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4节地球历史和地球圈层结构(共2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4节地球历史和地球圈层结构(共27张PPT)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2026届 高考第一轮复习
课程标准 考情研判
1.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命题特点:结合地质年代表或化石景观图,分析地球不同地质阶段的自然环境特征;结合地球圈层图文资料,分析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
2.考查方式:以选择题为主,题目难度较小,考查频率较低(2019年海南卷T14~15,2022年北京卷T4,2023年湖南卷T20)
知识体系框架 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1.地层:具有①___________的层状岩石。
2.化石: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②_________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
3.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③______________环境。
4.地质年代表
知识清点
时间顺序
遗迹
古地理
考点1 地球的历史
层理: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沉积环境的改变,引起沉积物质的成分、颗粒大小、形状或颜色沿垂直方向发生变化而显示出的成层现象。
  构造运动:又称地壳运动,指由地球内部动力作用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产生位移的机械运动。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跨教材知识补充)
知识清点
拓展之窗
二、演化过程
1.前寒武纪
阶段 演化特点
冥古宙 初生地球阶段,地球经历了复杂而有序的发育与变化
太古宙 地质环境 (1)深浅多变的广阔海洋,没有宽广的大陆;(2)岩浆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频繁;(3)是形成
④     的重要时代
生物演化 (1)早期:没有生命现象。(2)中期:出现最原始的生物
元古宙 环境变迁 地壳运动剧烈,晚期出现若干大片陆地
生命发展 (1)海水中的生命活动明显增强;(2)出现了藻类、海绵等低等的⑤    生物
多细胞
铁矿
2.古生代
地质环境变迁 地壳剧烈变动:反复上升和下沉→亚欧大陆和⑥_____________雏形基本形成 生物进化 早期 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 中期 出现了脊椎动物——⑦____________    陆地上蕨类植物繁盛
中后期 部分鱼类逐渐演化为两栖类;动物从海洋向陆地发展;后期是重要的⑧     时期 末期 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原始鱼类和古老的⑨     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造煤
北美大陆
鱼类
两栖类
3.中生代
环境演变 陆地面积空前扩大;⑩     地带地壳运动剧烈,形成高大山系,也带来了丰富的 ____________    
动物演变 爬行动物盛行;恐龙繁盛;出现了 _____________   
植物演变 ______________迅速发展,苏铁纲、银杏纲、松杉纲等是主要代表植物
生物演变 中生代末期恐龙突然销声匿迹;海洋中50%以上的 ___________动物种类灭绝
环太平洋
金属矿产
始祖鸟
裸子植物
无脊椎
4.新生代
造山运动 发生一次规模巨大的      ,形成现代高山
海陆格局 现代地貌格局及      形成
气候特点 _______________,气候变冷
生物演变 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出现了灵长类动物;出现了 ______________   
造山运动
海陆分布
第四纪大冰期
人类
举例固法
◎案例1
(2022年北京卷)下图示意寒武纪至新近纪生物多样性和地表温度的变化。图中(  )。
A.寒武纪比奥陶纪生物种类更加丰富
B.侏罗纪是哺乳类动物的繁盛时期
C.第三次物种大灭绝与地表升温有关
D.生物演化主要依赖于地球的内能
C
解析 由图可以看出,寒武纪没有奥陶纪生物多样性丰富;侏罗纪是爬行动物的繁盛期;第三次物种大灭绝时期,地表温度相较之前上升幅度大,故第三次物种大灭绝可能与地表升温有关;生物主要生存于地表,其演化是多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故选C。
解法指导 信息提取 示意图揭示的是寒武纪至新近纪生物多样性与地表温度变化间的关系
思维过程 结合地质时期的生物演化情况分析
◎探究
观察下图并思考:(知识点探究)
提示 始祖鸟化石出现在中生代中后期;三叶虫化石出现在古生代早期;叠层石出现在前寒武纪;蕨类植物化石出现在晚古生代。故按出现早晚排序依次为③②④①。
①始祖鸟化石
将以上四种化石按照出现时间的先后排序。
②三叶虫化石
③叠层石
④蕨类植物化石
◎原理规律
1.地层或岩石可以反映当时的地理环境
 (1)岩石及其形成时的地理环境
(2)化石及其形成时的地理环境
岩石类型 反映的地理环境
石灰岩 浅海环境
页岩 静水环境
玄武岩 火山活动活跃
案例 反映的地理环境
三叶虫生长于海洋里 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地层表明其形成时是海洋环境
珊瑚生长于温暖的浅海环境 含有大片珊瑚化石的地层表明其形成时是温暖的浅海环境
◎原理规律
2.生物演化的四大特性
(1)进步性:生物演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2)不可逆性:以前出现并灭绝的生物种类在以后不会再重复出现。
(3)同时期的一致性:在同一个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界的总貌具有全球一致性,这一特征使得全球地层对比成为可能。
(4)空间变化性:从空间分布来看,生物演化存在从海洋向陆地扩展的过程。
◎突围 化石的指示作用
考向突围
(2023年辽宁重点高中联合体一模)恐龙沟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奇台县,附近有魔鬼城、石钱滩(因遍布海洋动物化石形似古钱币而得名)等景观。1987年,古生物学家在该地地层中发现了大型植食性马门溪龙化石。下图为马门溪龙复原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
1.恐龙化石所在的地层(  )。             
A.岩石疏松多孔
B.不具有层理结构
C.变质作用明显
D.其下部化石的生物可能更低级
D
◎突围 化石的指示作用
考向突围
2.在马门溪龙生存时期,当地的环境特征是(  )。
A.一片汪洋
B.温暖湿润
C.风沙肆虐
D.炎热干燥
3.下列跟恐龙同时代的生物是(  )。
A.三叶虫
B.鳄鱼
C.猛犸象
D.蕨类植物
B
B
解析 第1题,该地层含有恐龙化石,因此可推出,该地层岩石是沉积岩。岩石疏松多孔,是岩浆岩中喷出岩的特点;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沉积岩的形成原因应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故下部岩层形成时代更早、更古老,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的生物的化石。故选D。
第2题,马门溪龙生存时期为中生代,该时期由于板块剧烈运动,联合古陆开始解体,不是一片汪洋大海;该时期裸子植物与爬行动物兴盛,地球环境温暖湿润。故选B。
第3题,恐龙生活的时代是中生代,三叶虫在古生代末期已经灭绝;鳄鱼是脊椎类爬行动物,生活在中生代,与恐龙同时代;猛犸象是哺乳动物,生活在新生代;蕨类植物主要出现并繁盛于古生代。故选B。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2.两种地震波类型及特点
考点2 地球的圈层结构
知识清点
类型 传播速度 能通过的介质 地表震动 共性
A ①    (S波) ②________ 固体 引起地面 ③________    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不同而变化
B ④    (P波) 较快 固体、液体、气体 引起地面 ⑤_________    横波
较慢
水平晃动
纵波
上下颠簸
3.两个不连续界面
C界面为⑥_________(在大陆地面下平均33 km处),通过该界面时横波、纵波传播速度都明显⑦___________。
D界面为⑧____________(在地下约2 900 km处),通过该界面时横波完全⑨____________,纵波传播速度突然⑩________。
4.三大圈层
莫霍界面
增加
古登堡界面
消失
下降
圈层 地壳 地幔 地核
图中范围 _____界面以上部分 ______两界面之间的部分 _____界面以下部分,内部分为E _____和F _______    
C
C、D
D
外核
内核
5.岩石圈
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还包含 _______顶部( _________以上)。
点睛之笔
判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的两个注意点
(1)分清两个概念:地壳和岩石圈。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其重要特点是厚度不均,海洋地壳薄(5~10 km);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9~41 km),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更厚(最厚达70 km)。岩石圈则由上地幔顶部与地壳共同组成。
(2)记住一个位置: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它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微思考
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结构
答案 地球内部物质性质不均一,不同深度上性状、组成不同。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会随着通过物质的性质不同而变化。
上地幔
软流层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A _________:是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2.B _________:是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3.C _________: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
点睛之笔
判读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的两个注意点
(1)一个特点:水圈是由各种水体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2)一个范围: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圈层。
生物圈
大气圈
水圈
举例固法
◎案例2
(经典高考)莫霍界面深度不一。读长江中下游某地区莫霍界面的等深线分布图,回答下题。
据图可推断(  )。                 
A.①地地壳厚度最薄
B.②地金属矿产丰富
C.③地地幔深度最浅
D.④地地下水埋藏深
B
解法指导
解析 莫霍界面越深说明地壳越厚,所以①地地壳并不是最薄的,③地地幔也不是最浅的;②地莫霍界面深度浅,为裂谷,有岩浆活动,金属矿产丰富;从图中可以看出④地靠近河流,可推出其地下水埋藏浅。故选B。
地震波分为纵波与横波,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消失的是哪种波 为什么 (知识点探究)
提示 横波。横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无法通过液态和气态物质。
◎探究1
◎探究2
用示意图表示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关系。(教材图变式)
提示
◎原理规律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具体分析如下所示。
圈层名称 特征
地壳 固体外壳;厚度最小,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地幔 上地幔 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温度、压力、密度随深度加深而增大
下地幔 地核 外核 呈熔融状态
内核 呈固态,温度很高,压力、密度很大
◎突围 地球各圈层的特点
考向突围
 (2023年福建龙岩二模)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NSSC)可以提供实时的空间环境数据和未来一定时段的空间环境预报,被称为我国的“太空气象站”。下图示意该中心2022年9月14日发布的过去24小时空间环境综述。据此回答1~2题。
1.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A.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
2.下列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圈层为岩石圈
B.②圈层只有纵波能通过
C.③圈层为外核
D.④圈层承受压力较小
B
C
解析 第1题,图中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外核,④为内核。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上地幔的软流层,即②圈层。故选B。
第2题,①圈层为地壳;②圈层为地幔,横波和纵波都可以通过;③圈层为地核中的外核,横波无法通过;④圈层为内核,温度较高,压力和密度都较大。故选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