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大单元教学教学课件)(共2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选择性必修1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大单元教学教学课件)(共20张PPT)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学习目标
1.梳理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认识到中国的法律体系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适应,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通过梳理本课知识点认识到中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家国情怀)
重点:当代中国的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难点:在理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基础上,加深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情境导入
从民法典的目录内容来看,它有怎样的特点?
目 录
第一编 总则
第二编 物权
第三编 合同
第四编 人格权
第五编 婚姻家庭
第六编 继承
第七编 侵权责任
从目录内容看出民法典的一大特征是保护公民的个人权利。
某种意义上说,民法典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
社会主义革命
和建设时期
改革开放新时期
市场经济
建立时期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
法治
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奠基与曲折发展
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立
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全面依法治国
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
五讲四美三热爱
文明三创活动
爱国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时空概览
任务一:梳理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历程与成就。
初创时期:
20世纪50年代
重创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严重破坏
进一步加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律体系:20世纪90年代至2010
新的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后(20世纪80年代)
启程: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全面推进,进入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2012年)
法制初创时期:
20世纪50年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问题1:为什么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最早制定了这两部法律,从中可以看出什么问题?
新中国成立前,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的婚姻制度普遍存在,夫妻婚姻的社会矛盾也比较激烈;同时,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由此学生可以进一步归纳出,新中国成立之初要进行社会改造,解决最紧要的社会问题,而有法可依是最为关键的。
特点:法律集中在政治领域,主要是建章立制。
意义: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制建设的基础。
法制初创时期:
20世纪50年代
新的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后(20世纪80年代)
问题2:新在何处?
新时代特征的一批基本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
阶段特点:法律较多地涉及经济领域,为改革开放服务
问题3:对比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的不同
宪法结构的这一变动,表明我国对保障公民享有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的高度重视。从法理上讲,先有公民的权利,然后根据公民的授权产生国家机构。我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没有人民的授权,国家机构就失去了权力的基础和来源。因此,宪法在体例设计上要体现这一原则。从逻辑上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与”总纲“有密切联系,连着写也比较合理。
82年宪法把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放在国家机构前面,凸显公民的地位,说明我国越来越重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尊重保障人权。
任务二:
成就:
①1997年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问题4:结合课本的思考点,“制”改为“治”的认识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法制
法治
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法制是“法律制度” 或“法律和制度” 的简称。
法治是一种贯彻法律至上、 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方式。
进一步加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律体系:20世纪90年代至2010
进一步加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律体系:20世纪90年代至2010
④2010年,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②1999年《宪法修正案》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
③2004年《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七个法律部门: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三个层次: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意义: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党的领导,依宪治国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
民法典
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宪法修正案
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中共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
立法
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执法、司法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一体建设; 深化司法改革,保障公平正义。
依法治国方针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01
06
05
02
03
04
依法治国
背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意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
成就:
全面推进,进入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2012年)
任务三:梳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历程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949-1976)
英勇奋斗、艰苦奋斗
20世纪80年代
五讲四美三热爱
21世纪以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世纪90年代
三大系列创建活动
(文明城市、村镇、行业)
爱国主义、以德治国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历程
1.新中国初期
(1)背景: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
(2)影响:
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极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2.改革开放后
(1)背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影响: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③涌现出一大批全国道德模范(杨善洲、黄大年)。
五讲四美三热爱
三大系列创建活动
1994
爱国主义教育
80年代
90年代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2001
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2006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
2007
中共十七大
2012
中共十八大
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习聚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2.改革开放后
问题5: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与影响?
①爱国主义教育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有效途径。
②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能动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
中共十七大
中共十八大
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层面:是国家的建设目标,居最高层次,起统领作用
社会层面: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
个人层面: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评价道德行为的基本标准
◎七一勋章部分获得者
问题:6: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和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离不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促进和保障。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落地生根的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统一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
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经历了从“法制”到“法治”的历程,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