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大单元教学教学课件)(共2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选择性必修1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大单元教学教学课件)(共23张PPT)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第16 课 中国赋税制度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以及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在中国的产生和实行。
学习目标
1、能自主归纳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历程,并能识记标志性事件。
2、能结合史料分析隋唐至明清主要赋税制度演变的原因、影响及演变规律,理解赋税制度演变和社会生活、经济、政治变迁之间的关系。
3、会结合课本知识分析关税自主权丧失的影响。
4、能简要分析征收关税和个人所得税的意义。
5、能理解赋税制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隋唐至明清赋税制度演变的原因及影响;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规律;关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教学难点:从中国主要赋税制度演变的原因、影响中理解赋税制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难点
赋税:中国历代政府对人民强制征收田赋和各种税捐的总称。以土地为课征对象的称为田赋,以户、丁资财为课征对象的称税。
—摘编自金人庆主编:《中国税务辞典》
以人丁、土地、资产为征收标准,以实物、货币、劳役为征收内容
赋役:赋税和徭役的合称。赋税指历代统治阶级用强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银钱等;徭役即历代统治者强迫人民从事的无偿劳役,包括军役、力役、杂役等,体现得是国家对农民人身的控制。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 简明版》
如何演变?
田赋(租):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
丁税:以人丁为主的人头税
户税(调):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
赋供车马、甲兵、士徒之役,充实府库赐予之用;税给郊社、宗庙、百神之祀,百官禄食,庶事之费
——《汉书·食货志》
为何征收?
充实财政,巩固统治
国家治理
任务一:自学课本,梳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完成表格内容。
朝代 赋役种类/制度 内容/特点


魏晋-隋
唐朝 初唐
唐中后期




田赋、人头税、徭役
口赋、算赋、财产税、徭役
“收泰半之赋”
汉初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租调制
租庸调制
两税法
按户征收粮和绢帛,成年男子负担一定徭役,与均田制配合
以均田制为基础,按丁征收,纳绢代役
量出制入;按田亩征收地税纳粮,按财产征收户税纳货币,分夏秋两次征税
两税法、募役法(王安石变法)
官府募人代役
北方租调,南方两税;科差
混合税制,南北因俗而治
明初两税,正统年间“金花银”,明后期“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赋役合并,折银纳税
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任务二:合作探究——史料分析中国古代隋唐至明清赋税制度演变的原因、影响,概括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规律
问题1:唐前期实行租庸调制有何意义?
(1)基础:均田制
(2)对象:
(3)内容
田赋,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纳粟
缴纳定量的绢和布
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
材料:丁男如不愿服劳役,年龄不限,均可以纳绢或布代替,一天折合绢三尺,叫作“庸”。
——《《中国通史》第六卷(隋唐)》
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发展
中国古代一种分配土地和交纳赋税相结合的制度。北魏于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国家把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耕种,而受田的农民拥有土地的使用权,至唐中叶止。
增加赋税收入,巩固统治
庸:
租:
调:
意义?
规律:徭役由必须承担到代役
任务二:合作探究——史料分析中国古代隋唐、明清赋税制度演变的原因、影响,概括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规律
问题2:唐中期为何转而实行两税法?有何影响?
材料一: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减。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收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土地升降不实。其后国家侈费无节......而租庸调法弊坏。......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夏秋两入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轻重之权始归朝廷。
——《新唐书》
①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无法推行


④户籍管理混乱,丁口不实
⑤奢侈浪费风气严重
⑥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流民增加
①改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逐步向资产过度,减轻贫苦民众的负担,放松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②扩大征税对象,增加财政收入
③简化税制,减轻农民负担
④便于户籍管理
⑤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任务二:合作探究——史料分析中国古代隋唐、明清赋税制度演变的原因、影响,概括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规律
问题3:从两税法的内容来看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有何演变趋势?
按田亩征收地税(米粟),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钱),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征税原则
征税标准
量出制入: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全国无统一税率。
不区分主户和客户,一律以当时居住地登入户籍,缴纳赋税。
征税主体
征税时间
一年分夏、秋两次征收。
征税对象不断扩大
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资产为主转变
征税种类逐渐不断简化
征税时间由不定时到基本定时
任务二:合作探究——史料分析中国古代隋唐、明清赋税制度演变的原因、影响,概括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规律
问题4:明后期为何实行“一条鞭法”?有何影响?体现什么变化趋势?
材料一:两税法实行到明朝中期,出现的问题日益严重。由于土地人口的变动和豪族富民的贿赂隐逃,甚至涂改黄册,黄册和鱼鳞图册已经不能反映人口和土地的真实情况。这既影响到正常的赋税收入,也造成了赋役负担的严重不均,导致国家财政危机和社会动乱。……明中期以来赋税制度的改革呈现出赋税合一、赋税征银的趋势,有利于简化征收程序,减少税目,同时是明中期以来商品经济进一步活跃,白银被作为实际货币广泛使用的表现。
——摘编自黄纯艳主编:《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十八讲》
①两税法弊端凸显
②土地兼并严重,人口流动频繁,户籍管理混乱
③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危及统治

⑥白银广泛流通
任务二:合作探究——史料分析中国古代隋唐、明清赋税制度演变的原因、影响,概括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规律
问题4:明后期为何实行“一条鞭法”?有何影响?体现什么变化趋势?
材料二: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大大简化了征收手续,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实行这种办法,解除了无地农民劳役负担,提高了有田农民农耕积极性,稳定了农业生产。同时,把徭役改为征收银两,农民获得了较大的人身自由,给手工业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没有土地的工商业者可以不纳丁银,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明政府财政经济状况也有不少改善。
——《张居正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简要说明一条鞭法的作用?一条鞭法与以前税收相比的变在哪里?

②抑制官员贪污腐败
③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农业发展
④放松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⑤促进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变化规律
征税形式由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
征税种类进一步简化
任务二:合作探究——史料分析中国古代隋唐、明清赋税制度演变的原因、影响,概括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规律
问题5:雍正时期为何实行“摊丁入亩”?有何影响?体现了什么变化趋势?
材料一:清王朝建立后,田赋征纳仍遵行一条鞭法,按明朝万历年间的则例征收,地赋和丁赋分别征课。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地银和丁银分别征收的弊端日益突出。土地不断集中在大地主手中,农民不断丧失土地,还要承担沉重的丁赋,所以无地农民被迫陶隐,既影响了国家税收,又不利于社会稳定。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针对“户口日增,地未加广”的情况,规定以现在丁册为常额,固定丁银数量,此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将固定的丁银首先在广东摊丁入亩征收,并逐渐推行至全国。地税从此称为“地丁”,这就是清朝“摊丁入亩”的赋税改革。
——摘编自张守军《中国古代的赋税与劳役》


③农民负担沉重,隐藏户口
社会矛盾尖锐
④增加财政收入、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

任务二:合作探究——史料分析中国古代隋唐、明清赋税制度演变的原因、影响,概括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规律
问题5:雍正时期为何实行“摊丁入亩”?有何影响?体现了什么变化趋势?
材料二:摊丁入亩制度的实行,直接废除了延续几千年的“人头税”,失地和无地农民及其他劳动者摆脱了千百年来的丁役负担。由于加重了有土地者的赋税负担,摊丁入亩制度一定程度上限制或缓和了当时愈发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由此,朝廷放松了对户籍的控制,农民和手工业者可以自由迁徙,出卖劳动力……废除人头税后,这种对“被征税”担心的消失,直接改变了古人的生育观念,中国由此进入第一波“人口大爆炸”时代,据统计,康熙二十四年,全国人口为1亿,到嘉庆十七年已到3.6亿,这仅仅花了127年时间。
——摘编自《历史上影响中国人生活的四大改革》

③一定程度抑制土地兼并
②减轻了农民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
④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减弱
⑥改变生育观念,促进人口快速增长
⑤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变化规律:
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减弱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背景、意义类答题术语总结:
原有赋税制度存在弊端;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户籍管理存在问题;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需要;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需要。
一定程度抑制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农业发展;促进商业(商品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巩固统治。
背景类:
意义类: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实质,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客观上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趋势总结:
人丁为主 资产为主(以两税法为标志)
1.征收标准:
2.赋役形式:
实物税为主 货币税为主(以两税法和一条鞭法为标志)
3.征收种类:
4.征收时间:
必须服役→纳物代役(以“庸”为标志)
繁杂 简单(以两税法和一条鞭法为标志)
不定时 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5.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逐渐减弱
(以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为标志)
6.承担徭役:
阶段 事件 影响
关税起源
失去关税自主权
收回关税自主权
关税走向法制化、制度化
最早出现在西周
国内关税和国境关税长期并立
1842《南京条约》
1843片面最惠国待遇
1844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开协定关税的恶例
中国失去自主调整税率的权力,海关大权长期把持在外国人手中
国民革命时期国共两党明确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关税自主的主张
1927国民政府公布《进口税暂行条例》
1928国民政府发表“改定新约”宣言,随后与多国签订新约
1949年新中国成立
关税自主权取得进展,但不能完全自主制定税率
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
新中国第一部专门的海关税法,统一全国关税制度
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
强化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1987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
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
任务三:梳理中国关税和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时间 事件 结果
民 国 北洋政府
国民政府
新中国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所得税条例
1936年国民政府公布所得税暂行条例
所得税制度起步,但没有实施
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
1980《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建立
任务三:梳理中国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问题1:何为关税?何为个人所得税?
关税:海关代表国家,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出口税则,对进出关境的物品征收的税。
个人所得税:以纳税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税种。
对外
对内
任务三:梳理中国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问题2:我国为何要征收关税和个人所得税?
对外
促进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合作,应对经贸摩擦
对内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调节个人收入,实现社会稳定
服务于国家发展需要
近年来,被爆出明星、网红偷税漏税的事件层出不穷,比如头部主播薇呀,当红明星范冰冰、郑爽、邓伦、宋祖儿,等等,涉及金额少则数百万,多则上亿,令人震惊!然而不管咖位多大,粉丝多多,如果触碰法律红线,必将引来法律的严惩,不仅事业“凉凉”前途暗淡,甚至可能锒铛入狱人生尽毁。
赋税制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盖自关税协定制度成立以来,以进口税率之低,外国纷纷以其过剩制品输入我国而莫之能御,因以造成外商垄断之势力。而同时以出口税之不能免除,致应奖励对外贸易之物品,亦不能免税,此出口贸易之不能发达也。”形成不但不能保护国货,反而处处有保护洋货压迫国货之倾向。
——《晚清关税制度的变迁及其影响》
任务四:小组讨论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关税自主权丧失的影响
历史纵横:晚清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
罗伯特·赫德,英国人。1854年来到中国,1863年正式担任海关总税务司,1908年离职回国。德担任晚清海关总税务近半个世纪,任内创建了税收、统计、浚港、检疫等一整套海关管理制度和现代邮政系统。他把持中国海关大权,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英国等西方列强的利益。
对中国①客观上推动海关的近代化进程
对西方①
对西方②便利西方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对中国②冲击自然经济,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中国赋役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
的赋役制度
关税
秦汉时期:田租、人头税、徭役
隋唐时期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隋:租调役
唐:前期:租庸调制;后期:两税法
宋:两税法+附加税
元: 北方租庸调,南方两税;科差
明:一条鞭法
清:摊丁入亩
个人所得税制度
正式确立:1980年
开始征收:1936年
课堂小结
魏晋时期:租调制
起源:西周
失去主权:鸦片战争后
收回主权:新中国成立后
1.安史之乱后,户口削减,按丁收税已无法实施,旧制积弊甚久,“天下之人苦而无告”。唐德宗时,宰相杨炎改变课税标准,“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人丁为本”,即舍人税地。这一变化(  )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导致了均田制走向瓦解
C.限制了唐后期土地兼并 D.加强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
2.明初以铜钱、纸钞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时,规定赋税折银征收。清代历朝都铸造铜钱,……大额交易通用白银,政府财政也以白银为计算单位。这一变化(  )
A.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B.导致重农政策废止
C.引起赋税制度变革 D.形成闭关自守局面
A
课堂巩固
3.关税制度古已有之,中国一直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但在近代经历了丧失和收回的曲折历程。以下关于关税的说法错误的是(  )
A.1937年国民政府宣布废除国内关税 B.近代国境关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C.鸦片战争后中国完全丧失关税主权 D.新中国成立后,真正实现关税自主
C
4.1993年底,中国大幅度地调整了进口关税,将进口关税水平由39.9%降至36.4%。以后又陆续调低关税,到2001年入世前,进口关税总水平已降至15.3%。入世后到2010年进口关税总水平进一步降至9.8%。这一系列的调整(  )
A.适应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 B.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必然结果
C.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D.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A
课堂巩固
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