面积不变
C.出现日期推迟,面积增大
D.出现日期推迟,面积不变
B
D
解法指导 信息提取 棚内地面阴影带面积大小的变化实际上是太阳直射点移动引起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3月29日后一段时间内阴影带面积不变
思维过程 1.阴影带面积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太阳直射点移动→与3月29日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的日期
2.图中保温被→决定阴影带面积;支撑柱高度增加→正午最大阴影带形成的时间变长→日期推迟
解析 第1题,同一地区,在太阳直射点纬度相同的日期,正午太阳高度相同。2月26日棚内出现阴影带,此后阴影带面积逐渐增大,3月29日面积最大,此日后阴影带面积在一段时间内不变;6月22日(夏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由于3月29日为春分日后8天左右,与该日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的日期为秋分日前8天左右,因此9月15日前后阴影带面积最大,之后,随着太阳高度继续降低,阴影带移至棚外,棚内阴影带开始变小。故选B。
第2题,据图可知,棚内正午地面最大阴影带的面积和南北屋面保温被的宽度有关,南北屋面保温被宽度范围越大,最大阴影带面积越大,和支撑柱的高度无关;支撑柱变高时,最大阴影带面积不变,但阴影带全部移动到保温棚底部(此时面积最大)时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大,出现的日期应比之前推迟。故选D。
◎探究
太阳能热水器中热水的升温情况与外界温度关系不大,主要取决于光照。有一家太阳能热水器厂家宣传自己的太阳能热水器设计采用的是黄金角度,安装后可以大大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小亮的父母看了广告便购买了一台该品牌的热水器,结果小亮回家对父母说,这个太阳能热水器厂家的广告有夸大宣传的嫌疑。(知识点探究)
提示 认同。集热板的倾角与正午太阳高度互余。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纬度的变化而变化,热水器的安装倾角不是固定的。
(1)你认同小亮的说法吗 请说明理由。
(2)为更好地利用太阳能,你能否给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厂家在设计上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提示 厂家可设计一种能调节太阳能集热板倾角的支架,可根据季节的变化进行适当调整,尽量使集热板与正午太阳光线垂直。
◎原理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回归线之间 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
即一年中有两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回归线上 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一年中只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
即一年中只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回归线至极点之间 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小于90°,
一年中只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原理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公式:H=90°-|两点间纬度差|。
说明:“两点”是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两点纬度差的计算遵循“同减异加”原则,即两点同在北(南)半球,则两点纬度“大数减小数”;两点分属南北不同半球,则两点纬度相加。
考向突围
◎突围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2023年海南模拟预测)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23°28′N,111°51′E)某景区文化创意街区针对商业街及相邻的人行道路,设计了一种可根据天气状况及太阳高度自动收缩和调节角度的智能控制型光伏遮阳构件。下图示意梧州市某街区商铺遮阳构件设计模型。据此回答1~3题。
1.除遮阳功能外,智能遮阳构件相较于传统遮阳棚更(  )。
A.防风 B.挡雨 C.节能 D.通风
2.此遮阳构件最适用于(  )。
A.坐东朝西商铺 B.坐北朝南商铺
C.坐西朝东商铺 D.坐南朝北商铺
C
B
考向突围
◎突围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3.为达到最佳使用效果,光伏遮阳板的控制策略为(  )。
A.夏至晴天,光伏遮阳板全部展开,与地面平行
B.冬至晴天,光伏遮阳板全部收拢,与地面垂直
C.暴雨天气,光伏遮阳板全部收拢,与地面垂直
D.台风天气,光伏遮阳板全部展开,与地面平行
A
解析 第1题,相较于传统遮阳棚,智能遮阳构件可利用太阳能发电,为店铺提供清洁能源,同时根据天气状况及太阳高度自动收缩和调节角度,可达到较好的节能效果;遮阳板无法为行人提供防风、通风功能;智能遮阳构件根据天气状况及太阳高度自动收缩和调节角度,但挡雨效果较差。故选C。
第2题,在梧州市(23°28' N,111°51' E)地区,与其他朝向商铺相比,夏季坐北朝南商铺太阳辐射更强,遮阳需求更大,因此更需要安装此遮阳构件。故选B。
第3题,该地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约为90°,光伏遮阳板需全部展开且与地面平行,这样既可为人行道路区域提供较大的遮阳面积,又能充分利用太阳辐射的能量;冬至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约为43°,遮阳板全部展开且与太阳光入射方向垂直(与水平夹角47°)时使用效果最佳;暴雨天,光伏遮阳板全部收拢就不能为行人挡雨;台风天气,为避免遮阳板损坏,需将遮阳板调整至与地面垂直,并将遮阳板收拢到店铺门头上方。故选A。
考点4 太阳视运动
知识清点
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对应关系(北半球)
40°N附近某地在二分二至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时间 春分日 夏半年 秋分日 冬半年
昼夜状况 昼=夜 昼>夜 昼=夜 昼<夜
日出时刻(地方时) 6时 早于6时,夏至日最早 6时 晚于6时,冬至日最晚
日出方位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   ③_________   ④___________  
日落时刻(地方时) 18时 晚于18时,夏至日最晚 18时 早于18时,冬至日最早
日落方位 ⑤___________   ⑥_________   ⑦_________   ⑧_________  
正东方
东北方
正东方
东南方
正西方
西北方
正西方
西南方
举例固法
◎案例4
(2023年山东卷)某文化广场(37° N,105° E)上的十二生肖石像均匀排列成圆形,生肖鼠位于正北方,小明在圆中心竖立一根细杆,以观察太阳周日视运动变化。下图示意夏至日两个时刻的杆影指向。回答(1)~(2)题。
(1)该地夏至日地方时16:00时,杆影指向(  )。
A.生肖虎 B.生肖虎与兔之间
C.生肖兔 D.生肖兔与龙之间
(2)11月至次年2月,一日内被杆影指向的生肖石像个数最多为(  )。
A.5个 B.6个 C.7个 D.8个
D
A
解法指导 信息提取 生肖鼠位于正北方,生肖兔位于正东方,生肖鸡位于正西方,生肖马位于正南方,太阳位于正南方向时为当地12:00;夏至日日出时,杆影指向生肖猴
思维过程 (1)根据北京时间9:20和当地经度→计算出北京时间9:20时当地地方时,结合生肖鼠的位置→太阳方位→结合12:00正南方位→太阳经过相邻生肖用时→地方时16:00时太阳方位→杆影指向
(2)夏至日日出杆影指向生肖猴→夏至日日落时杆影指向生肖龙→夏至日被杆影指向的生肖石像个数→冬至日被杆影指向的生肖石像个数→11月至次年2月被杆影指向的石像个数
解析 第(1)题,北京时间9:20杆影指向生肖鸡,生肖鼠位于正北方,则此时杆影指向正西方,该文化广场位于105° E,北京时间9:20为当地地方时8:20。因此,当地地方时8:20时,太阳位于广场正东方;地方时12:00太阳位于广场正南方,太阳轨迹从正东方到正南方历时3小时40分钟(12:00-8:20=3小时40分钟),由此推断,太阳位于正西方位时,该文化广场地方时为15:40(12:00+3小时40分钟=15:40),则该地地方时16:00时,太阳方位应处在西北方向的生肖鸡和狗之间(偏生肖鸡方位),此时杆影指向东南方向的生肖兔和龙之间(偏生肖兔方位)。故选D。
第(2)题,据图可知,该文化广场夏至日日出时,杆影指向生肖猴,由此推测,该文化广场夏至日日落时,杆影指向生肖龙,夏至日一日内被杆影指向的生肖石像个数为9个,由此推断,冬至日一日内被杆影指向的生肖石像个数为5个;春分日、秋分日被杆影指向的生肖石像为7个。11月至次年2月,太阳直射南半球,太阳从东南方升起,从西南方落下,一日内被杆影指向的生肖石像个数最多仍为5个。故选A。
◎探究
下图中甲、乙、丙、丁四条曲线中表示该日(夏至日)北京太阳视运动路线的是哪一条曲线
提示 丙曲线。
◎原理规律
1.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
(1)未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的地区,太阳直射北半球时,日出、日落都偏北(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太阳直射南半球时,日出、日落都偏南(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太阳直射赤道时,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在此过程中,总是从日出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正午时太阳高度最大,正午过后太阳高度逐渐变小。
◎原理规律
(2)出现极昼的地区(除极点外)一天内太阳不落,正午太阳高度最大,0时(24时)太阳高度最小。因此,若位于北半球,太阳升落方位均为正北;若位于南半球,太阳升落方位均为正南。
(3)极昼期间的极点一天内太阳高度不变。
◎原理规律
2.太阳视运动规律的应用
在掌握太阳视运动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据此获取一些与之有关的时空信息:
考向突围
◎突围 太阳的周日运动变化规律
(2023年天津十二区联考)我国某公司职员于2022年9月27日9:30赶到公司办公楼,准备参加长约4小时的生产工作会议。下图为此时公司露天停车场空余车位和太阳光照状况图。据此回答1~2题。
1.该公司办公楼可能位于(  )。               
A.新疆喀什 B.黑龙江哈尔滨 C.四川成都 D.湖南长沙
2.若此时只剩下4个停车位(如图所示),为尽量避免会议期间汽车被太阳照射,最理想的车位是(  )。
A.①车位 B.②车位 C.③车位 D.④车位
B
D
解析 第1题,9月27日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当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正午太阳位于正南,从西南方落下,太阳方位依次是东南—正南—西南。图中办公楼影子朝向西北方,且办公楼影子与正北方向夹角为30°,说明太阳位于东南方。太阳方位变化的角速度大致是15°/h,可推出再过2小时太阳位于正南方,办公楼影子朝向正北方,该地迎来正午时分(地方时为12时)。材料中显示此时为北京时间(120°E地方时)9:30,两小时后是北京时间11:30,而该地地方时为12时。因此该地时刻比北京时间早,应位于120°E以东,时间相差30分钟,经度相差7.5°,即该地经度约为127.5°E。喀什经度约为76°E,哈尔滨经度约为127.5°E,成都经度约为104°E,长沙经度约为113°E,四个选项中只有哈尔滨经度约为127.5°E。故选B。
第2题,会议时长约为4小时,即从北京时间9:30至13:30,太阳由东南方到正南方再到西南方,办公楼影子从西北方到正北方再到东北方。结合示意图可知,④车位被影子遮挡的时间最长,即被太阳照射的时间最短,是最理想的车位。故选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