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课件(2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9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课件(21张PPT)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第19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根据教材整理,清朝中枢权力机构演变的历程,完成表格。
时期 顺治 康熙 雍正 乾隆
机构 名称
人员 组成 职责 设立南书房
议政王
大臣会议
皇权受限
设立军机处
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满洲贵族
翰林文人
皇帝亲信大臣
讨论决定军国大事
直接为皇帝草拟谕旨和处理奏章。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
皇权扩大
皇权强化
皇权独揽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1677年,康熙皇帝说:“今欲于翰林内选择博学善书者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随后,一些翰林被调到乾清宫南书房值班,称为“南书房行走”。他们除陪皇帝写字作诗外,也会按皇帝的意旨草拟诏书,成为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
康熙皇帝为什么要设立南书房?
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秘书班子-南书房
南书房位置示意图
康熙
清朝建立以来,议政王大臣会议一直把控着中央决策大权。
君主权力受到了限制,为了突破满洲贵族的限制,加强君主专制。
根据材料,指出最初设置军机处的直接原因?
材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
——清·赵翼《檐曝杂记》卷一《军机处》
直接原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背景
军机处的设立

成为常设机构,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
太和门
雍正
军机处
(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赵翼《檐曝杂记》卷一
据材料,指出军机处设立的职能 。
这句话意思是说,军机大臣只是传达抄写皇帝的旨意,而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
职能
军机处的设立

军机处 一天办事程序一览表 1 发折:奏事处将官员奏折发军机处
2 接折:军机章京将奏折送军机大臣阅
3 见面:军机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
4 述旨: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
再交皇帝预览
5 过砂: 皇帝砂笔改定奏折
6 交发: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
7 开面: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
8 交折:将原奏折交内奏事处
9 月折:将奏折复本每月一编
10 随手:将谕旨、 奏折重点二季一编
11 封柜:将月折 、随手档收柜题封
军机处处理机关要务,但无实权
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强化了君主专制?
职能:军机大臣按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
上传下达
军机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君主专制进-步强化。
材料研读
军机处外景
军机处内景
军机处位于紫禁城内养心殿南、隆宗门内,内部陈设简单,只有桌、椅、炕、笔、砚等设施和物品。
材料一 (军机处)它的组成比较简单,没有正式实任官,办事人员少而精.... 只起承旨、草诏、代发的作用,类似皇帝的秘书班子。军机处地处内廷,直接听命于皇帝,随时承旨,随时草诏办理,发出的诏旨不通过内阁,而是交各部直接发出,保密性强,办事效率高,成为皇帝加强统治的得力工具。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封建专制统治已经发展到顶峰。——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写组《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军机处有什么特点?
速(工作效率高)
密(保密性强)
简(机构简单)
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三公
九卿制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制
行省制度
推恩令
刺史制度
设立军机处
秦朝
汉朝
隋唐
北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拓展提升
确立
完善
加强
发展
强化
顶峰
巩固
乾隆皇帝御批奏折(局部)
官员
皇帝
密封
呈送
返回
批红
康熙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秘密呈送报告,经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形成了奏折制度。
奏折制度的建立
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
提高了决策效率,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清·红漆皮奏折匣
迅速、机密
清初随着军机处的成立,一种新的沟通管道,即奏折制度应运而生。奏折直接送往内廷由皇帝御览,皇帝军机处磋商,之后才往下层的内阁与相关部门进行附议或执行。奏折制度的产生
A.使军机处具有了决策权 B.提高了决策的正确性
C.说明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D.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
清初,有人修《明史》,对南明的史事使用了明朝纪年,结果朝廷下令把参与编写、印刷、销售的70多人全部处死,总共处罚了200多人。
大臣胡中藻写的诗中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之句,乾隆皇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居心?”胡中藻被杀,友人也受到牵连。
相关史事
文字狱

实质:即通过歪曲文字来罗织罪状,以实现严密控制人们思想的专制目的。
从士人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
文字狱含义
从思想文化领域严密控制士人,
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
目的
处罚严酷
歪曲解释、借题发挥
清朝大兴文字狱的目的是什么?
典型案件
材料二 在清朝残酷的文化压迫下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政府下诏征举士人,想学康熙重开博学鸿儒科,谁知响应寥寥只得作罢。人才凋零,文治废弛,以至于此,其消极影响可见一斑。
——摘编自《简明中国经济史》
下表是明清时期“ 文字狱 ”次数的粗略统计
时期 明太祖 康熙帝 雍正帝 乾隆帝
次数 19 12 17 130
清朝的文字狱规模大、次数多(特点)
结合材料,分析清朝大兴文字狱带来的危害?
材料一 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chān(窥视)景,畏避太甚。....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
——李祖陶《迈堂文略》
怕触及到国家大事
过于害怕和回避
材料研读
危害
文字狱

造成了社会恐慌,摧残了许多人才,致使士人不敢过问政治,也不敢表露个人的思想。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阅读教材,说一说清政府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的表现。
大力提倡尊孔读经,组织人力大规模进行整理文献和编纂书籍的活动;
编书籍
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销毁。
禁书毁书
表现
文化专制政策

材料一 《天工开物》、《军器图说》这些科技著作都被禁毁,《天工开物》直到近代才在日本和法国重见天日。仅在乾隆时期,禁书毁书的活动就持续了近20年,据统计,在这期间共销毁书籍3100多种,115.1万部,销毁书版8万块以上。 ——常建华《清史十二讲》
材料研读
古代文化的一次浩劫
鲁迅先生在谈到乾隆时期编纂的《四库全书》时说:“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清朝政府大力提倡尊孔读经 B.清朝政府编纂书籍意义重大
C.这一行为使人们不再读书 D.清朝编纂典籍其实是文化专制的反映
.
借编书之名行查书之实,破坏古书(寓禁于征)
乾隆皇帝最宠信的大臣和珅,弄权20多年,
不择手段地聚敛财物。嘉庆皇帝继位后,和珅被赐死,家产被查抄。据不完全统计,查抄的黄金有33500余两,白银300余万两,当铺75座,银号42座,还有大量的房产和地产,珍贵衣物、珠宝、古玩、洋货等不计其数。对109件查抄清单中的26件清单估价,即值2.2亿两白银,而当时国库每年的收入仅为4000多万两,所以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
相关史事
表明清朝统治已经严重腐朽
相当于当时5年的国库收人
触目惊心的贪污腐败现象
皇帝因个人喜好专宠大臣
官场腐败:
官吏贿赂,结党营私;
乾隆以后,官僚体制从整体结构上呈现出日益腐败的趋势。
君主专制下的政治危机
和珅
表现
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课后活动
2.清朝时,社会上流传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民谣。
说一说:这一民谣反映出了什么样的社会状况?
这一民谣的大概意思是,在知府任上三年,
即使是号称“为官清廉”者,也能有十万雪花银的进项。
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思想文化的极端控制。
皇帝专权的弊端:
君主集权加强,容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政治腐败导致经济衰退;
在思想上扼杀了知识分子的创造能力,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知识拓展
这反映了清朝官场昏暗,官更贪污现象严重。
表现
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社会经济发展
财政收入增加
国库充盈
能承受庞大运转费用
皇帝好大喜功
花费无度
财政虚耗
官吏贪污
截留税款
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减少
支出增多
政治腐败
财政危机
官僚机构臃肿
各级官吏大肆贪污
康乾时期
乾隆后期
嘉庆以后
年份 人口数量/亿人 耕地面积/万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
1753 1.84 735.22 4.00
1766 2.08 741.45 3.56
1784 2.86 760.57 2.66
1812 3.34 788.93 2.36
1822 3.73 756.21 2.03
1851 4.32 756.29 1.75
清朝中期的人口和耕地面积
人口增长
耕地不足
土地兼并:
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不择手段地兼并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纷纷破产。
人地矛盾突出
财政危机:
腐败带来的财政危机,进一步引发了经济的衰退和国力的全面衰弱。
统治阶级的挥霍浪费
清朝中期的社会危机
清朝《流民图》(局部)
这幅图呈现出清朝农民在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之下沦落乞讨、卖儿卖女的境遇,表现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日益困苦。
贫富分化严重
时间:1796—1804(历时9年)
影响:导致清朝元气大伤,
是清朝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概况
白莲教起义
嘉庆元年
结果
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分析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
原因
闭关政策

材料研读
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
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根本原因)
清朝统治者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材料一 清朝的最高统治者包括康熙这样的明君,对于当时世界的大势,对于发展外贸与正在崛起的西方各国展开商业竞争,是缺乏足够认识的,传统的内陆文明与小农思想指导下的对外政策,进取不足而保守有余,处处以防范为主,所谓“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以天朝大国乃世界之中心自居,视外国为蛮夷,居高临下地加以提防。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自给自足
统治者对当时世界大势缺乏足够认识
盲目自大
以防范为主,维护自身统治
清朝对出海贸易的商船装载货物重量有严格的限制,甚至规定只准带铁锅一口,每人只许带铁斧一把;船上所有人员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龄、面貌、履历、籍贯等;船只预先规定往返日期,每人每日只许带米两升。
相关史事
人员档案管理
船只行程登记
商船装载
清朝从颁布“禁海令”到闭关政策的历史进程。
顺治
康熙
乾隆
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又强迫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
开放宁波、漳州等地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限制。
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西方商船来华的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闭关政策含义
表现
闭关政策

清政府推行闭关政策,闭关原指关闭城门,后来引申为断绝往来。但闭关不是完全禁绝往来,而是指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广州十三行》
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
收购我国出口商品,管理外国商人。
清初实施“禁海”“迁海”政策,是针对郑成功抗清势力采取的临时性措施,属于对内政策。
1792年,英国政府利用乾隆皇帝八十大寿的机会,派马戛尔尼带领使团出使中国,希望全面扩大对华贸易,并提出割让舟山附近岛屿等无理要求。1793年,马戛尔尼在承德觐见乾隆皇帝。清廷将该使团视为英国的一次朝贡,双方发生激烈的礼仪之争。乾隆皇帝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磁器、丝觔(jīn),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拒绝英方不合理要求。马戛尔尼使团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知识拓展
马戛尔尼使团来华
朝贡体系
揭示了18世纪末中英两国在外交、贸易和文化观念上的冲突,
反映了当时中国与西方世界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不同态度和立场。
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打开中国市场,推动自由贸易
表现出强烈的自信和自足感
出口是对西方国家的恩惠
闭关政策是否能够抵御外国的侵略?
想一想
影响
闭关政策

这一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积极影响:
闭关政策虽然保护了自然经济免遭外来冲击,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也曾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
材料 一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1858年 马克思 《鸦片贸易史》
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
作为一种消极被动的防御政策,
闭关自守无法阻挡西方的殖民侵略。
消极影响:
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导致当时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清时期(1840年以前)的中国与世界
1640年,英国
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8世纪60年代,
工业革命率先从英国开始。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775年,北美十三个殖民地进行独立战争。
英、美、法、德、日、俄等国先后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改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船坚炮利,加紧对外殖民扩张。
19世纪的国际局势
课堂小结
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君主专制的强化
闭关政策
原因:自然经济;
清朝盲目自大;
防范外来侵犯。
目的:加强对士人的思想控制;
影响:造成社会恐慌,摧残人才;禁锢思想言论,阻碍思想、学术发展和进步。
表现:官僚体制从整体结构上呈现出日益腐败趋势;
财政危机;土地兼并严重;
结果:白莲教起义,清朝走向衰落;
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文字狱与
文化专制政策
康熙皇帝设立南书房;
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康熙时期奏折制度形成。
军机处的设立
维护封建集权统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