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我们的梦想 (议题式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 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1 我们的梦想 (议题式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 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和谐与梦想
8.1 我们的梦想 大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规划
主题名称: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做自信中国人,共圆中国梦。
(二)主题概述:
本单元从和谐与梦想的内在联系出发,明确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实现中国梦的客观要求;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实现中国梦的应有之义;新时代新征程是实现中国梦的历史机遇和现实行动;做自信中国人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条件和必然结果。中华一家亲,圆梦路上,我们与祖国和时代共成长。
第七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相应部分有“我和国家和社会中”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认识国情、爱我中华”“法律与秩序”。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民族的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第八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相应部分有“我和国家和社会中”的“认识国情、爱我中华”。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知道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要求”;“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了解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知道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2.通过分析课标及教材内容,梳理本单元知识结构,体现结构化(如下图)
(三)主题学情分析:
(1)已有的认知基础:进入九年级,学生感受、认识和参与公共生活的范围不断扩展,学生思维水平快速提升,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对国民身份认同的心理需要日益凸显。并且经过八年级的学习,学生对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等问题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能够从爱国情感出发,反对分裂、反对暴力恐怖活动、反对非正义战争、反对阴谋颠覆国家的行为。学生基本了解香港、澳门回归和台湾问题的史实,对实现祖国统一有着殷切的期盼。
(2)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①部分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对较弱,对于在新时代如何促进民族团结的思考不够深入。
②大多数学生缺少相关生活经验,对反对分裂的迫切性、必要性认识不够。
③部分学生对香港、澳门在新形势下如何继续保持繁荣稳定、新形势下如何实现两岸统一等问题关注度不高。
④大多数学生对实现中国梦的理解过于简单化,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思想新战略了解不多。
【对策】①在教学中要注重情感体验与实践,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在教学中注重激情、明理和导行的结合。例如,可引导学生思考在学校中,如何尊重少数民族同学的习俗,与他们和谐相处等。
②在教学中用一些时政材料,如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如香港、澳门回归以来,经济保持繁荣稳定等等激发学生的爱国心。
③在教学中,努力使知识生活化,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通过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善于运用教材中的“探究与分享”栏目,尤其是其中的设问,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在探究分享中提高认识。
④运用“探究—发现”教学法、情感体验教学法、联系生活教学法、多媒体展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活动中遇到疑问时及时请老师点拨、引导,以利于自己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将主题探究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相结合,将情景教学法和讲授式教学相结合。
(四)开放性学习环境:
学生实地走访、图书馆、互联网、多媒体设备、图片和材料等数字资源。
(五)单元学习目标:
【政治认同】
增强自觉热爱各民族人民的情感;充分认识国家统一、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安全的重要性;理解全面小康包含的内容;全面把握民族复兴梦;知道新时代、新征程的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道德修养】
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理解“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内涵;明确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政策,增强爱国情感;通过对民族复兴梦和新时代、新征程的学习,培养全面和发展地看问题的能力;知道实现中国梦的途径,树立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
【法治观念】
区分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提高对民族团结重要意义的认识;能够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等方面,增强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培养辩证思维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责任感。
【健全人格】
了解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措施;自觉履行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公民的义务;提高对“一国两制”意义的认识;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时刻准备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了解自信中国人的特点和自信的源泉,自觉做一个追梦人。
【责任意识】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知道反对分裂的要求,自觉为反对分裂做贡献;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复兴的使命感;努力在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中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六)单元评价建议:
学习态度 1.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或创意,引发同学积极思考或行动。
2.能代表小组在课堂上发言,分享小组合作成果。
3.在小组合作中善于倾听、尊重他人的观点。
4.自己在小组合作中完成了具体的思考与分享任务,效果良好。
学习程度 知识获取 1.充分认识国家统一、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安全的重要性;理解全面小康包含的内容;全面把握民族复兴梦;知道新时代、新征程的内涵;
2.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理解“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内涵;
3.区分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提高对民族团结重要意义的认识;能够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等方面,增强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
学习能力 1.通过对民族复兴梦和新时代、新征程的学习,培养全面和发展地看问题的能力;
2.培养辩证思维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复兴的使命感;努力在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中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价值观念 1.增强自觉热爱各民族人民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2.知道实现中国梦的途径,树立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
素养达成 政治 认同 通过了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制度和方针,引导学生认同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道德修养 增强爱国之情,懂得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培养“道德修养”核心素养。
责任意识 感受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坚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懂得青少年所担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培养“法治观念”“责任意识”核心素养。
法治观念 能辨别和判断自信的中国人的表现,提高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政治认同”“法治观念”核心素养。
二、具体课时设计:
8.1 我们的梦想
1.新课程标准要求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政治认同”。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初步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知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领悟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能够以恰当的方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教育;了解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理解中国梦的内涵,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
“健全人格”: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理解个人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
“责任意识”: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关心社会,知道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的优越性,了解时政,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活动;在团队合作互动中增强合作精神和领导力。”
2.课时教材分析
九年级上册的内容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主线展开,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在此基础上,阐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引导学生思考每个人与中国梦之间的关系。第八课介绍中国梦的内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变化,了解国家发展目标,并将自己的成长与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在贡献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第八课第一框“我们的梦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为实现这一伟大梦想,国家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3.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认知,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有感性的憧憬和梦想,但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还比较弱,还不能理性、全面地看待社会的发展。本框题意在使学生对中国梦、新时代等形成初步的理解,明白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发展进步结合起来,做自信的中国人。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学生比较熟悉,但对其内涵的准确理解有所欠缺,需要进一步引导。同时,由于学生身心发展所限,学生较难将中国梦的实现与自身结合起来,学生对“我与祖国”之间关系的思考有待启发,这也是本课重要的情感意义。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及“两个阶段”战略安排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
5.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通过了解航天梦想,理解中国梦的内涵,知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
(2)健全人格:通过学习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理解个人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
(3)责任意识:通过思考青少年应如何助力中国梦的实现,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增强时代使命。
6.设计意图
本节课以栾恩杰院士的航天经历为线索,串联起中国梦的内涵、意义与实现路径。从探月担当解读中国梦深意,到借航天梦理解新时代新征程,再到聚焦青少年行动方向,层层递进。通过情境讨论与知识梳理,同学们既把握了理论要点,又明确了个人使命——航天人以极致逐梦,青年亦需以理想、学习与创新接力,让个人成长与民族复兴同频。
7.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猜猜他是谁?
从瀚海孤烟到碧空明月
如今人们把你的名字写上了星辰
绕落回三小步,成就了中国探月的一大步
嫦娥轻盈起舞的背后
是无数探月人忠诚智慧的脊梁
他就是202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之一—栾恩杰,让我们通过短片了解栾恩杰院士的事迹。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诗意语言串联“瀚海孤烟”的历史想象与“碧空明月”的探月现实,用“绕落回”呼应工程突破,凸显探月成就与团队力量;点明栾恩杰“感动中国人物”身份,自然引出短片,既营造情感共鸣,又为事迹介绍做铺垫,引导观众深入了解其贡献与航天精神。
(2)自主学习:
(3)新课讲授
环节一:从探月梦里如何读懂中国梦?
议学情境:栾恩杰是中国自动控制技术和航天工程管理专家、中国工程院及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总指挥,参与“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重大工程,其科研与工程经历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历史缩影。
在“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年逾八旬、精神矍铄的他登台领奖并向国人鞠躬,虽银发如霜却目光坚定。
他说:“我们到月亮上去不是我的事,是国家民族的事”。
议一议:你从栾恩杰院士身上感受到了什么精神?如何理解“到月亮上去不是我的事,是国家民族的事”?
学生:感受到了爱国精神、奉献精神(其他言之有理即可);诠释了个人奋斗与中国梦的同频共振。
教师总结:中国梦的含义及基本内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基本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议学情境:1990年,中国成功发射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时任航空航天部总工程师的栾恩杰,第一次萌生了探月的想法:"外国人能登月,中国人为什么不能?"
在经历过山河破碎、国弱民穷时代的栾恩杰看来,探月不仅是中国航天能力的表达,更是国富民强的象征。"在国际航天的竞争中,谁也没有停下来等中国人",这句话道出了他毕生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议一议:结合情境,请你从实现航天梦的意义中思考实现中国梦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中国梦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
教师总结:2.实现中国梦的意义?P106-107
(1)中国梦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议学活动:为了实现中国梦,国家在战略层面制定了计划,请你学习本课内容,以时间为线,梳理国家不同时期的战略目标。
设计意图:本议学设计以栾恩杰院士的航天经历为核心线索,搭建起“情境感知—讨论深化—知识梳理”的递进式学习路径。首先,通过其探月担当与追梦历程,让学生在具象案例中理解中国梦的内涵与意义,打破抽象理论的距离感;随后,聚焦“以时间为线梳理国家不同时期战略目标”的议学活动,既衔接课堂所学,又引导学生从历史脉络中把握国家发展规划与中国梦的内在关联——从过去到当下的战略部署,不仅是实现航天梦的支撑,更是逐梦中国梦的清晰路径。这种设计既让学生在案例中深化对理论的认知,又通过梳理任务培养系统思维,最终将“个人、行业、国家”的梦想串联起来,落实对中国梦实现路径的理解与认同。
过渡语:透过栾恩杰院士的探月征程,我们清晰感知到航天梦是中国梦的生动注脚,也见证了国家在逐梦路上的坚定步伐。而新时代新征程作为国家发展的全新阶段,与航天梦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结,接下来不妨思考:从航天梦的实践与突破中,我们该如何准确理解新时代新征程的内涵与意义?
环节二:从航天梦如何理解新时代新征程?
议学任务:请观看材料,并列举:我国航天领域取得的伟大成果?
议学活动:除了航天领域,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成就?请列举并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
教师总结: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哪些新的伟大成就?P10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前所未有的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教师总结: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P109
①对中华民族来说(历史意义):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②对科学社会主义来说(政治意义):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③对整个世界来说(世界意义):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议学情境:关于新时代,几位同学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
议一议:你是否同意上述同学对“新时代”的理解?
新时代任重道远。在你看来,新时代还面临哪些挑战和困难?
学生:同意;新时代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是:①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科技、创新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②我国面临人口问题突出,资源日益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③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比较严峻,某些国家经常以“中国危胁论”为由围堵中国。
议学活动:请列举新时代,我国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
思考:我国怎样应对新时代的挑战和困难,实现中国梦?
学生:以先进的理论思想作为指导。
教师总结:
议一议:结合所学及课本知识,请你回答:新征程指的是什么?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什么?
教师总结:
①新征程: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②总的战略安排—分两步走:
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议学情境:展示材料
议一议:结合材料以及P110相关链接,了解“中国式现代化”内容。
教师总结: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
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议学情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中国航天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发展,有力支撑了国防能力提升和国民经济建设,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增进人类福祉作出了重要贡献。
议一议:结合材料,请你解锁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密码。
学生: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要继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教师总结:
办好中国事情,关键在于党。
在新的伟大征程上,我们党将继续弘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航天梦”为线索,串联成就感知、新时代解读、挑战应对、新征程与中国式现代化学习。通过情境、讨论与总结结合,让学生从航天及多领域成就理解时代方位,明晰新征程规划与中国式现代化特征,最终落脚党的领导这一核心密码,实现知识递进与价值认同,培养辩证思维与家国意识。
过渡语:航天梦的突破印证着新时代新征程的步伐,这伟大梦想的实现,从来不是少数人的使命。当我们明了中国梦的意义与方向后,更该思考:青少年作为未来的主力军,该用怎样的行动助力中国梦成真?
环节三:青少年怎样行动可圆中国梦?
【议学延伸】栾恩杰院士常对年轻人说:“航天不是一代人的事业,但需要每一代人的极致。”
作为青少年,我们要始终牢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请同学们谈谈新时代青年应当如何以青春之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教师总结:
①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②积极宣传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增强社会责任感,热心公益、服务社会;
③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争做创新型人才;
④积极参与民主生活,为国家社会的发展献计献策。
设计意图:以栾恩杰院士对青年的寄语为切入点设计议学延伸,既衔接前文航天梦与中国梦的关联,又聚焦青少年责任。通过引导讨论与总结行动方向,让学生明确自身在民族复兴中的角色,将抽象理想转化为具体行动指南,培养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担当。
8.板书设计
9.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跟着栾恩杰院士的航天故事,一步步走近了“中国梦”。从他“为国探月”的担当里,我们读懂了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从航天梦的突破里,我们看清了新时代新征程的方向;最后也明确了,你们作为青年一代,该用理想、学习和创新去接力。希望大家记住,中国梦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需要我们每一代人用行动去实现的目标,愿你们都能以青春之我,为民族复兴添砖加瓦!
10.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具象航天案例破解抽象理论,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较高,能结合栾恩杰事迹理解中国梦内涵。但在引导青少年行动方向时,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建议不足,部分学生反馈 “创新能力培养” 的具体方法较模糊。后续可增加小组分享 “我的行动清单” 环节,结合学生兴趣补充实践案例,让理论指导更贴近学生生活,进一步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