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题6.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1.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地位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二框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上一节课“价值与价值观”的延续,价值观对人们进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导向作用,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又对实现人生价值有重要影响,所以本框在第十二课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本框是对第一框题的延伸理解,同时又为下一框题“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学习做好铺垫。 (2)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分两目,第一目主要介绍价值判断与选择的关系以及社会历史性特点,这要求我们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二目主要介绍价值判断与选择的主体差异性,这要求我们要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另外,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与选择,有利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正确看待不同的声音,防止片面化,有利于学生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能够与时俱进,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精神。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冲突,进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认同人民的利益是最高的价值标准,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同时坚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真信、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学情分析 (1)学情基础 通过前三单元及价值观的有关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哲学知识,为本框题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高二学生拥有的生活体验、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可以对情境中的问题具备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 但社会上部分价值诱因导致学生会在价值判断与选择中出现迷茫,本框题对矫正学生的价值判断与选择的误区具有重要意义。 (2)最近发展区 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将任选要求明确、具体地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内驱动力和潜在能力。通过学习学生可以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来进一步提升认知水平,指正错误,提高做出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使自己的个人选择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中。3.目标确定 20 版新修订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 2.1 能够进行合理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结合 20 版新修订课标和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我将目标制定如下: (1) 结合西北共产主义先驱魏野畴的事迹,以魏野畴的人生为主线,构建以培育思政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 (2) 通过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掌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明确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坚持的标准,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 (3) 通过魏野畴这位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感悟新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坚定“四个自信”,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能力。4.学习重点难点 (1) 重点: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点;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 依据:课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 (2) 难点:要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依据:课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采用的教法与学法有: 教法:情境体验法,议题式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咸阳历史上第一位共产党员是谁吗? 他年仅三十岁 就写下壮丽的人生华章 他曾徒步百里只为节省路费 他用生命诠释了革命信仰的力量 他的故事在槐里大地代代相传 他是谁?他就是优秀革命家、西北共产主义先驱者:革命先烈魏野畴。 问题:同学们,你们愿意经历这样的人生吗?我们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 相信同学们心中都有一个答案,其实在你思考、回答的同时,你就做了一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今天我们就以人生何为为议题学习第六课第二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并据此引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含义与关系。 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体现。学生活动 1.听讲解,激发学习动机。 2.情景体验,作出初次选择。 3.通过学生选择,理解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概念,总结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关系。设计意图: 1.学科融合:深耕细挖兴平的红色思政教育资源,魏野畴是其中闪亮的育人品牌。用历史英雄人物讲哲学知识,起到学科融合的作用。 2.激发兴趣:经过课前调查问卷的分析,学生对魏野畴了解最多,最感兴趣,以此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让学生回答是否会经历这样的人生,大部分学生会作出和魏野畴同样的选择,但这是一种没有任何情感的表层选择,需要通过本课的深入学习,让他们发自内心去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4.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含义,并讲解二者之间的关系。 环节一:学习魏野畴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教师活动 1.观看讲解魏野畴事迹的视频,走进魏野畴的人生事迹,记录魏野畴各个时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初步感悟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通过魏野畴在不同时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归纳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 (1)魏野畴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条件下的选择不同。这体现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魏野畴与其他人(同代的人)的选择不同,体现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因人而异,要明辨是非。 (3)魏野畴所在共产党与国民党走在不同道路,体现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阶级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学生活动 1.根据视频讲解记录魏野畴各个时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初步代入情境,感悟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通过表格归纳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 设计意图: 1.趣味视频讲解,学生兴趣大,容易代入情境。 2.通过魏野畴不同时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归纳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学生更容易理解,形成认同。环节二:从魏野畴的人生选择看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教师活动 1.阅读魏野畴“宁死不屈”的人生抉择,思考魏野畴为何会做出这样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呢? 2.观点辨析: 小组合作探究:普通人能成为英雄吗 3.教师引导形成共识: 人人皆可为英雄。 以魏野畴为案例分析,魏野畴也是一个普通人,因为他作出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做好自己的事业(为革命而奋斗),处理好与他人、集体的关系(为人民服务),最终成为伟大的英雄。所以 人人皆可为英雄。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英雄模范们用行动再次证明,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学生活动 1.通过听故事,探究革命烈士是为了谁而失去自己宝贵生命的,为何会做出这样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站在不同立场,分析是否同意普通人能否成为英雄,通过情境,体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两条标准。 设计意图: 1.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角色体验,站在魏野畴的角度,将学生带入两难境地,引发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 2.通过学生的不同回答,辨析普通人能成为英雄吗?引导学生形成共识。落实本课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这一重难点。 3.此环节是本课的重点,通过创设情境、角色体验、师生互动等形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环节三:议题深化与素养生成教师活动 1.人生没有标准答案,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有标准。同学们,我想再问大家我们今天学习的议题,人生何为? 再次明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一为民族复兴,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二为人民幸福,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立场上。 2.联系实际生活,提问在高中生活当下何为? 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深化中心。希望全国广大青年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眼下,我们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阶段。 所以,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理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顺应时代发展规律、与广大人民群众一同抓住机遇、鼓足干劲,奋力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大踏步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可为之时代,做有为之青年! 3.请大家完成一道习题,这个习题的主人公叫陈勇,他也被我们兴平人誉为:当代魏野畴。 再次突破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这一难点。学生活动 1.通过思考、回答问题,感受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 2.联系实际生活,思考如何落实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 3.通过陈勇案例的习题练习,再次突破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这一难点。 设计意图: 1.通过思考、回答问题,感受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提升青年学生政治认同。 2.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手中,激发学生作为时代新人担负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3.将本课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学生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达到知行合一的要求。 4.是对本课教学效果的评价。通过学生的回答,检验学生是否真的被触动,是否愿意接过前人的接力棒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6.板书设计
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议学延伸: 阅读马克思17岁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进一步思考人生何为(自己的职业理想与社会需要)。 设计意图: (1)议题的进一步探究与学生的生涯规划相联系,学以致用。 (2)马克思的经典著作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认知,形成更深层面的认同。 2.传承精神:不忘先烈抛忠骨,民族复兴中国梦。今日神州看奋起,一封书信慰忠魂。 写下一封给魏野畴爷爷和陈勇叔叔的信。 要求:诉说对英烈的缅怀与奋斗的大学目标。 设计意图: (1)新时代的青年给革命先烈写信,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2)学生课堂有很多思考,课下以文字的形式整理出来,可以起到持续激励作用。 (3)作为时代新人如何奋斗,让学生回家思考自己要做哪些努力,是对本课理论知识在课后实践层面的一个延伸。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1) 红色资源--兴平本地革命先烈魏野畴 (2) 学科资源--落实学科知识 (3) 媒体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本节课以“人生何为”为议题,以学生熟知的革命先烈魏野畴为案例,使学生感悟知识,生成知识。通过多媒体等教学工具,给学生各种情境体验,通过图片、文字等情境展示促进学生形成素养。9.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课通过议题式教学,打造活动型课程,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品质。通过魏野畴的人生,感悟魏野畴革命精神,通过普通人是否能成为英雄的辨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知,激发学生的责任与担当,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为落实核心素养培育与深化知识,本课还将以参观魏野畴事迹展室进一步传承革命精神,形成政治认同。10.学习评价设计 为了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本课采用了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以及过程性评价。通过情境创设、角色互换、合作探究等形式,落实本课的知识目标。在情境体验中、角色扮演中、视频的冲击中,感受魏野畴的革命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通过学生课堂的参与、情绪的变化,全程检测课堂教学效果。坚持量化评价,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借助评价量表,从学习态度、合作与交流、学习方法、思维状态、学习效果等方面对其进行评级,具体如下: 评价维度评价等级分数10分—优秀8分—良好6分—拔高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学习态度全程积极参与课堂,积极回答问题较为积极参与课堂,能尝试回答问题主要倾听他人的看法,被动表达 观点合作与交流善于参与小组合作,积极完成小组任务参与小组合作,较好地完成任务接受小组安排,愿意参与小组交流学习方法能够很好地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有好的学习习惯具有较好的学习习惯,能参与好课堂的各项活动能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各项任务思维状态具有创造性思维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需要教师引导和小组帮助学习效果准确、完整地掌握知识较好地掌握知识,但难以运用在运用知识上存在较大问题综合评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