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8.2《敬畏生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道德修养 通过分析灾难中的 “逆行” 行为与生命救助案例,理解生命的脆弱与坚强,树立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道德观念,主动承担关爱自己与他人生命的道德责任责任意识 认识到生命价值高于一切,在面对生命相关问题时,能谨慎处理生命关系,主动践行关爱他人、守护生命的行为,增强对生命的责任担当健全人格 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克服对生命的漠视或恐惧心理,培养热爱生活、敬畏生命的积极心态,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二、教学重难点重点 1. 理解敬畏生命的原因(生命的脆弱与坚强、崇高与神圣) 2. 掌握敬畏生命的具体做法(遵循生命规律、关爱他人生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难点 1. 深刻理解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的内涵,将其转化为日常尊重与守护生命的行动 2. 平衡对生命的 “敬重” 与 “畏惧”,做到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且 “因敬畏而无畏”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具体应用案例教学法 结合抗击台风 “摩羯” 救援、甘肃积石山地震救灾等案例,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特点与敬畏生命的意义情境讨论法 创设 “危险中的逆行选择”“让座、陪伴长辈” 等情境,组织学生讨论,提炼敬畏生命的做法诵读感悟法 通过诵读 “天不语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天地之大德曰生” 等古语,理解生命规律与敬畏生命的文化内涵合作探究法 以小组为单位探究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敬畏生命”,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与实践意识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情境导入 —— 感知 “逆行” 中的生命态度 1. 展示抗击台风 “摩羯” 中,退役军人志愿者冒雨徒步护送 3 岁患病幼儿就医的案例(教材 P63 生活观察),提问:“从他们奋不顾身的‘逆行’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 引出课题 “敬畏生命”,并结合 “说文解字” 解释 “敬畏” 的内涵(敬重 + 畏惧) 1. 认真倾听案例,思考并分享对 “逆行” 行为的感受(如对生命的重视、勇敢担当等) 2. 记录 “敬畏” 的双重内涵,初步建立对 “敬畏生命” 的认知 1. 以真实案例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直观感受对生命的守护行为2. 明确 “敬畏” 的定义,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环节二:探究一 —— 为什么要敬畏生命 1. 展示三组材料(教材 P64 探究一):①2024 年乌克兰冲突双方士兵伤亡数据、珠海樊某故意撞人事件(人为灾难)②2024 年台风 “摩羯” 海南灾情(自然灾害)③清明节扫墓、国家公祭仪式、灾难中党和政府抢救生命的场景 2. 针对材料依次提问:①当生命遭遇灾害、意外时,你感受到生命的什么特点?②当人们万众一心挽救生命时,又能体悟到生命的什么特点?③这些纪念与救援行为体现了对生命的什么态度? 3. 总结敬畏生命的原因:生命脆弱又坚强、崇高且神圣,需怀敬畏情怀 1. 分组分析材料,结合问题讨论并派代表发言:①从灾害、意外中感受生命的脆弱与艰难②从救援、纪念中体悟生命的坚强、崇高与神圣③认识到对生命应持敬畏情怀 2. 记录课堂笔记,梳理敬畏生命的原因 1. 通过对比灾害中的生命困境与救援中的生命力量,让学生全面认识生命特点2. 结合国家层面的纪念与救援行为,提升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知高度环节三:探究二 —— 如何敬畏生命 1. 古语引路:展示 “天不语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天地之大德曰生”,提问:“这些古语启示我们敬畏生命需要怎么做?”,引导学生得出 “遵循生命规律” 的结论 2. 情境分析:展示 “让座”“做同学拐杖”“陪伴长辈” 的图片(教材 P65 情境),提问:“这些行为的共同点是什么?”,结合 “仁者爱人”“推己及人”,总结 “关爱他人生命” 的做法 3. 案例深化:展示 2024 年春运雨雪灾害、广东广西汛情中党和政府的救援行动,提问:“从生命角度,这些行动体现了什么原则?”,引出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4. 总结敬畏生命的三大做法 1. 诵读古语,思考并分享对 “遵循生命规律” 的理解(如与自然和谐共生) 2. 观察图片,分析行为共同点(关爱他人生命),结合古语理解 “从珍惜自己生命到关爱他人生命” 的要求 3. 分析灾害救援案例,明确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的原则 4. 整理笔记,掌握敬畏生命的具体做法 1. 以古语为载体,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理解遵循生命规律的重要性 2. 从生活小事切入,让学生明白关爱他人生命的具体表现,增强实践可行性 3. 结合国家行动,让学生理解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的内涵,提升思想认识环节四:深化理解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的内涵 1. 展示 “119 消防日逆行者” 图片,提问:“为什么危险来临时,有人会选择‘逆行’?” 2. 补充 “生命重于泰山,比金钱、权势更重要” 的观点,引导学生理解:“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是对 “生命最宝贵” 的践行 1. 思考并回答 “逆行” 的原因(如守护他人生命、承担责任等) 2. 结合观点讨论:“在生活中,如何体现‘生命比身外之物更重要’?”(如不为金钱忽视安全、不仗权势漠视他人生命等) 1. 以消防逆行者为例,让学生深刻体会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的实践意义 2.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将抽象原则转化为具体认知,为践行奠定基础环节五:启思导行 —— 践行敬畏生命 1. 呈现两种观点:“因为敬畏,所以无畏”“心存敬畏,行有所止”,提问:“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观点?结合生活实例说明” 2. 组织小组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哪些小事践行敬畏生命?”(如遵守交通规则、关心生病同学、爱护动植物等)3. 选取小组分享成果,进行点评与补充 1. 独立思考观点内涵,结合实例分享(如 “敬畏生命,所以勇敢面对困难救助他人”“敬畏生命,所以不做危险行为”) 2. 小组合作讨论,列举日常生活中践行敬畏生命的具体行为,形成小组结论3. 倾听其他小组分享,补充完善自己的认知 1. 通过观点辨析,让学生辩证理解敬畏生命的态度,避免极端认知 2. 小组讨论与分享,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同时让学生明确敬畏生命的日常实践路径,实现 “知行合一”环节六:课堂总结 结合板书,梳理本节课核心内容:敬畏生命的原因、做法、“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的内涵 跟随教师梳理知识,构建知识框架 帮助学生系统回顾本节课内容,强化知识记忆五、板书设计8.2 敬畏生命一、为什么敬畏生命?生命脆弱(灾害、意外)又坚强(救援、拼搏)生命崇高且神圣(纪念、守护)需怀敬畏情怀二、如何敬畏生命?遵循生命规律(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爱他人生命(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三、核心观点生命重于泰山,比金钱、权势更宝贵六、教学反思优点:① 紧密结合教材案例(如台风救援、国家公祭等)与真实时事(甘肃地震、2024 年汛情),让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认知,增强说服力;② 通过 “情境导入 — 探究原因 — 明确做法 — 实践导行” 的逻辑链条,层层递进,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③ 融入传统文化古语,兼顾知识传授与文化渗透,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不足:① 在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的理解环节,部分学生可能难以将国家层面的行动与自身生活联系,需增加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如学校组织的应急演练、家庭中的生命安全教育等);② 小组讨论时,可能存在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情况,后续可设计 “小组任务分工表”,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改进方向:① 课后可布置 “敬畏生命实践作业”(如 “为家人做一件关爱生命的小事”“记录一周内践行敬畏生命的行为”),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认知;② 下次教学中,可引入短视频(如消防救援片段、动物保护公益视频),进一步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强化敬畏生命的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