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大单元教学教学课件)(共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选择性必修1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大单元教学教学课件)(共25张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从“天下”到“世界”
——共同体视域下的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学习内容
国家关系与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民族关系: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等方面的相互关系。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
国家关系:国际行为主体之间关系的总称,包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民族关系、军事关系、文化关系、宗教关系、地域关系等。其中国际政治关系又是最重要和最活跃的关系,与政治密切相关的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
本单元“民族关系”是指国家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本单元“国家关系” 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学习目标
1.通过古代、近代、当代中国民族关系与边疆治理的纵向比较,深入理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巩固的历史脉络,体悟在时空背景下解读历史的寓意。(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2.运用地图、文字资料引起学生关注材料背后深藏的历史信息,分析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原因,认识中国古代处理民族事务中蕴含的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3.在理解教材文本叙事的基础上建立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联,深化对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识,体悟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和制度保障,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重点: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以及当代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
难点:中国从古至今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课时主题
CONTENTS
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从“天下”看古代中国的国家关系与民族关系
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关系与国际法的发展
——鸦片战争前“世界”秩序的变革
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
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从“天下”走向“世界”的当代中国的外交
从“天下”到“世界”
——共同体视域下的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时空坐标
第11 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从“天下”看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
问题1:请同学们根据以下内容,谈谈你对“天下”的理解。
课时主题:从“天下”看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任务一、认识古代的“天下”观
“天下” 首先涵盖了当时人们认知范围内的整个世界,从山川到海洋都是天下。
“天下” 有一个共同的王,天底下,王是最厉害的,所有人都要听王的。
“天下”大家都是王的臣子,受王的统治。
“天下”是一个空间概念和政治概念,那天下和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有什么联系呢?
空间
政治
课时主题:从“天下”看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任务一、认识古代的“天下”观
“共同的祖先”
“共同文化记忆的认同传承”
“共同的华夏族群”
《史记》第一次为少数民族列传,把少数民族作为王朝国家的臣民载入全国性史书中,体现了 “华夷一统” “天下一统”的思想,奠定了中华民族整体历史观,成为以后历代王朝修史的典范。《史记 五帝本纪》中司马迁构建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传承的古史谱系。在这个谱系中,颛顼、帝喾、尧、舜都是黄帝的子孙,且夏禹、殷契、周后稷均为黄帝玄孙,秦、匈奴亦为黄帝的后代,东越、南越、西南夷的先君也都可以溯源到黄帝。
课时主题:从“天下”看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任务一、认识古代的“天下”观
“天下”
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涵盖了当时人们认知范围内的整个世界,包括中原地区以及周边的各个区域。
是一个政治概念。是一种以天子为核心的政治秩序。
是一个文化概念。表着一种共同的文化认同,天子的统治和文化的传播,各地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一种统一的中华文化。
课时主题:从“天下”看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活动一:结合教材内容,整理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政策
朝代 中央 行政机构 边疆 管理机构 战争 和亲联姻 册封会盟
春秋战国 秦 典客、典属国 击匈奴 汉 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乌桓校尉屯戍政策
魏晋 民族交融趋势加强: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向内地迁移;中原人南迁 隋 边疆推行郡县制 册封谯国夫人
唐 设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等
宋 宋先后与辽、西夏、金等多个政权并立渊之盟、宋夏和议、绍兴和议 元 宣政院

清 理藩院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华夏认同观念出现; 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族
南抚夷越,设三郡
鸿胪寺
攻打匈奴
昭君出塞
礼部
鸿胪寺
击败突厥
文成公主入藏
加封南诏王
唐蕃会盟
设行省
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
修筑长城,布置“九边”、东北部:设都司、卫、所、西南:设土司
敕封西藏僧俗领袖
设伊犁将军、设驻藏大臣、西南“改土归流
平定准噶尔叛乱
满蒙联姻
册封达赖、班禅
任务二:认识“天下”影响下的民族政策
归纳小结: 从秦汉到明清历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
(1)进行册封:
(2)经济往来:
(3)民族战争:
(4)民族迁徙:
(5)和亲、会盟、和议:
(6)会盟和议:
(7)政治改革:
(8)羁縻政策:
唐朝册封南诏王,明朝册封僧俗领袖,清朝册封达赖班禅。
宋代榷场,明朝在边境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开展贸易。
秦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宋朝与辽、西夏、金之间的战争;
魏晋时期“五胡”内迁,杂居、通婚、生活习俗影响。
西汉与匈奴和亲、唐朝与吐蕃的和亲、清朝前期的满蒙联姻。
唐朝与吐蕃的“长庆会盟”、北宋与辽的“澶渊之盟”、南宋与金的“绍兴和议”。
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忽必烈改制;
主要指设置机构,如秦朝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新疆;明朝设立奴儿干都司管理东北,明朝的羁縻卫所与土司。
课时主题:从“天下”看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羁縻的含义:①“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②“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
任务三:探究古代羁縻政策的发展趋势
问题1:唐朝羁縻州的特点是什么

①不改变部落原有社会组织和风俗(因俗而治);
②部落列置州县,分级管理;
③长官由原部落首领担任可以世袭(以夷制夷);
④中央间接管理,加以节制
材料一 对归附的边族地区,唐朝创造性地实施宽松怀柔的“羁縻”政策。
中央政府遵循“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原则,在内附各族部落中设置一种不同于内地的特殊行政区划,分为羁縻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羁縻州的长官多由原先的部落首领担任,可以世袭,朝廷则颁发印信予以确认。部落首领保持其原有的称号与权力,统领原先的部众,自理内部事务,依照本族习俗生活,中央政府不加干预。
——《大学中国史》
材料二、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jimi)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汉唐王朝疆域辽阔,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元朝在云南、四川、贵州、湖广等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土司机构统治。元朝的辽阔疆域则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课时主题:从“天下”看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在大一统帝国下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同时期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也不同。包括守中治边(守在四夷)、盟会、互市、和亲、严夷夏之防、德化、用夏变夷、征伐、羁縻、朝贡等。
任务三:探究古代羁縻政策发展趋势
问题2:元朝对边境统治的特点是什么
①.设置行省,将边境民族地区纳入行政体系之中,征发赋役。
②.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差别对待的政策,设置土司机构统治。
课时主题:从“天下”看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任务三:探究古代羁縻政策的发展趋势
问题3:明清朝废除土司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①.土司对辖区人民的经济剥削。
②.社会压迫残酷。
③.严重影响地方稳定。
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四、清代魏源撰写的《圣武记》记载,乌蒙土司上交给朝廷的赋税不过三百余两,但他向辖区土民征收数额超过百倍。一年四次小征派、三年一次大征派,百姓苦不堪言。土司的儿子娶妻,辖区百姓三年不敢结婚。无事则互起争端,有事则相为救援,据地称雄,时起战乱。
课时主题:从“天下”看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任务三:探究古代羁縻政策发展趋势
问题4:明清朝“改土归流”的效果是什么
①.大片土司辖地和 “化外苗疆” 被纳入中央政府直接统治,地方管理体制实现划一。
②.促进边疆经济开发
材料四、湖广总督傅敏上疏:“湖南桑植、保靖二土司肆虐,汉、土、苗民受其荼毒,皆愿改土归流”。据统计,雍正朝共革除土司220家,其中贵州15家、云南17家、广西10家、四川69家、湖广109家。朝廷在西南五省共设流官治所152处:云南36处,贵州31处,广西20处,四川23处,湖广42处。
开采矿产动辄万人,仅云南东川一地,“银、铜、铅、锡各厂共计二十余处,一应炉户、砂丁及佣工、贸易之人,聚集者不下数十万人”《东川府志·鼓铸》
据相关史料记载,有清一代西南边疆义学设置,高峰时云南有886馆,设置重心为改流地区;作为“振励苗疆之要务”,贵州、湖南分别设有“苗疆义学”186馆、“屯、苗义学”120馆;在桂西和川东南也设有数量不等的义学。
②.促进西南地区的教育发展。
课时主题:从“天下”看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思考:羁縻到改土归流,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的统治趋势体现是什么?
管理方式:从间接管理到直接管理,中央集权不断增强。
政治关系: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央王朝的关系越发紧密,政治制度逐步的一体化。
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不断加强,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不断提升。
经济方面: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逐渐融入全国统一的经济体系。引入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济模式,推动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课时主题:从“天下”看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任务四:“天下”观影响下的古代对外交往
中国传统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几千年而不绝,从其共同体的对外交往层面看,则是中国长期以来实行了有效的“外化”方略,因而能够为中国传统文明的延续提供可持续的有效保障。
“外化”是指:中国以本域所具有的较高水准的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文化文明)的优越势能为基础,主要地通过“融合”“化合”“教化”一类的和平交往方式,而不是主要地通过“征服”“掠夺”“扩张”的军事侵略方式,来进行对外交往活动,以保证自身的国家安全,并向本域的四周、四方区域逐渐扩散自身文明的影响力。
——节选自吴忠民《“外化”:有效保障中国传统文明绵延不绝》
从”天下”观来看,这种外化的主要表现就是:秉持 “夷夏之辨” 的天下观,认为中国是天下的文明中心,有责任帮助其他国家和地区改变蒙昧状态,形成了以 “朝贡” 为基本形式的 “藩属体系” 制度安排和天下一家”“世界大同” 的理想和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 的处世之道。
课时主题:从“天下”看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活动一:通过对课本的阅读及以相关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下表格
朝代 表现
先秦
汉朝
隋唐
宋朝
元朝
明清
以中原为核心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交往
海陆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泰、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
海路交流活跃、日本派遣唐使常、骏出航到赤土国
陆路交道阻隔,海路渐趋发达;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道畅;马可·波罗来华
郑和下西洋;海禁政策、《尼布楚条约》马嘎尔尼使团来华
课时主题:从“天下”看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活动二:通过对课本的阅读及相关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谈谈你对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特点(趋势、路线、内容、形式)的理解。
宋代海上丝路
课时主题:从“天下”看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活动二:通过对课本的阅读及以上相关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特点(趋势、路线、内容、形式)的理解。
1.由开放走向封闭: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2.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4.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
中国古代某一王朝因实行“汉法”而进入中原王朝序列,构建了“混一华夷”的多民族国家体制,这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该王朝( )
A.设西域都护府开始管辖西域地区 B.结束了十六国时期的割据局面
C.坚守迁徙行营作为国家政治中心 D.设宣政院统辖吐蕃与佛教事务
课堂巩固
D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中国古代某一王朝因实行‘汉法’而进入中原王朝序列”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首次将西藏和台湾纳入直接统治,元朝时期通过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管辖,D项正确;西域都护府是汉代设立于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是汉朝中央政府经营西域的重要见证,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中央政权管辖,排除A项;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排除B项;辽朝实行四时捺钵制度,即坚守迁徙行营作为国家政治中心,排除C项。故选D项。
宋朝虽不如盛唐能够通过武力传播儒家文化于四方,但在政治上践行儒家文化的力度则远胜唐朝,与周边交往交流中,儒家文化对周边民族政权产生了深刻影响。10—13世纪的宋代,周边各民族政权“竟称中国”。这体现出当时( )
A.民族对峙逐渐趋于缓和 B.对外交往规范有序
C.思想认同推动民族交融 D.国家统一得以实现
课堂巩固
c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宋朝时期,在与周边交往交流中,儒家文化对周边民族政权产生了深刻影响,周边各民族政权“竟称中国”,这种思想认同推动了民族交融,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民族对峙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儒家思想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影响,而非对外交往,排除B项;宋朝时期,中国政权并立,未实现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 )
A.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 B.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
C.汉代的礼乐制度逐步复原 D.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
课堂巩固
B
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材料“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体现的是魏晋以来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给音乐发展带去了活力,B正确;AC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
课时小结:
中国的“天下”观在维持传统的华夷秩序观念的基础上,维系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铸就了近千年以来的华夏民族发展,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到来,近代中国的“天下”也面临着来自外部“世界”的新挑战和冲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