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大单元教学教学课件)(共2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选择性必修1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大单元教学教学课件)(共21张PPT)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古今中外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5 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学习目标
1.能够完成表格,准确知道世官制、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建立的具体朝代,并理解这些制度的基本内涵和历史作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利用表格形式,知道重要朝代的监察和考核制度,正确认识官员管理和考核制度对古代中国发展的影响。(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通过文献史料,探究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演变的原因,总结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认识到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越来越淡化出身、强调个人才能和修养,影响至今。(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重点:各主要历史时期官员选拔与管理的核心内容 难点: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演变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苻坚见高泰,悦之,问以为治之本。对曰:‘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审举在核真。未有官得其人而国家不治者也。’”
——《资治通鉴》
探究一:古代中国的官员选拔制度
朝代 选官制度
西周--春秋
春秋战国

汉武帝
魏晋南北朝
隋--明清
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荐举功劳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任务一:了解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
问题1:材料一反映了世官制的选官标准和影响是什么?
西周--春秋: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春秋战国:荐举功劳制
材料一 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那么对于卿、大夫、士而言,就有“国”和“家”的对立,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对于诸侯而言,只关心自己的“国”,而不关心周天子的“天下”。
——摘编自樊树志著:《国史十六讲》等
标准:血缘
影响:一定时期内有利于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稳定;但保障奴隶主贵族利益,形成贵族政治,不利于周天子统治。
出身没落贵族,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后在楚国做兰陵县令。
出身没落贵族,曾与吴国伍子胥等佐吴王阖闾统领大军攻楚,大败楚军。
出身平民,曾为宋国大夫,并拒绝过楚王、越王的赏识。
出身没落贵族,曾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后担任鲁国的司寇,摄行相职,继而周游列国。
出身贵族后裔,家境贫寒,周游列国向多国国君表达自己的主张,得到部分赏识。
出身不详,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后弃官归隐。
韩国公子,多次进谏韩王励精图治未果,遂著书阐述其法治思想,秦王读后仰慕至极,为了见到韩非而攻打韩国。韩王被迫派韩非出使秦国,后被李斯离间未受重用,下狱而死。
出身平民,曾为宋国大夫,并拒绝过楚王、越王的赏识。
出身不详,不应楚威王之聘,仅任宋国地方漆园吏。
问题2:根据地图上的人物生平和材料二,思考春秋战国时期荐举制和军功爵制的背景和作用。
材料二 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制定军功以在前线斩得敌人的多少来计算,斩敌人甲士首级一颗的赏给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庶子一人。杀敌越多,赏赐越厚。人的政治地位要由有无军功来决定。这对旧贵族是个沉重的打击;而对于当时新兴的地主阶级来说,是个鼓励;就是下级士兵,也可以通过军功在政治上获得一点优待。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第 5 版上册
作用:有利于选拔人才,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军功爵制还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背景:铁犁牛耕的出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诸侯国基于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争相招揽人才;百家争鸣,“士”阶层的活跃;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推动。
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汉武帝——察举制
材料一 秦汉大一统国家建立后,需要有一种新的人才选拔思想与方式适应形势的发展。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察举制建立......察举制以儒家思想作为官员选拔的指导思想......确立了依靠乡里舆论评价和考核并重的人才选拔方式;确立了每年按规定定期选拔官员的常科,如孝廉、茂才(秀才)、察廉;确立了按需要随时选拔官员的特科,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法、治剧、尤异等,使官员选拔有了明确的针对性。这都表明察举制是一种较之前更为成熟的官员选拔制度。察举之外还有多种途径,彼此相互补充。如皇帝可以通过“征召”,选拔品学兼优者为官。国家还设立太学,通过学校教育考试为官等。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师用书》
任务二:了解汉代的选官制度
问题1:材料一反映了察举制推行的背景和特点是什么?
背景: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特点:选官形式多样化;征召和举荐相结合;
国家太学培养模式,选拔后备官僚人才;
以儒学思想为指导,以德才作为选官标准。
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汉武帝——察举制
材料二 汉代这种与儒学治国理念相匹配的选官制度,与社会生活长期的互动,使得中国传统社会具有了两个不同于其他文明传统社会的重要特征。第一,社会阶层之间具有流动性。第二,规范了读书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生道路。这种文官制,同时满足了士阶层的个人修身与政治及社会道德实践之双重需求,使这个信奉儒家的道德精英阶层,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不可或缺的组织力量。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著:《中国思想史十讲》
任务二:了解汉代的选官制度
问题2:材料二反映了察举制推行的影响是什么?
影响: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规范了读书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生道路;为西汉王朝提供了大量国家治理人才, 成为传统社会不可或缺的组织力量。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任务三:阅读本课教材和《纲要上·第7课》相关内容,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
问题:分析九品中正制实施的背景、内容、标准、影响
背景:社会动荡,察举制的弊端(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
内容:略(教材)
标准:德才和门第,后以门第为主
影响:一定时期加强中央集权;但推动门阀政治形成,固化社会阶层;世家大族把控选官权,难以选拔真正人才;威胁中央集权。
隋唐——明清(1905年):科举制
任务四:阅读本课教材和《纲要上·第7课》相关内容,了解科举制度
问题:了解科举制的发展,分析科举制实施的背景、标准、影响。
背景:庶族地主崛起,迫切要求打破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君主加强中央集权的实际需要。
标准:考试成绩
影响:有利于选拔政治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体现公平公正,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影响西方文官制度;明清以后僵化,更是成为禁锢思想的政治工具,阻碍了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朝代 选官制度 标准
西周--春秋 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血缘
春秋战国 荐举功劳制 尚贤、军功
秦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军功
汉武帝 察举制 德才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门第、德才
隋--明清 科举制 考试成绩
总结: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①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②选拔方式:地方评论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③选拔方式: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的原则。
“治国之本在治吏,吏治则国治。”——唐代名相 张九龄
探究二:古代中国的官员管理与考核制度
古代中国官员管理与考核制度
时期 考核 监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两宋

明清
上计制,御史参与考核
建立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汉武帝设置刺史,巡行郡国
门阀士族强大,考核法规
大都流于形式
归属尚书省吏部。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
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唐太宗划分十道监察区;宋朝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实行台谏合一。
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明朝有考满和考察,
清朝是京察和大计。
都察院和六科行使监察权,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位卑权重。
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
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材料一 秦朝和西汉的御史大夫居副丞相,与丞相、太尉并为三公。东汉御史中丞、司隶校尉朝会时与尚书令一样独坐,号称"三独坐"。南北朝御史中丞专道而行。元朝御史台与中书省、枢密院并为三大府。明清都察院与六部并重。一般御史秩卑权重,手握尚方宝剑。西汉侍御史和刺史品秩仅为六百石,相当于低级县令,但职权大大超过他的身份,刺史依《六条问事》,可监察二千石地方长官。唐代的监察御史仅为正八品上,但有权监督六部尚书,奉制巡按,气派"震慑州县"。
——邱永明《中国监察制度史》
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特点:监察机构逐渐独立;监察机构和监察主官地位崇高;一般监察官位卑权重;监察方式多样化;监察制度在继承中创新;只是皇帝的"耳目风纪之司"。
材料二 我们的政事,注重体制的安定,而不计较对一人一事的绝对公允。牺牲少象人,正是维持大局的办法。人事考察条例,也就从这里着眼。按照规定,四品以下的地方三年任满应当入京朝觐述职,由皇帝及有关部门核定他们政绩的优劣。但是全国有一千一百多个县,任何精明强干的人事官员也无法详细知道他们的具体成绩,而只能在大节目上接酌一二。如果一个地方官所统辖的地区安静无事,税收没有多大亏欠,该地区的民风就足"淳厚"而并非"刁顽",这一位地方官必为好官而非"浮躁"或"才力不及"。
——[美]黄仁宇著:《万历十五年》
问题1:根据材料二评价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评价: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澄清吏治,提高官员素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丰富国家治理体系;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腐败和低效率现象。
问题探究:
中国古代统治者在选拔官员时既重才又重德,但是以德为先,有才无德,容易缺乏胸怀天下,匡世济民的社会责任感。德有助于进一步彰显才能,更好为社稷国家服务,科举形成后,儒家经典成为士人考试的必读之书,德才关系一目了然。
学习拓展:
古代官员管理都形成了体系化,制度化的运作模式;是君主专制下人治模式的制度化体现,有其固有的弊端,效能有限,是君主集权强化和驾驭官僚机构的工具;古代官员管理制度的效度还和儒家伦理对士大夫的品质道德约束紧密相关,制度约束和道德规范需要相辅相成。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评价
“总之,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一笔巨大的历史遗产。在世界上很难找到一个国家的选官制度,像我国那样严密、完整、丰富,具有长期的连续性。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一些基本原则,如平等的原则(尽管很大程度上是虚伪的)、公开的原则(尽管营私舞弊历代层出不穷)、择优的原则(尽管统治者的主观意志每每起决定性作用)等等,形成的多层次的选拔考试、试卷密封、考评人员隔离回避等等基本做法,都是伟大的创造,不仅今天适用,而且还将适用于更长的历史时期。”
——黄留珠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2021·全国·高考真题)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
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监察体系的改进
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举制度的实施
B
课堂巩固
(2023·浙江·高考真题)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唐初,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随俗应付)”,唐太宗特地下诏“禁卖婚”,以打击旧士族。南宋史家郑樵云:“自五季(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上述材料表明,魏晋之后( )
A.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 B.妇女社会地位日益上升
C.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 D.社会成员实现身份平等
C
课堂巩固
(2024·浙江·高考真题)据下图可知,汉唐时期( )
A.纳入巡视对象的官员群体不断扩大
B.监察机构的职责限于巡视地方官吏
C.地方行政权力是现不断强化的趋势
D.决策、执行、监察的权力系统已确立
A
课堂巩固
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