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第四单元第十三课《我们小点声》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一上第四单元第十三课《我们小点声》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年级:一年级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2025.9
课题 平平安安回家来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序号 1
内容分析 一、文本位置:《我们小点声》是统编版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讲文明》第一课(第 13 课)。二、内容分析:1.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围绕 “我们讲文明” 主题,聚焦校园及公共场合的文明行为养成。本课作为单元开篇,以 “声音控制” 为切入点,结合教室、医院、图书馆等真实场景,引导学生认识到 “小声交流” 是文明素养的重要体现,既能保障他人正常活动(如学习、休息、康复),也能维护公共秩序,为后续学习其他文明行为(如礼貌用语、遵守规则)奠定基础,助力学生逐步建立社会适应与自我管理能力。2.课时内容分析:本课正文由 3 个内容板块组成。第一板块是 “教室里面有点吵”,通过呈现关门太响、讨论无序、桌椅移动刺耳、课间追逐打闹等教室常见喧闹场景,旨在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 “噪声问题”,初步感知喧闹对他人的不良影响(如惊吓、干扰学习、打扰休息)。第二板块是 “做个小小‘调音师’”,通过小组讨论、制定音量管理办法(如选组长提醒、做警示贴、区分场合音量),旨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解决噪声问题的办法,学会根据场景调整音量(如讨论轻声、回答问题响亮)。第三板块是 “这里也要小声点”,通过识别安静标志、列举医院、图书馆、飞机等公共场合,旨在引导学生拓展认知,明白除教室外,更多公共空间需保持安静,理解 “小声” 是对他人的尊重。三个板块按照 “发现问题 — 解决问题 — 拓展应用” 的逻辑呈现出层层递进的关系 。3.关系建构:(1)与学生生活的关系:内容贴合一年级学生校园生活(教室活动、课间休息)及校外公共场景(就医、观影、乘车),能让学生快速关联自身经历,便于理解与实践。 (2)与单元知识的关系:作为 “我们讲文明” 单元的起始课,“控制音量” 是文明行为的基础表现,为后续学习 “文明交往”“遵守公共规则” 提供行为准则支撑,形成 “个人行为 — 公共秩序 — 文明素养” 的认知链条。(3)与核心素养的关系:通过场景辨析、实践活动,直接对接 “道德修养”(尊重他人)、“健全人格”(自律沉稳)、“责任意识”(维护公共环境)三大核心素养,实现知识学习与素养培养的融合。三、资源挖掘:1. 实物资源:制作 “安静标志” 卡片(如图书馆静、医院静图标)、“音量警示贴”(可让学生自主设计图案);2. 多媒体资源:剪辑教室喧闹场景短视频(关门、追逐打闹片段)、公共场所安静行为动画(图书馆看书、医院陪护场景);3. 生活资源: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医院、电影院等场所的经历,或家长协助拍摄家庭中 “小声交流” 的生活片段;4. 文本资源:改编《讲文明》儿歌(加入 “小声点” 相关歌词),用于课堂导入与总结。
课标分析 【政治认同】:感受国家倡导文明行为风尚,认同轻声交流对公共和谐的重要性。 【道德修养】: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尊重他人、保持安静的文明品德。 【法治观念】:知晓公共场所行为规范要求,树立遵守公共秩序的法治意识。 【健全人格】:克服喧闹冲动习惯,塑造沉稳自律、懂得体谅他人的健全人格。 【责任意识】:明确维护安静环境的责任,养成轻声说话、文明活动的行为习惯。
学情分析 已有经验:1. 生活经验:一年级学生已接触教室、医院、超市等公共场景,对 “安静” 有模糊认知(如家长曾提醒 “在医院别吵”),但未系统理解 “不同场景的音量要求”;2. 行为经验:部分学生在课堂讨论、课间活动中存在喧闹行为(如大声关门、追逐喊叫),但多数能感知 “喧闹会让老师 / 同学不开心”,具备初步的共情能力;3. 知识经验:已学习 “校园生活规则”(如不打闹),但未将 “音量控制” 与 “文明规则” 直接关联。个性差异:1. 行为表现差异:活泼好动的学生易出现喧闹行为,性格内向的学生更易遵守安静规则,但可能缺乏主动提醒他人的勇气;2. 认知差异:部分学生能快速识别安静场景,部分学生对 “何时该小声” 存在困惑(如分不清 “讨论” 与 “喧哗” 的区别);3. 家庭环境差异:家庭中注重 “轻声交流” 的学生,更易践行文明音量;家庭氛围较喧闹的学生,需更多引导纠正。补救措施:1. 针对认知薄弱学生:通过 “场景图片对比”(喧闹 vs 安静)、“音量分级卡”(大声 / 轻声 / 静音),直观化音量标准;2. 针对行为习惯不佳学生:采用 “小小监督员” 制度,让其承担提醒他人的责任,强化自律意识;同时通过 “表扬贴纸” 及时奖励进步行为;3. 针对内向学生:鼓励其参与小组讨论,通过 “手势提醒”(如比 “嘘” 的手势)代替口头提醒,降低表达压力。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1. “为什么回答问题要大声,讨论却要小声?”2. “如果别人大声吵,我该怎么提醒他?”3. “家里没有安静标志,是不是就可以大声说话?”4. “移动桌椅总会有声音,怎么办?”
学习目标 1. 通过看场景图、认安静标志,学会辨 3-4 个需安静场景及 “轻声” 与 “喧闹”。2.通过小组讨论、模拟练习,学会依场景调音量及 1-2 种提醒他人安静法。3.通过分享体验,学会体会 “轻声” 尊他,愿践行文明音量。
学习重难点 重点:知晓教室、医院等公共场合的安静行为规范,养成轻声说话、文明活动的习惯。难点:克服喧闹冲动,做到依场景调整音量,塑造体谅他人的自律意识。突破措施:1. 结合 “教室里面有点吵” 活动,展示关门太响、追逐打闹等喧闹场景图,让学生直观感知不文明音量的问题;2. 对活泼好动学生采用 “小小监督员” 制度,通过承担提醒责任,强化自律;对内向学生,鼓励用 “嘘” 的手势提醒,降低表达压力。
课时任务及问题链
课前准备 老师:1.备《讲文明》音频、喧闹 / 安静对比音、场景图、PPT;2. 制 “调音师” 贴纸、音量卡、场景卡;3. 细化环节,预设学情。学生:课本
学 习 过 程
环节与目标 问题系统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指导与补救
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思考什么时候该小点儿声、怎么做到文明发声? 学习内容:师:听唱《讲文明》,导入新课师:小朋友们,当我们在图书馆看书、在教室午休、在医院走廊走过…… 你知道吗?不同的地方藏着不同的 “声音小秘密”。轻轻说话、不打扰他人,是一种温暖的礼仪。想知道什么时候该小点儿声、怎么做到文明发声吗?快来《我们小点儿声》,一起学习 “轻声的魔法” 吧! 下面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 学生能够认真观看视频并思考。 存在问题:学生观看视频不认真。补救措施:教师及时提醒。
环节一:教室里面有点吵环节二:做个小小“调音师”环节三:这里也要小声点 1. 我们的教室里面有哪些声音呢?2.怎样做个小小“调音师”?3.这些标志是什么意思,你在哪里见过它? 学习内容:环节一:说一说:我们的教室里面有哪些声音呢? 学生观看图片回答,老师点拨 。 (惊吓他人)关门声音有些大,“砰”的一下是噪声。(吵得互相听不清)小组讨论无秩序,人人都说是噪声。(噪声刺耳)移动桌椅的声音太响很刺耳,是噪声。(打扰他人)课间追逐打闹有噪声,会打扰他人。温馨提示:大声关门会惊吓到他人;讨论时大家都大声音说,非常吵,会让其他人听不清;随意搬动桌椅会发出刺耳的噪声。下课要了追逐打闹,会吵到同学课间休息。环节二: 想一想:怎样做个小小“调音师” 讨论时,每组可以指定一个小组长。声音太大时,他就提醒大家…… 别人借东西时,要小声礼貌的问同学。 大嗓门的同学自己做个警示贴,提醒自己小声些…… 回答问题时,声音要响亮…… 温馨提示:不同场合需要不同音量。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的音量,有时要轻声,有时要响亮,我们要学会做个小小“调音师”。环节三: 看一看:这些标志是什么意思,你在哪里见过它?提示:这些标志都是表示安静的意思,为了提醒我们安静点,不要打扰到别人的图标。 想一想:保持安静的作用…… 在医院里要安静,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在图书馆里学习,需要保持安静。 说一说:虽然有些地方没有警示标志,但是,我们也要小点儿声。 在教室上自习时要保持安静。博物馆内参观需要小声点。在飞机上要小点儿声。在影剧院内要小点儿声。在办案场所要小点儿声。在公交车上要小点儿声。楼道里,教学区,病房、飞机上、电影院、办公区……,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小声地说话。当我们在公共场所发现不和谐的声音时,记得履行我们“小小调音师”的职责吧。 能准确指出教室中 2 种及以上噪声(如大声关门、追逐打闹),并说明噪声对他人的影响,表述清晰。能结合图片内容,用完整语句回答,且贴合 “噪声干扰他人” 的核心,逻辑基本合理。学生能说出 2 种及以上 “调音” 方法(如选组长提醒、做警示贴),且贴合不同场合音量需求,表达基本清晰。能结合提示区分 “轻声”“响亮” 场景,举例说明对应做法,逻辑符合 “调音师” 核心要求。学生能准确说出安静标志含义,列举 2 个见过标志的场所,且能说明 1 处场所保持安静的作用。能说出 3 个无安静标志但需小声的场所,表述贴合公共场所范畴,逻辑基本清晰。 存在问题:仅说出声音(如 “关门声”),未意识到是噪声,也说不出对他人的影响。补救措施:展示噪声影响他人的动态小动画(如关门吓哭同学),引导学生观察,再提问 “这种声音让同学怎么样了”,帮其理解噪声危害。存在问题:仅重复 1 种方法,无法联系场合(如只说 “选组长”,不知何时用),理解不深入。补救措施:展示 “讨论”“答问” 场景图,引导学生对应匹配方法,教师再总结,帮其建立 “场合 - 方法” 关联。存在问题:说不出安静标志含义,仅能模糊描述样子,也举不出见过标志的场所。补救措施:展示放大的安静标志图,标注 “安静” 文字,结合医院、图书馆实景图,引导学生联想生活场景,帮其理解标志及对应场所。
课堂总结 学习内容: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公共场所应低声说话,不影响他人。养成文明说话的习惯。生活中会经常看到让人保持安静的标志,在看到这些标志的时候要注意提醒自己不能大声喧哗。还有些地方虽然没有标志,但是也需要我们保持安静。公共场所不是私人空间,我们要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无所顾忌,要顾及大多数人的利益。 学生能够说说自己对这节课的收获和想法。 存在问题:个别学生说不出感想。解决措施:听同学发言后进行引导。
四、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
1.记录 1-2 天内在家里、小区等不同场所的轻声行为及他人反应,和同桌分享日记里最有意义的一次 “轻声行动”。 实践类 目标1 10分钟
2.设计 1 张带安静图案和提醒语的 “轻声提醒卡”。 实践类 目标2 10分钟
板书设计
第 13 课 我们小点儿声
1. 教室里面有点吵
2. 做个小小“调音师”
3.这里也要小声点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