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二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第2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教学课件(共3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章 第二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第2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教学课件(共33张PPT)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地理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①结合地图,说明垂直地域分异成因及特点。
②结合案例,说出垂直自然地带分布的坡向差异及其原因。
③结合案例,分析地方性分异规律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
④用家乡实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重点: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的表现。
难点: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的成因。
导入新课:
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 。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
这些诗句描述现象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海拔差异
新课讲授
高大的山体随着海拔的变化,水热状况不同。水分与热量随海拔是如何变化的呢?
自主思考:
气温?
水汽凝结高度
迎风坡
背风坡
新课讲授
时间到,大家一起来展示!
【答案】
气温降低(约6℃/1000米)
水汽凝结高度
迎风坡
从山麓至山顶,水分先增加,后减少
气流下沉过程中绝热增温,降水少,加剧蒸发
背风坡
新课讲授
一、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高大的山体随着海拔的变化,水热状况不同,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差异很大,自然景观也相应的呈现垂直变化。从山麓到山顶,分布着不同的景观带,构成垂直带谱。
新课讲授
合作探究一:
观察图片,思考以下问题:
1.从图中海拔自下而上可以观察到哪些自然
地带?导致垂直自然地带变化的因素是什么?
2.山麓处的自然地带类型由什么决定的?
3.山地垂直自然地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分别是什么?
时间到,大家一起来展示!
草原带、森林带、荒漠带、冰川带。
影响因素:海拔变化导致水热状况不同。
山麓自然地带由其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决定,类型与其所在的陆地自然地带一致。
水平延伸,垂直更替。
新课讲授
一、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垂直自然地带的变化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的陆地自然地带变化相似。位于山麓处的自然地带是垂直带谱的起始带,也称基带,与其所在的陆地自然地带一致。
山麓处的自然地带是垂直带谱的起始带,也称基带。
新课讲授
合作探究二:
比较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坡的垂直地域分异。
1.南北两坡的基带有何不同?
2.南北两坡自然地带的数量有何不同?
影响因素是什么?
3.如果北坡的山麓海拔与南坡相同,北坡也会有南坡那么多植被类型吗?
4.以高山草甸为例,它在南坡和北坡分布的范围有何不同?为什么?
新课讲授
合作探究二:
比较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坡的垂直地域分异。
1.南北两坡的基带有何不同?
2.南北两坡自然地带的数量有何不同?影响因素是什么?
时间到,大家一起来展示!
南坡自然地带的数量多于北坡,因为南坡纬度低、相对高度大且降水较多,水热状况的变化比北坡复杂。
南坡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
北坡基带为高山草原带。
新课讲授
一、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

例如,位于非洲东非高原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海拔高达5895米,从山麓至山顶的自然地带更替几乎等同于纬度分异规律,是垂直带谱最完整的山。
新课讲授
合作探究二:
3.如果北坡的山麓海拔与南坡相同,北坡也会有南坡那么多植被类型吗?
4.以高山草甸为例,它在南坡和北坡分布的范围有何不同?为什么?
北坡分布在4000~4800米,南坡分布在4500~4800米。因为南坡水热条件好,森林生长上限高,高山草甸分布的位置相对较高。
不会,因为北坡与南坡纬度不同,基带不同。
新课讲授
一、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知识拓展】
雪线:雪线是常年积雪带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降雪逐年加积,形成常年积雪。
新课讲授
一、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知识拓展】雪线的影响因素
(1)气温:呈正相关,气温越高,雪线越高。
(2)降水:降水越多,雪线越低。
(3)坡向: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阳坡雪线高。
(4)坡度:陡坡雪线高,缓坡雪线低。
新课讲授
合作探究三:
读阿尔卑斯山的垂直地带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为什么同一个自然地带在南北坡的海拔不一样?
2.读图说明雪线与迎风坡、背风坡之间的关系?
时间到,大家一起来展示!
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
同一自然地带南坡高于北坡。
因为南坡是阳坡,热量条件较好。
新课讲授
思考:
喜马拉雅山脉的雪线位于海拔5000米左右,阿尔卑斯山脉的雪线位于海拔2000~3000米,为何会出现这种差异?
时间到,大家一起来展示!
阿尔卑斯山脉分布的纬度高,整体气温较低,故雪线分布的海拔低。
新课讲授
合作探究四:
非洲东南部的马达加斯加岛,其东部为热带雨林带,西部为热带草原带,分析为何会出现这种差异?
时间到,大家一起来展示!
西部降水少,与相邻的陆地上自然地带一致,为热带草原带。东部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沿岸有暖流经过,暖流对沿岸气候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形成了高温多雨的气候,植被类型为雨林,自然地带为热带雨林带。
新课讲授
二、地方性分异规律
例如:温带湿润山区不同高度植被发育不同,地形平坦,高度适中处发育落叶阔叶林;陡坡,水土易流失,只能生长耐旱的针叶树、灌木;谷地水流汇集,生长草甸植被。
地形平坦,高度适中处发育落叶阔叶林
陡坡,水土易流失,只能生长耐旱的针叶树、灌木
谷地水流汇集,生长草甸植被
定义:受地形、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的影响,通过物质与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 。
新课讲授
案例分析:草原上的盐碱地
土壤盐碱化是如何形成的?
新课讲授
时间到,大家一起来展示!
【答案】
土壤中钠、钾元素易随水分迁移至低处,而草原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导致盐分在地势低洼的土壤表层集聚,就会形成斑块状植被稀疏区域。这就是土壤条件不同引起的地方性分异规律。
土壤中钠、钾元素易随水分迁移至低处
草原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盐分在土壤表层集聚
形成斑块状植被稀疏区域
新课讲授
合作探究五:
小组合作,探究以下现象的成因
1.南半球大陆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的自然地带分布范围很窄,呈条状。
3.南美洲西部热带荒漠带延伸至赤道附近。
4.我国新疆荒漠中出现绿洲。
非地带性:指不符合地带性分布规律的自然地带分布现象。相比于自然地带地带性分布,某地本该出现某种自然地带却没有出现、不该出现某种自然地带却出现的现象。
新课讲授
时间到,大家一起来展示!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南纬50°~66°为海洋,缺少大面积的陆地,故没有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1.南半球大陆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新课讲授
时间到,大家一起来展示!
由于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作用,南、北美洲西部的陆地自然地带难以东西向延伸。
2.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的自然地带分布范围很窄,呈条状。
新课讲授
时间到,大家一起来展示!
受沿岸强大的秘鲁寒流影响,降温减湿,沙漠气候向低纬度蔓延。
3.南美洲西部热带荒漠带延伸至赤道附近。
新课讲授
时间到,大家一起来展示!
荒漠中高大山脉的冰雪融水下渗为地下水,在山麓处出露地表,形成了湿润的环境,由此形成绿洲。
4.我国新疆荒漠中出现绿洲。
新课讲授
归纳小结:非地带性的常见形式
(1)自然地带缺失: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地带,如南半球大陆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自然地带改变:受地形以及寒暖流对气候的不同影响,使植被类型改变。例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受厄加勒斯暖流和信风的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带,而西部却是热带草原带。
(3)自然地带受约束:使陆地自然地带的分布范围受到约束。例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的自然地带分布范围很窄,呈条状,就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作用。
(4)自然地带呈斑块状:局部地区地形和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例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新课讲授
思考:
观察世界陆地自然地带的分布图,你还可以找到哪些非地带性的案例,分析原因。
新课讲授
时间到,大家一起来展示!
洋流、信风迎风坡
西风背风坡
洋流,信风迎风坡
海拔
课堂小结
自然环境的
地域差异性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规律
定义
影响因素
地方性分异规律
举例
常见形式
当堂训练
(2020﹒江苏卷)下图为甲、乙两山地同纬度的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两山地属于( )
A.昆仑山脉 B.秦岭
C.祁连山脉 D.横断山脉
2.两山地的基带植被类型不同,原因是乙山地( )
A.基带更高,热量不足
B.海拔更高,山谷风强
C.基带受焚风作用更强
D.基带原生植被遭破坏
D
C
当堂训练
【解析】第1题,由题干可知,甲、乙两山地纬度相同,经度都位于100°E附近,而且甲山地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可以判断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于横断山脉,D正确。昆仑山脉、祁连山脉都处于温带地区,秦岭处于亚热带与温带的过渡地带,秦岭南坡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北坡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A、B、C错误。故选 D。第2题,由于乙山地地处横断山区,而且位于甲山地的东边,山高谷深,受西边重重山岭的阻挡,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越过山地,在背风坡气流下沉,形成焚风效应,乙山地的基带受焚风作用更强烈,所以,乙山地的基带形成干热河谷灌丛带,C正确。乙山地基带受焚风效应影响,热量充足,A错误。乙山地的基带形成干热河谷灌丛带,与山谷风影响无关,B错误。乙山地的基带形成干热河谷灌丛带,是因为基带受焚风作用强烈,气候干热,并不是基带原生植被被破坏,D错误。故选C。
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