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辛亥革命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辛亥革命 课件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1911.10.10
1894年
辛亥革命
狭义:1911年武昌起义,因发生于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广义: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
兴中会成立
宣统帝下诏退位
1912.02.12
广义
武昌起义
狭义
①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②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③组织基础:革命团体及革命政党的建立。
④军事基础:先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1、背景
材料一:1901至1911年间,新设厂矿386家,资本额8.8348亿元,十年间超过前此三十年设立的厂矿、资本额总数二倍以上。
—李侃《中国近代史》
徐锡麟
黄兴
秋瑾
一、武昌起义
保路运动亦称“铁路风潮”。清政府下令镇压。1911年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逮捕罗纶、蒲殿俊等保路同志会代表,枪杀数百请愿群众。第二天又下令解散各处保路同志会。激起四川人民更大愤怒,1911年荣县独立,荣县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成为武昌起义的先声。
2、有利时机
1911年9月,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到四川镇压保路运动,武昌空虚,
一、武昌起义
②在同盟会反清革命思想影响下,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积极谋划起义。
共进会成立于1907年8月,最初在日本东京由部分同盟会会员(如张百祥、孙武、焦达峰等)发起。1909 年后,孙武等人将活动重心转移至湖北武汉,在新军和会党中发展力量。
文学社的前身是1908年成立的“群治学社”,1911年1月,由蒋翊武、詹大悲等正式定名。其成员多为湖北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主张从新军内部发动革命。
2、有利时机
一、武昌起义
11日下旬
11日
1911年10月10日
③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11日
①武昌首义:
革命党人首先起义,夺取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
②武汉三镇胜利(武昌、汉阳、汉口)
结果:④各省响应独立:全国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注意:孙中山没有直接参与武昌起义!
3、过程
一、武昌起义
【思考】黎元洪作为清王朝旧官僚,摇身一变却成为了革命党人的高阶领袖,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体现了革命党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的不彻底性。
起义官兵在湖北军政府大门前合影
时间 地点
总统 副总统
纪年 机构 国旗 性质 意义 中华民国国旗——五色旗
孙中山与临时参议院议员合影
1912年1月1日
南京
黎元洪
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阳历
成立临时参议院
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南京临时政府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孙中山





二、中华民国建立
1、概况
五色旗
公元纪年 民国纪年
1912年 民国元年
1913年 民国二年
1914年 民国三年
1915年 民国四年
1916年 民国五年
…… ……
n年
公元 n年 =民国纪年+1911
算一算:陈爱国,民国5年出生,1945年他的实岁年龄多大?
民国5年+1911=公元1916年
1945-1916 = 29岁
民国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的换算
南京临时政府
1949年
1927年
1912年4月
1912年1月
北洋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二、中华民国建立
2、构成:
1912年,孙中山主持制定了《临时约法》,其用意,“一以表示我党国民革命真意义之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表现了革命派在交出名器之前企图用约法限制袁世凯的努力。
—— 摘编自陈旭《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现场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发现场
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①时间:
②机构:
③目的:
1912年3月
临时参议院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概况: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 体现原则
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②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④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主权在民(国家性质)
自由平等(人民权力)
三权分立(政治体制)
2、内容:
行政权
(总统、国务员)
立法权
(参议院)
司法权
(法院)
可否决参议院法案
参议院可弹劾总统案
可任命法官
可宣布总统违宪
可宣布法律不合宪法
任命法官需参议院确认
分权制衡
责任内阁制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性 质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评 价
积极:
消极:
①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难有实际的约束效力
②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2、
出身
出身于一个军三代、官三代、富三代之家
26岁
以“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的身份坐镇朝鲜,长达10年以上,俨然朝鲜的太上皇
1895年
天津小站,训练新军
1898年
戊戌变法,站在慈禧太后这边
1900年
镇压义和团运动,得到洋人的信任
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
1911年
四、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袁世凯
人物扫描
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下诏退位,清朝统治结束。
第一步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第二步
1919年4月,孙中山正式解职。临时政府迁北京。
第三步
袁世凯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清帝退位诏书
结果: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四、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2、过程:
材料一:英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利益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它担心公开站在清政府方面与革命军为敌,势必有丧失它的巨大利益的危险。……帝国主义国家都决定采取在“中立”的幌子下加紧扶植袁世凯,利用袁世凯取代清王朝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工具。
材料二:在革命派内部,妥协思想也已占上风……财政困难使南京临时政府硬气不起来,帝国主义干涉的阴霾更令革命党人气短(各国军舰在长江示威)……大多数革命党人终于在帝国主义的威胁下屈服。南北双方达成了一项协议:革命党人同意让出政权,袁世凯则同意宣布赞成“共和”,并逼清帝退位。
①帝国主义的支持
②袁世凯掌握清政府政治大权
③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根本原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四、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3、原因:
五、二次革命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公然背弃誓言,一再破坏《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第一届内阁成员 国务总理 唐绍仪 北洋派系 司法总长 王宠惠 同盟会
外交总长 陆征祥 北洋派系 教育总长 蔡元培 同盟会
内务总长 赵秉钧 北洋派系 农林总长 宋教仁 同盟会
陆军总长 段祺瑞 北洋派系 工商总长 陈其美 同盟会
海军总长 刘冠雄 北洋派系 交通总长 施肇基 无党派
财政总长 熊希龄 亲袁立宪派 南京留守 黄兴 同盟会
1、背景: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时间
领导人
结果
失败原因
因为这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革命”。
宋教仁案
失败
国民党力量涣散
五、二次革命
2、概况:
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
1913年
孙中山、黄兴
②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材料一: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剪发兴,辫子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1912年3月5日发表于《时报》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一系列法令。包括保障人权,不准刑讯体罚,禁止买卖人口;强令男子剪除发辫,劝禁女子缠足……提倡平等观念,革除"大人""老爷"等称谓,代之"先生"的称呼,废止跪拜礼,代之以鞠躬、握手礼等。体现自由平等的新风尚,对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P57《知识拓展》
积极:①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合作探究】你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君主专制≠封建制度。
君主专制:从公元前221年--公元1912年宣统帝退位止,封建帝制共经历了2000多年。
封建制度:以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民族革命:对外反对侵略,追求民族解放。
民主革命:对内反对专制统治,追求民主自由
局限性: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阿Q正传》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不过修剪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颗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芽的。 ——胡适
【合作探究】你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条件:镇压保路运动,武昌空虚;文学社与共进会积极谋划起义
时间、主要力量: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
结果:起义军占领武昌全城,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
扩展: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
中华民国建立
标志: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意义: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颁布: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临时参议院制定
性质: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作用: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二次革命:宋教仁遇刺案;1913年,因国民党力量涣散而失败
评价辛亥革命:积极+局限性
1.“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这是蔡元培先生为孙中山先生书写的挽联中的上联,其中“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是指( )
A. 结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B. 结束了民族民主革命
C.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结束了清王朝反动统治
2.“袁氏于22日申令取消帝制……翌日,他又告令曰:‘所有洪宪年号应即废止,仍以本年为中华民国五年'”这里所说的民国五年是(  )
A.1914年 B.1915年 C.1916年 D.1917年
D
C
3.“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这出自历史文献?(  )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宪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辛亥革命后,译著《平民政治》立即更名为《共和政治》;《国粹学报》改名为《共和杂志》后畅销不衰。这反映了当时(   )
A.书籍报刊出现更名热潮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宣传共和报刊大量创办 D.封建主义退出历史舞台
D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