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大单元教学教学课件)(共1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选择性必修1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大单元教学教学课件)(共18张PPT)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第14 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天下”走向“世界”的当代中国外交
第四单元 国家关系与民族关系
学习目标
1.通过教材内容的梳理,了解当代中国外交在不同时段获得的不同成就(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史料分析,认识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了解当代中国外交在不同时段针对不同的国家与地区所对应的不同外交方针,以及获得的主要外交成就。(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3.通过学习当代中国的外交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体会当代中国外交对中国及全人类发展的贡献与价值,深刻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内涵和历史成就。
教学难点:结合国际形势理解新中国外交的方针和政策。
课时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天下”走向“世界”的当代中国的外交
问题:从《北京条约》到《北京宣言》,我们用164年,给世界和平以希望。一百多年风雨,同是中国,同是北京,两种不同的境遇,请同学们根据图片和相关资料,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改变?
国家实力的提升(经济、军事)
国际地位的提高(政治、文化)
外交理念的转变与发展(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
课时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天下”走向“世界”的当代中国的外交
任务一:了解建国初期的外交(1949年至1978年)
材料一 在血与火的斗争中诞生的新中国,此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对新中国实行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和外交上不承认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于摇篮之中。另一方面,刚刚取得民族独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孤立无援。
——郭永虎,张杨《社会主义外交观》
材料二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要有独立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周恩来《新中国外交》
问题1: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形势。
国际:
①两极格局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
②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敌视和封锁中国政策。
国内:
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权急需进一步巩固,经济上百废待兴。
②打破外交封锁,维护主权独立,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政权巩固拓展国际空间。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
独立自主,
立于“世界”
课时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天下”走向“世界”的当代中国的外交
环节一:了解建国初期的外交(20世纪50年代)
总方针 三大政策 解决的问题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如何处理旧中国的不平等外交关系?
不承认……,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独立自主
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
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和势力。
巩固了新生政权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不致于孤立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活动:通过阅读课本内容,完成以下表格。
特点:革命性及意识形态的色彩浓厚
课时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天下”走向“世界”的当代中国的外交
环节一:了解建国初期的外交(20世纪50年代)
建国后第一年,同苏联等19国建交,形成第一次建交高潮:
①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首先与苏联建交,接着与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以及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瑞典、丹麦、瑞士、芬兰等国建交。
②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加强了中苏合作,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最终形成。
外交成果:
与周边国家关系:
1954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向成熟,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界限;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大国关系:
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新兴民族国家关系:
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会议成果,此次会议促成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新的建交高潮。
互相尊重 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课时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天下”走向“世界”的当代中国的外交
环节二:了解建国初期的外交(20世纪60到70年代)
1.背景:
(1)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兴民族国家独立。第三世界崛起(不结盟运动)
(2)社会主义阵营分裂(中苏关系恶化);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继续敌视中国(越南战争)
(3)国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左”倾思想影响。
2.方针:“两只拳头出击”、反两霸。
指依靠广大亚非拉国家,反对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和苏联为首的修正主义以及各国反动派。
3.成就:①出现与亚非拉独立国家建交高潮(第二次高潮)
②1964年与法国建交。
4.意义:冷战时外交的重大突破和转折,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课时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天下”走向“世界”的当代中国的外交
环节三:了解建国初期的外交(20世纪70年代)
1972年尼克松访华
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中国建交数量增长情况
打开外交新局面
1.成就:
①自1970年起,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希腊、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中英、中荷关系也升格为大使级。
②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
③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④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
2.意义:
①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极大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②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③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④联合国中第三世界国家力量加强。
课时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天下”走向“世界”的当代中国的外交
任务二:了解新时期的外交政策(1978-2012年)
(一)背景:
1.国内: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调整。
2.国际:
①根据国际形势变化(美苏缓和到冷战结束),中国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②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二)外交政策:
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外交。
具体表现:独立自主、不结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展开胸怀,迈向“世界”
课时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天下”走向“世界”的当代中国的外交
任务二:了解新时期的外交政策(1978-2012年)
1.与大国:
1979年中美建交、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
2.与周边国:
(1)解决了与中亚三国的边界问题;
(2)1997建立与东盟的“ 10+1 ”机制;
(3)与印度、巴基斯坦、朝鲜、韩国、越南、蒙古等国的关系取得新进展。
3.与发展中国家合作:
2000年成立中非合作论坛、2003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4.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
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20国集团、金砖国家合作
5.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认真履行有关职责,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外交成就:
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
邓小平会见美国总统卡特
课时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天下”走向“世界”的当代中国的外交
任务三:了解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背景
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
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
2.主要成就:
(1)发达国家:
拓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与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稳步发展。
(2)周边国家:
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方针,推出多种新机制和新举措,深化同日本、韩国、东盟各国等周边国家的关系。
(3)非洲国家:
提出“真实亲诚”理念,加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
3.意义:
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坚持和平发展,为“世界”的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课时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天下”走向“世界”的当代中国的外交
活动:国际格局正在经历百年未有的深刻演变。各国如何避免分裂,拒绝对抗,保持团结,开展合作?请你围绕目前局势围绕中国传统文化,阐述解决“世界”问题“中国智慧”的表现。(小组合作)
课时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天下”走向“世界”的当代中国的外交
强调和谐、包容与合作:强调和而不同,欣赏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多样性,认为和谐建立在多样性的基础之上,与各国建立和保持和谐关系。这为解决当今“世界”的诸多问题提供了思路,也有利于促进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与合作。
超越零和博弈思维:中国秉持互利共赢的理念,在国际交往中寻求共同利益,推动实现各方的利益最大化,为构建更加公平、公正的国际秩序提供了积极的方向。
为解决国际冲突提供新视角:在面对如巴以冲突、乌克兰危机等紧张局势时,中国的强调接受差异、和谐包容、协调融通的理念有可能在解决国际冲突和紧张态势中发挥独特作用,促进冲突的和平解决和地区的稳定。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旨在促进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活动:国际格局正在经历百年未有的深刻演变。各国如何避免分裂,拒绝对抗,保持团结,开展合作?请你围绕目前局势围绕中国传统文化,阐述解决“世界”问题“中国智慧”的表现。
课时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天下”走向“世界”的当代中国的外交
独立自主,立于“世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的外交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展开胸怀,迈向“世界”
改革开放后的外交
为“世界”的和平
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外交政策及背景
外交成就
十八大以来外交
十九大以来外交
当代中国
的外交
从天下走向世界
20世纪50年代
1949年10月3日,中苏正式建交,苏联成为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在此之前,开国大典时,时任“苏联驻北京总领事”的齐赫文受邀参加,但齐赫文参加大典的身份却不是“总领事”,而是国际友人。这体现的新中国外交方针是(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另起炉灶”
C.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D.“一边倒”
课堂巩固
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949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开国大典时,时任‘苏联驻北京总领事’的齐赫文受邀参加,但齐赫文参加大典的身份却不是‘总领事’,而是国际友人。“另起炉灶”指的是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外交关系,如果要建交还需要重新谈判,所以齐赫文以外侨身份应邀登上天安门观礼,B项正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的是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包括互相尊重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是周恩来在1953年提出的,排除C项;“一边倒”指的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排除D项。故选B项。
20世纪90年代,中国伙伴关系外交十分活跃,比如与美国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与法国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与俄罗斯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欧盟的“建设性伙伴关系”。20世纪90年代的伙伴关系外交( )
A.体现了合作共赢外交理念 B.表明多极化政治格局的建立
C.消除了各方意识形态分歧 D.标志着不结盟政策发生转变
课堂巩固
A
【详解】本题属于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选项可知为影响类、意义类选择题,时空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外交。由材料可知我国积极发展与世界主要大国之间的外交关系,这体现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外交上的合作共赢理念,A项正确;多极化政治格局至今没有建立,排除B项;消除了各方意识形态分歧表述太绝对,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不结盟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2024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中法企业家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闭幕式上发表讲话。他指出,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中法同为独立自主大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理应担负责任和使命,以中法关系稳定性应对世界不确定性,加强在联合国的协调,为全球治理提供更多引领和支持。这体现出,新时代中国外交( )
①以欧洲地区为战略重点 ②致力于全球南方国家发展
③凸显了大国智慧与担当 ④以联合国为外交活动舞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课堂巩固
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2024年(中国)。由材料可知,习近平主席在重要国际会议上表示,中法作为独立自主大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要担负责任和使命,为全球治理提供更多引领和支持。这凸显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智慧和担当,也展现出中国以联合国为舞台开展外交活动,因此③、④正确,C项正确;中国处于东亚地区,①中国外交以欧洲地区为战略重点,说法错误,排除A、D两项;“全球南方”往往指代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法国不属于全球南方国家,②说法错误,排除B项。故选C项。
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