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复习课件(3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复习课件(35张PPT)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复习课件
1. 通过了解隋朝的兴亡、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知道隋朝速亡和唐朝兴盛的原因;
2. 了解科举制度创建、大运河开通、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从制度、经济、文学艺术、民族交往、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认识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3. 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
政 治: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完善、政治清明
经 济:高度繁荣
民族关系:民族政策开明平等、民族关系融洽
对外关系:对外开放、交流频繁
科技文化:科技进步、文化辉煌
隋唐时期分项特点:
隋唐时期总体特点:
隋唐时期时代特点:
繁荣与开放
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一·时间线索
581
隋朝建立
589
隋统一全国
开凿运河
科举制
605
618
627
隋朝灭亡唐朝建立
唐太宗即位
玄奘西行
文成公主入藏
641
武则天执政
改国灏为周
712
唐玄宗即位
755
安史之乱爆发
763
安史之乱平定
878
黄巢起义爆发
907
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开始
960
北宋建立
开皇之治
贞观之治
贞观遗风
开元盛世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由盛转衰
藩镇割据
藩镇割据延续
武将专权
政权分立
1.重大事件的时间线:
隋朝:37年
唐朝:289年
魏晋南北朝
统一
盛世
单元主题
五代十国
民族大交融
对外交往活跃
思考:1.概括上图隋唐社会的发展趋势?
2.请结合史实对该趋势加以说明。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隋唐时期的特征有哪些?
繁荣
开放
创新
1、历史时期:_________时期(581年-907年)
2、时代特征:_________与__________的时代
隋唐
繁荣
开放
表现:1、国家统一、政治清明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3、经济繁荣
4、文学艺术辉煌灿烂
2、制度创新
2、民族交往与交融
1、开放的社会风气
开明的民族政策;
3、中外交流频繁
开放的对外政策;
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隋朝大运河、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
思考:唐朝的兴盛对我国今天经济发展有什么启示?
①要重视经济发展
②要重视民族团结
③要加强对外交流




4、制度开放:科举制
单元概述
时空观念
知识建构
知识梳理
史料实证
链接中考
通过了解隋朝的兴亡,知道隋朝速亡的原因;了解科举制度创建、大运河开通等史事,从制度、经济等方面认识隋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022年课标:
考点一:
1.1 从东汉到隋朝的政权更迭


三国(220-280)
西晋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朝(439-581)
北魏
南朝(420-589)
(266-316)

383年淝水之战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单元概述
时空观念
知识建构
知识梳理
史料实证
链接中考
通过了解隋朝的兴亡,知道隋朝速亡的原因;了解科举制度创建、大运河开通等史事,从制度、经济等方面认识隋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022年课标:
考点一:
1.2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隋 朝 建立 统一 时间
意义
灭亡 时间
原因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全国。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618年,隋炀帝(杨广)时。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表现为徭役繁重(开凿运河;营建东都洛阳);奢侈浪费(多次巡游);兵役繁重(三征辽东)等。
单元概述
时空观念
知识建构
知识梳理
史料实证
链接中考
知识拓展:
隋朝与秦朝的历史相似性
秦朝与隋朝
1.重新统一:
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纷争,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
3.大型工程:
秦朝建万里长城,
隋朝开凿大运河。
2.制度创举:
秦朝首创中央集权制;
隋朝首创科举制。
4.短命而亡:
秦朝暴政而亡,存在17年
隋朝暴政而亡,存在37年
启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成由节俭败由奢”
单元概述
时空观念
知识建构
知识梳理
史料实证
链接中考
通过了解隋朝的兴亡,知道隋朝速亡的原因;了解科举制度创建、大运河开通等史事,从制度、经济等方面认识隋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022年课标:
考点一:
1.3 大运河的开通
开通 大运河 时间 605年开始开凿(隋炀帝统治时期)
目的 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概况 (1)范围:以( )为中心,北抵涿郡(在今北京),南至( )(在今浙江杭州),全长2 700多千米
(2)连接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影响 积极: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消极:加重了百姓的劳役、赋税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单元概述
时空观念
知识建构
知识梳理
史料实证
链接中考
通过了解隋朝的兴亡,知道隋朝速亡的原因;了解科举制度创建、大运河开通等史事,从制度、经济等方面认识隋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022年课标:
考点一:
1.4 科举制度的创立
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看重门第而不太注重才能(九品中正制)
(2)隋文帝时,废除前朝的选官制度,初步建立起通过( )的制度
创立 ( )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意义 (1)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
(2)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3)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4)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延续了约1300年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
世卿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夏商周时期
两汉时期
自下而上推荐
品行和才能
魏晋南北朝
中正官评
品门第授官
隋以后
知识拓展

军功授爵制
军功大小
贵族子弟
世袭官职
分科考试
选拔人才
拼爹娘
拼人命
拼人品
拼爹娘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
考点定向突2
隋文帝开始
隋炀帝
设置
唐太宗
增加
武则天
创立
宋朝
明清
考试选拔人才
进士科
科举制正式诞生
科举考试人数、科目 进士科
殿试
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八股取士
1905年
科举制废除
隋朝:创立
唐朝:完善
宋朝:发展
明清
僵化、直至废除
以积极影响为主
以消极影响为主
科举取士制度的演变
影响:
作用①科举制的创立的前期,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②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③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④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有利于稳固统治,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局限:后期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实战演练
1.史学家白寿彝认为:隋炀帝开运河,适应了新形势的需要。固然隋炀帝的初意是在游玩享乐,但时代的需要,纵无隋炀帝,也要有人开辟出一条能沟通南北的新河道。材料说明大运河的开通 (  )
A.适应了南北经济发展需求 B.不利于政权的长治久安
C.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体现了皇帝的高瞻远瞩
2.《中华文明史》指出,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之一,“在于使得少数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下层人士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这表明科举制度 (  )
A.导致文官地位超过武官 B.消除了人们的门第观念
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A.适应了南北经济发展需求
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唐高祖
李渊
唐太宗
李世民
女皇
武则天
唐玄宗
李隆基
开创时代
(贞观之治)
鼎盛时代
(开元盛世)
发展时代
(政启开元)
奠基时代
(开国之君)
唐朝是如何走向全盛的?
课堂小结
考点定向突破4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统治措施的比较与认识
人物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统治措施 政治方面 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经济方面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继续推行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用人方面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重用贤能;注重对官吏的考核。
考点定向突破5
人物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形成局面 “贞观之治”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开元盛世”
认识 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能够起到推动作用。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再到唐玄宗,他们都曾励精图治,促成了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教昌盛的社会局面,使唐朝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历史上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考点定向突破5
考点定向突破3
中国古代的治世与盛世
出现原因
共同表现
典型 举例
启示
(1)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2)新王朝的建立者体验了农民战争的威力,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注重调整生产关系和统治政策;(3)统治者有较好的个人政治品质;(4)统治者都主张发展生产,重视民生。
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与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文化昌盛
西汉:“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东汉:“光武中兴”(光武帝);隋朝:“开皇之治”(隋文帝);唐朝:“贞观之治”(唐太宗),“贞观遗风”(武则天),“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清朝“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2)人才和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条件。(3)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并举。(4)对生产关系的合理调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二·重难点解析
(三)·盛唐气象——1.经济的繁荣
唐代经济发展一览表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垦田面积扩大,生产技术改进
发明新式工具曲辕犁(耕地)和筒车(灌溉)
1.丝织业:工艺水平高,蜀锦闻名于世;
2.陶瓷业:越窑青瓷和邢窑的白瓷最为著名,唐三彩闻名中外
造船业、造纸业等颇具规模
出现繁华大都市(扬州、益州)
长安城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国际性大都市。
长安城坊市制度
任选两幅及以上图片,提取历史信息,概括其主题并加以说明。
图片3
筒车的优点
据记载,筒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筒车的好处是(  )
A.材质坚硬,利于深耕 B.沟通河道,利于水运
C.节省人力,提高效率 D.滑行自如,利于拔秧
C.节省人力,提高效率
翻车
筒车
图片4
唐三彩骑驼乐舞俑
如图文物出土于西安,根据服饰和面部轮廓
等特征,可判定图中人物来自中亚。从该文
物的出土,可以反映哪些历史信息。
图中的人物来自中亚,体现了唐朝与中亚的交流,可以说明唐朝的开放包容;
唐三彩制作精美,可以反映唐朝陶瓷器生产水平的高超;
2.中国学习外国文化的事件?(“引进来”)
1.外国学习中国文化的事件?(“传出去”):
玄奘西行
遣唐使、鉴真东渡
思考:
唐朝对外政
策有何特点?
特点:(1)范围广(与许多亚欧国家有往来)
(2)对外交往路线海陆并行
(3)双向交流,相互学习
如图是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一书中所举唐朝事例,据此说明唐朝( )
A.中外交往活跃
B.民族关系和睦
C.社会经济繁荣
D.文学艺术灿烂
契苾何力【铁勒人】太宗时授镇军大将军
白孝德【安西人】官至安西、北庭行营节度
崔致远【新罗人】僖宗时一举及第,授县尉
卑路斯【波斯王子】高宗时官拜右武卫将军
阿倍仲麻吕【日本人】又名晁衡,任安南都护
为什么唐朝时对外交往如此广泛和活跃呢?
②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供了机会。
③对外交通发达,给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
①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都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对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A
二·重难点解析
唐代的长安城“胡化”严重,都城的生活融合了西域的风尚,服饰、饮食、娱乐等皆受到影响。其中,贞观年间“胡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唐朝政府设置了安西都护府
B.唐朝政府在六部下设鸿胪寺
C.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
D.唐太宗提出“示存异方之教”
民族 地区 措施、政策、重要事迹
东突厥 西北 唐朝反击并消灭东突厥,草原各族奉唐太宗为“________”。后叛唐自立,为回纥所灭。
西突厥 西北 唐高祖联合回纥灭西突厥。设置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回纥 北部 回纥灭东突厥。唐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_________。后政权瓦解,后发展为_______族。
藏族 西南 _________入藏,嫁给松赞干布;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建___________碑。
靺鞨 东北 靺鞨首领大祚荣被唐玄宗封为___________。
天可汗
安西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
怀仁可汗
维吾尔
文成公主
唐蕃会盟
渤海郡王
方式:战争
设置机构
册封
和亲、会盟
特点:恩威并施,手段灵活多样
C
材料四
蕃人旧日不耕犁,
相学如今种禾黍
……
城头山鸡鸣角角,
洛阳家家学胡乐。 --王建《凉州行》
影响:①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丰富了中原地区文化发展;②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③促进了民族交融
二·重难点解析
(三)·盛唐气象——2、民族交往与交融
二·重难点解析
(五)·盛唐气象——开放的社会风气
契丹骑射、吐蕃马术、日本棋艺等深受唐人喜爱。参加体育活动的包括宫廷妃嫔、贵族妇女、宫女、优伶以及广大平民妇女等各个阶层,其所涉及的体育活动内容也几乎与男子无异,如马球、蹴鞠、秋千、武术、射箭、舞蹈、拔河等。
昭陵石狮
妇女广泛地参与社交活动,体现了社会风气的开放;
外来文化和元素为唐人大胆的吸收使用,体现了唐人的自信和兼容并包
当时的人们在衣食住行上多受少数民族的影响,刚健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昂扬进取
积极向上
中西贯通
胡汉交融
兼容并蓄
二·重难点解析
(五)·盛唐气象——多彩的文学艺术
主要成就
诗歌
书法
绘画
1.李白,诗仙,浪漫主义代表,诗风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
2.杜甫,诗圣,经历过安史之乱,诗风淳朴厚重,多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带来的痛苦,其诗有“诗史”之称。
3.白居易,中唐诗人,直面社会现实,诗风通俗易懂。
1.颜真卿:《颜勤礼碑》
2.柳公权:《玄秘塔碑》
二人被后世称为“颜筋柳骨”
1.阎立本《步辇图》
2.吴道子《松子天王图》
《颜勤礼碑》
《玄秘塔碑》
《松子天王图》
唐诗兴盛的原因:
(1)科举制的推动
(2)社会经济的发展,开放的社会风气
(3)诗歌是唐代文人间重要的社会交往方式
如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所绘的《步辇图》(画中左边靠下面的人物是吐蕃使者禄东赞,下边宫女环绕的人物是唐太宗)。这幅画反映出的最主要的历史信息是
A.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 B.阎立本绘制人物画艺术高超
C.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D.唐朝与吐蕃融洽的民族关系
图片5
《步辇图》
D.唐朝与吐蕃融洽的民族关系
二·重难点解析
(五)·盛唐气象——科学技术
主要成就
医学
政府开办了医科学校,编写《 》
药王孙思邈写成《 》
二·重难点解析
(六)·对外交流
下列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唐朝中外交流 主要事件
内容
影响
日本遣唐使来华
鉴真东渡日本
玄奘西行天竺
学习中国先进的制度、文化
促进了中日经济文化交流
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变革
弘扬佛法,传播中国文化
促进了中日经济文化交流
往天竺取经、译经,翻译《老子》、口述《大唐西域记》
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
单元概述
时空观念
知识建构
知识梳理
史料实证
链接中考
了解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事,从中外文化交流方面认识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022年课标:
考点四:
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日本:遣唐使;鉴真东渡
新罗
天竺:玄奘西行
双向交流;兼收并蓄
水陆并举,全面繁荣
①传播唐文化:遣唐使、鉴真东渡
②引进外来文化:玄奘西行
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
日本唐提招寺
鉴真东渡
(1)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发展对外友好往来。
(2)水陆交通发达,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
(3)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周边国家有很大的吸引力。
中外交流繁荣的原因
中外交往特点
启示:
(1)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发展自己;
(2)开放则兴,闭关则衰。
(3)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开放性、包容性。
单元概述
时空观念
知识建构
知识梳理
史料实证
链接中考
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
2022年课标:
考点五:
5.1 安史之乱
背景 (1)唐玄宗统治后期(年号“天宝”)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
(2)各地的节度使(地方最高军政长官)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
(3)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爆发 755-763年(共8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概况 安史叛军攻占洛阳、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为帝。最终于763年被平定
影响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单元概述
时空观念
知识建构
知识梳理
史料实证
链接中考
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
2022年课标:
考点五:
5.2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黄巢起义 背景 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越来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生活困苦,无以为生
过程 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结果 朱温投唐,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
影响 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唐朝灭亡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从此历史进入了分裂的五代十国时代
单元概述
时空观念
知识建构
知识梳理
史料实证
链接中考
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
2022年课标:
考点五:
5.3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 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等九个政权,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表现 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
评价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二·重难点解析
(三)·国家治理——国之所衰(亡)
朝代 隋朝 唐朝 统治危机
统治者
统治措施
结果
农民起义
隋炀帝
1.营建一些列工程,不恤民力
2.屡次发动战争
3.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爆发农民起义,隋炀帝被叛军杀害,隋朝灭亡。
安史之乱
唐玄宗
1.晚年贪图享乐,生活奢侈
2.任用奸臣,朝政腐败
3.追求战功,节度使势力膨胀,外重内轻。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中央集权衰弱。
黄巢起义
1.宦官当政
2.藩镇割据
3.官府横征暴敛,统治腐败
爆发黄巢起义,给唐朝以致命的打击,907年,朱温灭唐。
隋朝和唐朝衰亡的原因:统治者不恤民力,推行暴政;任用奸臣,朝政腐败
启示?
西安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请你为来访的游客撰写一份关于唐朝长安城的推介词,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唐朝与当时的长安城。(6分。要求:主题突出,表述清晰,120字左右)
【示例】
唐朝都城长安规模宏伟,街道宽敞整齐,建筑布局和城市规划独具特色,在世界城市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城中有东、西两市,是主要的商业区,这里商铺林立;城内所建100多个坊,是居民区,居住人口达百万。当时,国内各族和国外的商人、使者、艺人、学子、僧侣、工匠等云集长安。长安城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6分)
实战演练
思考:1.请对下面图片进行归类,请说明你的理由。
2.请任选两幅及以上图片,提取一个主题(观点),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图1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图2
图3
图5
图片:图13、图15
图10
主题:政治制度的革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说明:①图13是三省六部制,该制度的实施使三省分工明确且互相牵制,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②图15是科举制,该制度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把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也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教育的发展。
总结: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是隋唐时期重大的政治制度革新,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1.文物具有多元的证史价值。通过图1、图2的文物,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图1乐舞俑既能证明唐朝陶瓷工艺水平高超,又能折射出唐朝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和民族融合。
图2绘画作品展现了高超的绘画技术,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亲使者的场景,可以佐证唐蕃和亲(或文成公主入藏)的史实,体现了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2.请对上述图片归纳一个主题。
图2唐朝阎立本《步辇图》
图1 唐三彩骑驼乐舞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