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大单元教学教学课件)(共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选择性必修1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大单元教学教学课件)(共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第4课 顺势与求新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康有为
梁启超
学习目标
1.通过时间轴梳理中国历代典型改革事件,把握典型改革所处的时空条件,对改革进行辩证认识和评价,理解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2.通过历史文献、历史照片、历史地图等多种形式的历史资料,分析改革的时代背景和必要性,提升有效利用材料和解读材料的能力。
3.通过对对历代改革的学习,理解“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体会历代改革家们勇于改革创新的无畏精神,理解改革开放对当代中国命运,实现“两个一百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意义。
重点:中国历代重要变法和改革的背景、历程、内容和历史作用难点:对历代变法和改革的评价,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战国
晚清
北宋
北魏
明朝
民国
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商鞅变法
王安石变法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民国改革
完成社会主义革命
成就曲折
孝文帝改革
张居正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
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改革
救亡图存:中国近代的改革
民族复兴:中国现代的改革
“穷(达到极点)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系辞下》
改革名称背景措施成效结局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根据教材内容完成表1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任务一:探究中国古代重要变法和改革的共性与个性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改革燕昭王
乐毅改革
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齐威王
邹忌改革
楚悼王
吴起变法
韩昭侯
申不害改革
魏文侯
李悝变法
秦孝公
商鞅变法
列国变法示意图
社会转型
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
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民族交融
(王安石)至议变法……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宋史·王安石传》
范仲淹(989-105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统治危机
材料1:今世有三患而终莫能去,……财之不可丰,兵之不可强,吏之不可择,是岂真不可耶?
——苏轼《思治论》(宋仁宗时期)
材料2:其大者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疾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亏,其他为圣明之累者,不可以悉举,而五者乃其尤大较著者也。
——张居正《论时政疏》(明神宗时期)
背景:统治中后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边境不定,
农民起义不断,封建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问题1:从背景和措施看,中国古代改革有何共性?
改革 背景 措施
商鞅变法 社会转型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民;
建立县制;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
孝文帝改革 民族交融 前期: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
后期: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北宋时期的改革 统治危机 加强中央集权;
政治、财政、军事等方面
张居正改革 统治危机 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
改革是对国家制度的变革、修补或完善。
问题2:从改革的成效和结局看,可以得到哪些认识?
改革 成效 结局
商鞅变法 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奠基 成效显著,但商鞅被车裂而死
孝文帝改革 促进北方经济发展, 利于民族交融, 为北方统一南方奠基 成效显著,但遭到鲜卑贵族反对
王安石变法 初期有成效, 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遭遇阻力而失败,王安石被罢职
张居正改革 短暂缓解统治危机 张居正死后改革措施多数被废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但改革过程往往曲折艰辛
材料1:商鞅吸取了魏楚等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创造出了一整套适合秦国国情的变法思想体系,并以合理的策略和步骤在秦国推行。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为主旨说服秦国君臣,以“南门徙木”取信于民。分两次颁布变法法令,让秦人逐步接受和遵从新法。在变法法令上,他十分注意抓住秦人的特点,以“名、利”为导向移风易俗,促其“农、战”,效果颇著。
——摘编自张守慧《论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之成败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2: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并不起源于秦国……但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或者持续时间不长,或者因为支持变法的君主去世而失败,或者影响有限,或者深度不够。……只有商鞅的变法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商鞅变法所推行的政策措施,精神实质上是和秦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
——摘编自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材料3:古人有言,大义灭亲。今恂(北魏太子元恂)欲违父(孝文帝)背尊,跨据恒朔。天下未有无父国,何其包藏,心与身俱。此小儿(北魏太子元恂)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脱待我无后,恐有永嘉之乱。”
——《魏书 卷二十二 列传第十》
问题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影响改革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4:王安石进行变法改革的过程中,一些改革派官员置新法中民户自愿原则于不顾,强制推行新法,虚报成绩,互相攻击,争权夺利,乃至贪污腐化不断发生,给守旧派攻击王安石以种种借口;加上宋神宗对于改革有了自己的设想,对王安石的意见也不像改革之初那样言听计从。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5: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京本通俗小说 拗相公》
材料6: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行,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刘挚《忠肃集》
材料7: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病逝。久受张居正、冯保压抑的神宗,随着年龄增长已渐生不满,却无法发作,此时大权回归,迅即实施报复。张居正的怨敌也乘时而起,纷纷上疏弹劾。
——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改革成败的共性原因有哪些?
①时代特征——是否顺应时代潮流;
②主导力量—敌我力量对比或矛盾激化程度;
③措施是否得当;
④个人因素等;
⑤也可以分内外原因、主客观、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等
问题1:中国近代改革面临哪些社会变局?晚清政府和民国政府针对社会变局如何进改革?
不同阶级围绕救亡图存的主题进行改革探索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人民解放
人民共同富裕
民族独立
国家繁荣富强
社会性质
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
封建主义与
人民大众的矛盾
帝国主义与
中华民族的矛盾
救亡图存:近代中国的改革探索
任务二:探究近代中国变法的特点和失败原因
晚清政府进行的改革
改革 背景 目的 内容
戊戌变法 1898 民族危机 空前严重
清末新政 1901-1911 民族危机 革命浪潮
多领域变革,提倡新学,兴民权
改革教育、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
救亡图存
挽危自救
民国建立后的系列改革
资产阶级共和制在中国诞生
涉及政治、经济、
军事、
法律、
教育、
等领域
背景
改革
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未完成
民国二十四年
(1935)
流通的银元
问题2:结合近代改革之下的社会变化,分析改革带来的意义
清末厂矿发展趋势
福新面粉厂发货单
清末,北京城第一条有轨电车:从马家堡至永定门(1899年)
1916年培华女子中学学生合影
问题3:根据材料和所学,中国近代改革有什么特点?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启示?特点:①面临西方军事、经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②内容广泛,全面覆盖经济,军事,法律,教育以及政治制度等近代化内容。③改革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④各阶级都在参与。⑤受各种因素影响,改革探索基本上没有成功,但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原因:顽固派的强大,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帝国主义的干涉破坏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改革者缺乏严密的社会组织策略,适当没有真正认识到近代中国的根本问题,阶级局限性的决定。先进阶级的领导,先进思想的指引,科学合理的途径。问题1.根据教材结合以下材料完成表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时代 背景 主要内容 改革意义
1949~1956建国初年的改革
1956~1978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978年~2012年改革开放
2012至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任务三:探究现代中国改革的成就及经验
民族复兴:现代中国的改革探索
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渐渐放下了,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无法扭转,无法补救。……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率。”
——黄炎培
毛泽东答道:“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措施?
过程?
1956年,以毛泽东的中共八大和《论十大关系》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了良好开端。
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要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论十大关系》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的若干新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新的重要认识,对当时和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作用。
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七、党和非党的关系;
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九、是非关系;
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1978年
2012年
2013年
2017年
2019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
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中共十八大
十八届三中全会
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中共十九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十九届四中全会
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阅读教材,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相关史实
问题2:40多年来,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它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第一,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第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第四,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五,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第六,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第七,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同体同体第,第八,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第九,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商鞅
变法
孝文帝
改革
王安石
变法
张居正
改革
戊戌
变法
民国改革
清末新政
完成
社会主义
革命
曲折
探索
战国
北魏
北宋
明朝
晚清
民国
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
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
古代:富国强兵
近代:救亡图存
现代:民族复兴
社会转型
少数民族封建化(汉化)
王朝中后期的自救
民族资产阶级
地主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小结
(2023·湖南高考·3)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
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 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
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
B
课堂巩固
(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9)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谘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这表明(  )
A.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 B.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
C.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 D.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
D
课堂巩固
(2023·海南高考·8)有苏北民歌唱道:“不要吹,不要打,不坐轿,不骑马”“不拜天地不拜灶,又不烧香点纸马”“区里登记走一下”“要问我家陪什么?不用箱柜来陪嫁,陪了一头小花牛,给姐耕地种庄稼”。歌中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
A.1912—1927年 B.1927—1937年 C.1949—1956年 D.1978—1992年
C
课堂巩固
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