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第6课 从小爱科学(课时1科学家的童年)教案(含单元分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AI赋能】第6课 从小爱科学(课时1科学家的童年)教案(含单元分析)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爱科学 学科学
一、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本单元为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科学 学科学》。该单元反映《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第二学段中“初步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能够自主参与各种活动,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学会化解消极情绪”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学习主题。本单元核心目标为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健全人格、责任意识:在政治认同上,学生“举例讲述新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明白中国科学家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对祖国未来充满信心”;在健全人格上,学生逐步培养爱学习、会探索、肯钻研的“良好的意志品质,明辨是非”;在责任意识上,学生应“结合日常生活和集体生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爱国敬业,立志于建设科学强国。
本单元以“爱科学 学科学”为主题,通过“科技力量大”“走近科学家”“从小爱科学”三个部分层层递进,旨在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观念更新、国力提升中的重要作用,认识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未知世界、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艰难历程和优秀品格,促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精神,激发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提升科学素养。
本单元教学设计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物入手,通过丰富的图文事例展现科学家的科研过程、科学精神、童年品质,拉近学生与科学家的距离,同时以多元化的趣味活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与动力,希望成为小小科学家。而在具体教学实施中,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科学实验器材、科学家传记、网络资源等创设情境模拟,设置辩论会、小组合作、实验操作等多样学习活动,学生从中一步步将认知转化为行为,将科学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单元总体目标
1.政治认同:通过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科学家为国家科技事业所做贡献,学生增强对国家科技发展成就的自豪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立志于投身科技强国的建设。
2.健全人格:在学习科学家童年故事的过程中,学生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勇于尝试、敢于创新,培养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3.责任意识:学生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有责任和义务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为未来的科技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提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单元教学重点
学生了解科学家的童年经历和探索过程,感受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和热爱科学的情感。学生激发对科技的兴趣,树立科技强国、科技兴国的爱国意识与责任感。
(三)单元教学难点
学生从科学家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学生将科学家的精神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立志为未来的科技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由第4课《科技力量大》、第5课《走近科学家》、第6课《从小爱科学》三课组成。其中第4课《科技力量大》旨在表现科技的重要性与作用,树立科技强国的概念;第5课《走近科学家》展现科学家的艰难科研与优秀品格,拉近学生与科学家的距离;第6课《从小爱科学》讲述科学家的童年故事,学生明白自己也能学习科学家品质,做小小科学家,完成本单元由“认知”至“行动”的学习闭环。三课内容关系如下图所示:
四、单元教学评思路/流程设计
本单元在教学评思路中采用新结构“四维一体”教学评评估框架,将以大概念为核心的结构化知识、以关键能力为核心的结构化能力、以真实生活情境为核心的结构化问题情境和以深度学习品质为核心的结构化学作为单元教学环节设定的依据,将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融合为连贯的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评具体过程如下:
第6课 从小爱科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8到9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学习能力。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对于科学知识和科学家故事等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长篇故事文本仍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本课可通过故事、小组合作等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表达沟通能力。
二、课时目标
1.重点:学生能够了解几位著名科学家的童年故事,知道科学家童年时期展现的优良品质,如好奇心、探索精神、持之以恒等。
2.难点:通过故事会、探究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从小爱科学、学科学。
三、教学评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参观科学馆(3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1.介绍虚拟人物“小科”,小科将带领我们一起参观科学家名人馆,介绍科学家名人馆的背景和功能。 2.引入时光机: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将乘坐时光机,去不同科学家的童年,看看他们的故事。 3.板书课题“从小爱科学-科学家的童年”。 1.进入情境,感受科学家名人馆的氛围。 2.听教师介绍,了解时光机的用途,开启对科学家童年的学习。 观察学生是否专注于课堂,是否对情境设置表现出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环节二:时光机之旅,科学家们的童年(15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1.故事会(5分钟): (1)通过时光机,小科播放科学家李四光和法布尔的童年故事。 (2)故事播放后,提问学生在科学家的童年故事中,看到了哪些优良品质? 2.资料讨论会(10分钟): (1)向每个小组发放不同科学家的童年资料卡,如爱因斯坦、居里夫人、达尔文等。 (2)每个小组选择一位科学家的童年故事进行研究,讨论并总结这位科学家的优良品质。 (3)总结科学家自小具有的优良品质,过渡到“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1)观看视频。 (2)回答对应的优良品质。 (1)选择资料卡。 (2)小组讨论并总结科学家品质。 1.观察学生是否认真观看动画。评价学生是否能自信准确地回答问题。 2.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合作情况。通过学生的发言,了解学生对科学家优良品质的理解和归纳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视频和小组合作,学生深入了解科学家的童年故事,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环节三:体验品质,学习小小科学家(17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1.仓鼠储存食物之谜(4分钟): 小科展示阅读角文章《仓鼠是怎么储存食物的?》,提问该同学展现了什么科学家的品质。启发小学生也能做科学家。 2.科学家品质大挑战(7分钟): 小科带领学生来到“科学家品质检测区”,介绍活动规则,学生需要完成一系列小任务“观察-提问-探索-学习”,来提升自己的科学家品质。 3.日常生活问题多(6分钟): 举例几个生活情境“小学生对某个生活现象提出疑问”。提问学生情境中的小学生可以通过观察什么或查询什么资料知道答案。 1.认真阅读同学的作文,感受同学的探索精神。 2.学生经历探究科学问题的一系列流程,得到对应的品质勋章。 3.学生观察情境,回答问题。 1.观察学生在阅读和讨论中的参与度,鼓励学生发言。 2.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通过学生的表现了解其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3.鼓励并引导学生发言,以积极言语评价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和活动,学生感受并体验科学家品质,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的意识。
环节四:总结拓展,争做小小科学家(5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1.总结本课所学,鼓励学生仔细观察,提出问题并探究答案。 2.布置课后任务:完成小小科学家记录表。 1.分享课堂收获。 2.课后完成任务。 表扬课堂表现积极的学生。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回顾和布置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本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将科学家的优良品质内化为自己的品质。
四、板书设计
五、作业与拓展学习
小小科学家记录表
观察
提问
探索
学习
遇到的困难
六、教学反思与改进建议
1.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故事会、小组讨论等活动形式,有效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
2.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科学家的童年故事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3.后续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互动环节,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科学家的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科学家的优良品质。
七、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 自己评 小组评
能讲出科学家的童年故事
能找出科学家的品格
能提出科学问题并找出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