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大单元教学教学课件)(共2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选择性必修1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大单元教学教学课件)(共28张PPT)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第3 课 理想照进现实——走向共和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学习目标
1.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概括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知道近代以来无数的仁人志士为建立独立富强的新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探究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艰难的原因,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2.通过呈现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权建设,概括其在不同时期调整制度探索的立足点,区分共产党与国民党政治体制的本质差异,涵养历史解释素养。
3.了解近代革命党人为维护共和的不懈斗争,体会其追求进步,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了解中国共产党结合时代形势做的一系列制度探索和创新,培养学生的时代担当精神。
4.通过了解中国共和制建立和变化的史实,认识中国特色的三大政治制度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从而增强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制度自、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
重点: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的艰巨性和独特性,树立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难点:理解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独特性,认识新时代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新举措。
教学重难点
苏维埃政权
秦朝至清朝大一统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古代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并存
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世界政治制度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是什么?
中国的政治制度该向何处去?
概念解析
共和
有两大基本特征:
1、政府机构和最高首脑由选举产生
2、民众参与国家事务
---摘自金观涛《观念史研究》
缔造共和
破坏共和
资产阶级革命性质政权
民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3)(孙中山)
北洋政府时期(1912.3-1928.6)(袁世凯)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4-1949.4)(蒋介石)
南京
临时政府
1912.1-3
北洋政府
1912.3-1928.6
南京国民政府
1927.4-1949.4
1911.10.10
武昌
起义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
任务一:理想与现实的博弈——民国时期共和制度的曲折发展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颁布的法律及命令。
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三权分立
实行责任制内阁制
主权在民
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问题1:民国初期的政权是如何体现“共和”特点的?
民国初期政党政治的尝试
政党政治:通过政党来行使国家政权的政治形式。
国民党:革命派以同盟会为基础改组,孙中山为理事长,宋教仁为代理理事长主持党务。1912年12月到1913年初国民党在参众两院席位中具有压倒性优势。
共和党:由旧官僚、立宪派组 成,由黎元洪主持。民国初期除国民党外,最重要的党派,拥护袁世凯。
问题2:结合以下材料概述民初政党政治的特点,并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资产阶级仿照西方,实践政党政治保障民主制度的尝试失败了。
政党政治空前发展;
学习西方政党政治;
由于当时中国的实权掌握在袁世凯等旧势力手中,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历程:
国民党成立
1912
“宋案”
1913
“二次革命”
1913
袁氏任正式大总统
1913
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威胁到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直接原因:宋教仁案
根本原因: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失败:局限性、力量涣散
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史料:民初的政党政治实践之所以会失败……政党自身的严重畸形化,各党派间无休止的激烈竞争,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基础的薄弱,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根深蒂固以及由于国民民主意识的淡薄与参政能力的低下而造成的民众支持力的不足等。除此之外,资产阶级政治精英对政党理念的主观认识与实践,以及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为代议制民主建立所准备的条件的不足,也是不可忽视的两个因素。
——摘编自《论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①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较深,国民民主意识的淡薄;
②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
③政党成立的条件不成熟以及党派间无休止的激烈竞争;
④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准备不充分;
⑤中国没有形成适合代议制民主的政治环境,缺乏群众基础 ;
⑥封建势力强大,军阀操控政权。
问题2:结合以下材料概述民初政党政治的特点,并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原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训政
在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付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由国民党政府独揽执行。
--《训政纲领》(1928)
九、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
十四、每县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中央政事。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1924)
孙中山的理想
国民党的现实
VS
问题3:孙中山的“训政”理论,主要体现了怎样的民主政治原则?《训政纲领》反映出国民党的“训政”实质是什么?
主权在民原则
一党专政
1919年
五四运动
1921年
中共诞生
1924-1927年
国民革命
中国共产党建立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1927-1937年 土地革命
1931-1945年 抗日战争
1946-1949年
解放战争
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创建人民军队,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控制的解放区日益扩大
任务二:理想与现实激荡——探究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民主政治制度探索。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问题1:根据材料判断中华苏维埃政权的性质是什么?
材料:第一条 所有封建地主、豪绅、军阀、官僚以及其他大私有主的土地,无论自已经营或出租,一概无任何代价地实行没收。被没收来的土地,经过苏维埃由贫农与中农实行分配。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1931年)
政权性质:工农民主专政
评价: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人的民主实验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第三条 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 年满十八岁, 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及文化程度的差别, 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共产党员
中间人士
非党进步人士
“三三制”原则
民主选举
问题2:中共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进行了怎样的政治制度探索。
战局的发展变化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
人民解放战争形势变化:
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
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建立人民共和国
奠定了理论基础
(1)解放区设置行政区
(2)毛泽东发表
《论人民民主专政》
措施
新中国成立后延续了一段时期的大行政区制度,说明大行政区制度具有过渡性,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基础。
为加强中央对各解放区的统一领导,东北、华北、中南、西北等行政区先后建立起来。
大行政区的划分基本依据解放战争中各野战军的作战区域和所解放的区域,保持相对独立性,是解放区的最高行政单位。
从根源上来说这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中国特色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密切相关。
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是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制定
——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近代中国
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
中华民族
封建主义
人民大众
1927-1937
国共对峙时期
社会主要矛盾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 为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独裁专制
共产党代表的工农大众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建立人民革命政权)
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
(巩固和扩大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代表的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
解放区制度探索
(完成新民主 主义革命任务)
问题3: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调整制度探索的立足点(依据)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任务三:理想与现实的实践——探究新中国民主共和制度建设的独特性。
问题1:结合教材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建设、发展的阶段。
1949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新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1957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制度遭受破坏和挫折
制度恢复与完善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1978
史料阅读
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特点:
①人民当家作主;
②民主集中制原则;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
问题2:探究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建立及特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八字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949年
1954年
1956年
改革开放后
被写入宪法,走上制度化轨道
人大产生,政协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存在。
新政协召开,政协制度确立。
代行人大职能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党制度
基本民族制度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
自治制度
基层村民自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12年
1914年
1928年
1948年
1931年
1941年
1949年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 解散国会
《训政纲领》
召开国民大会, 实行宪政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
大行政区制度;《论人民民主专政》
资产阶级共和制度
不能重建中国社会秩序
国民政府实行“训政”却实为独裁专制,与民主共和国相背离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保障,也为新中国的制度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理论基础
总结
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1957年
1978年
2012年
至今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制度建设非一蹴而就,有艰难和曲折;
制度建设需要结合国情不断完善。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时代赋予了“共和”不同的含义,这也见证了人类对于文明发展方向所进行的一次次探索。无论是上古中国的“共同执政”,还是古罗马的“贵族共和”,抑或是近现代西方文明的“资产阶级共和”,都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
近代中国经历了从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从盲目照搬、学习借鉴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到逐渐结合自身国情,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共和政体。辛亥革命后模仿西方建立三权分立、责任内阁政体,实行西方政党政治,但最终失败,后经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政权的尝试和探索,最终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共和国,把孙中山先生的“共和梦”变为现实,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2023.1·浙江高考·7)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据载,宋教仁曾谓:“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下列项中,与宋教仁限制总统权力意图相吻合的是(  )
①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
②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陆海军队
③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并可弹劾临时大总统
④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课堂巩固
(2023·全国高考甲卷·31)1943年,中共中央指出,“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以达到解放的道路,亦须从经济丰裕与经济独立入手”。这一决定的实施(  )
A.促成妇女彻底摆脱封建束缚
B.有利于抗日根据地政权巩固
C.扩大了陕甘宁边区阶级基础
D.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需要
B
课堂巩固
(2023·天津高考·8)1945年9月,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和政府决定将乡参议会改为乡人民代表会议,1946年4月,又规定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或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1947年11月,与土地改革运动相呼应,中共中央要求解放区政权自下而上地实行人民代表会议制。这反映了(  )
A.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国家最高权力的重组
C.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
D.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
A
课堂巩固
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