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节 常见地貌 类型(第1课时) 第四章 地貌 地理 学习目标 ①能准确识别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并说出判定原因。 ②结合图文资料,描述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 ③结合实例,简单分析地貌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 重点: 识别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描述地貌景观的特征。 难点: 结合野外观察或实地景观,描述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景观特征。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66~71页的内容,根据下面的问题,结合图表资料,标注重点,理解、思考并落实必备知识。 1.什么是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一般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 2.地表喀斯特地貌有哪些?溶沟、洼地、峰林有怎样的特征? 3.地下喀斯特地貌有哪些? 4.河流流经山区时,形成什么样的地貌形态,有什么特点? 5.河流流出山地,进入平原地区时,形成什么样的地貌形态,有什么特点? 6.河流流经地势平缓地区时,形成什么样的地貌形态? 7.牛轭湖的形成过程? 8河流入海或入湖时,形成什么样的地貌形态,有什么特点? 导入新课 喀斯特地貌 1.概念:在适当条件下,可溶性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 可溶性岩石:能被地表水或地下水进行化学溶蚀的岩石 2.喀斯特地貌的分布 我国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 新课讲授 我国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 海南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河北 山东 福建 江西 安徽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上海 河南 山西 内蒙古 陕西 宁夏 甘肃 青海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新疆 江苏 浙江 北京 台湾 天津 ★ 2.喀斯特地貌的分布 新课讲授 小组合作探究:喀斯特地貌集中分布于西南地区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区,结合下图分析喀斯特地貌分布在这些地区的原因。 山区广布,地势落差大 降水丰富,流水溶蚀能力强 地处亚热带地区,加速溶蚀 喀斯特地貌 新课讲授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1.可溶性岩石: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 等。 2.岩石的透水性:岩石的透水性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3.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水的溶蚀力):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越多,水的溶蚀力也就越强,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4.水的流动性:流动的水可使更多的岩石(更大的面积)受到溶蚀,从而提高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 5.气候温暖湿润。 新课讲授 3.类型 峰林、峰丛 残丘 溶沟 坝子 孤峰 地表喀斯特地貌 地下喀斯特地貌 石笋 地下河 石钟乳 石柱 溶洞 天坑 淀积作用 溶蚀作用 溶蚀作用 新课讲授 洼地 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有的洼地可达数平方千米,底部平坦,在广西、贵州等地被称为坝子,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 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 坝子 溶沟 溶沟: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 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 新课讲授 峰丛 峰丛基部相连并成簇分布,常呈锥状耸立,峰与峰之间多为马鞍形。 洼地边缘残留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构成峰丛、峰林。 新课讲授 峰丛进一步溶蚀发展的结果,基部微微相连或不相连,成群簇立,坡度陡。 峰林 新课讲授 峰林发育晚期残存的孤立山峰,是峰林进一步侵蚀、破坏发育而成的结果,多分布在喀斯特盆地或喀斯特平原上。 孤峰进一步被溶蚀形成残丘。 新课讲授 坝 子 峰丛 峰林 基座相连 基座不相连 孤峰 进一步溶蚀 进一步溶蚀 峰丛和峰林的异同点 相同点:两者都是呈锥状耸立的山群。 不同点:最重要的区别是看基部是否相连,相连为峰丛,不相连为峰林。 新课讲授 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洞、漏斗、天坑、地下河、天生桥等 石幔/石帘、石笋、石钟乳、石柱等 流水溶蚀作用 流水积淀作用 类型 新课讲授 石柱 石笋 石钟乳 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石帘 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就形成石柱 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 新课讲授 大窝凼 探究“天眼”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 新课讲授 大窝凼,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金科村。?这个地名来源于地形地貌,因为这里有一个大洼地,形状像一个大窝。在这里修建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被誉为“中国天眼”,成为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1.简述大窝凼的气候和地貌特点。 ①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少雨。 ②地貌:喀斯特地貌(洼地)。 2.分析大窝凼基建工程方面的优势。 ①利用天然形成的洼地,工程开挖量小。 ②漏斗状洼地,底部连通暗河,利于排水,节省工程费用。 新课讲授 3.分析大窝凼在排水方面的优势。 漏斗状洼地,底部连通暗河,利于排水。 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有利影响 ①旅游资源丰富。 ②天然洼地适宜建设大型天文观测基地。 不利影响 ①交通:地表崎岖,地下多溶洞和暗河,地质条件复杂(崩塌、断层),多地质灾害。 ②农业:平地少,地表水渗漏严重,地表水缺乏,土壤贫瘠。 ③生态:喀斯特石质山区石漠化严重(水土流失导致地表土层薄,基岩裸露),耕地减少,植被减少,水资源短缺,旱涝灾害频发。 图11 喀斯特石漠化景观 新课讲授 地表流水在流动过程中,不仅侵蚀地面,形成沟谷,同时将被侵蚀的物质随水流一起运移、堆积,凡是地表流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统称为河流地貌。 河流地貌与陆地水循环密不可分。 河流地貌 新课讲授 探究长江流域地貌景观 长江干流以宜昌、湖口为界划分为上、中、下游。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利用暑假期间对长江上、中、下游地区进行研学活动,沿途利用无人机拍摄了各地地形地貌的景观,如下图。 ? ? ? 新课讲授 2.观察并描述乙处所示地貌形态及特点。 新课讲授 3.长江流出三峡后,地势变平,流速减缓;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增强;河流不断侵蚀河岸、拓宽河床,使河道发生弯曲。 1.说出甲处地貌的名称,简述河谷的特点并说明形成原因。 3.说明荆江河段河曲的形成过程。 4.指出兴趣小组在研学中拍摄的入海口丁处地貌类型,说明此地貌的形成过程。 4.三角洲,河流挟带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缓慢,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形成三角洲。 2.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的颗粒由粗变细。 1.“V”形峡谷。横剖面呈“V”形,河谷深且窄,岸壁陡峭,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多巨大石块。河流不断侵蚀河谷岩石,使河谷两岸岩石崩解。 河流地貌——中下游 平直河道 形成曲流 出现曲流颈(P) 裁弯取直 出现牛轭湖 弯曲的河流---河曲、牛轭湖 “S”形弯曲河道,即河曲 洪水泛滥时弯曲部分可能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 新课讲授 课堂小结 常见地貌类型 河流地貌 喀斯特地貌 特征、形成 含有CO2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 分布:集中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 地表喀斯特 地下喀斯特 条件:岩石可溶性强、水、气候湿热 地貌:峰丛、峰林、孤峰、溶沟等 特征:地表崎岖不平,地面高低错落 作用:溶蚀作用 地貌:溶洞(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等 作用:淀积作用 河流堆积地貌:特点、成因 河流侵蚀地貌:特点、成因 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