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跟着节气去探究-节气自然的代言人》课件(共31张PPT内嵌视频)-2025-2026学年鲁科版(202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跟着节气去探究-节气自然的代言人》课件(共31张PPT内嵌视频)-2025-2026学年鲁科版(202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中国风
节气自然的代言人
—跟着节气去探究—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四年级下册
二十四节气为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起源于黄河流域,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雏形,只不过在汉朝才正式列入到立法当中,汉朝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和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节气顺序不一样,它是以“冬至”为起点,“大雪”为终点,直到公元1645年黄经度数法的出现,人们将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轨迹(黄道)的360度平均划分成24份后,才将排在0度位置上的“立春”作为二十节气的起点,以“大寒”作为结尾。
节气
溯源

15°
30°
45°
60°
75°
90°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冬至
秋分
大雪
255°
270°
小雪
240°
立冬
225°
霜降
210°
寒露
195°
180°
345°
惊蛰
330°
雨水
315°
立春
285°
小寒
300°
大寒
105°
小暑
120°
大暑
135°
立秋
150°
处暑
165°
白鹭
春秋时期的《尚书·尧典》记载着使用土圭测日影来确定二分、二至四个节气的事实。
春秋时期
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中出现了二分、二至和四立八个节气的相关记载。
战国后期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完整记载了二十四节气,并对其进行了科学解释,同时把北斗斗柄运行方向作为确定二十四节气的标准。
西汉时期
北斗七星,天空中最显著的星象之一。这七颗星构成了一个类似于勺子的形状,其位置和指向在一年之中会随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而发生变化。古人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现象,并将其与季节变化紧密关联起来。
古籍中记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15°
30°
45°
60°
75°
90°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冬至
秋分
大雪
255°
270°
小雪
240°
立冬
225°
霜降
210°
寒露
195°
180°
345°
惊蛰
330°
雨水
315°
立春
285°
小寒
300°
大寒
105°
小暑
120°
大暑
135°
立秋
150°
处暑
165°
白鹭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与地球的公转密切相关,具体而言,人们把太阳周年的运动轨迹划分成24份,每15度为1份,每一份是1个季节。




立春
惊蛰
清明
雨水
春分
谷雨
立夏
芒种
小暑
小满
夏至
大暑
立秋
白露
寒露
处暑
秋分
霜降
立冬
大雪
小寒
小雪
冬至
大寒
二十四节气
【一候东风解冻】东风送暖,气温逐渐回升,大地冰封的河面开始融化。
【二候蜇虫始振】蛰虫指的是在冬天蛰伏起来的昆虫等小动物。在寒冬中沉睡的虫子们感受到地温的上升,开始慢慢苏醒,蠢蠢欲动。
【三候鱼陟负冰】“陟”是上升的意思,“负冰”指的是鱼背着冰。随着水温的升高,鱼儿感知到水温的变化,开始游向水面活动,有时甚至会驮着未完全融化的冰块游动。
【一候獭祭鱼】指的是雨水时节,水獭(tǎ)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这一现象表明,随着气温的回升,水生动物开始活跃起来。
【二候鸿雁来】指的是雨水五日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这意味着春天的脚步已经临近,候鸟们开始迁徙。
【三候草木萌动】指的是雨水节气的最后阶段,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
【一候桃始华】惊蛰之日,桃花是月始开,桃花怒放,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乃闹春之始。桃花的盛开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机的复苏。
【二候仓庚鸣】仓庚即黄鹂,所谓“仓庚鸣”,指的是惊蛰后五日,黄鹂最早感春阳之气,嘤其鸣,求其友。这标志着春天的气息已经浓厚到足以唤醒这些美丽的鸟儿。
【三候鹰化为鸠】这里的“鹰化为鸠”并非指鹰真的变成了鸠,而是一种象征性的说法。在惊蛰后的一段时间里,鹰等猛禽因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生育肃杀气盛的影响,开始变得温顺起来,不再像冬天那样凶猛。而鸠则是指布谷鸟等温和的鸟类,它们在春天开始活跃起来。因此,“鹰化为鸠”象征着春天的和平与温顺。
春分
【一候玄鸟至】玄乌即燕子,属于候鸟的一种。春分时节,燕子会从南方飞来,这是春天到来的象征。
【二候雷乃发声】春分时节,随着天气变暖,雨水增多,下雨时天空便会打雷,发出隆隆的声响。
【三候始电】在春分时节,随着打雷现象的出现,天空也开始出现闪电。
【一候桐始华】清明时节,山坡上的桐树开始开花。桐树的花朵淡紫色,微风吹过时会飘来一阵阵沁人心脾的幽香。
【二候田鼠化为鴽】清明时节,广阔的田野里很难看到田鼠的踪迹,取而代之的是鴽(rú)鸟的鸣叫。
【三候虹始见】清明后,雨量逐步增加,气温也继续上升,空气中水汽含量高。在明朗的阳光照耀下,天空中会映出七色的彩虹,给大地再添瑰丽。
谷雨
【一候萍始生】谷雨后的五日,由于天气变得湿润温暖,降雨量逐渐增多,浮萍开始在水面上生长,逐渐布满池塘和湖泊。
【二候鸣鸠拂其羽】再五日,布谷鸟(又称鸣鸠) 开始活动,抖动羽毛并发出急促的叫声,仿佛在催促人们不要误了农时。
【三候戴胜降于桑】又五日,在布谷鸟的鸣叫声中,人们可以在桑树上看到戴胜鸟的身影。戴胜鸟以其美丽的羽毛吸引人们的注意。
(约在每年6月5日-7日)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宋·陆游《时雨》
(约在每年5月5日-7日)
“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明·《莲生八戕》。
立夏
(约在每年5月20日-22日)
“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
——元·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约在每年7月22日-24日)
“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
——唐·元稹《咏廿四气诗·大暑六月中》
(约在每年6月21日-22日)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唐·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
(约在每年7月6日-8日)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大暑
小暑
廿四节气
暑热未消,啃啃西瓜寓意防秋燥、送暑气。吃秋桃祈福。北方还有“贴秋膘”的习俗,吃炖肉、酱肘子等来补充夏季消耗。
处暑吃鸭”全国流行,鸭肉性凉,适合润燥,如北京烤鸭、南京盐水鸭、百合鸭汤等。龙眼(桂圆)此时上市有“处暑食龙眼”补气血的说法。还需要继续饮用凉茶清热。
部分地方延续吃龙眼的习俗。红薯开始收获。一些地方酿白露米酒。温州等地有采集十种带“白”字的草药“如白毛苦菜”炖鸡鸭的习俗“十样白”滋补身体。
秋分吃秋菜,秋菜其实就是一种野苋菜,人们将其称为“秋碧蒿”,过去在秋分这一天,人们都要去田间地头采摘野菜,回家做成一道汤,全家人一起喝。除了这个,其实还有很多习俗,例如喝桂花酒、吃石榴等。
蟹肥膏黄,是食蟹时节之一“寒露吃芝麻”润燥养肺。饮菊花酒赏菊是传统习俗。板栗、柿子等也是寒露节气可以吃的食物。
“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是民间说法,柿子此时完全成熟。天气转寒需进补,吃牛肉、羊肉等增加热量。萝卜“小人参”正当时。部分地区仍有吃鸭习惯。这时苹果也开始大量上市。
立冬,万物收藏,冬季开始。忍冬凌冬不凋,其叶片四季常靑,藤蔓缠绕坚韧不拔。“忍冬凌冬不凋,长葆青色。”它象征着在寒冷季节中不屈不挠的生命力,如同人们在冬季储备能量、坚守希望一样,默默积蓄力量,等待下一个春天的到来 。
小雪时节,气温下降,开始下雪,但雪量较小。“似有浓妆出绛纱,行光一道映朝霞。”在淸冷的小雪时节,傲然开放的山茶花,艳丽而不妖媚,花朵硕大多色。为冬日增添了一抹温暖和艳丽的色彩,展现出一种不畏严寒的坚韧之美。
大雪节气,雪量大增,天气寒冷。腊梅在冰天雪地中独自绽放,花朵金黄似蜡,香气清幽。“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腊梅品貭坚韧,象征着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傲雪凌霜的精神。
冬至,是北半球白昼和黑夜均最长的一天。此后阳气开始回升。“瑞香花发去年枝,抖擞丁香小叶 。”冬至时,瑞香花姿优美,淡紫色或白色,香气浓郁,为漫长的冬夜增添了一份温馨与美好。
小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之一。水仙亭亭玉立,于寒冬中悄悄绽放。“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其叶片翠绿,花朵洁白如雪,花蕊金黄,宛如凌波仙子下凡,为寒冷的冬日带来了生机与雅致。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蕞后一个节气。“叶宽常叶绿,脉络宜分明。金盘托红玉,银蕊发幽情。”大寒时,君子兰仪态端庄,花朵艳丽,叶片宽厚,预示着新的一年即将开始,充满希望与活力。
廿四节气
倾谈感怀
谢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