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1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18张PPT)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课标:
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援朝战争等史事,认识明朝的对外关系。
任务导学
任务1:阅读教材梳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条件、特点和影响
任务2:了解戚继光抗倭相关史事(原因、戚家军特点、过程及结果)
任务3:知道明朝和朝鲜的关系,并列举相关史实说明
任务4:列举明朝时澳门自古是中国领土的相关史实。
1.自主阅读思考5分钟;
2.组内交流3分钟,确定小组发言人;
3.小组反馈。
1.概括:
东洋
西洋
西洋:明初,人们常把东海及其以外的海域称为“东洋”,把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时间:
次数:
出发:
7
刘家港
到达地区:
最远到达:
主要活动:
1405-1433
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赠送礼品、商品交易
材料: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jī,携带)。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
——摘编自张廷玉等《明史》
目的
提高明朝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威望
2.条件
结合所学,说说支持郑和下西洋历史条件有哪些。
(1)经济基础:
(2)科技保障:
(3)政府支持:
(4)个人因素:
明朝前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根本原因)
造船和航海技术先进。
明成祖的鼎力支持。
郑和个人能力出众,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
3.特点:
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郑和远航,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其中最大的海船可乘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海船……仅首次下西洋时,就有27000多人,其中有使臣、官兵、航海技术人员、宗教人士、翻译、医生、厨师、工匠等。
船。
船队所到之处,郑和及随行人员都要访问当地的首领,赠送礼品,表达通好的意愿,同时与当地居民进行商品交易……回国时,一些国家还派出使者随行,在第六次远航返回时,就有16个国家和地区的使团共1200余人随船队来到中国
时间长
次数多
规模大
和平友好交往
范围广
4.影响:
一个如此强大的舰队,却没有进行任何侵略与殖民行为,说明郑和时代的中国,真正承担起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欺凌小国,播仁爱友谊于远邦,宣昭颁赏,薄来厚往。
郑和下西洋展示了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船纵横大洋,实现了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加强了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向海外诸国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加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
——(摘自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很多国家航海的时间都早几十年。
②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
①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阅读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猜测:画中的百姓在做什么?
倭寇:我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国。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称为“倭寇”。
明·仇英《倭寇图卷》局部
1.背景:
倭患: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造成严重的倭患。
明朝时期,东南沿海地区倭患严重。
2.战绩:
观看视屏,描述戚继光抗倭的战绩,并分析原因。
组建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军事才能卓越,指挥有方。
戚继光
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
率军前往 地区,
使 的倭患基本解除。
1561年在 ,
平定了 地区的倭患。
浙东
东南沿海
台州九战九捷
福建、广东
3.评价:
他(戚继光)一生在东南沿海抗倭十余年,扫平了为虐沿海多年的倭寇,保卫了国家的领土主权,保卫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范中义等《戚继光传》
想一想:为什么说戚继光是民族英雄?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性质),他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国家:朝鲜、琉球、越南、缅甸等;
影响: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②与明朝形成上述关系的都有哪些国家?这种关系有何影响?
通过册封、纳贡称臣形成宗藩关系。
①明朝是如何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
1.明朝与周边国家的交往
维护藩属国统治秩序
册封
纳贡称臣
2.援朝抗日:
日本权臣丰臣秀吉
明朝援朝大将李如松
结果:
明朝两次出兵援助,均取得胜利。
日本权臣丰臣秀吉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
明朝万历年间
时间:
背景:
影响:
沉重打击了日本政治军事势力,明朝国力受到削弱,对东亚政治军事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阅读教材,归纳援朝战争的相关史实,并指出其深远影响。
1553年
主权仍属中国,澳门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573年
阅读教材,说一说葡萄牙人是如何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的?面对葡萄牙势力的扩大,明朝是如何加强对澳门管理的?
后 来
葡萄牙殖民者将500两白银改交明朝地方政府。
葡萄牙殖民者500两白银买通地方官员,在澳门上岸,搭蓬建屋,并进行贸易。
明政府在澳门设置守澳官,加强对澳门的管理。
租住≠割让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
——《天妃灵应之记》
材料二 明朝中期,随着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所到之处,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1)郑和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材料三
(1)材料一描述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中期海防出现的问题。
(3)指出材料三中的图片人物是谁,并用一句话来评价他。
(4) 综上所述,概括明代处理中外关系的两种方式。结合明朝对外关系历史,当今应如何正确处理国与家的关系。
(2)问题:东南沿海遭遇倭患侵犯。
(3)戚继光。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4)和平交往,战争冲突。一方面要平等互惠,互相学习,友好交往;另一方面我国要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勇于反抗外敌入侵。
明朝前期
国力强盛
郑和下
西洋
戚继光抗倭
援朝战争
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
和平交往
战争冲突
明朝中期
国力衰退
找出明朝对外交往方式发生变化的原因,并思考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启示:国家综合国力决定外交地位,应当积极增强国家实力;重视国防建设,加强海防;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互利共赢。
郑和远航
性质: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戚继光·民族英雄。
影响:打击日本,明朝削弱,对东亚政治军事格局影响深远
目的:宣扬国威 时间:1405-1433
时间:万历年间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戚帅抗倭
葡租澳门
时间:1553年
援朝护邻
意义:空前壮举;增进友好往来,为航海事业作贡献。
背景: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人物:戚继光(戚家军);功绩:台州九战九捷
明朝管理:在澳门设置守澳官。
1.《明史》记载:“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旧港……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此举( )
A.主要目的是推动明朝海外贸易
B.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
C.抵制了倭寇对东南沿海的侵略
D.严重阻碍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郭裴的《广东通志》卷六十九记载了一个故事:1553年,有一伙殖民者谎称遇到风浪,请求暂时借地晾晒货物,他们买通了当地官员,许诺每年缴纳白银500两,得到允许后就此上岸。这伙殖民者上岸的结果是( )
A.寇准说服皇帝亲征
B.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
C.岳飞取得郾城大捷
D.攫取了在我国澳门的租住权


3.结合本课所学,完成表格。
明朝对外关系主要人物表
人物 活动区域 主要事迹 主要作用
郑和
戚继光
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七次下西洋
我国东南沿海
抗击倭寇
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
基本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保卫了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利益
澳门在秦朝时就是中国的领土,属南海郡番禺县。至宋代属香山县,此后沿用下来。
1535年,澳门正式开埠并发展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此后逐步占领澳门。
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4.查阅相关资料,说说澳门的历史沿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