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大单元教学教学课件)(共1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选择性必修1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大单元教学教学课件)(共14张PPT)

资源简介

(共14张PPT)
第13 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
第四课时 国家关系与民族关系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阅读教材,梳理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过程,了解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发展完善过程。(时空观念)
2.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认识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成就,培养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分析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3.通过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和优越性,认识其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涵育公民素养。(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过程。
难点: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以及重要意义。
课时主题:“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总体上说,比汉族落后了很多。……奴隶主、农奴主、地主、牧主占人口极少数,却掌握着……主要生产资料和财富……广大农牧劳动者及从事各种生产劳动的为……绝大多数人,却只占有极少量的生产资料……(他们)政治上被歧视、被统治;经济上被剥削、被奴役;精神上被束缚、被愚弄;生活极贫穷,文化极落后。
——摘编自杨建新《论我国民族问题的“变”与“不变”》
问题1:通过材料和图片,同学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信息?
旧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落后,社会结构不合理,存在剥削、民族歧视和压迫,不利于民族团结和交融,不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建设。
“天下”是少数人的“天下”
课时主题:“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①历史原因: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对统一国家的发展进步做出了贡献。
任务一: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
近代以来,在国家四分五裂、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御外侮,为维护国家主权统一、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频繁迁徙,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面积广大,自然资源丰富,但与其他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和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步伐,实现各地区的共同发展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摘自《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②民族分布:呈现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格局。
③现实因素: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问题1: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
④其他原因: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的格局。
课时主题:“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①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统一
任务一: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几千年的交往融合中团结合作,这样的团结合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通过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更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民族区域自治享有国家赋予的双重权利,各族人民既可以选举全国人民代表又可以选举地方人大代表管理本民族的地方事务。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同全国其他地区的现代化,少数民族的振兴同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是密不可分,互相促进的。
——马寅《中国少数民族》
②保障少数民族权利
③促进促进民族振兴
问题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是什么?
叶浅予1953年国画《民族大团结》
课时主题:“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1941年
1945年
1947年
1949年
1954年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
《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1954年《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任务二: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和发展过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法律依据
思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前提是什么?
坚持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的领导
建立:1941——1954
课时主题:“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任务二: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和发展过程
发展:1978——2012
必须明确认识,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必须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加强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建设,保障各少数民族地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政策的自主权。——《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发展。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进行了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
政策
恢复
立法完善
“三个离不开”
1990年, 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课时主题:“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任务二: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和发展过程
进一步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2012—)
中共十八大提出:
“两个共同”: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
“五个认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中共十九大提出: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56个民族是石榴籽,中华民族是整体的石榴。我们是一个中华民族共同体,要同舟共济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习近平庆祝西藏和平解放七十周年考察讲话
课时主题:“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任务三:进一步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十九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第二十条 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批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
第二十五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根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计划……
第三十七条 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根据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者高年级起开设汉语文课程……
立法自治权
变通执行权
文化管理自治权
经济自治权
问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使自治区获得了哪些自治权?
课时主题:“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问题2:说说你身边的故事,探讨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如何体现“天下人的天下的”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
民族平等团结:宪法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歧视和压迫。
民族区域自治: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文化: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扶持,动员发达地区支援。
发展科教文卫等事业:如培养人才、招生优惠、引进技术等。
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各民族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少数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今后我们也要加倍努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课时主题:“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1941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全国政协通过《共同纲领》
1949
1966
1978
《民族区域自治法》
1984
1947
内蒙古自治区
1954
基本政治制度
中共提出
“三个离不开”
1990
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1997
2012
坚持“两个共同”
增进“五个认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
1958
宁夏回族广西壮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196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7
确立
发展
完善
遭到
破坏
探索
单元小结:
毛泽东同志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1952年,中央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材料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加强民族联系,稳定边疆社会秩序
B.促进民族融合,发展边疆经济生产
C.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巩固了国家统一
D.促进了民族共同繁荣
课堂巩固
C
【解读】根据材料“国家的统一……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加强民族联系,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发展边疆经济,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各民族共同繁荣,排除D项。故选C项。
下列史实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②《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③提出“三个离不开”原则 ④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③① D.③①②④
课堂巩固
B
【解读】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当代中国。本题考查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1984年正式颁布实施,②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③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 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④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间先后顺 序是②①③④,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982年,国家民委开展了少数民族古籍的整理出版工作,民族文字出版工作受到进一步重视。此外,针对新形势,民族教育方针得到了及时的调整,复办和创办了一批民族学院。这些措施( )
A.落实新时期《民族区域自治法》 B.意在保障民族文化合法权益
C.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积极实施 D.实现了民族交融与民族团结
课堂巩固
B
【解读】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1982年(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我国重视民族古籍整理以及民族文字出版工作,调整民族教育方针,复办和创办了一批民族学院。这些举措事关民族文化传承,因此目的是为了保障民族文化的合法权益,B项正确;新时期的《民族区域自治》颁布于1984年,排除A项;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排除C项;D项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