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题 4.2 我国的社会保障1.教学内容分析本框题是本单元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对前一框“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中再分配的进一步阐述,作为再分配重要形式—社会保障,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直接影响到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落脚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学习本框,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意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2.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完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习,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同时作为高中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变化有一定的了解,具有一定的经济生活经验,但学生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学生进行学习并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巨大历史意义。基于学生学习经济知识的兴趣浓厚,提升用经济理论分析经济现象和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十分必要,所以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贴近学生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学生的阅历,设计实践操作环节,增强探究活动的可操作性,以便于提高学科核心素养,增强学生实践能力。3.目标确定(1)学生通过展示家庭参保情况和讲述身边的社保故事的活动,理解我国社会保障的基本形式,深入领会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原则,提高学生的政治参与的能力。(2)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辨析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的关系,理解我国社会保障水平要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增强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3)通过讲社保基金的故事,了解医疗保障基金的现状以及社会中骗保和退保事件,分析社会保障的权利责任的关系,增强法治观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通过活动设计,懂得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原则,理解社会保障体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与党和国家的关系,与人民和社会的关系,树立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4.学习重点难点学习重点:(1)我国社会保障的功能(2)完善社会保障,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学习难点: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原则5.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走进千家万户,看我国社会保障的主要形式教师活动组织学生根据课前对家庭参与社会保障的调查,进行小组交流;并在交流的基础上统计本组家庭成员参加社会保障的实际情况,尝试归纳我国社会保障的主要形式,小组代表进行分享,学生活动六人围成一圈,组内分享自己家庭参与的社会保障,结合教材内容,讨论分析自己家庭参与的社会保障的形式。小组展示调查结果,并归纳我国社会保障的主要形式。设计意图我国社会保障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本环节采用简单社会调查的方法,将生活实践与学科内容紧密结合,以更广阔的空间、更丰富的资源、更真实的情境开展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加深了学生对家庭保障形式的认识与理解。在指导学生在展开社会调查,统计调查结果,表达调查研究成果的过程中,深化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认同,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环节二:论证辨析,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教师活动活动一:采用表格的形式展示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为学生如何理解“公平性”提供方法上的指导。活动二:展示情景材料“抗癌药纳入医保”那些事,组织小组讨论和观点辨析。活动三:播放视频资料:骗保行为之“过度诊疗、重复收费”组织小组对“骗保”和“退保”行为进行评析。学生活动根据活动一中表格信息,认真对比,思考并回答:(1)根据时间轴,提炼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2)这些制度使我国医疗保障的覆盖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我国基本医疗保障2017年实现全覆盖最根本的因素是什么?依据活动二情景材料:(1)小组探究:社保政策出台前后,身患癌症者的生活有何不同?(2)观点辨析:“纳入社保的抗癌药种类是不是越多越好”观看活动三视频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评析“骗保”和“退保”行为。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一,理解“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这一学科内容的政策性、理论性、历史性。因为“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发展历程”这些资料既具有历史的积淀,又突出了时代性的特点;因此,设计层层推进的“解释论证”的学习任务:“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发展历程是什么,覆盖面怎样变化,这一变化如何体现社会公平”。通过对学生如何理解“公平性”提供方法上的指导,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应对复杂情境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深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的眼光。要让学生在历史的演进的逻辑中去感悟和领会党和国家的制度安排,增加学生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解和认同感,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通过活动二,设计观点辨析活动,让学生在自主辨识、分析中深化理解“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引导学生在价值的冲突中和比较、鉴别中提高认识,作出正确的选择。辨析式学习方式,具有开放性、选择性、多变性等特点,因此在论证方式和方法上要给予学生指导,要让学生在辨析过程中注意到过程与结论的关系,既要关注辨析的过程,又不能忽视结论;既要能恰当处理思想内涵与辨析形式的关系,又要遵循意义优先、兼顾形式的原则。这样处理有利于落实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通过活动三,设计评析活动,一是帮助学生了解与社会保险法有关的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定;二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享受和缴纳社会保险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三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完善社会保障要做到权责清晰,体会法治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引导学生领会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板书设计我国的社会保障 以人民为中心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2015年城乡居民医保以全面开始缴费,相较于去年,今年的个人缴存比例上升为每人400元,有人表示不理解,“医保为什么年年涨?”“可不可以断保?”,若你是医保工作相关人员,你将作何解释,如何开展工作?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前置学习任务前置,让学生全面了解家庭成员参与社会保障情况,将课堂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查询并制作表格,按照时间轴梳理我国的医疗保险发展历程;运用视频软件下载并剪裁相关视频运用到实际教学中。9.教学反思与改进本节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特别是让学生分享自己家人的社会保障参与情况给了每个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效果较好;在重难点突破时主要使用了表格形式的文字材料、具体的情景材料和视频材料,针对性比较强,问题串的层层递进引导着学生对问题的思考逐步深入,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还有如下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家庭的社会保障形式比较单一,重复较多,代表性不强,所以必须提前对学生进行引导,有针对性地加以突破;还有一些重难点问题,课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会形成整体思路,但还有一些细节性的问题需要课后再通过限时训练检查并弥补学生的知识漏洞。10.学习评价设计(1)知—能迁移评价:通过学习社会保障的作用、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比较、社会保障的基本形式,从政治认同方面理解把握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从科学精神方面理解把握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从科学精神方面理解把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增强学生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认同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2)能一知渗透评价:深入探究社会保障的构成,通过社会保障的功能、对社会保障几种主要形式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科学精神。在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运用所学经济理论知识解决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能力,提高政治认同,培育科学精神。(3)学科素养评价:结合党和政府关于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和谐,通过社会保障的意义、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的构成、完善社会保障的措施的相关试题,提升科学精神、政治认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救助社会保险持续健康公平正义维护稳定公平全覆盖应保尽保适度原则权责清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